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的典范 谈三国演义对史实的艺术处理 摘要: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是一部关于历史小说艺术真实的作品。 作者不仅详细地占有了史料,而且充分地利用了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为 三国志所做的注,他还参考了范晔的后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习凿齿的 汉晋春秋 。 三国演义也是对三国历史进行艺术反映的小说,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任何历史典籍都准确,都揭示历史的本质。 关键词:三国演义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通俗小说专论。其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了统治阶 级各个集团
2、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 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广大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国家统一、拥 护清明政治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是一部关于历史小说艺 术真实的作品。 一、 三国演义所依据的史实: 作者不仅详细地占有了史料,而且充分地利用了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裴松之 为三国志所做的注,他还参考了范晔的后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习凿齿的 汉晋春秋 。三国的传说非常丰富。北宋时代,民间已经有了演说三国野史的专家。元代 的剧作家们编了好多取材于三国的戏曲,同一时期,民间出现了一本全相平话三国志 , 所有的材料对于作者罗
3、贯中都有明显的帮助、启发和影响。 世说新语和太平广记的 一些三国轶闻,他也参考了。他根据正史,又博览野史、传说、轶闻、戏曲和平话,运用 了他卓越的组织力和想象力,创作了这一部渊源流传的巨作。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罗贯中的基本观点是: 关于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是与正史相比的。在明弘治年间出版的三国演义的首页上写 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考诸国史,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 “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以欣赏 的口吻称颂:“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他还借鉴了裴松之所做的注,博采魏 晋以来关于三国的各种轶闻和轶事来补充、证实或修正陈寿的正文。正如他在上三国志 注表上
4、所说:“上搜旧闻,旁遮遗逸。其寿所不戴,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 以补其缺。或同说一事,而词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注皆抄内,以备异闻。若 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 所论辩” 三国演义的故事轮廓,主要人物活动也是基本按照史实来写的。为了了解当时的 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罗贯中借鉴了裴松之的注解,这是因为陈寿是拥魏反蜀的,他的材 料比较带有个人色彩。例如,在叙述官渡之战时,陈寿说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 陈寿在这里竭力把曹兵说得少些,以此来显示出曹操个人的英雄形象。而裴松之根据各种 史料,在注解中辩解曹兵不止一万人,裴松之的观点则
5、比较靠近历史真实性。 罗贯中不仅采用了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而且还采用了其它史书,如朱熹的通 鉴纲目即其一例。因为三国志是按魏、蜀、吴三国各自的历史,分写成魏志 、 蜀志 、 吴志而合称三国志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并未把魏、蜀、吴三国 各自独立起来分别叙述,而是以蜀汉为中心,按编年史顺序来叙述故事发展的。 二、 三国演义也是对三国历史进行艺术反映的小说: (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物: 三国志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难以磨灭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它塑造了如诸葛 亮、曹操、刘备、张飞、关羽以数十、百计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他们生动、鲜明的性 格特色,勾画出他们性格发展的历史,并充分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引人入
6、胜的冲突。这些都 使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感。 罗贯中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艺人所“演说”的“平话” ,如三国志平话等。 三国志 平话它的情节基本上是虚构的,把它和三国演义一对照,就可以看出罗贯中吸取了 这些虚构的题材,并加以丰富和渲染,才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精彩部分。如“草船借箭” 这个故事是三国志平话虚构出来赞颂周瑜的,但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就变为诸葛亮了。原因是罗贯中要创造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物典型,要使诸葛亮不仅要胜过 曹操那边的谋士,而且也要超越孙权那边的谋士。在孙刘联合的过程中,罗贯中写周瑜处 处嫉妒诸葛亮并企图谋害他,而诸葛亮总是在不破坏联合阵线的原则下处处避开了周瑜的 阴
7、谋陷害。把“草船借箭”来写诸葛亮,大大丰富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加强了情节 的戏剧性。这也说明了罗贯中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艺,并更胜一筹。 曹操在罗贯中的眼里是个否定的典型。他在许多篇章里把曹操写成了一个偏狭、自私、 凶狠毒辣的暴君。虽然这样,曹操的才略在小说里还是显得特别鲜亮。关于曹操的史料是 很丰富的。有拥曹的史籍,如三国志等,也有反曹的野史,如曹瞒传等,也有引 用五十多种各种观点的书籍,态度客观的,如三国志注等。这对于作者的创作工作提 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很郑重的。曹操的每次出场都被写得声 势雄壮,切合他的身份地位。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情节,不同于“孔明
8、 借东风”那样“无中生有” ,也不同于“三顾茅庐”那样“无限延展” ,符合曹操主要性格 特征的“艺术真实” 。 “艺术真实” ,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如曹操误杀吕伯 奢及其全家的情节,实际上体现了“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首先, “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其一, “艺术 真实”应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表现生活的内蕴。在曹操这个艺术形象的演化和形成过程中, 狡诈权变已逐渐成为曹操这一人物本质性的性格特征,罗贯中根据史料及民间传说,抓住 曹操的这一本质特征,通过设计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情节,进行了具体的艺术表现。其 二,艺术情境的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9、要求建立在符合事理逻辑、符合情感 逻辑的基础之上。罗贯中关于曹操误杀吕伯奢及其全家的情节的设计,除了之前的史料依 据以外,假定、虚构的部分虽然有前述的瑕疵,但总体上还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 “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第一,罗贯中在创作三 国演义时,就深受当时“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与民间是非美丑善恶标准的影响, 在写曹操这个人物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自己的主观色彩,把曹操塑造成为文学史上不 可多得的“奸雄”典型,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也正好是曹操“奸”的具体表现。第二, 罗贯中在设计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情节时,运用了有张有弛的结构技巧,巧用误会、层 层铺垫,将情节逐步
10、推向高潮,用曹操自己的“处世名言”画龙点睛。娴熟的艺术技巧和 艺术手段,使罗贯中设计的这段情节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张飞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鲁莽直爽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张飞是“雄 壮威猛” , “暴而无恩” , 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这一点塑造了张飞的性格的。陈寿在三国 志中写道:“刘备做了安喜县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枚二 百,解绶系其颈,”在这分明写着鞭打督邮的是刘备, 三国演义中把这件事转移到 张飞身上,说是“张翼德怒鞭督邮” 。在罗贯中心中,刘备是仁厚的,张飞是威猛的。把鞭 打督邮这个行动转移到张飞身上,不但增强了张飞的威猛色彩,也使刘备的仁厚的性格不 被破坏。罗
11、贯中的描写切合了人物的身份。 关羽是三国演义描写的一个比较复杂的矛盾的典型。一方面,他忠于刘备和桃 园三结义,另一方面,他又有条件归顺曹操;一方面,他替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几乎让在 袁绍军营里的刘备送了性命,另一方面,又替刘备保护了妻儿,过五关斩六将,三通鼓响 斩杀了蔡阳,打败了曹操的追兵,往后很多年有又替刘备建立了许多汗马功劳。 陈寿的三国志说关羽“刚而自矜” , 三国演义把他的这个性格充分表现出来了。 由于他的“刚而自矜” ,他看不起东吴,开罪于孙权,破坏了诸葛亮订立的联吴抗曹的政策, 丢了荆州和自己的脑袋。 (二)小说对历史进行艺术的反映,比任何历史典籍都准确,都揭示历史的本质,故 三国演
12、义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关于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点明了“未免一二过与不及” ,虽没有明确地说明“过与不 及”的内涵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意会到大体指与史实不尽相同的虚构之处,或史实增损, 或人物铺张,或情节虚构,凡此为的是大众化的需求, “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 。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其故事是在事实的坚固基础上发展的,充分运用了他的丰富 的幻想。现实主义者的反映现实,绝不是排斥幻想。清代章学诚说:“唯三国演义则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他的这种指责是缘于他把历史小说看得跟 历史本身一样重要,而且他并不了解现实主义艺术不能排斥幻想的原则。罗贯中的幻想是 在洞察
13、事实中衍生的,他有幻想和虚构的本领。其中,貂蝉的故事就是个例子。在陈寿的 三国志的吕布列传中,关于吕布的这段私生活只有几句话:“卓常使布守中阁, 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在汉书通志中也有几句:“曹操未得志,先 诱董卓,进貂蝉以惑其君。 ”三国志平话中也有貂蝉的故事,也是十分简略的。罗贯中 就根据以上的两点史实和三国志平话上的简略的传说,加以想象,创造了王允派遣貂 蝉使用连环计这个有声有色的故事。 其一是历史主要是为了存王之正道,并鉴戒后世的,其二是编撰史者一方面要考证大 量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又要不谬於圣人,因此难免不带入个人观点和统治者的看法,离 历史真实一定会有差距的。 以
14、三国时代赤壁之战为例,在三国志的“魏书” “蜀书”和“吴书”的相关部分多 有记载。 “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至少记录了三国时期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生三件史事:其一 是曹操欲夺江南,而孙权、刘备联合抵御曹操;二是由于曹操率领的北军水土不服而遭疫 病,其战斗力大打折扣,已经出现了败像;其三在孙刘联合阵线中周瑜应该是赤壁之战的 统帅,在他的部将黄盖建议下,采取假投降,用火攻的方式打败了曹军,使其北归,为形 成三国鼎立的政局奠定了基础。不过这仅仅是历史文献记录而已,当时的历史真实与此是 会有差距的,正因为这一差距的存在,才给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留下了创作和想象空 间。形象地编出了“舌战群儒” 、 “草船借箭”
15、 、 “庞统献连环计” 、 “蒋干盗书” 、 “阚泽下书” , “借东风” 、 “火烧赤壁”和“华容道”一系列动人的故事,来演绎这段历史。可以说,这 些故事有些是有记载的,如舌战群儒、华容道、草船借箭等;有些则是为了塑造历史人物 而杜撰的:如“借东风” 、 “蒋干盗书” 。不论是移植,还是杜撰,这都是在历史和历史真实 存在的差距范围内的,也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并为历代人所接受。由此就引出了关于历 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的“艺术和艺术真实”这一概念,也即是体现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魅力 所在。绝不能根据杜牧的一首诗就滑稽的去断定借东风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 其二是“艺术虚构”的形态是对“历史真实”的把握,
16、是对“艺术真实”的显现。沈 伯俊先生就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做过具体的分析:“在具体编织情节,塑造人物 时,罗贯中却主要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大量进行艺术虚 构,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例如:作品中决定三国鼎立局面 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这个情节单元,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出使江东,到第五十回关云 长义释曹操,总共用了八回篇幅。从总体上来看,罗贯中笔下的战役的起因(曹操夺得荆 州后,直逼长江,虎视江东) 、进程(诸葛亮出使江东,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吴军利用 曹操的骄傲自大心理,由黄盖行诈降计,并借东南风大作之机,发动火攻) 、结局(曹军惨 败,曹操由华
17、容道狼狈逃窜) ,大致反映了历史上的赤壁大战的全过程,使人觉得像那 段历史。然而,如果对这个情节单元的情节逐个加以分析,就会看到,其中想象和虚构的 成分占了很大比重。这个单元主要有十三个情节:舌战群儒 、 智激孙权 、 智激周瑜 、 蒋干盗书 、 草船借箭 、 苦肉计 、 阚泽密献诈降书 、 庞统巧授连环计 、 横槊赋 诗 、 借东风 、 火烧赤壁 、 曹操三大笑 、 华容放曹 。在这十三个情节中,只有智 激孙权 、 火烧赤壁这两个情节有明确的史实依据,其他十一个情节则基本上是作家发 挥浪漫主义想象作出的艺术虚构。这些虚构的情节,既是强烈吸引读者的生动故事,更是 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这种粗看好象与历史相似 ,细看则处处有艺术虚构、时时与 史实相出入的情况,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这种虚实结合,亦实亦虚的创作方法,乃是 三国演义的基本创作方法,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 参考书目: 三国演义研究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 中国古典小说评论集 北京出版社 1957 年 12 月 沈伯俊: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