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面神经麻痹 (1).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076431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面神经麻痹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文面神经麻痹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文面神经麻痹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文面神经麻痹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文面神经麻痹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 文题目:有关面神经麻痹的探讨姓名: 医院: 有关面神经麻痹的探讨摘要: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 、 “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西医治疗方法有伽马刀治疗。在治疗上一般建议采用中医三位一体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分型 有:中枢型、周围型。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病因、类型、病例、治疗引言【病例 1】患者男性,60 岁。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查体:内

2、科系统未见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头部 CT扫描:未见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 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 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 2】患者男性,8 岁。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

3、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型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 正文一、面神经麻痹概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 、 “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

4、受年龄限制。二、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感染性病变(约 42.5%):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 ;特发性(常称 Bell麻痹 ;肿瘤(约 5.5%) ;神经源性:约13.5%;创伤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三、面神经麻痹的分型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 (一)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不能吹口哨和鼓腮

5、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二)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 2/3味觉障碍。 四、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

6、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 五、 典型病例患者男,54 岁,于 2009年 12月以“左侧口眼歪斜”收住我科。自诉 4天前,无名显诱因晨起刷牙时发现口角歪斜,不受意识支配,眼睛睁闭失控,喝水从口角漏出;当地卫生所给予口服维生素 B1、肌注维生素 B12,效果不佳,且病情加重,

7、遂来我院,确诊为“面神经麻痹” 。观其左侧眼裂增宽、流泪,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左侧,左耳后乳突处疼痛拒按,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濡缓。通过针刺治疗 7天后,患者诉耳后疼痛减轻,抬眉可见少许抬头纹,左侧眼帘可全闭,半月后患者在静态下面两侧基本对称,但说话及笑可见口角稍向右翘,自诉其耳后有轻痛,余无不适,要求出院(离院带药维生素 B1并嘱咐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3 月后患者口眼歪斜彻底纠正,两侧面肌活动自如,口眼端正。六、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注意事项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

8、体不适等情况。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 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下表显示面神经不同部位的体征及可能的病因。 七、现代中医治疗面瘫成果(一)传统的治疗方法针灸、局部注射、手术,但这三种属于损伤性治疗,如治疗不当,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且针灸治疗对

9、三个月以上的慢性期无效。 (二)三位一体综合疗法特点能够迅速地疏通经络、改善面部微循环,恢复肌肉组织活力弹性,定向矫正面肌痉挛和萎缩,全面修复受损神经、组织和血管,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且愈后不复发。从而使面神经细胞再生有了重大突破,解决了目前国内采用其它方法无法彻底治愈的一大难题。八、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一)体针1、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配穴:合谷、内庭。 2、治法 每次选主穴 45 穴,配穴 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 0.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

10、 1015 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 2030 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 12 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 1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 天。 3、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 938例,结果痊愈 767(81.7%),显效 107例(11.4%),有效

11、52例(5.5%),无效 12例(1.4%),总有效率为 98.6%58。 (二)电针1、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 0.5寸处。 2、治法 每次选 23 个主穴,配穴一般取 12 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 34 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

12、。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 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 510 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 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 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 1次,10 次为 1疗程,疗程间隔 35 天。 3、疗效评价 共治疗 948例,痊愈率为 75.593.3%,总有效率为95.797.2%。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 18例,治愈 1例,显效 2例,有效 5例,无效 10例,总有效率为 44.4%915。 (三)穴位敷贴1、取穴 主穴:分 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

13、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 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 0.5厘米处各为 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 0.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 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 6个。 2、治法 贴敷药物:分 2组。1、麝香 2克,全蝎 1.5克,白胡椒 1.5克,白花蛇 1克,蜈蚣 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 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 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 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 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 2克。 治疗时,第 1组药物用于第 1组穴位,每次取 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

14、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 1次,穴位轮换。 第 2组穴采用第 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 1个,酌加配穴 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 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 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 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 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 23 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 1.3%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 1020 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 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

15、太阳等穴。敷后 1224 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 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3、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 869例,痊愈 668例(76.9%),显效111例(12.8%),有效 67例(7.7%),无效 23例(2.6%),总有效率为97.4%1518。 (四)针罐1、取穴 主穴:分 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 1寸许。 2、治法 主穴每次用 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

16、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 28或 30号毫针进 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 12 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 1015 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 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 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 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 20分钟。上述 2组均为隔日 1次,15 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3、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 800例,结果痊愈 783例(97.9%),显效 12例(1.5%)有效 5例(0.6%),有效率达到 100%19。 (五)温针1、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

17、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2、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 34 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 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 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 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 10次,停针 35 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 1次。 3、疗效观察 共观察 237例,结果痊愈 196例(82.7%) ,显效 21例(8.9%) ,有效 18例(7.6%) ,无效 2例(0.8%) ,总有效率 99.2%2022。 (六)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