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11206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师德师风建设材料之新课改理论培训讲稿 第一部分、新课程理念 一、为什么实施普通新课程? 1、实施新课程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问 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课程改革。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 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推进初中课程改革,才能进 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 基础。 2、实施普通初中新课程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 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

2、争力,20 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 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 先予以政策考虑。我国的初中课程也需要适应国际潮流,进行改革。 3、实施普通初中新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 根本上说应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的基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向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转 向,在强调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为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课程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 理念,重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4、实施普通初中新课程是提高初中教育质量的客

3、观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 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 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并且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 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教师讲授 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 能;

4、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与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 课程一统天下,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二、普通初中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导思想是什么? 课程改革的宗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初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加强初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发展初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

5、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 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 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初中课程体 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 基础。 三、普通初中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 拓宽视野,引导创新的实践; (2)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 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

6、环境;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 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 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四、与以往课程相比较,普通初中新课程的突出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初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初中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

7、空间, 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其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下: (i)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初中新课程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 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 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与以往 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

8、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 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 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础性, 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初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 学生的必修课程。 (5)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学校要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 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 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

9、发展。新课程方案还要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 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保障初中课程更有个性。 (6)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 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 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第二部分新课程下的操作 一、普通初中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初中教学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实施中各个学习领域中的模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 场地、设备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模

10、块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整体,教师要结合整个模块整体把握,设计模块 的教学实施。要深入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主题开展,避免学习 过程过于发散,导致主题的迷失。 。 (3)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4)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选课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 二、普通初中新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3

11、)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标设立; (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 (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 (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自发; (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 (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

12、况; (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三、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初中教师需要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 业知

13、识、专业技能,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同行,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新课程 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 教学职责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 和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具备的 课程意识主要有: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稗歼发意识; 课程创新意识;课程评价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以下的课程能力:课程设计能 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能力;传导信息、组织教 学

14、的能力。 (2)教师要县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一是要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二是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三赴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 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 (3)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合作教学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 设计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4)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我反思与批判能力。提倡反思,是新课程所强调 的实践品格,是这次课课程改革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的根本区别之一。教师能否通过反思, 从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申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

15、路,在整体上构建起一 个多元化的课程文化氛围,是初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反思概括起来主要 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反思;二是与他人就共同性问题进行合作性反思。 (5)教师要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必须从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重新界定自己的教育角色, 认识信息技术的受革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处理、应用信息 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担负起新课程所赋予的重任。 第三部分新课改实施的经验、问题、对策、任务 一、新课程教学的探索和经验 1、抓学习培训,不断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2、创新

16、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新的教学秩序。 3、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开展各科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尽快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编写 意图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师新课程的执行能力。 4、借鉴义务教育课改成果,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组织地探索新的教学形 式。 5、引导教师关注“三维”目标,科学把握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6、以科研引领,课题带动,把新课程实验推向深入。 二、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1、管理者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缺乏整体认识,刚性的要求与柔性特征把握不够, 处理不好。 2、教学任务(容量)大与学时安排少矛盾突出;周 35 学时,必修课几乎安排占满, 课时紧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没复习时间,没有自主学习的时

17、间。 策略:缩短单位学习时间,可以以 40 分钟为一课时,每天增加一节自主学习时间, 教师尽快熟悉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认识水平,调整课时安排。 3、教师对新教材驾驭度不够,对教辅的依赖性过强。 对新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不深入,知识组织专题化,编写顺序认知化。 缺乏对现有教辅改造的意识和能力,把教辅看成了教学参照标。 4、现行的课堂组织形式难以贯彻新课程理念,难以落实“三维目标”、 “一讲到底”、 “满堂灌”的现象比较普遍。策略:把教堂变为学堂,改变教学方式。 5、教学资源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理化生实验,通用技术实践,策略、积极筹备, 争取支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 6、作为课

18、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开设不规范,量不够,度不高,课时的安排,活动开 展的方式不够好。策略:“学科落地”,文科教给学生文献研究的方法。理科教给学生实验 研究的方法,教学教给学生数理统计的方法。 7、课改工作及有真正融入学校整体工作。把课程改革当做“独立事件” 8、科研教研与日常教学脱节。 三、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以新课理念为指引,要创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1、开展阶段性总结反思活动,深化对新课程精神,课标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转变思 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贯穿实验全过程。 2、建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机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新课程执行 力。 3、重建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新的教学秩序。 教学管理:建立新的教学常规、选课制、导师制、教学班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发展规划,目标管理,团队建设。 学生管理:选课与专班,成长记录(综合发展报告) 科研管理:建立教科研教研成果激励机制。 4、改造课堂组织,重建课堂文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堂的特征:学堂不是教堂。 教学组织改造:教学流程环节改造,课堂空间结构改造,课堂组织形式改造。 5、课堂文化重建: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传递走向对话,从个体走向群体。 6、科学处理教材、合理统整教辅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计划总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