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072931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甘志国部分内容(已发表于 数理天地(高中),2014(11):14-15)数列求和是数列问题中的基本题型,但具有复杂多变、综合性强、解法灵活等特点,本文将通过例题(这些例题涵盖了 2014 年高考卷中的数列求和大题) 简单介绍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1 运用公式法很多数列的前 项和 的求法,就是套等差、等比数列 的公式,因此以下常用公nnSnS式应当熟记: 221313()5nn 还要记住一些正整数的幂和公式: 2333222 )1(416n例 1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na2SnnanT解 由 ,可得 , ,所以:23Sn3160an(1)当 时

2、, = .6T2n(2)当 时,1751232)( )(166187121nSaaannn 所以 2(1,26)7n nT N且例 2 求 .)(3)1(Sn 解 设 ,本题即求数列 的前 项和.2(knkakkan)2(16)12(62 )3)(3( 22nnnSn 高考题 1 (2014 年高考浙江卷文科第 19 题( 部分)求数列 的前 项和 .21nnS答案: .2nS高考题 2 (2014 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第 19 题( 部分)求数列 的前 项和 .4n答案: .3n高考题 3 (2014 年高考福建卷文科第 17 题) 在等比数列 中, .na253,81a(1)求 ;na(2)设

3、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3lognbnbnS答案:(1) ;(2) .1na2nS高考题 4 (2014 年高考重庆卷文科第 16 题)已知 是首项为 1,公差为 2 的等差数na列, 表示 的前 项和 .nSna(1)求 及 ;(2)设 是首项为 2 的等比数列,公比 满足 ,求 的通 nbq244(1)0aqSnb项公式及其前 项和 .nT答案:(1) ;(2) .21,aS21,()3nnbT2 倒序相加法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 的公式推导方法就是倒序相加法 .nn例 3 求正整数 与 之间的分母为 3 的所有既约分数的和 .m()S解 显然,这些既约分数为: 31,24,32,1

4、n有 )31()2()34()()32()1( nnmmS也有 4mnn所以 22),()(2)(2S例 4 设 ,求和 .4)xf1301002ffff解 可先证得 ,由此结论用倒序相加法可求得答案为 .()f3 裂项相消法例 5 若 是各项均不为 0 的等差数列,求证:na.11321 nnaa证明 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若 ,要证结论显然成立;若 ,得d00d)1(1nnaa111 13211321 )()()( nnn nnadada例 8 证明 且 .222(3N 2)证明 1n123()1nn 高考题 5 (2014 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理科第 18 题) 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5、已nanS知 , 为整数,且 .10a24nS(1)求 的通项公式;na(2)设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1nbnbnT答案:(1) ;(2) .3na10(3)nS高考题 6 (2014 年高考广东卷文科第 19 题)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 na的前 项和为nS,且 满足 NnSnSn ,322 .(1)求 1a的值;(2)求数列 n的通项公式;(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有 .31)()1()(12naaa答案:(1) ;(2) ;(3)当 时,可得欲证成立.当 时,12ann2,再用裂项相消法可得欲1()()()212n n证.高考题 7 (2014 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第 19 题)已知等差

6、数列 的公差为 2,前 项和nan为 ,且 , , 成等比数列.nS124S(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na(2)令 =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nb,)1(1nnbnT答案:(1) , .2na21nTn为 奇 数为 偶 数4 分组求和法例 9 求 .1112424nnS 解 设 ,得 .1124nna 12nna所以本题即求数列 的前 项和:1n1 12224nn nnSa 例 10 设数列 的前 项和 满足 ,又 ,求数列nanSn nnSb)(的前 项和 .nbnT解 在 中,令 可求得 .21naS1n1a还可得 2214(),4()nnSS相减,得 20)(1112nnnaa所以 是首

7、项为 1 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得nan所以 22)1(,1nbaSnn 当 为偶数时,n 2)1()(73)()43()21( 22 nT 当 为奇数时, 21)(121 nnbTnn 用 以 上 结 论总之, .)()高考题 8 (2014 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第 15 题)已知 是等差数列,满足 ,na13a,数列 满足 , ,且 是等比数列.412anb1420bn(1)求数列 和 的通项公式;nab(2)求数列 的前 项和.答案:(1) ;(2) .1=3,2nn3(1)2n高考题 9 (2014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第 19 题) 在等差数列 中,已知公差 ,na2d是 与 的等比中项.

8、2a14(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na(2)设 ,记 ,求 .(1)2b1234(1)nnTbbnT答案:(1) , .na()12nn为 奇 数为 偶 数高考题 10 (2014 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第 19 题(部分)求数列 的前 项和12()nn.nS答案: .12n5 错位相减法高考题 11 (2014 年高考江西卷理科第 17 题 )已知首项都是 1 的两个数列N*)满足 .nban,0(, 0211nnnbab(1)令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nacnc(2)若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13banS解 (1) .2cn(2)得 .先写出 的表达式:13)(nbanS1323)2(75nn

9、S把此式两边都乘以公比 3,得nnn )()(1132 -,得nnnS 3)12(3232113)3(20 由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得 13)2(132nnS2)nn)(nn因为此解答确实步骤多,且有三步容易出错:(1)等式右边前 项的符号都是“+” ,但最后一项是“” ;(2)当等式右边的前 项不组成等比数列时,须把第一项作微调,变成等比数列(即等式),这增加了难度;(3)等式中最后一步的变形(即合并) 有难度.但这种方法( 即错位相减法)又是基本方法且程序法,所以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就不足为怪了.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应彻底弄清、完全掌握,争取拿到满分.这里笔者再给出一个

10、小技巧检验:算得了 的表达式后,一定要抽出万忙的时间检验一下 是否正确,若它们均正nS 21,S确,一般来说就可以确定算对了,否则就算错了,需要检查( 重点是检查容易出错的三点)或重算.对于本题,已经算出了 ,所以 .而由通项公式可知13)(nnS0,21,所以求出的答案正确.103,1121S高考题 12 (2014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I 文科第 17 题)已知 是递增的等差数列,na是方程 的根.42,a256x(1)求 的通项公式;n(2)求数列 的前 项和.2n答案:(1) .1an(2)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得答案为 .124n高考题 13 (2014 年高考安徽卷文科第 18 题)数列

11、满足naN*.11,()(),nnaa(1)证明:数列 是等差数列;na(2)设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3nbnbnS答案:(1)略.(2)由(1)可求得 ,所以 ,再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得2an3n.43)12(nS高考题 14 (2014 年高考四川卷文科第 19 题) 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点nad在函数 的图象上 N*).(,)nab()2xf(n(1)证明:数列 为等比数列;nb(2)若 ,函数 的图象在点 处的切线在 轴上的截距为 ,求1()fx2(,)abx12ln数列 的前 项和 .2nanS答案:(1)略.(2)可求得 ,所以 ,再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得,2nnb24nnab.9

12、4)13(nS高考题 15 (2014 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第 19 题) 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点nad在函数 的图象上 N*).(,)nab()2xf(n(1)若 ,点 在函数 的图象上,求数列 的前 项和 ;187,4)ab)fxnnS(2)若 ,函数 的图象在点 处的切线在 轴上的截距为 ,求(fx2(,abx12l数列 的前 项和 .nabnT答案:(1) .2=3nS(2)可求得 ,所以 ,再用错位相减法可求得答案为,nnab2nab.nnT26 待定系数法例 11 数列 的前 项和 .3)1(nnS解 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得madmb(1)q11()(,2

13、bqn先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 的前 项和 :mnnS2 1111121 1111()()()2()()()()(nn nnnnnSbadqaadq qadqdqdqba 1nad111 nnSq所以有下面的结论成立:若 分别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其公比 ),且 均是与 无关的常数,,mab1,abn则数列 的前 项和 ,其中 是与 无关的常数.nbqanS)(,由此结论就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快速求解本题:可设 (其中 是常数).()3nnSab,可得 ,所以 ,解得 ,所以12,703()3920ab3ab.3)(nnS例 12 求和 .1222+3+(1)+nnS n解 得 .012nn用待定系数

14、法可求出该等式的右边为 ,所以 .124n24nS七、求导法、积分法例 13 (1)求证: ;)1(1132 xxxn(2)求证: ;)()(212nn(3)求数列 的前 项和 (此即例 6).(1)3nnS解 (1)当 时,显然成立.当 时,由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知,欲证结论0x0xn也成立.(2)视(1)的结论为两个函数相等,两边求导后即得欲证成立.(3) .1(21)3=6()3nn由(2)的结论中令 ,得数列 的前 项和为 ;又数列x1n 413)2(n的前 项和为 .所以数列 的前 项和为3n231n(2)3n 3)1(41)(6nnnnS高考题 16 (2008 年高考江苏卷第

15、23 题) 请先阅读:在等式R)的两边对 x 求导,得 .由求导法则,xx(1cos2s cos2()(csxx得 ,化简后得等式 .sin4)in( ini(1)利用上题的想法(或其他方法 ),试由等式R,整数 证明:xCxCxnnn ()1210 )2.kkn211(2)对于整数 ,求证:3(i) ; (ii) ; (iii) .0)1(nkknC0)1(2nkknC1210nCkn答案:(1)在已知等式两边对 求导后移项可得欲证.x(2) (i)在结论(1) 中令 可证.(ii)由已知等式两边对 求导后再求导,又令 ,得 ,1x0)1(22nkkn即 ,再由结论(i)得结论(ii)成立.0)()12nkknk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