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学案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118064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7.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城市学案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口与城市学案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口与城市学案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口与城市学案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口与城市学案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口与城市专题专题知识结构:人口知识结构:人口与人口变化 人口时变 人口增长过程(类型及其转变) (增长) 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成因及结果) 人口空变 过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人口 容量 (迁移)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现状(世界、中国) 环境 影响因素一、 人口部分(一)基本概念: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3.人口机械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但全球范围看(或大区域内)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并不产生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的承载力,联合国定义是:一个

2、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衡量多用资源作主要参考,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约16亿左右,目前人口与资源矛盾最突出的是淡水资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比环境人口容量小。5.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率(二)基本原理1.反映人口空间

3、分布原理(1)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自然(稳定)海陆位置、地形、气候 社会经济条件(动态)经济、开发历史、交通、民族、战争影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和经济等 社会因素。总的来说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与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稀疏区主要受自然条件限制。分析以下国家的人口分布状况,思考其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加拿大,集中南部走廊地带(自然气候,社会靠近五大湖经济区和美国)巴西,集中东南沿海地带(社会开发时间早,经济发达,靠近港口)澳大利亚,集中东南沿海地带(自然气候较湿润,社会开发时间早,经济发达,靠近港口)埃及,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自然气候干旱,靠近水源)分析总结: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自

4、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在自然条件较适合地区,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的首要因素。(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 气候、实例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水源、实例人口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实例巴西热带雨林的轮荒矿产、实例英国阿伯丁因石油开发引起的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最经常最主要的因素,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实例珠三角近年来的城市化导致的人口迁移交通和通讯拉近各地的距离,促进人口迁移。实例近年来中国向美、加、澳等地的人口迁移文化教育科技移民,实例17中近年招聘高级教师婚姻与家庭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实例略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变革、战争。实例

5、西部大开发引起的人口迁移;巴西迁都巴西利亚;伊拉克战争引起的难民潮。2.反映人口时间变化的原理(1)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生育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49岁妇女)数之比。(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换规律(几种类型的演替)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人口在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读图训练:以时间为横坐标,分别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画人口时间变化图,注意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图应到现代为止。(人口自然增长时间变化曲线图应为一具有单峰值曲线,且前期近于

6、零增长、有负增长;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应是一条越来越快上升的曲线,因为纵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但人口基数大,人口依然快速增长到世界人口增长率为零时世界人口才达到峰值。注意曲线的斜率表人口增长快慢。)小测各洲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大洋洲传统型,欧洲负增长但并不代表欧洲所有国家都是负增长);排列亚非拉三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非拉亚)(3)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变动原理 人口转变: 过渡型 现代型 年龄结构转变: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以年龄为标志来分析人口内部组成状况,用不同年龄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最常用是分为三大年龄组: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岁(中国一般为59岁

7、)为青成年组,65岁(中国为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统计学家常用的三种年龄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不同比重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国际通用的标准如下表:年龄结构类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014岁)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年轻型40以上4以下成年型304047老年型30以下7以上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对应男性人口数量。综合题:7.读我图人口年龄结构图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回答问题。(1)若我国人口进入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 年。(2)如图所示,目前我国人

8、口再生产具 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 年。(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答案:7.(1)20152020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 20282 (3)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重。 点拨 关键是要读懂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和人口状况预测曲线。3.反映因果关系的原理(1)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原理 人口数量上升 资源需求上升人口数量上升 消费水平上升 排污量上升人口数量上升 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上升 注意:人

9、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在认识和处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才有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2)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人口 资源观文化 环境观 资源的开发状况,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果素质 发展观(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10

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类社会随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死亡率下降、加上计划生育,人口向老龄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人口老龄化趋势会带来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老化和短缺,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国防兵力不足,以及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保健、精神孤独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对策。例题: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以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下面1-3题。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 )。A19

11、70前后 B1990前后 C2010前后 D2030前后2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 )。 A20年左右 B40年左右 C60年左右 D80年左右3“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 D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答案:1C 由材料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就是人口负担系数50时期。从图中看2010年达到最少即为顶点。2B 观察图中人口负担系数50的时期可发现,三个国家的时期大约都在40年左右。3D “人口机会窗口”期实质是指劳动人口的负担较轻时期,由于劳动

12、力充足、社会负担轻而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例题: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对应男性人口数量。读图,回答13题。1造成俄罗斯1950年性别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 B移民 C疾病 D国家政策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曲线,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男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D女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3曲线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人口老龄化 男女比例

13、失调 社会秩序混乱 缺乏劳动力 A B C D答案:1A 战争因素是造成俄罗斯男性大量死亡,性别比较低的重要原周。2B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吸收大量女性迁入该地区,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 3B 曲线峰值高说明男性大大多于女性,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婚姻问题。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 优点: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缺点: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才流失 迁入地 优点: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改善迁入地的综合环境 缺点: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压力,加剧当地的环境问题(6)人口政策选择原理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量,带来资源不足、环境污

14、染、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国家就会提出限制人口的政策如中国、印度等国。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导致社会福利开销大,劳动力不足,国家就会根据情况订立鼓励生育,引进劳工等相应的政策如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7)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原理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不仅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还要与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利用状况相适应,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事实(1)世界人口与增长世界总人口数1999年10月12日突破60亿世界人口过亿11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俄罗斯、美国、巴西、尼日利亚、墨西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差异:备考指南

15、表格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俄、法、德、挪、瑞典、瑞士;发展中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的有:新加坡、古巴、韩国世界的两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1620世纪的人口迁移:开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贩卖黑奴、劳工的人口迁移;二战以后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2)中国人口与分布人口数量2005年1月6日达13亿 人口环境容量16亿人口分布: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人口密集,该县西北人口稀少;平原沿海人口密集,高原山区人口稀少。人口最密集的省苏、鲁、豫、台,人口最稀疏的省藏。人口增长状况:目前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正式进入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来来20到50

16、年,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和总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凸显;从“民工潮”到“民工荒”问题;涉及人口素质的“技工荒”问题;城市化、城市群的兴起等。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历史时期因自然灾害、战争导致的大规模自发的人口迁移;解放初期小规模以政府调动为基础的非自发性的人口迁移;现代以自发性民工流动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迁出地往往是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的省份而并非西部省份,迁入地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3)配套练习单选题:2005年元月6 日是我国第十三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个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

17、出现。据此回答14题。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A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2专家戏称“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D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再生产处于“现代型”阶段3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4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问

18、题更突出答案:1A 我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国外不可能有大量人口迁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新增人口较多。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使居民寿命增加,老龄人口数量增加;同时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年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老龄人口比重相对上升,出现老龄化现象。3A 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提供很多新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就业紧张状况,而加快农业机械化会出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就业压力;高技术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很少,不会对就业形势有较大的影响。4D 大城市由于老龄化现象突出,则老龄人口比重较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自然要高一些,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农村生育率较高,年轻人口比重较大,正处在青壮年

19、人的;死亡率较低。所以城市人口死亡率一般会大于农村。 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5、6题。 地区总人口(万人)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96130.6380.6036163.216250.595-0.0545408.838370.7211.0751180.02670.6071.276159.75.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 A B C D6.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B C D解析5.表格中的地死亡率最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最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6.表格中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答案5.

20、B 6.B启迪影响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而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虽也是社会因素,但自然因素对死亡率也有影响。综合题:1.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1)(5)题。(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国。(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单项选择)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4)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囱人口问题主要是 、 和 等。 (5)图3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

21、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 国家15岁以下15岁到64岁65岁以上A50455B176518 解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中信息可求出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0o,B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C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6。 (2)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属过渡型,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落后的非洲。 (3)由表中数据可读出A国15岁以下人口占50,65岁以上人口占5。在图上,先在横轴(表示15岁以下人口比重)上找出50,然后找出其交点即为A点。 (4)由图1知A国人口增长快,由图2知A国15岁以下

22、人口所占比重大,这种人口结构少年儿童比重大,会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 (5)解此题的关键是从图中判读出此城市有大量的人口迁入,这样使劳动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在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却带来很大压力。答案(1)30 A C (2)A (3)见左上图(4)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5)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启迪上海试题多用统计图表形式提供信息,考

23、查考生读图表动脑与动手(绘图)能力。平时复习中要善于提取图表中有效信息,迁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读下表,完成(6)、(7)题。(6)根据下表数据,说出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5.292河南市0.5640.562(7)若河南省某地人均寿命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若北京市某区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6)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其原因是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

24、较高;两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7)艾滋病夺去青壮年的生命 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点拨 人口增长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迁出量与迁入量的关系。从表1中可知北京的自然增长率低于河南省,而总增长率高于河南省,由此可说明两省市在以上两方面存在的差异。第(7)问要注意题目设问的指向性。城市部分 (一)聚落及其发展1聚落的概念: 。1人口 聚集 聚落 乡村 (农业人口) 城市 (非农人口) 乡村:以 为主的聚落,规模较 。2聚落分类: 城市:以 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

25、济、文化中心。3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等(2)社会经济因素: 等4乡村聚落形态: :一般位于耕作地区的中心,平原集聚型村落简称 :是因近水源,河道延伸而成;(按村庄延伸形式分) :山区沿山麓以及湖塘区沿岸的聚落常呈环状分布。乡村聚落形态 散居型村落表现为 的特点。耕地数量少、分散不连片。 每户为了最限度接近耕地而分散建宅。地形上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5.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北方聚落系统南方聚落系统西部聚落系统住宅形式规模、密度聚落形式农业生产1.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2. 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小;非农业人口。3. (1)气候、光照、

26、水源、地形、土壤;(2)战争、行政、传统文化。4. 集镇;团状;带状;环状;分散、孤立。5.北方聚落系统南方聚落系统西部聚落系统住宅形式多平房,住宅有院落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帐幕式住宅规模、密度大型聚落、密度较小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小型聚落、密度最小聚落形式团状聚落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散居、流动性村落农业生产旱作为主水田为主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二)乡村集市1乡村集市是指乡村按约定,或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2乡村集市布局:(1)目前我国乡村集市多数分布于所在地,这些地方一般人口,有较好的设施;(2)其次,一些便利的地点,如渡口、沿线等处,因货物集散转运便利,量大,成为集

27、市分布的理想地点;(3)此外,在一些工业产品的产地,也会形成交易场所。如竹木产区多有木器加工、造纸、雨伞制造业,丝、棉、毛产区往往兴起纺织加工业,这些地区附近也会形成相关产品交易的集市。答案:1. 时间;定期;不定期2. (1)乡镇政府;集中;服务(2)水陆交通;车站;公路;人流(3)专业手二、城市(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大多数地区先有市再有城)生产力的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社会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最早的城市因农业生产先进而起,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如(四大文明古国)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当今出现城市带、城市群,目前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美

28、洲东北及中部、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结合工业区分布)。(二)城市的个体与城市的等级1城市的个体形态、内部结构(1) 城市的形态影响因素:集中式:平原(地形) 团块状城市如(美国的华盛顿、中国成都、合肥)受地形影响,或外部吸引 城市沿交通线、或河道、道路分布 带状城市如江苏常州、河南洛阳、青海西宁、湖北宜昌、贵州六盆水、甘肃兰州、日本科学城筑波(沿高速公路)如果城市发展轴由3条以上交叉线构成时会形成有3个或以上超长伸展轴的星状地域形态如武汉、大连、韶关、郑州分散式:受地形、和河流等阻隔,形成组团状城市如重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展和空间结构类型可以不一样:集中式 扩展 郊区再扩大受

29、障碍 分散 组团式能力加强 集中规模太大 分散到远郊卫星城或新城(可有的城市由于自然阻隔,或人为控制,不可能完全连成一片集中发展)(2)内部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商业区分布应遵循原则市场最优、交通最优、服务最优,其分布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城市、特大城市会形成中心商务区。区位原因付租能力高,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中心商务区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昼夜差别大、建筑高大密集,内部分层明显。商业区面积小,分布集中。交通通达度高。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最大。有的城市住宅区还分

30、化出现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郊要求环境好(往往与河流、沿海、高地、绿地相连)、交通较方便、知名度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内,介于商业区、工业区间,方便购物与上班。高低级住宅区往往背向发展。工业区分布应在地价低,靠近河流、道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影响因素:地租付租能力低,交通便利。功能分区的分布与组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常见以下模式:同心圆如东京、扇形如烟台、多核心如重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发展变化的早期城市(无明确功能分区) 规模城市(出现功能分区)2城市的等级(1)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按人口规模)我国的设市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

31、模大小,分为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此外,遍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虽然人口未能达到设市建制的标准,但是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范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结论: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城市的等级可以提高。如上海、大庆等。另外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它本身外,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2

32、)城市等级体系(依据中心地理论)结论: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三)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城市发展的基础地形 平坦,因土肥、交通便利多城市如波华带、芝匹带、圣圣带 山区,城市分布在沿河谷、开阔低地如中国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的城市 热带地区,因闷热城市多分布于高原如巴西利亚气候 中低纬温度湿度适中地区多,沿海气候更好

33、城市更集中如中国东部沿海 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城市少,如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区位由供水、航运、防御功能决定 在通航河段上游起点的城市如江西赣州;在河口的城市如广州、上海;在干支流交汇的城市如宜宾、重庆、武汉。因防卫要求在河流弯曲大的河心岛设城如瑞士的伯尔尼、巴黎、波士顿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发展影响巨大资源(矿产) 煤,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城市 铁,鞍山、包头、攀枝花 石油,阿伯丁、玉门、大庆交通城市沿交通干线发展 古代(帆船、马车时代),城市位于河流大道汇合处如中国北方城市多分布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城;南方城市多分布于河流交汇处。现代,城市位于交通枢纽及沿线如中国铁路

34、枢纽城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位于运河边发展而来的城市扬州、济宁政治、军事、宗教 因政治中心兴起的城市如各国的首都如巴基斯坦新都伊斯兰堡;中国的历史上六大古都西安、洛阳、杭州、南京、北京、开封宗教中心城市如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军事中心城市如嘉峪关市新兴城市区位科学城日本的筑波旅游城中国的桂林小结:城市的区位因素也是会发展变化的其中社会经济中的交通、资源对城市区位变化影响较大(四)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化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

35、济发展水平。2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在区域中还表现为城市等级上升、形成等级体系。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1)工业化初期,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吸引劳动力农村剩余人口入城城市化 产业结构:二、一、三。城市化速度很快,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2)工业化中期,资源、资金密集型企业发展,对劳动力要求提高熟练工人(工资较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衣、食、住、行)吸引劳动力城市化 产业结构:二、三、一。城市化速度较快,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3)工业化后期,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对劳动力数量要求下降、素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事技术研发、制造业配套保障等)当这类服务业的比重占服务

36、业总比重60%后工业化。 产业结构:三、二、一。城市化速度减慢,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人力素质决定大公司研发、或总部的区位选择。) 3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乡村聚落分布形态深受自然环境影响水源 水灾-地形农业生产方式早期的城市(罗马、北京)以行政、军事区为中心市中心地域分布皇宫、教堂城市为地区的消费中心城市向资源分布地(煤、铁等),交通枢纽(沿海、河、铁路枢纽等)集中市中心地域分布商业中心城市为地区的生产中心增长中心城市商业、金融、服务业兴起,工厂迁往郊区市中心地域分布中心商务区城市为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占主导、技术创新成为新的增长点。观念改变最求人地和谐市

37、中心地域分布中心花园城市为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经济增长中心产业结构一大于二大于三农业技术进步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工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四次技术革命(1)世界城市化浪潮 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据上图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变化宏观(向城市迁移)、微观(由高度集中于市中心向城市周边扩

38、张。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外部形态点面出现卫星城城市群带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分布组合从混杂有明显分区出现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向城郊迁移;住宅区分为高级、低级。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从不明显同心圆形扇形多核心形产业发展第一产业转化为二、三产业出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倒三角生态);社会问题(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备考指南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不同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后果发达国家18世纪中叶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因后果发达国家18世纪中叶趋缓70左右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逆

39、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快速增长30左右不适应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许多社会问题总结:国外城市化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集中型城市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状况差异:拉美(农业人口转变与非农产业发展不同步) 过度城市化中国(农业人口转变受限,但非农产业发展较快) 滞后城市化中国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过程时期分别经过以下几个城市化阶段:中国工业起步期(矿业开发) 乡村城市化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农民进城(第一次民工浪潮) 过度城市化计划经济时期,严格控制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反城市化目前户口政策逐步放开 城市化逐步加快 (3)中国目前城

40、市化模式:案例分析与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化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工业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时间,当时的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利的条件:.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良好区位(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东南亚),.全国最大侨乡之一区分上述的“有利条件”为何种区位分析;请进一步区分其中当时具备的突出优势,和现在仍保持的优势。工业区位分析;突出优势政策,仍保持.良好区位(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东南亚),.全国最大侨乡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水、噪音、耕地、林地问题);调整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南沙开发区,.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加强规划和管理本部分小结:4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方式(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 废气和各类市政建设 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变化 热岛、雨岛、雾岛污染 废水和城市的道路建设 地表、地下水质、水量、运动变化 地表、地下水污染,城市内涝生态 废渣 土地质量下降各类建筑 绿地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噪音、光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