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061139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出 生 与 家 庭 陈 嘉 庚 先 生 祖 籍 福 建 省 同 安 县 集 美 村, 生 于 1874 年 10 月 21 日。 1890 年 当 他 17 岁 时 就 南 渡 到 新 加 坡。 在 父 亲 陈 杞 柏 经 营 的 米 店 学 习 经 商。 不 幸 在 1904 年 家 道 中 落, 重 振 家 业 的 担 子 就 落 在 他 的 肩 上, 他 筹 足 资 本, 开 始 创 设 黄 梨 厂, 开 拓 橡 胶 种 植 业, 发 展 橡 胶 工 业 和 海 运 业。 由 于 他 的 奋 斗 努 力 创 业, 在 1925 年, 他 的 资 产 已 达 1200 万 元, 所 雇 员

2、 工 达 一 万 人 以 上, 成 为 早 期 东 南 亚 社 会 的 工 商 业 先 驱。 在 陈 嘉 庚 奋 斗 建 业 的 同 时, 他 积 极 推 动 提 倡 教 育 工 作, 为 培 养 教 育 下 一 代, 大 力 兴 办 学 校, 振 兴 教 授。 在 新 加 坡, 他 从 1907 年 至 1947 年 的 40 年 内 先 后 创 办 道 南、 爱 同、 崇 福、 崇 本 等 小 学,华 侨 中 学, 南 洋 师 范 及 南 侨 女 中。 在 中 国, 从 1913 年 至 1920 年, 前 后 在 他 的 家 乡 集 美 创 办 了 一 群 学 校 和 学 院, 统 称

3、为 集 美 学 校。 1921 年 成 立 著 名 的 厦 门 大 学, 并 单 独 创 办 与 维 持 厦 门 大 学 达 16 年 之 久。 虽 然, 陈 嘉 庚 企 业 在 1930 年 结 束 了, 但 是 陈 嘉 庚 “倾 家 兴 学“ 的 美 誉 永 存, 为 后 人 树 立 了 学 习 榜 样。 在 振 兴 教 育 之 余, 陈 嘉 庚 先 生 也 以 社 会 改 革 为 己 任, 多 方 改 革 华 族 社 会 的 组 织 与 陋 习, 并 提 倡 慈 善 事 业 不 遗 余 力。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陈 老 先 生 四 方 奔 走, 团 结 广 大 南 洋 华 侨, 筹

4、 赈 救 亡, 到 处 募 捐, 支 援 抗 战, 为 振 兴 中 华 民 族 作 出 卓 越 的 贡 献。 陈 嘉 庚 先 生 于 1961 年 8 月 12 日 在 北 京 逝 世, 享 年 87 岁, 并 得 到 中 国 政 府 赐 予 国 葬 礼 以 纪 念 陈 先 生 对 国 家 社 会 的 贡 献。 BIRTH AND FAMILY 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Mr Tan Kah Kees legacies have inspired man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humble immigrant origins, he r

5、ose to a prominence which few can match. Best remembered as an eminent entrepreneur, social reformer, political activist, philanthropist, community leader, and educationist,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in Beijing on 12 August 1961 and was accorded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his co

6、ntribution to society. Born on 21 October 1874 in Fujian, China. At the age of 17, Mr Tan arrived in Singapore to join his father, Mr Tan Kee Peck in the familys rice business. Business reponsibilities came early as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ed in 1904, leaving him much on his own. With extraordinary

7、 fortitude, enterprise and risk-taking ability, he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business of his own which began in pineapple canning, then diversified into rice milling. He eventually found the mainstay of his fortune in rubber plantation. The switch from rubber plantation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was a

8、move he made boldly, and it established him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overseas businessme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 By the 1920s, he thus came to preside over a huge business empire which extended into mos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ities, employed over 10,000 persons. It spanned

9、areas as diverse as rubber pla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brokerage, real estate and rice trading. His business success put him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from which he originated. He held advanced views about social reform and criticised s

10、everal outmoded practices then prevalent, such as gambling, opium-smoking and ritual extravagance. An abiding interest that underpinned Mr Tan Kah Kees multi-faceted public activities, sprang from his firm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11、his village in Jimel. In the decades, thereafter,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 In Singapore Tan Kah Kee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imbued by the same missionary zeal and vision that had insp

12、ired him to found the Xiamen University.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here,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generously donated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Anglo-Chinese Sc

13、hool in 1919. 在 新 加 坡 创 业 1890 年 , 17 岁 的 陈 嘉 庚 第 一 次 出 洋 来 到 新 加 坡 , 在 父 亲 的 米 店 协 助 族 叔 管 帐 兼 当 书 记 , 直 到 1892 年 族 叔 回 国 后 , 他 便 接 任 顺 安 号 米 店 经 理 , 并 主 持 财 务 工 作 。 能 干 的 陈 嘉 庚 常 受 到 父 亲 的 夸 赞 。 1903 年 顺 安 号 米 店 倒 闭 后 , 陈 嘉 庚 便 自 立 门 户 , 在 三 巴 旺 建 立 “ 新 利 川 “ 黄 梨 罐 头 厂 。 1904 年 , 他 买 下 柔 佛 “ 日 新 “

14、 黄 梨 厂 一 名 已 故 大 股 东 家 属 名 下 的 全 部 股 份 , 又 在 “ 新 利 川 “ 附 近 买 下 大 片 空 芭 地 , 建 成 当 地 最 大 的 黄 梨 种 植 园 “ 福 山 园 “ 。 后 来 福 山 园 被 用 来 种 植 树 胶 , 为 日 后 陈 嘉 庚 在 南 洋 的 工 商 企 业 王 国 扎 下 牢 固 的 根 基 , 并 使 他 在 20 年 代 获 得 了 “ 马 来 亚 的 亨 利 福 特 “ 之 美 誉 。 此 后 , 他 的 财 产 日 益 增 加 , 1904 年 6 月 间 , 他 在 顺 安 号 原 址 创 立 “ 谦 益 “ 号

15、 米 行 , 并 在 10 年 后 发 展 成 为 他 的 商 业 中 心 。 那 时 , 已 乔 迁 至 利 韦 韦 里 路 1 号 二 层 商 业 楼 里 的 谦 益 号 有 180 名 职 员 , 分 掌 他 企 业 王 国 辖 下 的 白 米 , 树 胶 , 黄 梨 , 航 运 和 工 业 制 造 等 业 务 的 财 务 与 营 销 活 动 。 1905 年 , 陈 嘉 庚 在 梧 槽 河 口 创 立 了 第 三 间 黄 梨 厂 , 取 名 “ 日 春 “ , 利 用 周 围 各 地 生 产 的 新 鲜 黄 梨 , 加 工 制 造 。 拥 有 了 三 家 黄 梨 厂 , 再 加 上 他

16、 刊 登 了 自 产 黄 梨 产 品 的 广 告 , 他 的 生 意 大 有 斩 获 。 不 料 这 年 冬 季 , 黄 梨 罐 头 行 情 下 跌 , 销 路 大 减 , 他 只 能 惨 淡 经 营 。 这 一 挫 折 使 陈 嘉 庚 有 了 新 的 想 法 , 认 为 单 靠 黄 梨 罐 头 制 造 发 家 是 不 行 的 , 在 激 烈 的 商 业 竞 争 中 , 必 须 善 于 抓 住 市 场 的 脉 搏 , 向 多 方 面 经 营 , 才 能 开 拓 新 的 局 面 。 1906 年 , 他 转 向 树 胶 种 植 业 发 展 , 这 使 他 的 经 济 开 始 腾 飞 。 早 期

17、的 树 胶 种 植 业 被 视 为 欧 洲 人 的 行 业 , 少 有 华 人 参 与 。 陈 嘉 庚 向 马 六 甲 的 陈 齐 贤 询 问 了 有 关 胶 籽 的 情 形 后 , 买 籽 撒 播 于 福 山 园 。 后 来 , 这 些 胶 籽 成 为 他 日 后 发 家 的 基 础 , 使 他 成 为 了 胶 业 巨 子 , 华 社 领 袖 。 以 后 , 陈 嘉 庚 便 在 柔 佛 的 笨 珍 港 和 老 谢 港 开 辟 两 个 树 胶 园 , 此 时 正 值 胶 价 大 涨 , 同 时 , 米 店 与 黄 梨 罐 头 的 生 意 也 为 他 带 来 大 笔 财 富 。 至 1910 年

18、 , 陈 嘉 庚 在 商 业 活 动 所 获 得 的 利 益 , 已 使 他 成 为 百 万 富 翁 。 之 后 , 他 继 续 兴 办 罐 头 食 品 厂 和 米 磨 坊 , 开 拓 海 外 市 场 , 取 得 巨 大 成 功 。 20 世 纪 初 , 中 国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浪 潮 兴 起 , 南 洋 各 地 的 华 侨 积 极 响 应 , 在 新 加 坡 开 始 有 兴 中 会 的 活 动 。 陈 嘉 庚 当 时 对 大 清 王 朝 早 已 失 去 信 心 , 目 睹 了 西 方 列 强 的 猖 獗 与 清 廷 的 腐 败 无 能 , 他 更 认 定 ?“ 国 家 兴 亡 ,

19、 匹 夫 有 责 “ 。 在 革 命 书 报 的 影 响 下 , 他 开 始 向 往 孙 中 山 的 革 命 事 迹 。 1909 年 的 一 个 晚 上 , 陈 嘉 庚 通 过 友 人 的 介 绍 认 识 了 孙 中 山 , 并 参 加 了 同 盟 会 会 员 在 晚 晴 园 的 秘 密 聚 会 。 第 二 年 , 他 便 正 式 加 入 同 盟 会 , 剪 掉 辫 子 , 与 清 廷 断 绝 关 系 。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 昌 起 义 成 功 。 11 月 8 日 福 州 光 复 的 消 息 传 到 新 加 坡 , 福 建 华 侨 均 兴 奋 万 分 , 拥 到 直 落

20、亚 逸 路 天 福 宫 福 建 会 馆 , 商 议 筹 款 救 济 和 支 援 福 建 革 命 政 府 。 大 会 一 致 同 意 展 开 “ 保 安 捐 “ , 推 举 年 方 37 岁 的 陈 嘉 庚 为 保 安 捐 主 席 。 当 他 证 实 福 建 全 省 已 光 复 时 , 便 立 即 汇 去 银 元 2 万 。 此 后 , 陈 嘉 庚 落 力 发 动 华 侨 踊 跃 捐 款 , 先 后 汇 回 20 余 万 元 。 同 年 , 孙 中 山 于 南 京 就 任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 总 统 , 陈 嘉 庚 立 即 汇 去 5 万 元 以 示 支 持 。 从 加 入 同 盟 会

21、到 支 持 辛 亥 革 命 , 体 现 了 陈 嘉 庚 爱 国 的 政 治 热 情 。 THE BUILDING OF ENTERPRISES Tan Kah Kee migrated to Singapore at the age of 17. He obtained his working experience as an apprentice in his father, Tan Kee Pecks rice trading company, Soon Ann. Tan proved himself to be an exceptional worker and was promoted

22、 to manager of the rice company. Unfortunately, Soon Ann did not do well and eventually failed in 1904. The young Tan Kah Kee resolved to be an entrepreneur to regain the familys fortune. One of his first businesses was a small pineapple canning factory which he managed to start with a small capital

23、 of seven thousand Straits dollars. He was rather successful at the business and managed to get additional funds to open another firm. This time, it was a return of his familys old trade. Named Khiam Aik, the rice company was situated at North Boat Quay. Tans fortune really turned for the better in

24、1905. It was then he bought a 500-acre undeveloped forested land in Singapore. He started to open up the land, removing the thick foliage and started the Hock Shan Plantation there. Tan Kah Kee was already aware of the growing pineapple industry and that demand outstripped supply. He was determined

25、to get into this business. Tans pineapple canneries for Southeast Asia had wider implications than just building up his personal fortunes. His industries were seen as the forerunners of an indigen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outheast Asia. It showed the rest in the region that industrialization is

26、possible given the commercial impetus to do it. Tan Kah Kee was also aware of the potential that the rubber trade had in 1906. He allocated part of the cleared land to plant rubber saplings. He also had the vision that he would go into rubber manufacturing and wanted to have his own supply of raw ru

27、bber. An ambitious man, not only did he want to go into the rubber industry but also he wanted to enter it in a big way. At his peak, Tan Kah Kee had more than 10,000 acres of rubber plantations. Tans business showed results by 1910. Between the years 1904 and 1910, he obtained a profit of S$730,000

28、 from his businesses. He was subsequently given the nickname Henry Ford of Malaya.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an Kah Kee owned three pineapple canneries, rubber trees and a network of trading firms in Southern China and Hong Kong. 倾 家 兴 学 陈 嘉 庚 久 居 新 加 坡 , 对 当 地 的 教 育 问 题 特 别 重 视 。 他 在 新 加 坡 的 兴 学

29、, 始 自 1907 年 联 合 闽 帮 侨 领 创 办 道 南 学 校 。 从 1911 年 开 始 , 他 先 后 领 导 华 侨 创 办 5 所 华 校 , 资 助 2 间 英 文 学 府 。 除 了 道 南 学 校 , 1912 年 创 办 的 爱 同 学 校 , 1915 年 创 办 的 崇 福 女 校 , 1918 年 创 办 的 南 洋 女 校 , 陈 嘉 庚 都 是 创 办 人 之 一 。 他 于 1918 年 发 动 创 办 新 加 坡 第 一 间 华 文 中 学 , 即 南 洋 华 侨 中 学 ( 华 中 ) , 并 担 任 多 届 校 董 会 主 席 。 辛 亥 革 命

30、前 后 十 年 , 陈 嘉 庚 把 大 部 分 精 力 放 在 办 学 上 , 像 这 样 长 时 间 , 大 规 模 , 倾 全 力 兴 办 教 育 事 业 , 在 整 个 华 人 教 育 史 上 , 可 说 是 前 无 古 人 的 。 陈 嘉 庚 对 于 推 动 福 建 省 的 教 育 发 展 , 更 是 不 遗 余 力 , 他 认 为 把 家 乡 教 育 办 好 是 促 进 国 家 强 盛 的 第 一 步 。 1913 年 , 他 决 定 在 集 美 兴 办 一 所 小 学 , 其 后 又 和 胞 弟 陈 敬 贤 陆 续 在 集 美 和 厦 门 开 办 中 学 , 高 级 学 府 , 师

31、 范 和 职 专 等 。 1927 年 春 , 集 美 将 原 有 各 部 独 立 为 校 , 统 称 “ 集 美 学 校 “ 。 1919 年 7 月 , 陈 嘉 庚 发 起 兴 办 厦 门 大 学 的 热 潮 , 并 将 自 己 所 有 的 资 产 , 报 国 商 业 楼 宇 , 栈 房 , 地 产 及 树 胶 园 转 让 至 集 美 学 校 名 下 , 而 这 些 资 产 的 盈 利 全 拨 为 厦 大 和 集 美 二 校 的 经 费 。 他 当 场 认 捐 100 万 元 作 为 厦 大 的 创 办 费 , 还 承 诺 另 外 300 万 元 的 常 年 经 费 。 当 时 , 厦 大

32、 是 中 国 唯 一 独 资 兴 办 的 大 学 , 又 是 全 国 院 系 最 多 的 五 所 大 学 之 一 。 创 办 厦 大 使 陈 嘉 庚 名 扬 整 个 中 国 和 南 洋 , 巩 固 了 他 作 为 新 加 坡 华 社 领 袖 的 地 位 , 也 提 高 了 他 作 为 社 会 领 导 的 声 望 。 除 了 长 期 支 持 厦 大 集 美 二 校 外 , 陈 嘉 庚 还 慷 慨 资 助 中 国 及 新 加 坡 的 许 多 学 校 。 其 “ 倾 资 兴 学 “ 的 精 神 和 对 教 育 事 业 的 支 持 受 到 后 人 的 肯 定 与 景 仰 。 CONTRIBUTION

33、TO EDUCATION Mr Tans energy and drive were refocu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still infant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the collapse of his business empire. In his view, money should also go into education to the extent that he made a public declaration that with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as

34、 willing to donate his entire fortune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ingapore. Mr. Tan has a strong belief in the ability of education to enable people for social upliftment. He founded Amoy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for this purpose. His dedication to Amoy University is admirable

35、, continuing to maintain and fincance Amoy University even when his business empire wa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from 1926 to 1937. At the point of his death, he had donated $20 million to education in Fukien, having financially supported Amoy University for sixteen of its formative years. Besides,

36、 Tans educational grants and donations also covered the entire spectrum of education in the Fukien province of China. He founded the Chi Mei (Jimei) School in 1894, and expanded Chi Mei school into a chain of schools that covered the full spectrum of education. Other than mainstream education, Tan a

37、lso started specialized institutes that produce graduates in the fields that China was lagging behind. They included business, marine and navigation, Chinese language, agricultural as well as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s. Altogether, it is estimated that Mr Tan Kah Kee put in no less than

38、ten million dollars for his educ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Fukien province. China was not the only beneficiary of Tans philanthropic quest in education. Many Chinese schools in Singapore, including Tao Nan (1907), Ai Tong (1912), Chung Fook Girls School (1915), Chung Poon (1915), Singapore Chin

39、ese High School (1918), Nanyang Normal School (1941) and Nan Chiao Girls High School (1947) were founded by Mr. Tan Kah Kee. After establishing these schools, he did not neglect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that they needed, Tan created an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the

40、 Hokkien Huay Kuan to centralize the control and subsidize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the above-stated schools. Mr. Tan did not restrict his generosity to Chinese schools. Some English-speaking institutions that are benefit from Tans generosity included Anglo Chinese School and Raffles College. Even af

41、ter his death, Tan Kah Kee remained a symbol of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public education in Singapore. 抗 暴 反 侵 略 1928 年 5 月 3 日 , 蒋 介 石 领 导 的 北 伐 军 在 向 北 京 挺 进 时 , 在 山 东 济 南 遭 到 日 军 的 野 蛮 干 涉 , 中 国 军 民 死 伤 惨 重 , 中 国 外 交 人 员 蔡 公 时 也 被 日 军 拷 打 至 死 。 这 一 血 腥 的 “ 济 南 惨 案 “ 激 起 新 马 华 侨 的 爱 ?民 族 主 义 精

42、 神 。 陈 嘉 庚 领 导 了 “ 山 东 筹 赈 会 “ , 抵 制 日 货 , 周 济 蒙 难 军 民 。 11 日 , 怡 和 轩 发 出 一 张 通 告 传 单 , 提 出 在 中 华 总 商 会 召 开 一 次 大 会 , 商 讨 赈 济 山 东 难 民 的 问 题 。 有 千 余 人 出 席 了 大 会 , 陈 嘉 庚 担 任 大 会 主 席 , 发 动 讨 论 如 何 让 “ 死 者 可 葬 , 伤 者 可 医 , 散 者 可 聚 “ 。 大 会 还 选 出 了 以 陈 嘉 庚 为 首 的 跨 帮 性 工 作 委 员 会 , 成 立 了 “ 山 东 惨 祸 筹 赈 会 “ 。

43、这 一 项 募 捐 运 动 不 久 席 卷 了 新 马 两 地 的 华 人 社 会 , 形 成 了 一 项 跨 帮 跨 派 , 深 入 民 间 的 政 治 性 群 众 运 动 , 促 进 了 华 社 民 族 主 义 思 想 的 蔓 延 与 深 入 。 陈 嘉 庚 当 时 从 维 护 国 家 统 一 的 愿 望 出 发 , 坚 决 支 持 南 京 政 府 。 他 不 但 积 极 开 展 反 日 宣 传 , 抵 制 日 货 , 而 且 还 向 华 侨 筹 募 巨 款 , 汇 往 上 海 支 持 抗 战 。 1937 年 的 “ 七 七 事 变 “ 拉 开 了 中 国 八 年 抗 战 的 序 幕 。

44、 中 日 战 争 全 面 爆 发 后 , 新 加 坡 华 人 情 绪 高 涨 , 各 界 人 士 纷 纷 起 来 组 织 各 类 筹 款 活 动 , 其 中 规 模 最 大 的 是 “ 马 来 亚 新 加 坡 华 侨 筹 赈 祖 国 伤 兵 难 民 大 会 委 员 会 ( 简 称 星 华 筹 赈 会 ) “ , 由 陈 嘉 庚 担 任 主 席 , 直 到 二 战 前 夕 。 在 1937 年 到 1942 年 间 , 东 南 亚 华 人 为 各 项 用 途 而 汇 回 中 国 的 款 额 超 过 55 亿 国 币 。 其 后 成 立 的 ?南 洋 华 侨 筹 赈 祖 国 难 民 总 会 ? 简

45、 称 “ 南 侨 总 会 “ ) , 也 由 陈 嘉 庚 担 任 主 席 职 务 , 在 东 南 亚 各 地 组 织 筹 赈 , 一 年 一 度 为 中 国 集 送 棉 被 , 冬 衣 , 药 品 , 卡 车 和 汽 车 等 。 像 南 侨 总 会 如 此 大 规 模 的 组 织 , 在 南 洋 华 侨 史 上 还 是 第 一 次 。 抗 战 期 间 , 陈 嘉 庚 积 极 支 持 各 地 的 爱 国 救 亡 活 动 。 他 协 助 武 汉 合 唱 团 , 新 中 国 剧 团 , 中 国 歌 舞 剧 艺 社 等 抗 日 文 化 团 体 到 马 来 亚 各 地 演 唱 募 捐 , 他 还 发 动

46、 华 侨 司 机 与 机 械 维 修 工 人 回 国 服 务 。 他 也 以 ?建 会 馆 名 义 , 募 捐 并 组 织 营 救 华 侨 罢 工 工 人 和 因 反 日 示 威 而 被 当 地 政 府 拘 捕 的 爱 国 华 侨 。 由 于 陈 嘉 庚 在 抗 日 救 亡 运 动 中 的 卓 越 贡 献 , 在 日 军 侵 占 新 加 坡 后 , 他 不 得 不 避 难 东 爪 哇 , 从 1943 年 起 居 住 于 东 爪 哇 的 山 城 玛 琅 并 开 始 撰 写 回 忆 录 , 直 至 1945 年 日 军 撤 离 后 , 他 才 重 返 新 加 坡 。 1946 年 ?版 的 南

47、侨 回 忆 录 即 是 介 绍 华 侨 在 艰 苦 卓 绝 的 民 族 战 争 中 所 作 的 努 力 , 抒 发 海 外 华 侨 的 爱 国 情 操 。 ANTI AGGRESSION A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roke down, Mr Tan Kah Kee wa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mobiliz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He was very active in the Shantung Relief Fund and was later

48、appointed as the chairperson of the China Relief Fund Fed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he raised millions of dollars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for the benefit of war-torn refugees in China. Under his leadership, the Shantung Relief Fund turned into a Japanese goods boycot

49、t movement with its headquarters in Ee Ho Hean Club. Tan also formed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an anti-Japanese group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After 1936, Tan led the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and the South Seas China Relief Fund Union, mobilizing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to contribute financially to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Singapore China Relief Fund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ive as it consisted of over 300 branches and mobilized over 300,000 Chinese in Singapore to ensure the widest and deepest reaches into the Chinese commu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