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05208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入行论第一百一十八课下面继续学习入行论 。壬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彼”就是寂静处,很多人并不欢喜寂静处,如果一起结伴去旅游的话,可能有点兴趣,但如果让他长时间,在寂静处一心一意地去观修正法,他是不喜欢的。对寂静处不喜欢的因是什么?怎样断除于彼不喜之因?科判讲的就是这几方面的含义。对寂静处不喜欢的因,是贪著自他,贪著自己的身体、受用,贪著自己和他人在一起,由于这个缘故,他们就不喜欢寂静处。贪著自他其实是欢喜愦闹,喜欢散乱,如果自己的心是这样的,当然对于寂静处就不欢喜了。下面通过分析观察自他身体的腐朽不净,亲眷于自己无益等一系列教言,来断除贪著自他。断除了贪著自他,再加上前面欢喜寂静处的引导,对寂

2、静处会产生一种欢喜的意乐。科判“断除于彼不喜之因”的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下面看第一个颂词: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我的身体死了之后,迅速会腐朽,发出来的臭味让喜欢腐食的狐狸、狼都不敢趋前去品尝,身体的变化最终会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其变终至此” 。通过这个巨大的反差,让我们警醒。现在我们的身体,有些人青春年少,有些人健康无病,有些人虽然趋向于老迈,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身体不错,有些人虽然有很多病,但还是很执着自己的身体。所以,将我们现在所执着的状态,和死了之后的状态,进行一番对比,就可以让我们的心趋于冷静。此处讲到我们死后最终的状态吾身速腐朽。除了个别的情况,比如有些人在雪山

3、遇到雪崩死了,埋在雪下面,可能死后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尸体都不腐烂;有些人死后做一些处理,可以保存一段时间。除此之外,在自然的条件下,死后很快就会腐败,尤其是在夏天或比较炎热的地方,死后身体很快腐朽。寂天菩萨是生长在古印度的热带地区,当时没有防腐处理的手段,一般人死了之后,两三天之内身体就会腐烂,发臭的味道能达到令狐狼都“不敢趋前尝”的程度。狐狸、狼等动物,非常喜欢腐烂的尸体,但人死后的尸体,腐烂后的臭味到了让狐狸和狼都不敢去吃的地步。“其变终至此” ,我们的身体变化到了这种程度,这是让我们从自己的身体最终会腐烂的角度来观修。可能我们会想,观修身体最后的腐烂和现在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呢?虽然

4、这个情况我们也承认,但是有什么用呢?反正现在我的身体不臭,没有这么糟糕就行了,为什么要把人死后的事情,放到现在让我们来观修?其实我们需要体会寂天论师的想法。当然,寂天论师真正的想法我们没办法完全揣测出来,但是可以结合一些原理来进行分析。按理来讲,我执着的是现在的这个身体,应该针对现在身体的过患做一些描绘和破斥,为什么要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死后,而且是腐烂之后,这样有什么必要?其实,在第五品、第八品等后面部分,对当下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不净、如何肮脏的自性,也做了观察。实际上,观察哪一个部分,以什么样的方式观察,引起我们内心的思想、境界,是不一样的。而这个颂词主要是引导我们,认清我们所追求的物体、执着的

5、东西,它最终是什么样的状况。心就是这样的,如果了知了一个东西的最终状态,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转变。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要做一件事情,就会做一系列观察:我学习、掌握了这个东西,拥有这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什么的结果,如果结果很善妙,符合自己的预期,那么就愿意追求它;如果发现追求的东西,最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追求它的兴趣就会减弱。结合世间的一些经验来观察,拥有这个法或者东西,最终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会影响我们的心态。有两种心态,如果结果很好,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比较踊跃的心态,一定要拥有它;如果结果很不好,不符合自己的预期,那么干脆不要去拥有它,不要去做这

6、个事情好了。所以,结果对现在的心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理,我们现在很执着的身体,那么观察它最后是什么情况?如果执着这个身体,到最后是越变越好,像这样的话就会引发很强的积极性,一定要好好地保养,因为结果很善妙。就好像说修行之后,身体逐渐从肉身转变成光明身,再转变成佛身,结果很善妙,那么我一定要积累资粮。从世间的层次来看,现在我们所执着的身体,到最后会死,这是大家都认同的,死了之后,它会腐朽,臭气熏天,一文不值。如果现在提前观察,我们所执着的身体,最后变得臭气熏天、非常腐朽,那么我们执着身体的积极性,就会遭到很大的打击,觉得这个身体其实没有什么用,我虽然这样地去爱护它,最后它就是腐朽、发臭。提前看

7、到身体最终会腐烂,至少会让修行者内心对于身体的执着降低、淡化,而且开始思考:我应该用这个身体做些什么有用的事情呢?如果只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护身体、执着身体上面,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都没有。另外,保护它的代价也太大了。一方面,保护它得不到任何的功德;另一方面,因为保护、执着身体的缘故,累积了很多罪业,导致我下一世堕地狱,继续流转轮回。这样看起来毫无意义。反过来,如果我用这个身体,趋向于寂静处修行佛法,就可以得到很多功德和利益,最终趋向于究竟解脱的正路。所以,我们通过观察身体最后的下场,就可以影响现在的心态。因此,寂天菩萨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我们对待身体的心态。我们不是不喜欢寂静处吗?为什

8、么不喜欢呢?因为很贪着这个身体。那么,贪着身体,最后就是这个结果,其实它很明显,只不过世间人刻意回避死亡的事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寂天菩萨的提醒,我们知道了这个身体最后是这个结果,那么从学习了这个颂词、引发了一些触动开始,就要改变我们对待身体的态度:其实这个身体,并不值得我们这样执着、这样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财物,这是没有意义的。以上是死后腐烂的情况。而在刚死亡的时候,一个人在死前有呼吸,断气之后变成尸体,两者虽然仅仅隔了几分钟或者一刹那,但是我们对待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看到这是具尸体,马上就很害怕,感到厌恶、恐怖;如果是还活着,还有呼吸,我们一下子就放心了。活到死之间,我们的态度也不

9、一样。那么,我们很害怕的尸体是怎么样的呢?米拉日巴尊者讲过,见而生畏的尸体,即是现在的身体。我们看到的见而生畏的尸体,和现在的身体构造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有气一个没气而已。这里还不是腐烂的尸体,而是刚断气的尸体,其实和现在的身体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对尸体这么恐怖,对现在的身体不是那么恐怖,难道有很大的差别吗?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认真考虑。那么,现在的身体还没有死,它是不是真正让我们生起欢喜的因呢?第五品中讲,用智慧剑首先把皮肤剥开,然后把肉剔出来,把骨头打开,有没有精妙呢?没有。死后的尸体是臭气熏天,其实现在的身体也很臭,比如流血、开膛破肚的时候,是很腥臭的。如果没有皮肤把它

10、包住,其实身体非常肮脏。只不过现在身体里面内脏的腥臭,和死后腐烂的腥臭,它的臭法不一样,但臭的自性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死后腐烂的状态,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刚刚死亡的尸体,也没有什么执着的;现在的身体,也没有什么精妙可以执着。总之,不管是现在的身体,刚死的身体,还是死后发臭的身体,都没有一个真正可以让我们去执着的自性。对于这些道理,我们要去分析、观察、学习。通过佛法的教育,我们就懂得了一些真实的情况。佛法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它讲的是我们的实际情况,无常、空性、身体的不净、死后的状态,这些都是实际情况,佛教从来不讲很玄妙的东西。世间人认为佛法很神秘,这是因为不了解,真正来看,佛法讲的因果

11、、无常、空性,没有一个不是我们的实际情况。了知了实际情况,我们的心就可以从不切实际的状态,回到实际情况中。是无常就安住在无常中,是空性就安住在空性中,像这样,我们的想法和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这就是一种了悟。证悟空性的时候,并不是说证悟了一个以前没有的空性,而是本来就是空性,只不过现在了知了它,安住在它本来的状态中,最平常不过了。以前我们认为不空的,不是无常的,只是一种虚妄分别念,我们需要把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思想去掉,安住在最平常的本体中。真正来讲,学习佛法学到最后就会知道,佛法真的是很简单的。之所以我们觉得复杂,是我们的分别念执着,把事物搞得太复杂。佛法是让我们恢复到本来平常的状态中,空性就是平常

12、的状态。在世俗谛中,无常是很平常的,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我们认为它不是无常,不是空性的。学习佛法是让我们回复到正常的思维,而不是超过现在我们所谓正常的思维,发现一个更深奥的东西。现在我们的思维是额外产生的,不是万法的本来状态,而证悟空性、安住空性才是最正常的状态,但是我们认为空性很玄妙,证悟空性的智慧很玄妙,其实并不是这样。学习佛法之后,我们要了知这种观察方法。下面这个颂词讲: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何况是他亲?这个颂词讲到了万法在世俗谛中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合久必分自性,教导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其他的亲友,不要产生过多的执着。我们这个单独的身体,在出生之后、没死之前是骨肉相连,死

13、后是骨肉分离。连自己最执着的、与生俱来的身体,最后都要分散,何况是其他的亲友呢?更是必定分散的自性。佛法中有几个法,对我们修持是很关键的。一个是生际必死,生的边际就是死。一个是聚际必散,例子有很多。我们和亲友聚在一起,它的边际肯定是分散,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还有我们的身心,按照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心从前世到后世,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精母血,然后神识入到受精卵中,慢慢发育成这个身体。所以,身心首先是分开的,后来心进入到受精卵中,好像是成为一体,然后骨和肉就连在一起。像这样,我们最初的时候有一个聚。但聚际必散,积聚的最后,身心一定会分散。死了之后,身体留在世间,心趋向于后世,身心分散了,人就死

14、了。然后是骨肉分散,生的时候,骨头和肉连在一起的,只有骨头没有肉也不行,只有肉没有骨头也不行,所以身体一定是骨肉相连,各自发挥各自不同的效能。如果一个人死了,维系他存在的神识就不存在了,神识一旦离开,骨肉的功能就会消亡。所以他死亡后,身体逐渐腐烂,骨和肉开始分开,先是肉烂,然后骨头再烂,死后各分散。同样的,我们和亲朋好友的关系也会各自分散。我们和父母之间有一种联系,夫妻之间有一种联系,亲朋之间也有一种联系。当我们住胎之后,或者从母胎里面出来之后,我们就和父母建立了关系。结婚之后,又建立了一种夫妻关系。还有亲人,某个人和我关系好,我把他作为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又有了亲朋好友的关系。通过这样或那样的

15、方式,我们建立了很多关系。但是聚际必散,最终还是会分散的。要么自己死了,要么父母死了,要么丈夫死了,要么妻子死了,最后还是分散的自性。任何一个集聚的东西最后都是分散,生的最后一定是死,高者必堕,这些就是佛陀讲的修无常时非常实用的窍诀。当我们观修这些窍诀的时候,这些事实是比较容易认知的,因为它一直在这里,只不过我们以前没有分析观察而已,忽略了而已。作为有心智的人,我们稍微做下观察,这些是不难认同的。为什么不难?因为事实就摆在这里。难的是我们以此来产生进一步的智慧。产生什么智慧呢?不过度地执著这些身心、骨肉、自己和亲人之间的联系,因为它本身只是一种暂时的联系而已。不用把它再进一步地固化,或者把它上

16、升到一种了不得的关系,它只是因缘和合之后暂时的联系,暂时的显现。所以,最终都是必定要分离的自性。但是我们喜欢集聚,不喜欢分离。我们巴不得永远不死,这样我们的身体和心就永远连在一起,骨肉永远连在一起,我们和关系好的父母、夫妻、朋友,永远连在一起不分开;从修行佛法来讲,我和上师永远不要分离,我永远住在这个道场中不分离。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可能很美好,但实际情况并不会如此。在这个世界当中,任何一个因缘法都是一样的,都是集聚必散的自性。因缘集聚了,就在一起,因缘一坏,它就散掉了。这是最正常不过的,这就是诸法的本性,谁也没法改变。佛陀没法改变,所以佛陀走了,包括大恩上师也是这样的。虽然我们非

17、常地希望永远和佛在一起,和上师在一起,但是,要么是上师先走,要么是你先走,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反正分散的自性是没办法改变的。此颂词和贪著有关,我们贪著于和亲属的关系,贪著于自己的身体,不愿意去寂静处,如果我去寂静处,就会和父母分开,和亲人分开,和我关系好的人分开,那会多孤独啊。其实“孑然此一身” ,最后还是要分开的,你不愿意分开也要分开。但是,被动分开和主动分开,性质和结果都不一样。主动分开是我看到了分散的自性,我有一种心理预期和准备,我是为了更高远的目标去观修的。像这样的话,即便分开也是主动分开的,这样为了修持殊胜的佛法而主动分开,就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自己是主动分开的缘故,也不用承受很大的痛苦。被动分开不一样,很不想分开,但因为生离或者死别而不得不分开。自己是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的,这个结果一旦到来了,自己首先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也没有一种心理预期,所以自己就会非常悲痛。而且在被动分开之前,自己没有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准备,也没有修一些有益的善法。那么,主动分开是分开,被动分开也是分开,有什么差别呢?当然有差别。就像上面分析的,不愿意分开导致不愿意到寂静处,当然就没办法在寂静处闻思修,没办法在寂静处累积资粮,对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