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画术语大全(一)中国画简称“国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画科: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技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表现手法: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画幅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之。成熟时间: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
2、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二)丹青
3、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 。 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 。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画工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民间称“丹青师傅” 。按社会地位来分有:民间画工、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 、 “黄门画者”等) 。从工种来分有:壁画工、漆画工、瓷画工、年画工、灯扇画工、雕刻画工等。画工画是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中,画工一直受统治阶级歧视和抹煞。偶见于历代记载或传说中的画工,有:春秋战国鲁班,西汉毛延寿等,东汉卫改等,
4、唐代宋法智(曾随王玄策到印度摹绘佛像) 、宋文君(敦百九十六石窟壁画的创制者) ,北宋赵大亨,南宋箫照,元代马君祥与其长男马七等及朱好古门人、张遵礼(永乐宫壁画工)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画工) ,清代张文辉、张太古、粱廷玉等。年画方面,有杨柳青的张聋子,戴立三、高桐轩、杨续、阎文华等,桃花坞的跷老钱等。近代我国画工,大致分“京式” (北京地区)和“苏式”(苏州地区)两大类,京式彩画以装怖图案见长:苏式彩画,以绘制花鸟画为特长。所取题材,除山水、花鸟外,人物画多用民间流行戏曲故事及小说。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手头积有粉本旧稿。能自制颜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无声诗亦称“有形诗
5、” 。绘画的一种别称。因画意和诗情相通,故有此称。北宋宋迪有潇湘八景图 ,人谓之“无声诗” ,诗僧惠洪曾为潇湘八景图各赋以诗,自称“有声画” ,以为对举。黄庭坚次韵子瞻于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 ”又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帛画中国画的一种。指古代绘在丝织品上的图画。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长沙出土战国楚墓帛画三幅:一幅四周绘有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写文字,多不可识,称“缯书” ;次幅绘一长袖细腰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搏斗的凤、龙;第三幅绘一高冠长袖的男子,侧身驾驭一巨龙,龙身若舟。建国后陆续发掘出土的西汉帛画有:1972 年 1 月湖南长沙马王堆
6、 1 号汉墓;1973 年 11 月同一地区的 3 号汉墓;均为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作“T”形,名为“非衣” 。画面基本分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各种景象。1976 年 5 月山东临沂金雀山 9 号汉墓出土的为长方形旌幡,内容和上二图相同,只是“人间”部分比重增大。三图均属西汉初期作品。当时厚葬之风很盛,这些帛画即为随葬品。内容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写实和装钸工巧相结合,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显示当时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绘画现实主义传统的发轫。后来的北魏司马金尤墓中漆画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与之一脉相承。漆画绘画的一种。是用油漆所绘成的一种工艺性的装饰图画
7、。商代已有漆器工艺,战国时这种工艺趋于发达。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有漆器出土。长沙阳楚墓出土的漆器,花纹工细,有的漆奁,描绘舞乐、狩猎情景,富有生趣,湖北云梦城关西部睡虎地出土漆器多件,纹样精致,线条流利,状态生动,其中漆盂一只是现存唯一的秦代漆绘作品。木简画中国画的一种。在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木简”汉书文字后,又在查科尔帖发现西汉“木板墨画”一枚,长 17 厘米,阔 3 厘米。一面画佩剑武士图 ;一面画拱手官吏图 。墨线钩描,简洁流畅,与居延金关发现的人马图风格相同。1979 年江苏邗江的胡场西汉墓出土“木板彩画”二枚,一枚长 47 厘米,阔 28 厘米,画武士对谈图 ;一枚长 4
8、7 厘米,阔 44 匣米,画墓主人生活图 。人物肖像,形神兼备,色彩明快,笔法洗炼, “彩画”与“墨画”俱有简洁流畅的特点。西汉木板画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美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印证。凹凸画绘画的一种。相传南朝梁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一乘寺用“天竺法”强调立体感效果的古印度画法,作品远望晕如凹凸,近视实平。又唐初尉迟乙僧,所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 。其画亦加晕染,有阴影,立体感强,所以有“凹凸画派”之称。这类绘画作品,简称“凹凸画” 。帧(zh n)画佛教画的一种。画在单幅娟上,贴于墙壁,以后揭下,镶装边框,后加衬布,上置挂带,成为可以移挂、折叠的画幅。为壁画发
9、展到卷轴画的过渡形式。敦煌石窟中,发现帧画很多。内容大都为佛像画及密宗坛场曼荼罗等。当时称“功德画” ,便于佛教徙供奉、祈福、瞻拜之用。中晚唐时,日僧带来弘法大师胎藏大曼荼罗帧画七幅,僧宗叡有正金轮佛顶母帧画二幅,智证大师有胎藏曼荼罗帧画五幅等。敦煌石窟所出最佳者为宋初建隆地藏菩萨像单幅绢本,背托衬布。韩愈诗中提到“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五代刘鳌诗句“六幅冰绡挂宰庭”等,皆指帧画。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 ,指墨的浓淡变化
10、就是色的层次变化, “墨分五彩” ,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 ,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院体画简称“院体” 、 “院画” ,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
11、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文人画(士夫画)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 ,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 ,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
12、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 、 “逸品” ,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年画(宫尖、三才)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13、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 ,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 、 “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 、 “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 ,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祗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上古
14、传说能制伏恶鬼的两位神人,后世遂以为门神,画像丑怪凶狠。相传远古时候, 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性,神荼与郁垒俩便将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凶,若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而流传至今。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天官”(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旧时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
15、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采,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连环画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应称“连续画” 。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中园古代的故事壁画(如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佛教故事) 、故事画卷(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 ,明人胡笳十八拍图等)及小说戏曲中的“全
16、相”等,即具有连环画的性质。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小书” ,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指头画简称“指画” 。中国画技法名。即特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所成之画称“指头画” 。清代方薰山静居论画:“指头画起于张璪,璪作画或用退笔,或以手摸绢素而成。 ”实则唐代张璪专以秃笔作画,偶以手指涂抹绢素而已。据可查考资料,指头画始于康熙间的高其佩,其侄孙高秉著有指头画说 。高其佩亲承弟子有甘怀园、赵成穆、李世倬等,之后,工指头画有特殊成绩的画家有萨克达(字介文,女) 、俞珽、觉罗西密.杨阿、瑛室等。乾隆、嘉庆以后,兼工指画者益见增多。现代潘天寿于指头画
17、有很高成就,独具风格。画分十门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 ,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
18、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人物画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 ,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 、梁楷的李白
19、行吟图 ,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 ,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 ,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 ,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 ,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道释画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 )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 ;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萨像 ,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 、 三帝释 ;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 ,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 ;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
20、,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 ;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 ;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 ;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 ,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 ;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如敦煌壁画。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 、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 ,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 ,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仕女画一作“士女画” 。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
21、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 ,亦称“仕女画” 。风俗画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力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 、五代李群孟说举鼎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 、朱光普村田乐事图 、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 ,亦称“风俗画” 。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 、 大庆丰年 、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
22、的题材、新的人物。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写真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画法称写真秘诀 。亦称“传神” 、 “写照” 。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 ,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 ”图绘人物,当求其能表达出神情意态,故称“传神” 。清蒋骥著传神秘要 ,论述肖像画颇详。绣像原指绣成的佛像或人像。明
23、清以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以增读者兴味,因用线条钩描,绘制精细,也称“绣像” ,如绣像三国演义 ;另有画出每回故事内容的,则称“全图” ,如全图儒林外史 。绣像和全图均属插图一类。衣冠像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一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穿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 。顶相佛教肖像画名词。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日本僧人空海(774 一 835)入唐求法,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752 一 805)受秘法,回日本传密教,称“真言宗” 。尊惠果、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为五祖。携归李真画真言五祖像
24、 (今藏京都教王护国寺) ,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顶相。日本僧人圆尔辨圆(1202 一 1280)入宋,回国后为临济宗开山,持有无准师范像 (今藏京都东福寺) 。宋元之际此风盛行。顶相上多祖师自题赞语,亦有禅林名师题赞的。(三)云身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画半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云身” ,意谓下半身为云雾所遮。整身(花整、云整、大首)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绘制全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整身” ,意谓完整的身躯。坐着的全身肖像称“花整” ,竚立或行动的全身肖像称“云整” 。只画头像称“大首” 。山水画简称“山水” 。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
25、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驌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
26、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 ”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 ”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 ,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 ”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金碧中国
27、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 ,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青绿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王翚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清晖画跋 )恽寿平也说:“青绿重色,为秾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澹矣,而愈见秾厚为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秾纤得中,灵气惝恍,
28、愈浅淡愈见秾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 ”(瓯香馆画跋 )阐述了青绿设色的要旨。参见“青绿山水” 。花鸟画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29、” 。铺殿花(装堂花)花鸟画的一种。装饰性较强,专供宫廷挂设之用。语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 。次曰装堂花 ,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韩偓已凉诗:“碧栏干外锈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宋元虽在花鸟画中已有画折枝的构图,但盛行却在明清之际。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捉勒中国画术语。专指花鸟画中以猛禽猎食为题材。南唐郭乾晖有苍鹰捕貍图 ,北宋崔白有俊
30、禽逐兔图 ,南宋李安忠、李猷、赵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时。论者谓:“世所作多搏狐兔凫鹭之属,流血淋漓,颇乖好生之意。李猷尽反之,其画二鹰栖于枯枝之上,貌甚闲暇,略无鸷猛惨烈之状,而不失英姿劲气。 ”明代吕纪、林良也擅长之。四君子(岁寒三友、五清 )中国画术语。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之分支。宋元若干画家好写竹、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 。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画兰花,名“四友图” 。明神宗万历(1573 一 1619)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 ,陈继儒称“四君” ,后即名“四君子” 。后人又加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 。清代王概编芥子园画传第三
31、集,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能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界画即“界划” 。 “画”读入声。中国画技法名。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2 中国画的一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 。历来崇扬文人画者鄙视界画楼台一科, 芥子园画传却提出:“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 ”杂画中国画的一种。是十三科之外的绘画门类。其说初见南宋邓椿画继卷七,有“小景杂画”语。其后,泛指描绘“怪石
32、” 、 “博古” 、 “彩蛋” 、 “床帷” 、 “花雕”或“彩灯” 、“重阳糕旗”等,即既不属于人物画,也不属于花鸟画、山水画的杂画。博古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彝器(中 国 古 代 青 铜 器 中礼 器 的 通 称 ),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包括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 ,如博古画、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变相简称“变” 。佛教画术语。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根据某部经典,把其至尊及侍从在所领区域内(净土)的种种活动,用绘画表现出来,称作“经变” ,如“西
33、方净土变”等;一是依据释迦牟尼传记,把佛一生的故事单独或一系列地图绘出来,称作“佛传” ;一是依据本生(指释迦牟尼降生净饭王家为太子以前的许多世)故事的经典,绘成独幅或连环画,称作“本生” 。笔墨中国画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 “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 ”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将笔和墨的关系
34、划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两者的关系分开:“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 ”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笔与墨会,是为絪緼,絪緼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緼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 ”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
35、废。工笔(工笔)亦称“细笔” 。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写意(粗笔)俗称“粗笔” 。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 ”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
36、而精细者。 ”前者乃指“写意” 。减笔与“细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细笔亦名“工笔” ,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疎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这是“遗貌取神”技法,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大于细笔。如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尤善减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 “逸笔草草” ,也是减笔。现代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针,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离。 ”又说:“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 ”方薰说:“荆、关笔墨稠密,倪、米疎落为图,各极其致,不在多寡论也。 ”五笔七墨中国画技法名。现代黄宾虹精于用笔,娴于施墨,晚年总结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二曰圆
37、,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 )墨法,焦墨法,宿墨法。钩勒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称“钩” ,逆势称“勒” ;也有以单笔为“钩” ,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 ) ;以及称左为“钩” ,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 。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 、 “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双钩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 ,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 。大部用于
38、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 ;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四)墨分五色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 ,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 ;二、琴弦描(略
39、粗些) ;三、铁线描(又粗些) ;四、行云流水描;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 ;六、钉头鼠尾;七、混描;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 ;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 ;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 ;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 ;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 ;十四、竹叶描;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 ;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 ;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 ;十八、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 ,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
40、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 。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睿线画法简称“线法” ,亦称“勾股法” 。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
41、人几欲走进。 ”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湿笔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 。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所谓“轻” ,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 ”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 ”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
42、”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 。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 ”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 ”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枯笔、焦笔)亦称“渴笔” 。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 ”又云:“沈(周) 、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 ”亦
43、可称“干皴” 、“枯笔” 、 “焦笔” 、 “渴笔” , 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 ”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 ”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 ”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叁见“干笔” 。颤笔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
44、动。 ”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 ,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 、直擦皴(关仝、李成用之) 、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 ,范宽用之) 、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 、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 ) 、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钣)等等数十种之多。钩斫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
45、形,谓之“钩” ,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 ,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 。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矾头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北宋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担 贰!惫 粜椤锻蓟 胖尽芬菜担骸盎 绞 撸 嘧鞯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 。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则谓:“董源小山石,谓之低贰!三远(三远)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 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 ”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 ;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 ”后人合称为“六远”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 ;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 ;从山外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