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2012 年 11 月 27 日 17:53 中国保险报 裴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战略性全局任务,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险业是金融业和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功能,是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管理风险、稳定增长、调整结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未来大有可为。对于保险行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变,这既是贯彻十八大精神
2、、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客观需要,更是完善保险市场体制,建立保险强国、让保险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转变保险发展方式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行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积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域和途径,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效发挥经济补偿功能,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驾护航。仅 2011 年,保险业就为各类经济成份和个人提供风险保障共计 477.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2%,是当年 G
3、DP 的 10 多倍,保障范围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广阔领域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共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保险金近 4000 亿元,同比增长 27.5%。保险赔款和给付在减少灾害事故损失、帮助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积极落实中央政策,推动社会风险管理,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险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发展“三农”保险,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2011 年,农业保险承保服务已经覆盖了农、林、牧、副、渔的各个方面和全国所有省市区的广大“三农”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保险服务惠及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针对我国
4、未富先老的发展趋势和“老龄化” 问题对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产生的巨大压力,保险业积极发展养老与健康保险等业务,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2011 年,健康保险新增承保人次达 9.5 亿,养老保险服务人次达 714 万,企业年金服务人次达 8003 万,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有效解除了人们的养老医疗后顾之忧,优化了人们的生活预期,释放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消费,刺激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增进了人民福利,提升了社会幸福指数,服务了民生和和谐社会建设。三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支持“走出去” 战略实施,鼓励创新发展。2008 年以
5、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稳增长调结构压力增大。保险业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扩大外需,拉动内需,保障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1 年,信用保险为国际国内贸易承担风险金额 3 万多亿元,积极促进内外贸易协调发展;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尤其是创新领域的责任保险,承担各类责任风险保障金额 31 万多亿元,为企业和社会改革创新提供保障;参与和支持金融改革,保险机构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资金运用余额达 5 万多亿元。通过作用的发挥,保险业已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推器 ”,保险意识已深入人心。保险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6、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国共有 160 多家各类保险机构,形成了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多家多类机构共生、商业性保险机构与政策性保险机构并存、中资保险机构与外资保险机构同台竞技的生机勃勃的保险市场。保险业总资产达到 6.8 万亿元,2011 年保费收入列世界第 6 位,我国保险市场已基本融入国际保险市场,成为一个富有朝气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发展,没有民生进步,就没有保险业的发展壮大。但是,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断积累和暴露,有些已影响到行业作用的发挥,影响到行业在经
7、济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的有效保障不足,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廓清,社会责任感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跑马圈地 ”、 “人海战术”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粗放的发展理念、粗放的经营管理在一些领域容易滋长和蔓延;盈利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资本自我形成能力不足,主要依靠外部资金注入;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类资源的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急需进一步提高。三是不重视理论研究、产品研发,缺少文化精神,产品抄袭现象严重;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化水平低,有些公司甚至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营平台;重挖角不重视员工培训,劳动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8、优秀人才短缺,企业家精神尚未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弘扬。四是区域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创新不足,部分传统险种费率屡屡无原则突破底线,有些业务国际分保困难,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市场主体开始出现分化,个别公司发展困难;部分业务领域透支市场,滥用资源,对行业形象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当前保险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仍然需要用发展的方法,尤其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以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危机未有效化解,以及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加快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贯彻十八大精
9、神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回答一个行业“发展什么、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保险业的科学发展应该是能为保险消费者、投资者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发展。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保险发展理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也是最重要生产要素。保险业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解决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问题。从理论上讲,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
10、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保险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监管要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标,严厉打击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公司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来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风险保障需求,通过发展让保险惠及更大人民群众;要尊重资本取得合法收益的权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入保险业;要优化保险产业链,推进合理分工,保护各环节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二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突出人力资源在行业发展及其方式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创新精神,包容创新中出现的失误,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加强人才队伍
11、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壮大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的保险人才队伍;加大研发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实施营销员持续改善计划,通过一段时间解决好营销员队伍素质和形象问题,这项改革也是关系到保险业发展全局的大变革。三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调整平衡好出资人、经营管理人员、一般员工、营销员和消费者等主体的利益关系,让各类利益主体共享行业和公司发展的成果。要接受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教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和各级高管人员的高薪和奖励应建立在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上,防止不良企业家和高管人员的贪婪对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大风险。要关注基层机构和基层人员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防止因收入分
12、配的两极分化,造成基层机构和基层队伍的不稳定,出现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和经营管理上的道德风险。坚持统筹兼顾的保险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保险业要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保险业发展与监管规律,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保险业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险业恢复发展以来,针对法人和生产性活动开展的保险服务覆盖面相对较广,而针对居民生活活动开展的保险服务覆盖面尚不广泛,这种保险服务分布带有极强的生产性金融的特点,是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需要相适应的。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已进入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的阶段,内需不足
13、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剌激内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完善各种保障机制,优化居民生活预期,改变重储蓄轻消费的生活特点,让大家敢花钱。保险业由于具有风险管理的特殊功能,在刺激内需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另外,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原先的经济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经济领域、新的产业及既有产业链条中新的生产服务环节将不断涌现,这将影响到投资和出口两大领域。生产活动新的变化对生产性保险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保险业应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商业保险的专业优势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稳定性的优点支持实体经济重点
14、领域、重要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发挥“社会稳定器” 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二是要处理好风险保障与保险投资的关系,坚持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轮子”一起转,特别是要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来实现承保业务的良性循环,围绕风险管理和保障,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风险保障类业务和新型寿险产品中的保障比例,适度控制发展理财型产品,把保险业办成真正的保险业。三是要处理好监管规制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保持监管工作与市场发展要求相适应,把握好监管与发展、监管与创新、监管与服务等方面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要尊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始终确认保险机构在市场中独立的主体
15、地位,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防范风险,责任主体都应该是保险机构。即使对于国有保险公司,也最好不干预其合法的微观经营活动,不搞统一的发展模式。要让公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市场上大胆去创去试,优胜劣汰。监管部门是裁判员不是运动员,在加快保险发展方式转变中,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并监督执行来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不能混淆角色。我们还要适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要学会接受竞争中出现市场主体退出的现实。从法理上讲,该退出市场的公司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退出市场,既是对被保险人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也是监管者不作为的一种表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险的道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保险
16、强国的客观需要。保险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保险业发展道路。一是从“硬实力” 和 “软实力”建设两方面着手,科学制定东、中、西部保险市场协调发展战略,有效解决区域保险市场发展平衡问题;从满足不同经济成份和个人保险消费需求出发,优化保险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保险供给的能力和水平;从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处理好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通过这些工作,提升发展质量,改善行业形象,重塑保险业在消费者中的信心,净化保险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基础。二是要注重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好内外部两种资源。经济全球化客观上造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相
17、互依存性增强与国内市场稳定性削弱的局面,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进出口贸易大国,但目前保险业“走出去”的发展成效与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还不相称,不但没有更为有力地支持对外投资等实体经济“ 走出去”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也形成了保险服务贸易逆差。加快保险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引进来” 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从服务实体经济走出去出发,尽快制定 “走出去”战略,迈进国际保险市场,创造条件适时在全球配置保险资产;要加强对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合作,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保险业“走出去” 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注重市场
18、开发与培育保险资源相结合。在不断拓展业务规模、优化市场主体结构的同时,明确把握保险为经济社会服务、保险业转型必须配套经济社会转型的终极理念,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着力在破解保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创新难题上下功夫,鼓励行业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区域经济特点、居民消费习惯等,为防灾防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服务和保障,支持行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好加快保险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任务,急需在提升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公司市场竞争能力、监管服务行业发展能力和防风险能力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
19、认真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保险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要力争用 20 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世界保险强国,建成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风险防范有效、综合竞争力较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适应,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的现代保险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保险业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当前尤其是要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开好局、起好步,实现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在提升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实现突破。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既决定着这个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国是一个处在国际产业链中下游的制造业大国,未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腾
20、飞的任务很重。保险业要与实体经济一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好实体经济发展的脉搏,立足于行业特点,发挥其在精算、风险管理、投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资源配置到服务和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上,积极拓宽保险业在风险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巨灾风险等方面的服务领域和空间,提升服务能力;必须稳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鼓励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源,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必须以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创新业务为突破口,积极协调争取财税等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培育和开发新业务增长点,拓宽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必
21、须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配合我国经济“走出去” 战略,支持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离开了实体经济,保险业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在提升公司竞争能力方面实现突破。市场是交易关系的总和,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公司生产的产品只有实现“惊险的跳跃” ,才能收回成本实现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是公司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准入的门和退出的门始终敞开着,只有具有竞争力的公司才能始终奔跑在竞技场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仅指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更是指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内战内行” 、“外战外行”式的市场主体在开放的市场上是不会很好地持续发展的。我国保险业已全面开放,实
22、体经济“走出去”对保险业实施跨境服务提出了巨大要求,无论是巩固国内保险市场还是拓展国际保险市场,都需要提升保险业的竞争能力。提升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现代化保险市场体系,培育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功能的市场主体;要引导公司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培育保险资源,改善行业形象,发展风险保障类业务,加强投资能力、精算、风险管理等核心技术建设;要促进差异化竞争,鼓励公司自主创新,拓宽竞争领域、提升竞争层次、丰富竞争内容;要推动行业夯实数据基础,在基准费率形成机制建立后,授予市场主体定价权,逐步有序地推进费率市场化。三是在提升监管服务行业
23、发展能力实现突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美国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危机调查委员会。多方面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此次危机是由人类的作为和不作为导致的,而不是大自然或计算机模型出现混乱所导致的,也就是说,这次危机是“人祸” ,而不“天灾”。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认为市场有完全的自我调节的能力,金融机构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在于长期放松管制。我国保险市场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的市场,科学的监管对于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非常重要。科学监管就是要通过依法制定规则、标准和设计市场激励约束机制,来规范和引导市场行为,纠正市场失灵,促进资源更为有效地合理配置。我们要认识
24、到监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推动行业的科学发展,更好地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要达到监管目的,一是要求监管能力和水平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监管工作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建立“维权、维稳和维护市场秩序”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不断提升监管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清晰监管的内涵和外延,系统梳理和完善监管法规制度建设,不断优化监管资源配置,逐步丰富监管工具和手段,积极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以资金运用监管为例,要由目前的相对偏重“放开或创新资金运用渠道”的准入式监管,向监管资金运用业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保障资金安全性的全流程监管转变。三是要求加强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建设,加大包括对公司治理
25、,业务、财务、资金运用等所有经营管理环节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管的全领域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监测,强化法人责任,提升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水平,做到严于监管和善于监管。尤其是在保险市场不成熟、保险机构内部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的今天,规划统一的机构发展模式和放松管制的观点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会给行业带来灾难的。四是要求做到寓监管于服务之中,积极协调产业发展政策并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四是在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方面实现突破。保险是管理风险的行业,保险行业不保险是最大的风险,因而,保险行业从创业之始和有监管之日起,防范化解风险一直是保险业发展与保险监管
26、的重中之重。在保险业对内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风险会更加多样化,甚至相互叠加。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境外资本与境内资本相融合,产业资本的风险可能通过股权、人员、资金运用、关联交易等渠道传染到关联保险公司或保险业内,境外的风险可能通过机构、业务、投资及再保险等渠道传染国内保险公司或市场,即使在金融业内部,其他金融行业的风险也可能通过资本纽带、客户组群、信息平台等传染到保险行业。除此之外,保险业在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逐步显现甚至集中爆发,保险业风险防范的任务更重。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要深入研究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各风险之间的联系,做到通盘谋划,心中有数,目前尤其应重点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自身发展中显现的退保风险、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现金流风险、资金运用风险等;要提升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约束股东不当行为,实行全面风险监管,将监管覆盖到保险公司或集团的所有交易行为,以及主要股东的风险状况;要密切关注产业集团金融板块与非金融板块风险传染问题,防止非金融领域的风险影响到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监测、识别、度量以及处置风险的能力。(作者系中国保监会稽查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