1、第 5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展示 重点解读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3简要探讨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改革社会习俗等措施的不同作用。4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B 案【课前自主预习】(使用说明: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2、,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基础知识自主梳理】一、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北方(1)386 年 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 的政治局面。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1)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2)鲜卑贵族实行 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3.改革的推动力: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改革的可能性: 和 的推动作用。5.改革的目的: 二、改革的内容1.经济方面:实行 制(1)背景:自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争,
3、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政府掌握大量的 。(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 分配给农民,农民向国家交纳一定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性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4)影响: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得到 。2.政治方面(1)实行 制原因:旧的基层统治机构 制存在很多弊端,制造成地方割据。内容:三长即 、 、党长,直属于 ,是基层行政组织,负责 ,征发 等。作用:使北魏的 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 的巩固;有利于实行 。(2)整顿吏治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阶级矛盾尖锐。措施:制定 制度,按照 对官吏进行考核。效
4、果:吏治得到改善,减轻了 负担,农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原因a平城天气恶劣, 无法满足京城需要b平城偏僻,受北方 威胁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 的控制。d摆脱旧势力,有利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时间: 年,孝文帝以“ ”为名迁都洛阳影响a.使洛阳再次发展成为北方 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开展。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3.风俗习惯方面: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1)移风易俗: 、 、 、 。(2)改行汉制。三、改革的影响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2.加快了 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
5、出了贡献。【自我检测】1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 )A386 年 B439 年 C485 年 D493年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3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穿汉服 D迁都洛阳4阅读下列材料: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一一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1) “高祖”指谁?他要求“一从正音”的
6、根本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一从正音”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历史影响?C 案【课堂合作探究 】环节一: 【B 案落实】环节二:【课堂合作探究】探究一: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例 1.指导政治社会改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改革牵涉到统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时,其难度及危险更是足以吓退大多数改革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确是历史上罕见的事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
7、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材料三 499 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长期动乱的多事之秋,30 余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探究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阐释改革后的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 (4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在推进民族政策改革方面的重大意义。 (2 分)(3)对于孝文帝改革,
8、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也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 ,你赞成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2 分)探究二: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例 2.(2010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
9、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探究问题】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当堂巩固】1.(2010山东莘县期中)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民族矛盾
10、尖锐 D.汉族内部矛盾尖锐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的作用有( )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 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政府的收入增加A. B. C. D.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的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5 (2010郑州期中)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11、任用汉族地主 推行三长制 胡汉服装融合 接受汉族文化A B C D6(2010山西大学附中期中)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改革措施没有( )A.迁都洛阳 B.“定姓族” C.推行均田制 D.推广 一职一官制7(2010济南一中期中)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相符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发展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A 案【课后拓展练习】(使用说明:1.复习记忆基础知识 2.完成课后
12、笔记 3.做好巩固练习【知识拓展】一、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1主要表现(1)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2)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3)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2出现的原因(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是改革迫在眉睫。二、均田制与三长制的关系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推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1三长制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为分田提
13、供了依据,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2均田制为无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隐瞒户口和曾流亡的农民得以安居乐业,也有利于三长制的实行。三、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成功的原因和启示1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改革(2)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措施全面、影响深远。2意义: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改革顺
14、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2)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3)内容全面,措施得当。不仅进行经济、政治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相互联系和促进,有利于改革措施的贯彻实施。(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5)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意。(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四、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特别是迁
15、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所以说,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巩固练习】1.(2010乳山测试) “男子授露田 40 亩、桑田20 亩;妇女授露田 20 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 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 亩、女子 5 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文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首先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北魏时期 D.唐朝时期2 (2010潍坊四县一校期中) “课
16、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产生此效果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官吏考核制 B.实行俸禄制C.实行宗主督护制 D.实行三长制3 (2010郑州期中)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 “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 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D 迁都洛阳4.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5 (2010郑州期中)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
1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6.(2010山东莘县期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7. (2010乳山测试)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这种时代潮流是指民族融合的潮流 北方地区封建化潮流 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B C D8 (2010聊城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 (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高祖日:“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18、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元禧传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中国社会史(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自我检测】1.B 2.C 3.D4.【答案】 (1)孝文帝。巩固鲜卑贵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推动了鲜卑族社会习俗的革
19、新,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潮流;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课堂合作探究】例 1.(1)通过迁都、均田制、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 (1 分)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风俗习惯的汉族化。 (3 分)(2)意义: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2 分)(3)“盖世英雄”: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千古罪人”:改革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削弱了军事力量。(2 分)(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例 2.(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
20、: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当堂巩固】CDCDD CCD【课后练习】CDBAB BA8 (1)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2 分)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反思】解读材料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是历史课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在选修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训练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平时应该多加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