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展望.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081401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非关系的发展与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非关系发展的历程与展望贺宝玉 严磊(1.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2.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摘要:中非之间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两千多年。丝绸和瓷器始终是古代中国与非洲贸易的主要产品。随着历史的演进,中非之间的互动贸易渠道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手段也呈多样化,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古代中非交往的壮丽史诗。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非关系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非之间在相互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关系在经贸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中非关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尽管当前中非关系中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总体来看中非关系仍

2、将继续大步向前发展。关键词:中非关系;发展;展望中图分类号:K1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贺宝玉(1974- ) ,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人,助教,历史学硕士,从事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联系方式:邮箱:hebaoyu124 ,电话:13613598632,中非关系是以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及其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对外关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非经贸关系的深化,中非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中非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3、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中非关系的未来。一 源远流长的中非关系中非之间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以前,中国同非洲之间就建立了间接的文化、贸易往来。埃及是最早同中国建立这种友好关系的非洲国家之一 1。由于路途遥远,最早的时候中埃之间只有一些零星的接触。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同埃及的贸易、人员、文化上的往来开始明显增多。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这两条商路,将中非两个遥远的大陆逐渐联系起来。丝绸是最早进入非洲的中国产品,也是中国在古代世界的文化象征之一 2。当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是通过丝绸对中国产生了最初的印象。非洲也不例外,埃及的贵族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绸,并以

4、穿中国的丝绸为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所穿的丝袍,就是产自中国。当时埃及的贵族是如此的喜爱中国的丝绸,以至于今天在埃及的很多古墓中也会时不时的发现中国的丝绸。例如在 1993 年,奥地利考古学家在埃及第 21 王朝的一具木乃伊身上就发现了中国的蚕丝纤维 3,这证明了中国同非洲的交往至少也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公元一世纪以后,罗马人占领北非,埃及同中国的贸易变得更加频繁。大批中国产的丝绸经过亚历山大港中转后,被运送到意大利和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其它领地。据西方早期历史学家的记载,到公元 4 世纪时,罗马人穿戴中国丝绸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 “罗马人不分贵贱都穿戴丝绸” ,可见当时中

5、国同埃及、罗马的贸易往来已经相当可观。而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作为中国与罗马海上贸易的中转港,已经成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纺织业贸易、加工中心。当时的埃及人不仅从中国输入大量的丝绸成品,还购买中国的生丝进行加工贸易。大约在公元 3-7 世纪时,埃及从中国引进了提花机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当地纺织技术的发展。而此时埃及也有不少商品辗转传入中国,如玳瑁、象牙、琉璃制品等,对促进两地的文化、技术交流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多,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日益加深。公元一世纪时,西方著名的红海回航记一书中就首次提到中国,认为中国(秦国)位于大海的尽头,中国的北方有个很大的城市叫做秦尼(长安) ,除此以外

6、,还对中国与非洲间的丝绸贸易有了简单的介2绍。到公元 2 世纪时,著名的地理学家托勒密撰写了地理志 ,对中国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描述,认为秦尼国和赛里斯(Seres,古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别称)位于亚洲的最东边,距离埃及路途遥远,中间跨度有八个时区,但中国同埃及之间已经有了固定的商道通行,可见对于当时非洲人来说中国并不陌生,非洲人已经开始了解中国。在中国方面,随着海外通商的增多和外国使节的频繁到来,历史学家对非洲的一些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 166 年罗马皇帝安敦派遣使者沿海道经越南,向当时的东汉桓帝进献象牙、犀牛角、玳瑁等物。这些物品均产自非洲,也是非洲物产进入我国最早的官方

7、记录。除此以外史记 、 汉书 、 魏书等典籍中对非洲的情况也有所涉及。另据历史学家考证,在这一时期频繁出现在历史典籍中的犁鞬(或作犁靬)指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4,而黄支国很可能就指的是东非地区的埃塞俄比亚 5。唐宋之际是中非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唐代以后,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同非洲之间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联系。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中国南方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海上贸易通道,叫做南海大通道,当时也有人称之为“广州通海夷道” ,或者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条海上贸易通道的带动下,中国同非洲的商品贸易出现了巨大的增长,运往非洲的丝绸等货物的数量出现了成倍的增加。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丝绸以外

8、,陶瓷等商品也开始出现于非洲市场。公元 9 世纪以后,瓷器日益成为中非商品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非洲人十分喜欢中国的瓷器,将这些瓷器称为“绥尼” (Sini) ,意为中国的,可见中国瓷器在非洲的影响力之大。当时中国运往非洲瓷器的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涉及地域之广,不仅是红海沿岸,就连东非沿海,甚至一些内陆地区都成为中国陶瓷器的重要集散中心。元末明初,随着中非商品贸易往来的增加,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文化、政治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特别是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将古代的中非关系推进到了一个顶峰。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线之远,在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一个壮举。从现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

9、看,郑和的舰队很可能在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就已经远航到东非沿海地区。在随后的几次远航中,郑和的船队又对红海沿岸的吉达港和东非沿海的一些地区进行了多次访问。郑和的远航,不仅推动了中非间的文化、贸易交流,也促进了中非双边政府间官方、半官方的交往。郑和第四次远航以后,东非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邦如麻林(马林迪) ,不剌哇(布腊瓦) ,木骨都束(摩加迪沙)相继到中国朝贡 6。中国也相应地向这些国家派出使者,从而对促进中非双边的了解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可惜的是郑和远航的官方记录被明朝政府有意识地销毁掉了,但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马欢、巩珍等人,根据各自的出访经历分别撰写了星槎胜览 、 瀛涯胜览 、 西洋

10、番国志等书,对于我们了解当时非洲的人文地理、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料。明朝中期以后,由于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非之间的交流出现了相当长时期的中断。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同外部世界联系的不断增加,中国同非洲之间又有了新的接触,并开始对非洲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总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除了少数的介绍性著作外,中国人对非洲的研究非常有限 7。再加上,当时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殖民统治之下,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政治地位,中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联系。二 反帝反殖斗争中结成的深厚友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非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二十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11、年代中期成为当代中非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以前,由于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干扰,再加上大部分的非洲国家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中国与非洲之间一定意义上的官方往来比较少,仍以民间交往为主。1955 年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增进了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3理解与支持,为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打开了中国通往非洲的大门。会后中非关系迅速发展,1956 年埃及率先同中国建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再后来,随着上世纪 60 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迅猛发展,非洲建立起一大批的新兴民族国家。其中不少国家一成立就同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而将中非关系的发展推上一个小高潮。此后

12、,1963 年到 1965 年间周总理三次访非,对中非关系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周总理在 1963 年、1964 年访非时分别提出的发展对非关系的“五项原则”和对非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标志着当时中国对非政策的正式形成。这些对非政策,一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一方面又明确表示坚决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总路线 8。上世纪 60、70 年代,是非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给予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建设事业极大的支持,推动了中非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主席会见非洲国家代表时就明确表

13、示,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争,表示完全同情和完全支持” ,并通过各种途径向非洲朋友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实际行动给予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真诚的帮助。从上世纪 50 年代末算起,中国先后给予埃及、刚果(利) 、几内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非洲统一组织等国家和组织极大的政治、军事、物资、人员等方面援助,对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入侵的事业和南部非洲地区的民族解放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中国政府还秉承友好互助的原则,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给予了无私援助。自 1956 年以来, 中国先后向 39 个非洲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非洲受

14、援国民族经济和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到 1977 年为止,中国对非援助总额达到 24.76 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中国对非援助的项目包括水利、电力、轻纺、体育设施、交通运输等方面。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援建坦赞铁路。坦赞铁路全长 1860 多公里,是连接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的经济大动脉。坦赞铁路的修建对于破除南罗德西亚、南非的白人政权对坦桑尼亚、赞比亚的经济封锁,推动南部非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当时并不富裕,能够前后耗资 1 亿多英镑,历时八年援建坦赞铁路不仅是中国援外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是中非之间伟大友谊的象征。与此

15、同时,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推动国家统一的事业也给予了全力的支持。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政治支持,一方面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孤立,另一方面也使得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非洲国家给予了中国极大的支持。1963 年的第三次亚非人民团结大会上,在非洲国家积极支持下,大会通过了一项强烈谴责美国对华军事、内政干涉的决议,并在这项决议中坚决“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9。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非洲国家对中国在联合国中合法地位的恢复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在当时中国所得的 76 票支持票当中,有近 1/3 来自非洲。

16、对此,毛主席曾形象地比喻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是中非关系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时候,中国已经同非洲 40 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对我国整体外交水平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中非双方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使得中非友谊得到了全面的深化和提高。三 改革开放以后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非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上世纪 80 年代非洲4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完成和国际大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对援非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1982 年,时任国

17、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对十一个非洲友好国家进行了正式访问。在访问过程中,赵紫阳总理在坦桑尼亚宣布了新时期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十六个字“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10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再次发生重大变化,非洲在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国内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市场,拓展对非贸易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中国政府适时地提出了加强中非关系的发展政策。1996 年,江泽民主席访问非洲,提出“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加强磋商、面向未来”新时期发展中非关系的五点建议 11,对于建立新时期中非友好伙伴关

18、系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政府又审时度势,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对非关系的友好政策,对新时期中非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时,国家外经贸部就已经认识到非洲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组织了多次会议对非洲市场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责成有关部门利用各种机会了解非洲市场,排除对非贸易工作中的种种障碍,积极挖掘非洲经济的潜力,开拓非洲市场 12。到本世纪初,在国家各部委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已经逐步确立了“走出去”的开放发展战略,使企业成为中非经贸关系中的主导力量。在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对非投资出现了迅猛的增长。据商务部

19、统计,截止2005 年,中国在非洲兴办了各类企业 800 多家,范围涉及贸易、加工制造、资源开发、农业等多个领域,中方对非洲直接投资总额超过 3 亿美元,为新时期中非关系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形成。2000 年 10 月,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多位领导人参加了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为 21 世纪中非之间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当前,中非合作论坛已形成一个机制,每隔三年在中国和非洲轮流组织部长以上会议,讨论中非之间的合作与发展问题,成为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特别是 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胜利召开

20、,更是成为近年来为世人所关注的一个重大外交事件。2006 年 10 月,来自非洲 50 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最高领导人齐集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商讨当前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与长远的发展目标。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 ) ,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中非之间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则与方向,对于促进中非间的团结互助和联合自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是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发表。2006 年 1 月 12 日,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文件回顾了中非友好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对非洲地位和作用

21、的看法,全面规划了新时期中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友好合作。文件提出,中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中非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一系列对非友好政策的带动下,中非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四 当前中非关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尽管近年来中非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总体而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中非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国际舆论中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成为当前中非关系深化发展5的一大障碍。实际上,中国从来就没有威

22、胁过非洲,也不干涉非洲内部的政治事务。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时候,中国政府就已经明确强调,中国对非洲提供援助绝不附带任何条件。无私真诚、不谋求任何私利,不以援助向非洲国家施加压力,不对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说三道四正是中国同其他国际援助相比最大的特点。对此,几内亚的外交部长曾指出, “中国的黄金准则就是互利,他们没有政治目的,只追求和我们共同繁荣,只求一份双赢的协议。”其次,非洲地区反华势力的出现。近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深化,非洲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反华、排华事件。其中引起人们关注的有:赞比亚的铜矿工人罢工事件、阿尔及利亚的排华事件、以及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出现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不友好事件。这

23、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同非洲的交往,亟需从官方外交走向官民结合的全方位的外交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非友谊的长久发展。除此以外,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之间仍在一些宗教问题、国际政治等问题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处理得当,中非之间的这些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中非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首先,高速增长的中非贸易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6 年中非峰会期间,新华网发表了一条重要报道,标题就叫做“50 年 5000 倍:中非经贸快车急行” 。该消息指出,建交 50 年以来,中非经贸关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

24、发展。仅在 2006 年上半年中非经贸额就破纪录地达到了 25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1%,预计全年贸易额将突破 500 亿美元大关。相比较而言,上世纪 50 年代时,中国同非洲的年贸易额仅为 1000 万美元。自 2000 年以来中非贸易额以年均 30%的速度快速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增幅 12%左右。在将近 50 年的时间里,中非贸易额就增长了 5000 倍,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其次,多年来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建立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外交关系,为中非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非洲历来是我国对外交往中一个重要的地区,多年以来每年元旦刚过,我国最高领导人都要赴非洲进行正式的

25、国事访问,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也会和非洲国家进行友好磋商,这充分体现了非洲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中国与非洲间领导人之间频繁互访,以及对国际重大事务的友好磋商,无疑对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再次,多年来中国对非洲无私的援助与支持已经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中非友谊已经深入人心。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曾将中国形容为非洲人民“全天候的朋友” 。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 2006 年在会见胡锦涛主席时曾真诚地指出, “我们希望中国领导世界,一旦如此,我们会紧紧跟随你们。当你们上了月球,我们也不愿被扔下,我们愿同你们在一起。”13可见,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将会对促进中非

26、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非洲,非洲的复兴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对于中国而言,非洲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无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的威胁,如何妥善利用、合理开发非洲资源,已成为影响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非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对于非洲国家而言,无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如何在新世纪实现非洲复兴,如何在非洲复兴过程中打好中国牌,或者借助中国的力量实现本民族的真正复兴,无疑也是非

27、洲国家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事情。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与非洲之间的经济、政治合作已经逐渐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但总的来看,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合作与6交流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新的对非政策指导下,中国同非洲的关系仍将继续大步向前发展。参考文献1 陆庭恩 .非洲问题论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543.2 胡锦山 .非洲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 杨光等编 .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6-2007 )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 何芳川,宁骚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7

28、4-493.5 戴闻达 .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3.6 李安山 .论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J, 东南亚研究 , 2005.6.23-24.7 李安山 .20 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 国际政治研究J,2006.4.8 罗建波 .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79.9 陆庭恩 .非洲问题论集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576.10 何芳川,宁骚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689.11 王运泽主编 .携手同行中非人民友情写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183.12 外经贸部国

29、际贸易研究所编.开拓非洲市场的新机遇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4.13 【 法 】赛尔日米歇尔,米歇尔伯雷著,孙中旭,王迪译.中国的非洲:中国正在征服黑色大陆M,中信出版社,2009.1.The development and forecas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AfricaHE Bao-yu YAN Lei(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044000,china)Abstract: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fri

30、ca.The recorded history has two thousand years.Silk and porcelain in ancient China and Africa have always been the main products of trade.With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interaction of trade channels grew,the contents enriched continuously,the means diversified.All of these constitute an epic of ancie

31、nt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From1950s, they established a deep friendship in mutual anti-colonialism,anti-imperialism and anti-hegemonis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ino-Africa relationship is developing rapidly. Especially in economic filed in recent years, Sino-Africa relationship

32、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period.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unstable factors existed, Sino-Africa relationship will continue striding forward.Keywords: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Africa; development; forecast作者简介:贺宝玉(1974- ) ,山西省运城学院思政部,硕士,研究方向:现代国际关系史。联系方式::山西省运城市河东东街 333 号运城学院思政部,邮编:044000电话:13613598632,邮箱:严磊(1982- ) ,山西省运城学院政法系,博士,研究方向:发展中国家研究。联系方式::山西省运城市河东东街 333 号运城学院政法系,邮编 044000。电话:13753900052,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