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便秘的影像学检查一、 排粪造影的概念和历史概念 排粪造影( Defecography) 是对以肛管直肠部为主所作的动、静态结合,形态功能并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显示该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异常。它较钡灌肠、临床指诊、内镜检查对功能异常的判定更准确可靠。历史国外 60年代 Phillips和 Broden将排粪造影用于对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 70年代后期才逐步应用于临床。 1984年起陆续有专文报道。 1988年有 11位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学者在英国开了个直肠造影讨论会。讨论了有关造影技术与方法、正常标准、 X线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治疗、造影与病理生理等问题。但由于造影剂、造影用坐桶的密
2、度、升降、转动、测量工具等问题均未很好解决,而影像欠佳、标志不清、影响诊断,研究也欠深入。国内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于 1985年开始排粪造影临床应用研究。至 1990年 10月已完成DS-I型排粪造影用装置和测量尺的制作,连同教学用录像带、幻灯片等向外推广应用。截至1998年 8月做了 4000余例次排粪造影,其中正常对照 120例;初步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中国人的有关正常参考值和一些异常的诊断标准;提出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和直肠内套叠的分度;发现两个 X线征象;鹅征、搁架征;提出耻骨直肠肌肥厚症及骶直分离的排粪造影诊断,还将排粪造影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加臀大肌成形或括约肌间成形术后的控
3、便、排便功能判断、肛瘘以及骶尾部会阴外伤、手术后、产伤后所致便秘者的检查和诊断。1990年 11月在北京顺义由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主持的 “全国便秘诊治标准讨论会 ”上,制订了便秘诊治暂行标准,为国内开展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目前国内从部队的卫生科、地方的城郊区卫生院到医科院校、省级大医院有近 2百家医疗单位开展排粪造影。为许多以往无法诊断的顽固性便秘患者解除了疑虑和痛苦,也为一些肛肠疾病提供了新的检查诊断方法。排粪造影的指征最初应用排粪造影技术就是为了诊断便秘和排便不畅患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医用诊断设备的进步,有其它症状的患者有时也可以用排粪造影进行检查。排粪造影的指征包括:1 便秘2可疑小肠疝或直肠前突:小肠疝或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是在排便时需要长时间用力,并有部分或完全堵塞感。患者自觉在排便时肛门有 “活塞 ”堵塞。排粪造影可证实直肠前突和小肠疝的存在,提示是否有腹膜突出,对于某些疾病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直肠内套叠或直肠脱垂有明确诊断意义。还可以提示病人是否有潜在的子宫阴道脱垂。3排便不尽:排便不尽感是指在排便后直肠内仍有大便存留的感觉,常同时伴有即刻再次排便或用手指协助排便现象。排便不尽与排便梗阻密切相关,通常由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或小肠疝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