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053399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 2 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考点 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1. 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2. 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3. 作用(1) 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4. 演变(1) 宋 朝 : 设 置 “中 书 门 下 ”, 作 为 宰 相 办 公 机 构 , 其 长 官 为 宰 相 ; 但 相 权 已 被 分 割 : 军 政 归 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2)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5 影 响 : 决 策 、审 议 、 执 行 权 力 的 分 解 , 既 明 确 了 行 政 分 工 , 又 使 三 省 相 互 牵 制 , 对 后 世 的 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选官制度1. 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 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3. 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2 5. 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1) 背景:隋唐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 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3) 完善:在

3、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 影 响 : 为 不 具 有 贵 族 身 份 的 士 人 提 供 了 参 政 的 机 会 , 扩 大 了 统 治 的 社 会 基 础 , 促 进 了 官 僚 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与谏议1. 监察制度(1) 原因: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 表 现 : 秦 朝 在 中 央 设 御 史 大 夫 ; 汉 代 在 中 央 设 御 史 府 , 地 方 设 刺 史 ; 明 清 在 中 央 既 设 有 都 察院,又设有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

4、. 谏议制度(1) 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3 (2) 表 现 :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中 的 门 下 省 负 责 谏 议 和 封 驳 ; 宋 代 还 出 现 了 独 立 的 谏 官 机 构 谏 院;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制度。3. 评价(1)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 积 极 : 在 整 顿 吏 治 , 打 击 地 方 割 据 势 力 , 维 护 中 央 集 权 , 谏 正 皇 帝 过 失 , 防 止 决 策 失 误 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1. 以 三 省 六 部 制 为 代 表

5、的 中 央 行 政 体 制 、 以 科 举 制 为 代 表 的 选 官 用 人 制 度 、 维 护 官 僚 队 伍 廉 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 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成熟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1 从西 汉 到 隋 唐 中 枢 机 构 的 变 迁从尚书、中书、侍中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说明中朝制与三省制存在一定渊源,体现了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的演化。2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变与不变朝代 行政机制秦、西汉 郡县东汉末年 州郡 县唐代 道州 县宋代 路州 县元代 省路 府或州县说明

6、 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 代行4 政区划的主体。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1 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 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 ) 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

7、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5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 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 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 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解读 (1) 史 料 一 反 映 了 汉 武 帝 为 解 决 王 国 问 题 采 取 的 措 施 , 抓 核 心 语 句 是 解 读 史 料 的 关 键 。 关 键 信 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

8、“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 史料二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 试答 (1) 措 施 : 颁 布 “推 恩 令 ”分 割 王 国 封 地 ; 剥 夺 犯 法 诸 侯 王 封 地 , 改 为 郡 县 ; 颁 布 律 令 加 强 对 诸侯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 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 趋势:地方自主性 ( 地方权力 ) 削弱,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探究 2 汉至唐皇

9、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史料一 ( 汉 ) 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 ( 曹 ) 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 ( 南 朝 时 ) 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 ( 宰相 ) 祎之 ( 武 )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 审问) 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 ( 中 书 省 ) 鸾 台 ( 门

10、下 省 ) ,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6 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旧唐书 刘祎之传(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 综合以上史料,归纳古代中国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解读 (1) 从 史 料 一 信 息 “重 用 内 朝 ”得 出 汉 武 帝 设 内 朝 以 夺 相 权 ; 由 “魏 、 晋 以 来 的 尚 书 、 中 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的运

11、行机制。由史料二中“不经凤阁 ( 中书省 ) 鸾台 ( 门下省 ) ”可以看7 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 ( 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史料二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斗精神。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出三省中“中书、门下”的职能。 试答 (1) 演变

12、: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 方式: ( 另设机构 ) 转移相权;分割相权 ( 相互牵制 ) 。?探究 3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问题 (1)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指 出 汉 晋 时 期 的 选 官 制 度 , 并 通 过 与 科 举 制 的 比 较 , 说 明 科 举 制 的 历 史 进 步性。(2) 根据史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3) 综合以

13、上史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读 (1) 解 读 史 料 一 需 要 抓 住 关 键 信 息 , 通 过 概 括 “前 此 选 举 ”的 弊 端 , 认 识 科 举 制 的 进 步 性 , 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2) 解 读 史 料 二 注 意 史 料 中 省 略 号 对 史 料 分 层 的 作 用 , 从 中 提 取 “为 社 会 底 层 的 知 识 分 子 提 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可将其概括为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人才等,反映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试答 (1) 选 官 制 度 : 察 举 制

14、 ; 九 品 中 正 制 。 进 步 性 : 有 利 于 破 除 结 党 营 私 之 弊 ; 限 制 了 徇 私 舞 弊 的 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3) 人 才 流 动 机 制 ; 客 观 公 平 理 念 ; 人 才 激 励 机 制 。 素 养 3 历 史 解 释 1 认 识 中 国 古 代 地 方 行政 机 构 演 变 的 规 律 性(1) 中 央 集 权 是 推 动 地 方 行 政 层 级 变 化 的 主 因 。 王 朝 建 立 初 期 , 一 般 都

15、要 强 化 对 地 方 的 控 制 , 对地8 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 分 权 是 地 方 行 政 机 构 改 革 的 基 本 方 法 , 比 如 宋 代 设 置 通 判 监 督 知 州 , 设 置 转 运 使 削 弱 地 方 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9 出现。(3) 沿 袭 变 革 是 历 代 地 方 行 政 层 级 变 迁 的 主 线 。 中 国 历 代 地 方 行 政 层 级 变 迁 的 一 条 主 线 是 对 前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 下稳

16、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2.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 皇 帝 通 过 不 断 压 抑 、 侵 夺 相 权 来 加 强 皇 权 。 宰 相 制 度 沿 着 相 权 的 步 步 削 落 、 君 权 的 逐 渐 强 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 宰 相 职 位 由 实 位 转 向 虚 位 。 由 实 位 到 虚 位 反 映 的 是 宰 相 权 限 及 权 威 的 下 降 ,

17、 宰 相 不 在 专 职 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 宰 相 权 力 不 断 分 化 。 宰 相 既 实 行 分 权 , 在 同 一 机 构 中 , 往 往 设 置 几 个 宰 相 职 位 , 又 注 重 事 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时代 选官制度 措施 标准夏、商、西周 世官制 权贵合一世代相传 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 军功爵制 养士、军功、客卿 军功汉代 察举制征辟制 察访人才举荐做官 品德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评士人按品授官 门第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 才学发展趋势 素养 4唯物史观 社 会 整 合 功 能

18、推 动 儒学发展10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 官 基 础 日 益 扩 大 , 官 员 的 素 质 不 断 提 高 主要 启 示 公 开 公 正 、 德 才 兼 备 、 考 试 录 用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 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积极巩固国影响家统一推 动 世界 文 明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早在唐朝时, 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 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 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