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071278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16 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 2016 年在 DDW 上发布的“罗马 IV 标准” 。FD 罗马 IV 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 c)上腹痛 d)上腹部烧灼感;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 ,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

2、响日常活动) 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 ,症状发作至少每周 1 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 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 ,症状发作至少每周 3 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符合诊断标准。(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4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1)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广木香、砂仁、炙甘草。饱胀不适明显者,酌加枳壳、大腹皮、厚朴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膈俞、脾俞。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耳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方法:每次选

4、45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 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 35 分钟,保留 710 天。(3)灸法:直接灸、艾条灸合谷、足三里等。(4)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 12 次,每次 1530 分钟,水温宜小于 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5)穴位贴敷: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选药: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之品如生黄芪、党参、白术、木香、乌药等。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 46 小时。每次选 13 穴,每

5、日 1 次,7 次 1 疗程。(6)饮食疗法脾虚气滞者应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饮食要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及酸性、刺激性食物。2.肝胃不和证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川芎、制香附、苏梗、白芍、陈皮、法半夏、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膈俞、肝俞、脾俞、太冲。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耳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方法:每次选 45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 次,以有酸胀感

6、为度,每次 35 分钟,保留 710 天。 (3)灸法:直接灸、艾条灸合谷、足三里等。(4)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 12 次,每次 1530 分钟,水温宜小于 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5)穴位贴敷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选药: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之品如白芍、陈皮、元胡、丁香等。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 46 小时。每次选 13 穴,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6)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行气解郁之

7、品。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1)推荐方药连朴饮。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上脘、中脘、下脘、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耳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十二指肠。方法:每次选 45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 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 35 分钟,保留 710 天。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化郁清胃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 次,每次 1530 分钟

8、,水温宜小于 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4)穴位贴敷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选药:化瘀清胃之品如蒲公英、芍药、黄芩、陈皮、鸡内金等。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 46 小时。每次选 13 穴,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5)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化湿清热食品,如扁豆、红小豆、薏米等。忌食助湿生热食品,如动物脂肪、内脏,咖啡、巧克力等。4.脾胃虚寒证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1)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茇、制香附等

9、。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上脘、中脘、下脘、内关、足三里、神阙、气海、脾俞。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耳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方法:每次选 45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 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 35 分钟,保留 710 天。 (3)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隔姜灸合谷、足三里等。(4)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健脾温肾,温中散寒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 12 次,每次 1530 分钟,水温宜小于 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

10、免烫伤皮肤。(5)穴位贴敷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选药:健脾温肾,温中散寒之品制如党参、肉桂、小茴香、白芍、五灵脂等。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 46 小时。每次选 13 穴,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6)饮食疗法少吃生冷食物,汤剂宜热服。脾胃虚弱型: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少食多餐。多食温中健脾,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土豆等。忌食生冷,寒凉及肥腻,甜腻、炙煿之品。虚寒性胃痛可食生姜粥、红枣粥。5.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1)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

11、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体针选穴:上脘、中脘、下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脾俞;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耳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肝、胃、十二指肠。方法:每次选 45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天按46 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 35 分钟,保留 710 天。 (3)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辛开苦降、和胃开痞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 12 次,每次 1530 分钟,水温宜小于 42C,浸泡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4)穴位贴敷

12、选穴:天突、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等;选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品如干姜、黄柏、枳实、厚朴、大黄等。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外敷穴位 46 小时。每次选 13 穴,每日 1 次,7 次 1 疗程。(5)饮食疗法宜食细软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粗糙多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及酸性、刺激性食物。腹泻便溏者,可食茯苓糕、山药及薏苡仁粥以助健脾渗湿止泻。嘈杂反酸者禁食酸性及甜性食物,食后宜适当活动。(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1.拔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适用于胃脘部疼痛、呕吐、泄泻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

13、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如留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管子拔留置于施术部位 1015 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可以单罐或多罐;走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抹凡士林润滑,再将罐拔住,然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隆的部位;闪罐:即拔罐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可以减轻疼痛、麻木,适用于小儿、年轻女性。 2.推拿疗法:采用点、压、揉、搓的方法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可选取穴: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天枢、关元、胃俞、脾俞、足三里、太冲等。一日一次,七次一疗程。3.中药熏治胃脘部:

14、应用药物盐包加热至 65,于胃脘部外敷 20 分钟,糖尿病患者或有皮肤破损的患者禁用。4.八段锦:一日一次,七次一疗程。(三)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特高频、中频、中药离子导入等。(四)西药治疗必要时可选用西药治疗。根据罗马 IV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药物选择抑制胃酸分泌药;促胃肠动力药;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五)护理调摄要点1.饮食护理:指导病人饮食要规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宜食细软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粗糙多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及酸性、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咖啡。2.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

15、绪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平时多向患者讲解紧张、焦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2.症状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6) 。症状评价量表推荐Likert 消化不良严重程度评价量表。包括单项症状疗效评

16、定及总体症状疗效评定。单项症状及总体症状积分应分别计算,每周对患者进行询问“在过去的一周内,您的上腹痛(或其他单项及总体症状)症状有充分缓解吗?”,受试者回答为“是”或“否” ,在整个疗程中如果患者回答“是”的次数50%,被定义为对治疗有应答者。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有效: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二)评价方法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与基线水平比较,计算出证候积分及减少百分率(%) ,从而判断其有效性。证候结局一般以疗程结束时作为计算单元。2.症状疗效有效率:包括对上

17、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4项主要症状的记录和评价。症状分级记录:0级无症状:无症状,记0分;I级轻度: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记分;II级中度: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记2分;III级重度: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记3分。计算公式: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3.胃动力学功能评价可选用放射性核素显像胃排空法和不透X线标记物法。目前认为放射性核素显像胃排空法是胃动力检查的金标准, 原理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99mTc) 与普通的食物混匀,用照相

18、机在检查区域进行连续照相,根据胃内食物放射性核素的量来评价胃肠动力。Stotzer研究发现可利用不透X线标记物法(radiopaque markers,ROM,钡条胃排空法)测定胃排空,其服用不透X线标志物的试餐后,在X线下可监测到不同时间胃内存留的标志物数目,该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稳定度不高。 胃排空检查的指标主要有:T50%:即指排出50%所需要的时间;排出%: 指在某一时间占排出的百分比。液体排空先于固体排空,核素法一般需要观察22.5小时,对不消化标志物排出的百分比,要延迟至餐后48 小时。以上二项指标已普遍用于表达胃排空功能是否异常。4.生活质量评价可选用由法国研究人员根据FD罗马诊断标准设计的专门测定 FD 患者生活质量的特异性中文版 FD生活质量量表(FDDQL)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健康简表)评分进行评价。5.精神心理评价可采用Hamilton焦虑他评量表(HAMA)及Hamilton抑郁他评量表(HAMD)。(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