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2、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3、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4、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
2、,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5、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6、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
3、家作品;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与学互动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 1926 年 9 月 18 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板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 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4、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 指早晨,这里指童年;“ 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
5、一点“ 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 鼠、阿长与 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三、自读感知。 1、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2、解题:何谓“ 三味”? 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有“书三味”的说法:“诗书,味之太羹(gn
6、g),读史为折俎(z),读子为醯(x)醢(hi )。” 意思是:读诗经尚书等经书如吃未加作料的原肉汁;读史书如吃大块的肉;读诸子百家的书如吃调好味道的肉酱。三味书屋柱上有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 可证此说。3、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桑椹 sh 皂荚树 ji 油蛉 lng 蟋蟀 xshui 斑蝥 mo 缠络 chn攒 cun 珊瑚 shn h 豁 hu 脑髓 su 陌生 鉴赏 觅食 竹筛 shi 传授 shu 书塾 sh 渊博 yun 蟋蟀 shui 宿儒 r 蝉蜕chn tu 窦 du 厥士 ju 秕谷 b 金叵罗 p 盔甲 ku 绣像 xi锡箔 x b 倜傥 t tng 洒脱,
7、不拘束。 拗(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zo):确实。 菜畦(q ):菜地。 轻捷(ji):轻快。 臃肿(yng)(zhng):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相宜:适宜。 方正:正派。 博学:学问丰富。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人迹罕至(hn):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敛(lin)收拢。 人声鼎沸(dng):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系(j)打结。消释:溶解。 长吟:长声鸣叫。 机关:这里是秘密的意思。 无从:没有办法。 4、结合语境理解上面字词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至少用上上面的四个词语说一段话。 四、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8、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 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 在前,“ 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 8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第一层(1 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
9、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第二层(2 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第三层(3 6 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 我”的感慨。 第四层(7 8 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 段 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第一层(9 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10 11 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第三层(12 16 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第四层(17 20 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第五层(21 24 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 “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题目所包含的变化。 时间:从_
10、童年 _到_ 少年_ 。 空间:从_ 家_到_ 三味书屋_ 。 生活内容:从_玩_到_读书_。 五、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1、阅读 18 段,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2、阅读 1024 段,以“ 的读书经历”说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初步理 解文章的主旨。 教与学互动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对鲁迅的这篇散文做了整体把握,我们在上节课布置了两个作业题,下面我们来探讨第一题,请大家踊跃参与。 明确:百草园是我的乐园:(1)有趣的景物;(2 )有趣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 雪
11、地捕鸟。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讨: 1、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 18 段的文眼是什么?明确:“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怎样理解这一句子? “似乎” 表示不肯定的语气,因为“ 距离最末次的相见” 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似乎”;“ 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表示肯定的语气,因为“我” 对儿时在百草园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 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 2、学生赏读第二段 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
12、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 ,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 ,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
13、唱” 、蟋蟀“ 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 、菜花和蜂的“黄 ”是写颜色
14、, “肥胖”“高大”“臃肿”“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 ,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 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 不必说” 由高到
15、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从详略的角度看,两个“不必说”写的景物属于略写,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属于详写。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 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排比”“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16、法。 排比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除此之外,你还有何感悟? 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小结:第 2 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 2 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拓展延伸: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