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051099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20022007 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lygfx2002 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二、 (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 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

2、盖是国也,地 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 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 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 “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 镒。昔者子胥 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 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 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 抟黍矣;

3、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 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4、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

5、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 ”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

6、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井玉贵提供【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 孙叔敖死后,楚

7、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 ”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 ”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

8、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 ”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

9、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刘玉贤提供【文本解析】2002 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近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几乎都是从二十五史中挑选某一历史人物传记,往往是多个事件连缀在一起,体现传主的性格特点或道德品质。今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和海淀区二模文言文阅读试题近似,所选阅读材料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和评价,这种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吕氏春秋 异宝和全国卷 2001

10、年节选史记田单列传 ,2002年节选史记李将军列传相比,阅读文字明显偏难,如文中“刺小船”的“刺”作“用槁撑” ,这一义项学生在课文中并未接触到,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的“抟黍” ,学生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命题者如能联系中学教材实际,在文中给予注释,考生阅读起来可能会容易些。总之,考生普遍感到今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增大了。刘玉贤提供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C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

11、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别。A 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B 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D 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只有 C 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答案 A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试题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

12、中很常见的现象。B 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 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 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 B、C、D 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只有 A 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 ,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第 2 句的主语承第 1 句的宾语省掉了,第 3 句的主语则远承第 1 句的主语省掉了。题干中问“暗换主语的一项

13、” ,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 A 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的题干改为“文中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 B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B 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A 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C 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 “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D 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 “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10.下列句子分别

15、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答案 A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为矣,而无所以为之。A. B. C. 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 4 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 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

16、,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A。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D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 ,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

17、所取弥精 ”,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711 题解析 刘玉贤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5 分)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试题解析】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 (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 ,原文第 2、第 3 段如下:育星教育

18、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 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 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 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 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的句子,将其重组为一个

19、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都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题在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管仲出身贫寒,又因侍奉公子纠而获罪于桓公,但他得到了鲍叔多次援助,又被推荐给桓公,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知人荐贤“是管晏列传的主题,也是试题语段的中心内容。 17 题解析 黎松龄【参考译文】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

20、罢免 ,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 ”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注:“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 。井玉贵提供【参考译文】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 ,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就

21、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 ,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人才。黎松龄提供【参考答案】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 ) (1 分)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 分) ,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 、“利”译为“顺利”也对) (1 分)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 、 “知”译为“了解”也对) (2 分) 。 “而”字前后各 1 分。整句译错不得分。 “穷困” “时” “利” “多” “知” ,译错两个扣 1 分。其余部分意思对即可。2003 年北京文言文阅读三、 (15

22、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5 题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 过其旁而泣。师问曰:“ 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 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 恻然而为涕零也。 ”师亦哀原之言而 为 之泣,曰: “欲书可耳!” 答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一冬之 间,诵孝经、 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 “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 ”崧曰:“郑君学览

23、古今,博 闻强识,钩深致远, 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 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 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 为 西家愚夫邪?” 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 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原重其意,难辞之,持 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注释】1.孤,指幼年丧父。2.书舍,即学堂。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

24、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 ,年幼聪明。5.安丘,地名。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 ,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 。事见孔子家语 (待核查) 。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年 10 月,第 79、

25、80 页) 。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北京大学 张富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B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B崧辞曰。 辞:推托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D君乃舍之 乃:就解析答案是 B。A 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 悲伤” 。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C 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 ,读音为 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D 项中

26、的“乃”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答案 A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解析答案是 A。A 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 “具”的意义为“皆、都” , “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B 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 ,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诗经 )和“临表涕零” (出师表 )这两句中的“涕零” 。现代汉语的

27、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C 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 ,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 ”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D 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 ,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 ,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杜甫遣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 CA 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 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C 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D 当以书相分斧

28、斤以时入山林。解析答案是 C。A 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 “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 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 ”。下句的“其”代“自己的” ,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 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D 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 。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 ,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 孟子梁惠王上 (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A (师

29、)于是遂就书。B (师)金玉其行。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D (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析答案是 C。A 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 。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 B 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 。D 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D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

30、认识。解析答案 D。(命题有误)A 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B 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C 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D 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 ,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 刘羊羽【译文一】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

31、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

32、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

33、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北京大学 张富海【译文二】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 ”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 ”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

34、你,不收钱财。 ”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 论语 。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 ”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

35、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刘玉贤四、 (15 分)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先生

36、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解析】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 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 “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 ,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 “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 “满足”等。微:隐事、细事。 韩非子 “圣人见微以知萌” 。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37、 。 所规:是“所字结构” , “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 (1 分) ,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 分,其中“诚” “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 ) ,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 分,其中“然犹” 、 “达” 、 “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 1 分) ,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 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

38、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的词语,也正确。 张 林2004 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二、 (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 义亲设一榻,

39、独坐其间,终日连夕, 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为迎医疗之,躬 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 侧, 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 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

40、在狱而心自安乎? ”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 劳使君。 ”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注: 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试题解析】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言文节选自隋书循吏传 。循吏,即奉职守法的官吏。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循吏在史书中是与滥用刑法残虐百姓的酷吏相对的,正如廉吏之于墨吏相对一样。但后代史书中表彰的“循吏”已与太史公的说法有异,实指“循良” ,即指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辛公义属封建官吏中忠于职守者,为官一任,遗惠一方。他入选隋书循吏传名实相副。

41、阅读文字选段与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题点完全符合 2004 年考试说明的要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被嗟异 数:多次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C尽用市药 市:买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解说】此题答案为 D。 “两” ,双方,两方, “双方施行” ,作状语。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为母氏所养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 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解说】此题答案为 A 组。两个“为”都读作“wi” ,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其余,B组前一个“若” ,假设连词“如果” ;后一个“若” ,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 ,指代项庄(鸿门宴 ) 。C 组前一个“因”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 ;后一个“因” ,介词,“通过,经由” (廉颇蔺相如列传 ) 。D 组前一个“乎” ,句末疑问语气词, “吗,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