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青年教师刘老师所上藤野先生一课的点评与思考时间:2016.10地点:会议室主持人:刘风格刘老师的课安排在校公开课的第一节,上周的安排,所以时间有点仓促,但刘老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并且课上的如此从容淡定,实属难得!上课的班级是初二(3)班。先说几句题外话,初二(3 )班管理的还是不错,我第一次走进去感觉非常的清爽、整齐,可见班主任老师(后经打听是曹宁老师)在管理上费了不少心思。 (有点越位了,我道歉先!)初二(3)班是普通班,属于第二、第三拨“韭菜” ,但学生很热情,几个男同学非常热心地帮我做各种课前的准备工作与收尾工作,特别感谢他们!作为评课,我们就课论课。首先说说藤野先生这堂课,
2、作为一篇几代人都学过的文章,自然是经典中的经典。刘老师把这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定位在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上,无疑是很准确的。总结而言,刘老师这堂课有很多的地方可圈可点:如表现出比较高的整体素质,语言清晰,举止得体,教学思路很清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板书,现在很多教师的板书真的需要提高。据我平时的观察,有的要么字如“螃蟹满地爬” ,有人要么字如“蝼蚁看不清” ,有的要么板面如“蓬草随风飘” ,等等,不一而足。试想一想,作为学生,每天要面对一堆没有欣赏价值的板书,情何以堪?刘老师的板书非常好。从板面上讲,整个板面分三部分: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放在黑板的中间,两边为各类“旁逸”知识点的讲解。这
3、完全符合教师板书的要求,值得大家学习。从书写方面讲,虽然谈不上苍劲有力,但也质朴大方,有板有眼,作为一个女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不容易!接着讲一讲存在的问题,这里只是针对本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思考,同时探讨一下,如何提升普通班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下面具体谈。本堂课分为三个大环节:导入背影介绍扫清字词分析人物形象总结。1.导入:存在的问题是,显得平淡,至少是作为公开课是如此。导入语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刘老师采用的是回顾旧知识的办法,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理科的老师喜欢采用,它起到巩固旧知识,链接新知识的作用。当然,如果刘老师设计一个与本课的重点
4、人物形象分析有关的,比较生活化的, (这里要注意面对是普通班的学生)的导入语,语言尽量生动一些。我想可能会更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有反应。一般而言,上课一开始要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搞起来,不能一开始就比较低沉,特别是下午第一堂课,经过一些教室时,常常看见教室里“卧倒一大片” ,除了对一些实在没有办法的学生,我们不能剥夺他的“睡觉权”外,我们老师还要想一些招,以调起学生的兴趣,也我们的课上得更加清松一些,有效一些,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教学案例,或者课堂实录什么的。2.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所谓“必要的” ,指对于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间隔的文章,教师在讲解时文章之前,把作者其人、其事
5、交代清楚。知人论世,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谓“不是必需的” ,指语文老师在解读课文时不要把背景介绍这个环节固定化,逢课必讲,必在解读文本内容之前讲。是否要讲?要根据课文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以确定;是否一定要在导入语之后就讲,更要灵活处理,不要弄成一种模式,久而久之,不仅学生感觉乏味,自己都感觉生硬。虽然备课时不用花什么精力,但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能力大为不力。如果背景知识以前在其它课文讲过,可以让学生来讲,让其它学生去补充,这样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老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背景知识与本课的重、难点关联不是很大,我个人觉得还是少讲,直接进入文章内容的分析,在分
6、析内容,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坎”时,老师再融入背景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文章内容。因此,就本堂课而言,从时间上看,导入与背景知识的介绍占了 14分钟(8:559:09 ) ,显然,这是占时过长的,花了近 1/3 的时间,而且部分内容书上还在注释。从与本课的重节(人物形象分析)来看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一定的关系,可在融入分析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讲。所以,个人建议,这里仍有改进的余地。3.扫清字词。这个环节,刘老师做法是一面要求学生找,一面自己带着学生找,这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做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对于生活中常读错的字的进一步强调,如“绯闻”中的“绯”念“fi” ,我注意了一下,
7、对于这个词在座的听课老师很多都念错了,这说明这类词的读音很重要,我们都认得,但都念错,而这些词是中考与高考中常考的词。所以刘老师这个强调是很值得肯定的。另外,要提出来的是,刘老师对“发髻(j) ”一词注意弄错了,刘老师弄成了第二声。4.人物形象分析。具体的人物特点就不罗列了。应该说,刘老师上得比较规范,但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如何更加巧妙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这里扯开来说一点,现在很多教普通班的老师一天到晚抱怨学生无法教。的确,我也深知其中苦,同样的劳动付出,在重点班能“开花结果” ,在普通班却“连泡都不冒一个” 。但是细细想来,我们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反思
8、一下自己,首先要明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抑或“乖乖度”都是有差别的,但我想,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要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要适当地调整。可能一个问题在重点班,老师只要提出即可,剩下的事都可以由学生完成;但在普通班,老师则要思考多一些,你要思考这个问题学生能否答得出来,如果答不出来,我该如何分解这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另外,还要思考,当学生思考不到位时,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提示学生思考等等。具体到刘老师这堂课,整体上带引学生深入对文本的阅读还做得不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字、句、段的“读品思”上的,刘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哪一
9、些内容写了藤野先生,我观察了一下,只有几个学生有反应,这个时候,老师应迅速调自己的教学策略,让没有反应的学生在读一读别的学生找出来的段落,营造出一点课堂氛围,读完后,问其它学生这段写了藤野先生的什么,这其实是促使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注意某个动词,或某个句子。刘老师的做法是,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于是肯定学生,随即就抛出一个问题:这一个段说明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做法可以,但显得生硬,因为这是普通班的学生,第一学生肯定没有能力这么快迅速进行“课文定位” ;第二,学生也没有能力一下概括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学生没有反应,老师这时候也比较急,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说出来,并
10、板书,于是老师问:是不是啊?学生们只好应声而齐答:“是!”明眼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无效师生互动,因为学生根本经过思考,老师说出答案后,这是明显的“诱答”学生。其它的教学过程大多如此。语文组一直有一个良好传统,对事不对人,就课论事。从个人角度指出一些不当之处,旨在营造一个实实在在的教研氛围,更在帮助年轻教师的业务成长和促进我自己的业务提升。总结建议如下:1.课堂教案设计尽量精致一些,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全面一些,多买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丰富自我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单一地依靠教参。2.多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尽量让更多的“差学生”爱听你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