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争鸣”:,泛指数量多,(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论和诘难,战国七雄,春秋五霸,2.百家争鸣的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经济:井田制崩溃阶级关系:“士”的活跃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道家,创立:,老子,春秋晚期,思想学说,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可道
2、,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创立:,老子,春秋晚期,思想学说,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辩证法思想,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创立:,老子,春秋晚期,思想学说,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小国寡民,评价:,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其政治主张具有消极悲观的态度;,以柔克刚,小国寡民,“道”是本源,现实社会中,哪些观
3、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一代圣哲,横空出世,弘道布德,修身、修家、修天下;,五千精妙,涵古覆今,继往开来,法天、法地、法自然 。,天下第一,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创立:,老子,战国时期,发展:,庄子,思想学说,哲学思想,相对主义,顺其自然、安于现状,处世态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4、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学说,政治主张,“苛政猛于虎也。”,教育思想,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请根据以下材料归纳孔子的政治主张,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学说,政治主张,“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伦理观),“苛政猛于虎也。”,教育思想,文化贡献,阅读材料,理解孔子 “仁”的思想。樊
5、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仁” 基本内涵是什么?“爱人”(人与人的关系)(2) 分析“仁”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内修,形成美德。(3)“仁”的思想提出有什么意义? 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的“仁”和“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 礼的实质
6、是什么?礼是周的统治秩序。(2)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正名(贵贱有序)(3)如何看待礼?保守(4)仁与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内“仁”方能外“礼”,外“礼”有助内“仁”。,阅读材料,理解“礼”的思想,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学说,政治主张,“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伦理观),“苛政猛于虎也。”,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态度,教学精神,学习方法,文化贡献,孔子如何阐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
7、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培养学习兴趣,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学思结合,及时复习,温故知新,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学说,政治主张,“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民本),“性相近”(伦理观),“苛政猛于虎也。”,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态度,教学精神,学习方法,
8、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创办私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大成至圣先师,“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发展:,孟子,战国中期,主张,“春秋无义战。”,请根据材料概况孟子的思想主张,你如何看待?,材料一: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9、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材料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仁政,民贵君轻,剥削有理,积极:有利于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消极: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阶级属性,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发展:,孟子,战国中期,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性善论”(伦理),“春秋无义战。”,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10、。,朱元璋读孟子,一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创立:,孔子,发展:,孟子,战国中期,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性善论”(伦理),荀子,战国末期,主张,“君舟民水”(民本),“性恶论”(伦理),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仁义),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仁义和王道,孔子,仁,礼,孟子,荀子,仁政,义(舍生取义),理想派,仁义,王道,以礼治国,趋向法治,现实派,比较孔子、孟子、荀
11、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目的:,孔子,孟子、荀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C 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主张,“尚贤”,“节俭”,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孔子曰:“仁
12、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B,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治国,变法革新,(战国末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守株待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
13、,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变法革新(改革观)以法治国(法治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主张,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意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法家打天下(进取),儒家守天下(守成),道家养天下(休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法家道家,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儒家:法家:,道家
14、:,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德治”,“法治”,“无为而治”,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4.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一、百家争鸣,1.含义,2.背景:,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5.影响:,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C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
15、展的基础;,(实质),4.特点,仁政(民贵君轻) 儒家 兼爱 墨家无为而治 道家法治 法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简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材料一 “为政以德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地方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贯且智者
16、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据上述材料,概括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题,先秦主要学派各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儒家重德化、礼治,主张施行仁政;墨家主张尚贤事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重罚,实行法治。(2)上述主张中哪
17、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简析原因。法家。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
18、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隐士、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A,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趣味百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知识梳理,仁礼民本,清静无为,法治,兼爱非攻,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或者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
19、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在现代中国,讨论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请将下面的人物与当今的思想观点连线,并说出其思想主张的渊源,人物 现今思想主张及观点 思想渊源,礼治文明,“兼爱”思想,“非攻”,有教无类,义利观,法治,因材施教,无
20、为而治,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夷夏关系2.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君子所言”,“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也?”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A 仁政 B性善说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A,D,巩固练习,3.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 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
21、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B C D,C,4.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B.各国相继变法 C.战争频繁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D,5.“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 A B CD,D,6.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进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1)“仁”的学说 (2)“己所不欲,勿施与人”(3)“有教无类” (4)“克己复礼” A 123 B 234 C 124 D 1234,A,7.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
22、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 . . .,B,8.“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B,9.在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与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有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10.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万物虚无,祸福相倚.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D,11.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
23、B,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 章碣,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时间:汉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220年,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A 历史地位:,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B 思想特点:,糅合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道家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
24、、水、火、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A 历史地位:,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B 思想特点:,糅合了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C 历史贡献:,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D 著作:,春秋繁露,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2.原因,萧规曹随,社会潜伏着危机,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
25、罢黜百家”,1.董仲舒,3.新儒学的内容,A 政治:“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材料1: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为人者天,材料2: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春秋繁露,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2.原因,“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D,“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什么作用?,神话了皇权;但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
26、仲舒,3.新儒学的内容,A 政治:“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B 伦理: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为人处世标准,2.原因,材料: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君为臣纲君臣义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父为子纲父子亲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夫为妻纲夫妻顺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
27、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D,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3.新儒学的内容,A 政治:“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B 伦理:“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为人处世标准,C 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实质:思想为政治服务,2.原因,思想主张,1、“儒学独尊”,2、“君权神授”
28、“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发挥儒家仁政思想、轻徭薄赋,4、“三纲五常” zxxkxueyikeji,作用,思想统一、国家安宁,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服从统治;爱护百姓,减轻负担,缓和矛盾,改善生活,维护统治秩序,天 = 君,忠君,君权中央集权统一,知识点拔,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3.新儒学的内容,5.新儒学的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 “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4.新儒学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吾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子不语怪力乱神。”,2.原因,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3.新儒
29、学的内容,5.新儒学的特点,4.新儒学的实质:,6.汉武帝采用新儒学:,A 原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 措施:,(根本原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教育上:,讲经图,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起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五经和博士,名词解释,五经由“六经”而来,是指春秋末年孔子亲自编制的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乐经,秦以后,乐经已经失传,只有五经。,名词解释,太学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30、。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 ,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实质:,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董仲舒,2、新儒学的内容,3、新儒学的特点,4、新儒学的实质:,5、汉武帝采用新儒学:,A 原因:,C 影响:,B 措施:,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政治:利于巩固与加
31、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消极:但儒学独尊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A孔子是“至圣先师” 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D,巩固练习,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C D,D,3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C,4.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
32、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 “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A,5.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举贤良对策 重用文学儒者 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 B. C. D.6.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C,C,7.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D,儒 学 的 兴起,孔子孟子荀子,创始人发展改造,系统完整蔚然大宗,人数之多,沉重打击,春 秋 战 国,秦,“焚书坑儒”,汉,成为正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