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视网膜脱离诊断程序对于突然出现视力急剧下降、视野缺损的患者均需要排除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的可能性。对于大多数RD 患者均有明显主诉,特征性主诉为:“ 眼前固定实质黑影遮挡”, “突然大量漂浮物”“ 固定视野闪光感”“视物变形”等,也有少数是通过体检发现,此类患者一般为下方视网膜脱离或是周边小范围视网膜脱离,并且均较轻。非孔源性 RD(渗出性、牵拉性)一般进展较慢,不能说出明确的发病时间,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视物变形”“ 闪光感”“固定实质黑影”等特征性主诉。病史:如果患者有危险因素,如:高度近视,年龄较大,对侧眼出现过视网膜脱离、近期行白内障手术等,并且出现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闪光感
2、甚至中重度视野缺损,RD 的可能性非常大。对于近期突然出现严重的“飞蚊症”一般为玻璃体后脱离患者,此类患者应该仔细检查眼底情况,少数会因为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过紧出现牵拉视网膜出血,个别会出现视网膜大血管牵拉断裂而造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前大量小片状漂浮物出现往往提示视网膜出血,也是 RD 的高危因素,需要仔细检查眼底。一般眼底检查均为双侧性,不能只检查患眼。对于病程较长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之内散瞳查眼底,如果出现非灌注区就需要眼底激光治疗,以缓解视网膜缺血引起的新生血管,减少造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的危险。眼科检查:对于眼科检查,最重要的是:视力评估、裂隙灯及间接检眼镜下玻璃体视网膜
3、检查。对于所有RD 患者均需要仔细检查双眼中央及周边视网膜。眼底检查法由于眼球前房屈光介质透明,就使的很多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定仪器看到眼底情况,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良好条件,检查眼底一般应用的方法有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等工具,另外影像学的检查大多数时候也非常有必要,如:眼科 B 超、眼底视网膜脉络膜荧光造影、OCT 、UBM 等。我国目前不少眼科医师仍只用直接检眼镜,但是国外及大的眼科部门已经普及间接检眼镜以及裂隙灯+前置镜来代替直接检眼镜,这是一种趋势。目前推荐的眼底检查方法:先检查健眼然后患眼;先用裂隙灯检查外眼,然后+78D(或+60D、+90D)检查黄斑部;间接检眼镜检
4、查周边眼底、视盘、血管走行、再查黄斑部。由于间接检眼镜亮度高,刚开始检查时患者没有很好明适应,直接检查后极部眼底会致使患者无法忍受(特别是黄斑部正常的患者及年轻患者),要先让患者向一侧看,检查周边视网膜,给患者一明适应时间,最后在扫黄斑区,检查就能很好进行了;如果仍无法判断具体原因或是病变靠近锯齿缘,应用三面镜详细检查。孔源性 RD:对于孔源性 RD 患者,对重要的是寻找裂孔、封闭裂孔。采用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以及三面镜,术前视网膜裂孔发现率可达 90%以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发现视网膜脱离,或是找到裂孔,要找到所有裂孔,许多患者裂孔不止一个。遗漏 1 个裂孔就会导致手术的全部失败。每个病例都
5、应记录视网膜裂孔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以及视网膜玻璃体情况。对于有玻璃体增值患者还需判断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PVR)的级别,以选择治疗方案。一般,对于 PVR B 级以内的患者可以选择外路视网膜手术,如:巩膜外加压或环扎手术,而对于 C 及以上的患者外路手术很难成功,行玻璃体手术视网膜复位率较高。对于玻璃体积血的 RD 患者,术前应该行眼科 B 超检查,判断视网膜、脉络膜及玻璃体的关系,制定详尽的治疗方案,一般行内路手术,术中视病情选择眼内填充物(空气、长效气体、硅油等)。图 3 左为孔源性 RD 示意图,右显示变性区内视网膜裂孔表 1 伴 PVR 的视网膜脱离的分级 (Retina S
6、ociety Terminology Committee, 1983, USA)表 2 PVR 分级(1991)表 3 C 级 PVR 的收缩类型 (1991)渗出性 RD:视网膜下液虽患者头部体位而流动,一般积聚在下方。视网膜表明平滑,没有固定皱褶或不联系区域。对于发病缓慢的病例,视网膜下液非常粘稠,在检查患者过程中建议让患者轻度摆头,以观察视网膜下液流动情况。图 4 渗出性 RD,本患者为 Behcet 患者眼底,可见视网膜高度隆起,累及视盘及黄斑区,未见裂孔牵拉性 RD:脱离的视网膜形态往往是凹形,而不像上两类 RD 为凸形。与其他类型 RD 相比较,牵拉性RD 视网膜活动度很差,一般没有视网膜裂孔(或是伴有继发性裂孔),多数存在视网膜下液。图 5 牵拉性 RD,本患者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前增殖膜牵拉导致后极部视网膜脱离参考资料:http:/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