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马齿苋汤治肠炎【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偏方组成】马齿苋 60 克,大蒜(捣成蒜泥)15 克。【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 23次。【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 21 例,其中痊愈 20 例,无效 1 例,有效率为95.2%。白芍白术治肠炎【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偏方组成】炒白芍 25 克,炒白术 15 克,陈皮 6 克,防风 10 克。【用法用量】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 35 例,痊愈 28 例(占 80%),好转 5 例(占14.25%),无效 2 例(占 5.7%),总有效率为
2、 94.3%。葛根黄芪治肠炎【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偏方组成】粉葛根 6 克,淡黄岑 6 克,川黄连 2.4 克,苦参片 3 克,川黄柏 3 克,广木香 2.4 克(后入),青、陈皮各 3 克,金银花(炒)9 克,赤茯苓9 克,炮姜炭 2.4 克,车前子(包)9 克。【用法用量】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 19 例,其中痊愈 12 例(占 63.1%),好转 6 例(占 31。6%),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 94.7%。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偏方组成】车前子 20 克,金银花 15 克,防风、川黄连克 1
3、0 克,鸡内金8 克。【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 1 剂,分 23 次口服。【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 39 例,经用药 36 剂后,均获治愈。仙鹤草桔梗治肠炎【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偏方组成】仙鹤草 30 克,桔梗 6 克,乌梅炭 4 克,白槿花 9 克,炒白术9 克,广木香 5 克,生白芍 9 克,炒槟榔 10.2 克,甘草 4 克。【用法用量】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分 2 次服。【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
4、加鸦胆子 14 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 4.5 克,萆薛 15克,秦艽 9 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 1530 克、甘草915 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 4.5克、党参 12 克、炙芪 15 克。【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 98 例,其中痊愈者 71 例(占 72.4%),好转25 例(占 25.5%),无效 2 例(占 2%),总有效率为 98%。乌梅败酱治肠炎【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
5、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偏方组成】乌梅 1215 克,败酱草 12 克,黄连 4.56 克,木香(后下)9 克,当归 10 克,炒白芍 1215 克,炒枳实 10 克,太子参 12 克,炒白术 10克,茯苓 15 克,葛根 12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用量】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 3 克、槟榔 6 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 6 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 3 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 15 克以下气宽膨。【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 117 例,其中痊愈 87 例,好转 25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
6、为 95.7%。旱莲当归治肠炎【功能主治】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偏方组成】旱莲草 20 克,当归、毛姜、阿胶、白术各 10 克,黄连、木香、防风、炙甘草各 6 克,干姜 3 克。【用法用量】每日 1 剂,头煎 2 煎药液合并约 400 毫升,早晚 2 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 2 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
7、,每服 10 克,日 2 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 26 个月为宜。【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 30 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 10 克、鸦胆子(每服 15 粒,去壳吞服,日 2 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 20 克。【病例验证】万某,男,32 岁,工人。腹痛便泻赤白粘液,时或便血半年余。多方医治乏效,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 1820 厘米处充血、糜烂,有出血点。见其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干唇红,腹痛隐隐,按之不减,大便溏薄夹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几日以赤冻为多,舌淡暗有浅细裂纹,苔白薄微黄,两脉虚濡且细。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气血壅遏为害,治当标本兼顾,缓调
8、为要,遂拟本方加地榆 10 克、鸦胆子 30 粒(去壳 2 次吞服)。一月后诸症大减,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做镜检,患处已无糜烂,仅见出血点。继服上方去地榆、鸦胆子,加乌梅 20 克、白芍 10 克以养阴和营。又 20 剂后临床症状痊愈,纳增便调,形体气色恢复正常。又镜检,已无出血点,溃疡已愈合。党参白术治肠炎【功能主治】补脾健胃,止泻固肠,促进脾胃运化。主治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证见脾胃虚弱,时溏时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偏方组成】党参、秦皮、炒白术克 10 克,炙甘草 6 克,木香、乌梅、黄连、炮干姜各 5 克。【用法用量】每日 1 剂,水煎服,分 23 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
9、剂服用。【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衰,气虚于下久泻不止愈,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病例验证】李某,男,40 岁,干部。3 年前因外出不慎饮食,出现腹痛下泻,住医院检查确诊为菌痢,留住院治疗近旬,腹痛下痢明显好转,因在外不便调理,返回继续门诊治疗。病情时好时发,但发作症状比初患症状为轻。迁延至今,近日应酬荤腥稍多,再见腹痛下泻,日 12 次,便呈黄色稀溏,少有粘液,无里急后
10、重兼症,自觉食欲日趋减退,食后胀闷不适,精神常感时久不支,舌质淡、苔薄黄,脉弱。综析是症,显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受损,气虚不运,兼见未尽湿热。本益气运脾、兼清湿热为治。用上方,去乌梅,加陈皮、厚朴、竹茹、佩兰,嘱服 2 剂。药未竟,上症尽为大减,患者以工作开会就医煎服不便,请开常服药治疗,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与服。服散剂 2 剂近 1 个月后,泻、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渐正常。偏方(一)【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中益气止泻。【方名】益气汤。【组成】黄芪 12 克,薏苡仁 12 克,党参 10 克,获苓 10 克,血余炭 10 克,赤石脂 10 克,白芍 10 克,白术炭 6 克,陈
11、皮炭 6 克,柴胡 6 克,厚朴 6 克,黄连 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施今墨方。偏方(二)【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方名】温中汤。【组成】党参 9 克,白术 9 克,炮姜 3 克,炙甘草 6 克,茯苓 9 克,防风9 克,焦神曲 9 克,焦山楂 9 克,陈皮 6 克,白芍 12 克,秦皮 12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柴国剑方。偏方(三)【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方名】赤石脂汤。【组成】附子 9 克,黄芪 9 克,当归 9 克,桔梗 9 克,石榴皮 9 克,川楝子 9 克,肉桂 3 克,黄连 3 克,炮姜 6 克,诃子 6 克,赤石脂 30 克,肉豆蔻 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姜春华方。偏方(四)【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方名】解毒清肠汤。【组成】白头翁 30 克,秦皮 20 克,黄柏 12 克,黄连 16 克,白芍 30 克,白术 30 克,苍术 12 克,茯苓 30 克,猪苓 16 克,匾蓄 16 克,山药 30 克,木香 1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 次。【出处】涂家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