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关于早期教育问题的辩证看待卡尔威特是 18 世纪德国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其子小卡尔威特从儿童时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8 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9 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 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 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 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16 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 岁出版但丁的误解 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老威特为自己将早产并轻度迟钝的儿子培养成为名噪一时的少年天才感到非常骄傲,他曾经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
2、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此,他把对小威特 14 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但不论是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对于尽早开发儿童智力之优点的实例佐证,还是曾一度掀起中国父母对于早期教育狂热追逐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令人艳羡的天才之路,都似乎在极力推崇卡尔威特教育之时,与该书同样聚焦于天才儿童的早期生活经历,
3、或者说是,此类书籍无一跟踪神通至其中年和老年,而只是一味从子女优秀的父母视角,诉说他们的子女在孩童时代是多么地异于常人且优秀。但是事实是,历史和有心的人们依然记录下了小威特的一生。在意大利留学的初期,18 岁的小威特感到非常苦闷。他对 罗马法研究并不感兴趣。罗马法的枯燥折磨着他的神经,就像著名诗人海涅所说:“罗马判例法用灰溜溜的蜘蛛网仿佛把我的思想罩住,我的心像是被夹在自私自利法律体系铁一般条款之间。 ” 硬着头皮学了一年后,1819 年,一次旅行改变了威特的命运。这年,小威特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游玩,在当地逗留期间,他拜访了但丁的故居,在那里,他对但丁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自此,他开始狂热地研读各
4、种关于但丁的作品、评论和资料,但丁成了他在意大利时苦闷生活的精神寄托。老卡尔听说卡尔威特在研究但丁,盛怒不已,认为他正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浪费自己的时间。正像老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的,他最为反感的一种人就是研究文学、语言这类学问的学者。书中对这类学者冷嘲热讽,还用了这样的反问表示不屑:“我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做这类学者呢?”然而,眼下小威特的做法正是让他难以忍受又难堪的,他强烈要求威特专心于法学研究。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小威特只好把自己的爱好偷偷隐藏起来,暗中做研究。老威特之眼界,受限于所处时代对于法律职业的热衷与尊敬,因而希望儿子可以选择这条他为其选择的道路。而小威特后来的一生证明,如果他从年
5、轻时就能不受父亲束缚而成为一名但丁的研究者,那么他也不至直到暮年,才出版了这一生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作品。但试问,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成立?答案是,当然没有。在老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小威特六岁时,老威特带他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小威特弄撒了一点牛奶。按威特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小威特很爱喝牛奶,而且主人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小威特的脸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主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小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 ”主人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 ”老威特只顾吃
6、自己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小威特还是不喝,于是,主人全家推测,小威特一定因为怕责备才不敢喝 ,就向老威特问难。这时,老威特让小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主人全家说明了原因。主人听了说:“一个才六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 ”老威特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 ”可主人一家还是不相信,老威特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小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还是不会喝。 ”说完,老威特就离开了。主人把小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
7、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 ”但小威特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 ”老威特为这件事做了有利于自己的辩解,他说,按照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所以他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 1 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他按照自己为其制定的规矩生活。老威特的这一观点很不科学,小威特童年以至成年的性格缺陷跟他的早期教育同样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和六岁左右有一个反抗期,这时的孩子正是竖立自我意识的时候。如果此时对孩子过于严格和压制,就会使孩子成为一个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意识的人。这样的孩子虽然听话
8、,但是,往往听话过了头,成了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的问题儿童。威特此时的表现恰恰印证了这点。回到故事前提出的假设,我们易知,小威特根本没有反抗其父亲意念的勇气和能力,那么一个一成不变的神童,也必然会被时代压缩会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从政,能够当律师,能够提升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但是,由于他内向自闭的性格,不善辞令的口才,不讨人喜欢的外表,这一切希望都落空。即便他做了老师,还因为这几点不足,根本无法吸引学生来上课,也就无法从学生那里收到更多的钱。从经济上来讲,他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失败者。老威特的梦想再一次落空。为什么老威特的早期教育看起来那么完美,可孩子成年之后就变得平庸甚至厌倦了
9、以前擅长的专长呢?我们看到, “不能强迫教”是老威特的一个教学原则。为此他发明了很多实用的小游戏、小教具来辅助教学,效果很好,很多直到今天都有借鉴意义。比如,老威特给儿子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让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修塔、架桥、或者筑城。这个游戏就像今天的孩子们玩的积木一样。除此之外,老威特还教儿子做模仿人生各种活动的游戏。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东西。原来兴趣是有不同种类的。一种是短时兴趣,这种兴趣建立在享乐的基础上,一般儿童都会有。比如,吃美味食品,玩电子游戏等。我们训练马戏团里的动物一般就用这种办法。动物表现好了就不停地给吃的予以奖励。老威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好胜的
10、心理,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觉得过于枯燥,避免了对孩子的逼迫,让孩子在保持放松心态的前提下学东西。这种方法即便今天的教学也经常用,所谓快乐教学、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与这种兴趣不同的是长期兴趣,既可能在享乐基础上,又可能建立在认知基础上。这种兴趣的来源有些神秘。有些孩子就是对音乐着迷,有些孩子则对数学着迷,还有的孩子对读书着迷。这种兴趣的最大特点是自发性。他可能由人的一种本能力量所驱动。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慧根这个概念与这个现象类似。所以,心理学家评判一个儿童是否是天才儿童,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对某一天赋领域有着持久而狂热的兴趣。音乐家亨德尔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律师,这个职业赚钱容易受
11、人尊敬。可亨德尔五岁时便对音乐着了迷。他的父亲于是想尽办法去限制他,就像今天的父母让孩子戒网瘾那样。因为小学里有音乐课,他父亲甚至不让他去上学。可亨德尔却瞒着父母弄到了一架古钢琴,趁家里人熟睡的时候从床上悄悄地溜出来,爬上屋顶阁楼,在那里杀声苦练。巴赫也有类似的故事。巴赫的哥哥也是音乐家,他嫉妒弟弟的才能,不给他乐谱。但是,巴赫在深夜偷了哥哥的乐谱,在月光下抄写下来。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长期兴趣的例子。我们看到,老威特所激发的都是孩子的短时兴趣。在他培养孩子的整个过程中,缺乏培养和发现孩子长期兴趣的方法。归根结底,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填鸭,只是这种填鸭并非用暴力的手段强迫去填,而是用诱哄的手法来填。
12、我们看到,小威特在不到 7 岁时脑袋里已经被父亲灌输了数不清的知识,除了五门外语外,还包括数学,天文,历史、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十来门学科的知识。在短短几年中精通这么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达到“神童秀”的目的之外,看不出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积极作用。提到做秀,今天有不少父母热衷此道,让孩子拼命识字或者背英语单词,孩子达到了一定程度就给他贴上神童的标签,家长借此到处推销自己的教育法。这种做法与 200 年前的老威特如出一辙。在与威特同时代的同类“神童”中,成就最大的是维纳和穆勒,而无论是老维纳还是老穆勒,对孩子都没有强调知识灌输,也没有让孩子到处做秀。进一步比较老穆勒和老威特的
13、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老穆勒强调孩子知识的深度,强调基础,这种学习根基扎得深,但短时期内看不出惊人的效果,当然,老穆勒也没有急着让孩子出人头地。而老威特则不同,他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广度,根基不深但面面俱到,很容易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由于他的目的是让小威特吸引富豪们的眼球,这种的做法也许就那时而言有其高明之处,而对今天的家长来说,借鉴这种教学方法需慎之又慎。老威特教学法的后果就是小威特一直到 18 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直到留学意大利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但丁研究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便找到了这个兴趣也身不由己,无法投入其中,只得从事自己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法学研究。在读完
14、卡尔威特的教育之后,我又参考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丛书,发现这样的经历跟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简直如出一辙。对此,教育学家提出, “对于儿童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当作证明某种教育理念的工具” 。童年时期,小威特几乎没有跟同龄人交往过。仅有的交往是老卡尔选了两个小女孩做他的玩伴儿。但是,老威特很快就结束了小威特这段绝无仅有的快乐时光。这两个女孩会唱歌,会跳舞,威特与她们玩得很愉快。可是,老卡尔却说:“结果正如我预料的,很不理想。自从让威特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之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了,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低级语言,自以为是和傲慢了。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所
15、造成的。于是我们就告诉小女孩,不要什么事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可是无效。于是就不让儿子再跟别的孩子玩了。 ”老威特的做法引来德国甚至一些邻国教育学者的强烈批评,他们认为,没有童年的玩伴,孩子会变得孤僻,自闭,冷漠。如果从小威特成年后的个性来看,教育学者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老威特写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时小威特才 14 岁。此时的小威特一直在成人目光的注视下,所以,他的个性弱点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等他从意大利留学归来,担任教学职务,不得不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时候,他童年时的教育缺陷才彻底显示出来。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老卡尔为自己的做法做了大量的辩解。他认为,没有童年的
16、小伙伴,孩子不会失去童趣。他说:“很多人认为,如果孩子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就不会开心,不会有乐趣,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虽然我也承认,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随心所欲,放得开些。然而,我却觉得,这样的乐趣还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父母在逃避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 ”老卡尔认为,做父母的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心理,跟孩子一起玩耍,那么孩子同样会感到很有趣,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父母跟孩子玩耍时,孩子既不会任性,也不会自以为是;既不会品质变坏,也不会沾染上各种恶习。老卡尔这段话看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上是一种完全悖逆孩子天性的做法。因为小孩子跟成年人玩耍与跟同龄的伙伴玩耍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17、验。跟同龄人玩耍他们毫无压力,能够建立友谊并进行适度的竞争,这对小孩子培养正常的情绪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与成人之间的玩耍,由于体格和年龄的差距,小孩子会感到压力,会畏首畏尾,也难以真正从游戏中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老卡尔认为,儿童在游戏中会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实际上,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竞争,如何合作,德国诗人席勒说过, “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这句话提醒我们,儿童游戏不仅仅是玩那么简单,孩子在玩中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成年与孩子之间的简单游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老卡尔还特别夸大了孩子之间交往可能出现的问题,他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
18、:孩子如果没有游玩的小朋友就会变得自负或者任性。这种观点极端错误。在我看来,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只要不加选择地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互相逞能,有可能变成利已主义者,结果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说坏话、争吵、打架、诽谤、挑拨等坏品质。 ”老卡尔的观点实在是过分夸大了与同龄伙伴相处的负面作用。他的做法是典型的因噎废食。谁也没法否认,学校里有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如果孩子跟这样的孩子混在一起容易沾染不良习惯。但问题是,我们只能尽力避免让孩子与这些行为不良的孩子交往,却不能因此让孩子与世隔绝。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断绝了这种交往,同时断绝的,还有引导孩子对于邪恶的认
19、知机会,以及对于邪恶事物的免疫力。这是否也是家长本身对于自己实施教育的成果的不自信?许多家长像老威特一样有个误区,就是让孩子处在完全“卫生” 、“无菌”的温室环境中,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因为进入成年后他所处的环境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个性各异,甚至有品行不端的坏人,如果从小没有跟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长大后也很难处理好各种关系。也就是基于这点,数学神童威纳才很有感触的说:“神童不为社会需要,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 ”我们还能看到,知识也不等于创造力。卡尔威特从小便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但是,在他 70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的创造寥若
20、晨星。流传到今天,能够为人称道的发明创造更是没有。如果说,在200 年前知识稀缺的年代,卡尔威特还能靠丰富的知识来谋取教授、学者的职位的话,那么在今天,这种空有知识而缺乏创造力、且讲课乏味的教师必然会被一流大学所淘汰。 晚年的卡尔威特在国王约翰的资助下,接连出版了几本但丁研究的著作,反而获得了许多他与他的父亲梦寐以求多年的真正的荣誉。 至此,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卡尔威特在童年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与他晚年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没有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如果有人还要坚持所谓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说法,选择卡尔威特作为证据显然是不够明智的。那么家长也许又会发问,究竟如何教育普通孩子成为天才呢?随着我对诸种教育问题
21、思考的深入,我越发觉得教育实际上是一项平衡的艺术。虽然不可否认,上述教育神话的缔造者在孩子的智力开发方面有着一些正确的思路,可是,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而种种教育神话的最大问题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把教育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项内容推向极端,涸泽而渔、揠苗助长。指望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天才,那绝对是一种神话。我认为,教育越少神话色彩,便越难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不要相信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能够造就天才,因为它造就出的所谓“天才”也一样是某些方面的弱者。也并不是非要成为所谓“天才” ,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我十分欣赏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看法: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烦恼。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卡尔威特先生对于世界教育理论的贡献足以让他在此领域占得一个重要席位,他对于儿童教育的认真思考与实践也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的景仰与学习。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父母必须时刻保持自身清醒的思考与对孩子基本情况的清楚认知,以便选择最适当的培养方案,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体魄、灵活思维与饱满人格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