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教学大纲目录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0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1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1分析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23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1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33物理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39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9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51结构化学教学大纲 .53化工基础教学大纲 .59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63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69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71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75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801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的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除完成本门课
2、程的教学任务外,还为本专业其它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水溶液化学原理、电化学基础、配合物、元素化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及近代物质结构等化学原理,并应用化学原理理解化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的化学元素的结构、性质等问题,具有对化学规律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分析能力。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四、学时分配总学时:180 其中面授:45 学时 自学:135 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1.1 道尔顿
3、原子论1.2 相对原子质量1.3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1.4 原子结构的波尔行星模型1.5 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1.6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7 元素周期系1.8 元素周期性教学任务: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掌握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电离能、电负性等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章 分子结构(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2.1 路易斯结构式22
4、.2 单键、双键和叁键2.3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2.4 杂化轨道理论2.5 共轭大 键2.6 等电子体原理2.7 分子轨道理论2.8 共价分子的性质2.9 分子间力2.10 分子对称性(选学)教学任务: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及价键理论的应用;初步掌握分子轨道理论;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分子的性质;分子间力。第三章 晶体结构(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教学内容:3.1 晶体3.2 晶胞3.3 点阵晶系(选学)3.4 金属晶体3.4.1 金属键3.4.2 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3.5 离子晶体3.6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
5、体教学任务: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及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的状况;掌握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及质点间相互作用力;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第四章 配合物(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4.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4.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4.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34.4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教学任务:掌握配合物的定义及配位键的本质;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重点掌握四面体、八面体、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原
6、子杂化类型及内外轨配合物的稳定性;掌握磁性测量对配合物结构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配合物的定义及配位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及内外轨配合物的稳定性;配合物的磁性。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5.1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5.2 基本概念5.3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5.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教学任务:掌握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内能、焓、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及标准摩尔反应焓、熵、自由能的概念,会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会运用盖斯定律、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进行计算,并会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
7、函数;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运用盖斯定律、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进行计算;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6.1 化学平衡状态6.2 平衡常数6.3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4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5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任务: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7.1 化学反应速率7.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7.3 温度
8、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仑尼乌斯公式7.4 反应历程7.5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7.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任务: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及活化能的概念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活化能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浓度、温度及催化剂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阿仑尼乌斯公式的运用。第八章 水溶液(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教学内容:8.1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8.
9、2 非电解质溶液通性8.3 电解质溶液教学任务:掌握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稀溶液通性和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稀溶液通性;电解质溶液。第九章 酸碱平衡(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9.1 酸碱质子理论9.2 水的离子积和 pH9.3 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9.4 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9.5 缓冲溶液9.6 酸碱指示剂教学任务: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 pH 的意义;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并根据电离平衡和溶液浓度进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酸碱质子理论;pH
10、 的意义及计算;电离平衡;平衡体系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第十章 沉淀平衡(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教学内容:510.1 溶度积原理10.2 沉淀与溶解教学任务:掌握 Ksp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条件;熟悉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溶解度;影响难溶物溶解度因素;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条件;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第十一章 电化学基础(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教学内容:11.1 氧化还原反应11.2 原电池11.3 实用电池11.4 电解教学任务: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理解电极电势的意义,判
11、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计算平衡常数;运用能斯特方程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平衡常数计算;能斯特方程及应用。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教学内容:1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2.2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12.3 配合物的性质教学任务:掌握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了解中心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和配体的结构与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稳定常数;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配
12、合物的性质。第十三章 卤素(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教学内容:13.1 卤素通性13.2 卤素单质13.3 卤化氢和氢卤酸13.4 卤化物 卤素互化物 多卤化物613.5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13.6 拟卤素教学任务:熟悉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掌握共性及其差异性;熟悉卤素单质和次卤酸及其盐发生岐化反应的条件和递变的规律;熟练运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各氧化态间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卤素通性;卤素单质;卤化氢、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卤素的含氧化合物、拟卤素;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第十四章 氧族元素(面授 2 学时、自
13、学 6 学时)教学内容:14.1 氧族元素通性14.2 氧和臭氧14.3 过氧化氢14.4 硫及其化合物14.5 硒和碲教学任务:熟悉氧化物分类;掌握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熟悉离域 键的概念;掌握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和它们相应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和它们相应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第十五章 氮族元素(面授 1 学时、自学 6 学时)教学内容:15.1 氮族元素15.2 氮和氮的化合物15.3 磷及其化合物15.4
14、砷、锑、铋15.5 惰性电子对效应教学任务:氮在本族元素中的特殊性;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从磷到铋()氧化态的氧化物渐趋稳定的规律;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氮族元素通性;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7间的转化关系;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惰性电子对效应。第十六章 碳 硅 硼(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16.1 引言16.2 碳16.3 硅16.4 硼16.5 碳化物
15、 硅化物 硼化物教学任务: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教学重点和难点: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硼的缺电子特征;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第十七章 非金属小结(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17.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17.2 分子型氢化物17.3 含氧酸17.4 非金属含氧酸的某些性质17.5 P 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教学任务:熟悉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以及含氧酸盐的主要性质和
16、结构,并熟悉这些性质和结构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以及含氧酸盐的主要性质和结构以及性质和结构的一些规律性。第十八章 金属通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18.1 概述18.2 金属的物理性质18.3 金属的化学性质18.4 金属的提炼18.5 合金教学任务:用结构的知识说明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般的金属冶炼方8法,用热力学函数自由能变判断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合金的基本类型和性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金属的提炼;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合金。第十九章 碱金属 碱土金属(面授 1 学时、自学 3
17、学时)教学内容:19.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19.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19.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19.4 对角线规则教学任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和结构与存在、制备、用途之间的关系;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氢化物的性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碱性和盐类溶解度、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角线规则。教学重点和难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配位化合物;对角线规则。第二十章 铝族、锗分族(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20.1 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基本性质20.2
18、铝族元素20.3 锗分族教学任务:铝、锡、铅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锗分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铝的冶炼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的性质与制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第二十一章 铜族和锌族元素(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21.1 铜族元素21.2 锌族元素教学任务:铜、银、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IA 和 IB、IIA 和IIB 族元素的性质对比。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Cu(I)与 Cu(II)、Hg(I)与 Hg(II)价态间的相互转化;IA
19、和 IB、IIA 和 IIB 族元素的9性质对比。第二十二章 过渡元素(一) (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22.1 过渡元素通性22.2 晶体场理论22.3 钛分族22.4 钒分族22.5 铬分族22.6 锰分族教学任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的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过渡元素钛、钒、铬、钼、钨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和离子半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物的酸碱性、配位性质;晶体场理论;钛、钒、铬、钼、钨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第二十三章 过渡元素(二) (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教学内容:23.1 铁系元素通性23.2 铁系元素的重要混合物23.3 铂系元素简介教学任务: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混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铂系元素的性质、化合物和用途。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配合物。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 无机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月(二)参考书目1、宋天佑编, 无机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2 月2、朱仁编, 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6 月3、张祖德、刘双怀、郑化桂编, 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