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秦文华 上犹县人民医院 赣州市 341200【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 ,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更新一代产品 ,以其操作简单、方便、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等优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低了护理负荷量,也减少了医疗成本。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本文就此探讨其原因及护理对策。【关健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防治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 ,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小
2、、疗效快等优势 ,在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手段对静脉输液的不断渗透 ,这一基础护理操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减轻了病人因反复穿刺的疼痛感 ,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抢救成功率 ,而日益受到病人和临床护士的信赖。尽管应用留置针已将静脉炎的发生率由 17. 9 %降为 16. 2 % ,但静脉炎作为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仍困扰着临床护理工作者 ,增加了病人痛苦与住院支出 ,严重的可引发护患纠纷。现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实践及参考相关文献 ,对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1 临床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42 例 ,输入液体
3、中均含有高浓度溶液及其它常用药物。置管所有材料全部采用 V IALON 材料制成的型号 22GA 静脉留置套管针及 3M 透明敷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71 例 ,实验组男 35 例 ,女 36 例 , 3868 岁 ,平均 40. 2 岁;对照组男39 例 ,女 32 例 , 3071 岁 ,平均 40. 4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管情况及输入液体量和性质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 2 治疗方法 选择弹性好并且粗直的血管 ,避免选择受伤、感染、瘢痕、硬化、关节部位的血管 ,优先选择上肢静脉。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 ,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 , 努力争取一次穿刺成
4、功 ,用敷贴固定。输液过程中 ,抬高输液的上肢 ,并且保持输液的上肢处于功能位 (将输液侧肢体的手部平放于胸部 ,上臂与前臂呈 90自然放置 ,或将手臂适当抬高放于身体一侧 )。对照组: 输液完毕采用 100ml 生理盐水内加 12500U 肝素钠 ,推注 25ml 正压封管。实验组 :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后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0ml 左右 ,冲洗血管 ;输液完毕先静脉滴注 20ml 左右生理盐水 ,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然后采用肝素钠盐水缓慢正压封管 ,封管间隔时间为 8h 。记录两组静脉炎发生例数及所发生静脉炎的分级。1.3 护理方法1.3.1 确保静脉留置针的质量与规格适宜 穿刺前
5、应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如有破损或过期禁止使用。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应选用细、短留置针为宜。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1.3.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静脉留置针可保持静脉的通畅 ,完成持续或间断给药 ,为使在留置期间发挥最大功能 ,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穿刺时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 ,以上肢静脉为主 ,对于血管条件差 ,输液持续 10 天 以上以及大手术、重危病人 ,建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
6、管(PICC) 或中心静脉插管 ,以保证输液、用药、肠外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由于手术需要留置在下肢静脉 ,输液时可抬高下肢 20 度30 度 ,以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 ,减轻对静脉壁的刺激 ,且 24 h 更换。1.3.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面积。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且待干后再行穿刺 ,避免消毒剂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 ,造成化学刺激 ,以致短期内出现穿刺点周围的红肿硬结。1.3.4 提高护士的穿刺熟练程度 穿刺时力求稳、准、熟练 ,争取一次成功 ,固定牢靠 ,减少皮下探测血管次数 ,避免造成血管内、外膜的机械
7、性损伤 ,引起输液液体外渗 ,局部红肿。1.3.5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封管液。目前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肝素钠和生理盐水 ,稀释肝素钠优于生理盐水。输液结束时 ,可用生理盐水 20 mL 冲管 ,将针腔的药液冲净 ,再行封管 ,肝素钠 5 mL ,减少因药物滞留致静脉炎的发生。有人认为 ,封管时应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较推注完再拔针的堵塞发生率时明显降低。因为封管针头若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封管液推注完再退出针头 ,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套管内 ,导致凝血堵管。另外受重力作用 ,四肢下垂时远端静脉血流缓慢 ,血液滞留甚至倒流 ,也可导致因留置针尖端凝血而堵塞。1.3.6
8、 合理输液 根据药物性质及输液量来调节输液速度。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 ,应选择粗大静脉输入 ,若从远端输入时 ,输液速度过慢 ,使药物得到充分稀释 ,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及液体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用药顺序上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输化疗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输血浆、全血、3 升袋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并且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快速冲管 ,以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保持套管通畅。1.3.7 加强管理 ,控制留置时间 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 ,保证留置针在留置期内不发生静脉炎是留置针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脱落 ,针眼敷贴每 2 d 更换一次 ,安尔碘消毒。在夏季 ,
9、多汗的病人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及时更换敷料贴。留置时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BD 公司的推荐时间为 3 天5 天。 有研究表明 ,5 天应作为常规留置时间比较合适。2 结果2.1 静脉炎诊断标准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 ,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 ,甚至阻塞。静脉炎按症状轻重分为 6 级。0 级只是局部不适感 ,无其他异常 ;1 级静脉周围有硬结 ,可有压痛 ,但无血管痛 ;2 级不仅局部不适 ,而且穿刺点发红 ,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3 级穿刺点发红 ,并扩延 5 cm 左右 ;4 级穿刺点
10、局部明显不适 ,输液速度突然减慢 ,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 5 cm 以上;5 级除具有 4 级症状以外 ,还在拔针时 ,针尖可见脓汁 ,临床上一般以 2 级4 级常见。比较结果:实验组有 15 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男性 9 例,女性 6 例,根据静脉炎的分级,其中一级患者 3 例,二级患者 5 例,三级患者 4 例,四级患者 3 例,无五级患者。对照组有 10 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男性 4 例,女性 6 例,一级患者 2 例,二级患者4 例,三级患者 3 例,四级患者 1 例,无五级患者。2.2 病因探讨及护理对策221 穿刺部位与静脉炎 有关报道指出 ,在肢体远端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机率
11、明显高于近端。可能由下肢静脉瓣多 ,远端血液回流缓慢 ,血液在血管内滞留 ,易形成血栓的原因 ,而且有人认为 ,静脉回流缓慢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因此 ,大多数患者留针在远端或下肢的 ,超过 2472 小时后即感到肿胀 ,输液不流畅。一般都要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稀释冲管。22. 2 无菌技术与静脉炎 静脉穿刺时 ,消毒剂使用过多 ,又未待干再行穿刺 ,可使消毒剂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操作时护士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不够标准 ,不彻底 ,不规范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22. 3 留置时间与静脉炎 临床观察发现 ,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
12、要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 ,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规定 ,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 3 天。目前 ,国内没有统一的留置时间标准。依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观察病人有无自主症状 ,周围皮肤清洁 ,没有发生堵管及渗漏 ,就可以继续保留 ,最长的时间可达 10 天。但有报道,套管针留置 5 天 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0 ,建议将 5 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22. 4 穿刺技术与静脉炎 高质量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减少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根本途径之一。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对血管壁造成了一定的机械损伤 ,且留置过程中 ,针头在血管腔内来回移动使机械损伤进一步加重;有的穿刺不能一针见血 ,在寻
13、找中也易损伤血管 ,导致血管内皮在修复过程中 ,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 ,并伴随留置时间的延长 ,血栓形成 ,发生静脉炎。22. 5 药液性质、液体量与静脉炎 有人观察输入刺激性药液的 71 例患者中有 15 例发生静脉炎 ,而输入非刺激性药物的 71 例中仅有 10 例发生 ,输入液体量超过 1 500mL 的 120 例中只有 15 例发生静脉炎。由以上可知输入刺激性药液以及高渗性液体 ,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 1 500mL 者 ,容易引起静脉炎。由于刺激性药液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 , 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 ,患者会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 ,呈条索状 ,严重时出现血栓
14、性静脉炎。有些患者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是便于迅速用药、输液、输血 ,快速输液输血超过血流速度 ,使血管的侧压增加 ,而导致机械性损伤。另外大量全血的输入 , 血液有形成分黏附于管壁 ,使管腔变小 ,同时由于失血失液 ,使血液浓缩 ,静脉血流变慢 ,容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22. 6 输液速度与静脉炎 关于输液速度与输液性静脉炎 ,有人认为“若局部外周静脉出现不良反应可以调慢输液速度” 。而有动物实验证明 ,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发生在远离输液导管的穿刺处。有研究者使用相关主题词进行检索 ,没有找到延长输液时间可以增加对这些液体稀释作用的研究。因此 ,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2
15、.7 封管方法与静脉炎 封管是将适量的液体注入留置针中 ,防止套管内血细胞凝集块的形成堵塞针头。封管方法得当 ,可延长置管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过去采用的习惯封管法一旦拔出针头,正压便不存在,夹管前因延长管柔软富有弹性,只要病人活动或操作不当,均有可能产生负压导致回血置换封管液而造成堵管或部分堵管,以致提前拔针。实验证明采用正压封管法,可以减少堵管的发生率。具体方法有:封管时,将针头斜面插入肝素帽内缓慢均匀推注封管液,边推边往外拔针头,防止负压,使留置针内充满稀释液。如封管液注入太快,因负压作用,血液反流,易阻塞套管针 ,故应缓慢推注。也有学者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
16、橡胶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封管针头一下推出针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易造成堵管,建议仅将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将适量的封管液推注完毕后直接拔针,然后用调节夹夹死。还需注意封管时将肝素帽高于穿刺点,以防负压的形成 。228 机体免疫力与静脉炎 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力显著降低 ,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也有学者认为 ,静脉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 ,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 ,其机制有待探讨。 2.3 防治2.3.1 75 %乙醇湿敷 此法既有局部止痛效果
17、,又利用乙醇扩张局部血管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2.3.2 中药外敷 六味醇外敷 :以当归、红花、血竭、川牛膝、玄参和冰片六味中药溶于乙醇制成六叶醇。0 度 度静脉炎用其外涂治疗 , 度 度静脉炎用其外敷治疗 ,亦可局部外涂预防静脉炎 ,有效率达 100 %; 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适量加 75 %乙醇或食醋调成糊状 ,热敷肿痛部位 3 min 后将药糊涂敷病变部位 ,绷带包扎 ,并及时滴入 75 %乙醇或食醋 ,保持药物湿度。每昼夜换药 1 次 ,1 周为 1 个疗程。 鲜芦荟汁外敷 :取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敷于静脉炎症部位 ,每日 4 次6 次
18、 ,严重者抬高患肢 ,在外敷芦荟汁同时 ,配以红外线照射 15min ,治愈时间 2 天6 天 ,最长 6 天,平均 4 天 ,治愈率达 100 %。2.3.3 硫酸镁湿敷 50 %硫酸镁持续湿敷 ,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 ,使细胞脱水 ,消除局部水肿 ,促进血管充盈 ,减少血管痉挛 ,有利于血液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2.3.4 积极预防感染 对应用留置针者有计划地保护及合理使用静脉 ,积极采用预防护理措施热敷等 ,能在预防静脉炎发生的同时 ,减轻病人局部疼痛、血管痉挛、损伤、渗出、水肿等症状。如一旦发生严重的静脉炎 ,除行外敷药物、物理治疗外 ,可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3 讨论通过对 1
19、42 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的调查说明静脉留置针一方面使患者受益 ,另一方面也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置管前首先要将目的、意义告诉患者 ,取得信任 ,积极配合。使用期间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 ,包括输液期间将远端肢体抬高 ,以促进静脉回流。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 ,以操作方法简单 ,安全方便 ,既可以减少病人痛苦 ,方便病人活动 ;又减轻了护理工作的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 ,护理同行们进行了多方探索与总结供借鉴。因此了解并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 ,是为病人提供安全静脉输液 ,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 ,实现安全护理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0、和治愈率。【参考文献】:1 吴惠平 , 罗伟香.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7.2 董淑华 , 王建荣. 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 . 中华护理杂志 , 2003 ,38(9) :719.3 陈明. 静脉留置针在 SICU 病人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J . 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3(5) :5.4 陈显春 ,封悦 ,宋爽 ,等.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1) :42.5 郑春辉 , 王凤 , 陈强谱.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9) :700.6 李小燕 , 刘洋 , 陈卫红. 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5) :300. 7 吴景梅 ,顾潇 ,高慧彩.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初探 J . 河北医药 , 2005,27(2) : 155 - 156.8 王燕 ,申莹. 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护进展 J .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04, 6(4) : 243 -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