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072525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语文组 杨海一、单元内容及单元设计思想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涵和文章特点这是一篇写景抒情

2、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三、本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知识与能力目标: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

3、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品读赏析、讨论拓展、练笔的教学模式, 教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法: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五、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鉴赏散文的相关

4、知识。2.找出游踪,理清思路。3品读美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的美。一、导入:散文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寒冷的冬季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它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同时,他还说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那面对这样的景色,朱

5、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二、整体感知:1.解题:2.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 。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美文欣

6、赏:1. 学生自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2. 同学之间比赛读,看谁读的最好。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让学生配乐朗诵。3. 教师范读第四段,4.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四、课堂检测:1字音辨识煤屑(xi) 蓊蓊郁郁 (wn) 踱着(du)弥望(m) 袅娜(nio) 羞涩(s)酣眠(hn) 倩影(qin) 梵婀玲(fn)鹢首徐回(y) 敛裾(j) 霎时(sh)2.填空:朱自清,原名(朱自华) ,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 ,字(佩弦) , 。现代著名(散文家) 、 (诗人) 、 (学者) 、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1923 年发表的( 桨声灯影

7、里的秦淮河 ) ,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 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 ) ,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3.简答:第四段作者写了月下荷塘,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在第五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五、作业:从四、五、六段中任选一段背诵。【教学后记】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课在理清思路之后,把重点放在了让品读课文上。通过自读、同学之间比赛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展开,旨在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8、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够真正把这篇散文的美感悟出来,进而能够自己说出来,为下节课的鉴赏讨论做好准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美点寻踪,赏析四、五、六段。一、 赏析、讨论第四段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感受到的美。1.品味语言美,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把

9、自己发现的美说出来。教师明确:第 4 段写荷花的三个比喻 ,一个拟人。 “请问,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 ”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晶莹剔透 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

10、,天然去雕琢”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 纤尘不染、冰清玉洁“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 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 ,也叫“移觉” 。2.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二、讨论第五段:1.出示写月的诗句。花间一壶酒

11、,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2.课文第 5 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 ,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 ,雾的轻飘壮。(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

12、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3.炼字: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泻”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2)弯弯的杨柳的

13、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4)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

14、在我们眼前。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 的意境。三、讨论第 6 段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1.这一段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1)四面的树(照应第 2 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4).运用了绘画技

15、巧来写荷塘的环境。(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总结: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7).总结画面美: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5. 写景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叠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效果;浓淡相宜四、课堂检测:仿写: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写出菊花或月季花的特点。五、作业:运用“以景抒情,缘情造景”的手法,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

16、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教学后记】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

17、” ,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 ,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简析作者矛盾心情,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握作者的情感美。一、 导入:1.检查作业:出示写荷的诗句和幻灯片。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2.江泽民的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3.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

18、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 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 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4.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二、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1.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2.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

19、心情? 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3.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烦恼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4.联想到了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5.采莲赋 ,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

20、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6.“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 。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 “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