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069248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目的:1、了解材料作文中包含多则材料的命题类型,学习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2、通过同类命题示范审题导练及写作训练,巩固并提升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教学安排:安排 2-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几种类型,探究审题方法。一、了解概念:多则材料类作文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二、高考回眸:(2017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

2、,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

3、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 800 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二、了解多类型,探究审题方法2(注:以下审题题目只出现文题材料,作文要求与高考题基本相同,统一省略。)(一)内涵相同型同中求同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找出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

4、在。审题示例:李时珍经过 27 年的调查研究,写成 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 605 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 30 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 14 年时间才写成 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审题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即时巩固 1:(1)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2)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

5、中终被煮死。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难点突破:内涵相同型-(二)同中求异 阐释: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可能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审题示例: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毛泽东 26 岁主

6、编湘江评论。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审题分析: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二)内涵相反型异中辨异 阐释: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材料,材料内涵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比较出其相异点,再从这相异点提炼出准确合理的观点。一般正反皆可立意,

7、也可对立统一。如果能够辩证思考,做到对立统一,立意往往会更深刻些。审题示例 1:1、 1915 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

8、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三)内涵相对型-互补叠加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话题相同,但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科学合理。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分歧点,进而整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审题示例: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

9、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审题指导: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4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

10、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即时巩固 2: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审题指导:这两则材料都

11、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走自己的路” 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 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四)内涵多向型异中求同阐释:材料的内涵各异,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有的材料还可能在审题时给同学们的思维形成干扰。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方面要逐则分析材料,排除或化解干扰项;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归纳整合,探究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通

12、点),进而提炼出全面准确的立意。审题示例: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3.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强调安贫乐道;第二则材料强调保持心灵纯净,这句内容含蓄,很容易成为理解主题的干扰项;第三则材料的核心是要保持生命的本真,或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第一则材料是从正面提出观点,第二、三则材料是从反面提出观点。第三则材料中,“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意为没有自己的价值操守, “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意为没有

13、自己的精神生活。其实这三则材料里,第一则与第三则很容易理解,内涵也相似:坚守本心。第二则却似乎是一个干扰项,讲的是孩子的本真。可如果我们排除这一项,5那我们的立意必然不够全面,所以我们要化解这则材料,把它和其他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主题就成为:回归本心,用孩子的心境来与世界接触,以最单纯的动机做人。即时巩固 3: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2.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 20 年,他记录了约 170 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3.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 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

14、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审题指导: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 ,因为第三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 ”。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 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 ”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 没有一件事做得好” 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 “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 与“通”的关系。从“专”与“ 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

15、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四、课堂小结(一)审题原则1、逐则分析。读懂材料,把握各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对比分析。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同向关系、对立关系、互补关系、多想关系。3、综合分析。归纳材料最终主旨:同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辨异、互补叠加,逻辑整合。(二)温馨提示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各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一事论一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关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1、整体考虑。切忌割裂几则材料,就事论事。2、理清关系。寻找材料间联系点,多法分析。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

16、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面对写作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展示误例,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的典型误区,谨防偏题离题。62、通过相关审题训练,消化巩固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审题能力。3、命题写作训练。教学过程:一、了解审题误区断章取义 顾此失彼材料: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1. 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户主答:“洋玩意儿?是广州产的好东西!”老伴细看后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2. 报载,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

17、,完全没有中文标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3. 据报载,从 1996 年 9 月 1 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根据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发表议论。不少于 800 字。审题指导:多则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综合这些材料立意作文。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首先都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再扣住论题写作。不管求同还是求异,所提出的论点都要覆盖几则材料,如果只涉及部分而舍弃其他,那是不符合要求的。立意误例:1

18、. 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这一措施符合当前形势,对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也看到,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势在必行。2. 上述材料中,猛一看上去,那些“有的国家”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好像让人觉得失去一种尊严,失去了民族精神一样,但仔细想一想,却另有韵味,如果你要发展了,自然你的标志文字也会被人们所采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论哪个国家的人见了面都可以正常交流了,因为他们懂得同一种文字。3. 看罢上述材料,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它使我猛然惊醒:请保护保护我们的民族企业吧。误例评点:上面三例都偏离了题意,都是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材料得出自己的论点,进而盲目引申

19、、分析论证。 误例 1的病因在于脱离原材料。我国外交部发布新闻不再配备英文翻译,与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毫无关系。这一举措,并非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外国记者而言的。 误例 2的病因在于盲目运用逆向思维,结果适得其反,脱离题意。 误例3的病因在于只包含部分材料,不能涵盖全部材料。7二、审题训练:以下给出几组作文材料,请审题,并说说审题方法和技巧。第一组:(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审题分

20、析:以上三则材料内涵相同,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 “一傅众咻 ”。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第二组:(1)鲁迅: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2)沈从文: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3)伊朗谚语:疾驰的快马

21、,往往只能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是说慢不可怕,只要驰而不息,就可以达到目标。第二则材料是从“ 为什么要慢”的角度说的,人生是一本书,内容多,分量重,值得慢慢看,也必须慢慢来看。第三则材料是说慢才能持久,欲速则不达。它们都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慢 ”。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 “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在适当的时候“ 慢” 。三句话合在一起看: 达成目标是一个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不放弃、慢而不息、风雨兼程,就一定能达成所愿!第三组:(1)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2)人生

22、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审题分析: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8第四组:(2014 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1.有人说:没有什么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2.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审题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互异相斥的。材料用“有人说”和“也有人说

23、”的形式,明确了“青春不朽”和“青春易逝”两种不同的看法,写作的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从“青春不朽,青春永恒”的角度看:1、青春充满了希冀、憧憬,青春因有所追求而不朽;2、青春永远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时光,青春的风采永远熠熠生辉;3、珍惜美好的青春,才会让易逝的生命不朽;4、有追求,不蹉跎,在人生旅途上留下青春的足迹,闪耀青春的光芒,刻下青春的诗行,青春万岁,万岁青春。从“青春易逝,青春会朽”的角度看:1、青春稍纵即逝,任何人都会成长、成熟,青春自然也会消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2、世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违背规律的想法都是

24、天真的,不切实际的;3、青春易逝,无须慨叹,无须愤激,倍加珍惜方为上策;4、作践青春的人,没有青春。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1、青春易逝,唯有精神永恒,在有限的青春岁月中,让生命开花,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2、 “朽”与“不朽”没有定则,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取决于人有怎样的理想、志趣、追求、品格、品位;3、正确认识青春的光明与幽暗,热情与诱惑,偏执与迷失,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4、智者定位人生,让生命永恒;愚者错位人生,使生命速朽。第五组:( 2014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

25、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 800 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旨在阐述黑白照片少却承载更多的生活记忆,但是不易储存;第二材料旨在阐述数码照片多却易忽视生活精彩,但是容易储存。二者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第二则材料有了更深层的内涵,时代在进步,照片越来越多,回忆却越来越容9易被稀释,对第一则材料有着引导的作用。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可知这道作

26、文题主要是在谈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片所承载的生活和记忆,正在被模糊和稀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单写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立意太浅,将二者合并起来,互相补充就可以立意为科技给生活带来便捷,也给生活带来烦恼,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让冷冰冰的科技挤兑热情的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互补叠加)第六组:( 2015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70 分)1.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27、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审题分析:每则材料就是对立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 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错路 ”和“新路” 的对立;第三句,是“ 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不过,命题的对立是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从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第二句,“ 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了,但是可以变成 “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也是对立面的转化。第三句“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仍然是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前面所说的,走错路、走不

28、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它不是简单的两个相反的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结果之中,立意时要注意它的转化点。(互补叠加)三、写作训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1)87 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 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要求:请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审题分析:1.多角度辐射中心,似对立,实统一。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走出非此即彼,学会互补共荣。审题

29、难点是“ 重复” 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材料一: “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材料二:“重10复”是相对“ 成功而言” ,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两个“重复” 聚在“ 艺术追求” 一个焦点。一曰“重复可耻 ”,是高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当以“摒弃重复 ”、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 “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须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 的目标2.

30、多选择的切入空间单切入。切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切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合切入。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佳作展示】在“重复 ”中颠覆美国物理擎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手”。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著追求与辛勤付出。重复是成功之母,达芬奇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地自新,在无数次重

31、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画出新想法,新感受。”我们需要“重复”。任何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 ”之父袁隆乎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 “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的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 ,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达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争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 这样颠覆性的理念。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蜕变” ,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 “物质第一性”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源动力。一言以蔽之,在“ 重复中尝试颠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