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 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很快,我们就要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去继续人生的 下一步了。从一个学校到一个学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毕业,我们人生的基础就这样 构建起来,不能说每一层基础都打得很牢靠,但是经过这许多的锻炼,我们已经具备 了足够的能力,至少我相信,是可以迎接接下来的挑战的。不过,在这之前,摆在我 们面前的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大学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 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和各方面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系统的训练,也是 对以前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不仅是对 我们综合、科学、合理地
2、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的一种检验,同时还能巩固和加强对专 业知识的掌握,在自己头脑中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借助这种较强实 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进一步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作为一个道路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本设计主要是针对给定地质、水文、气象、路线布置等条件,进行道路选线、纵 横断面设计、防护工程设计、桥涵设计、土石方计算和调配及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 此路段为山区三级新建公路,各相关条件均已给定或自行查找。设计完成后需要达到 线路平整,结构性能好,变形小,行车平顺舒适、造型简洁美观、养护工程量小等的 目的。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
3、和不断完善,特别是伴随各种先进的施工方法的出现,更 使道路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方便、快捷和完美。各种新技术的穿插应用对道路的建设 注入了新的血液。 本设计为合川幸福论至油坊沟路段新建三级公路,该路段全长约 3464.229m,段 中有桥梁涵洞等构造物。道路设计时考虑的因素很多,计算较复杂,计算量也很大, 某些计算部分手算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可靠性不高,故在这些部分的计算过程中采用 道路纬地和道路海地计算软件计算,坐标计算、曲线要素及桩号计算、设计 高程计算以及结构验算等均采用手算完成,而且所有设计均按照新规范公路桥涵设 计规范 (JTG D60-2004) 、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
4、规范 (JTG D62-2004)进行设计。全文分为方案比选、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章节。 在毕业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所进展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向指导教师悉心请教、 认真查阅各级公路设计标准、规范,以及与同学的积极讨论基础之上。毕竟是初次进 行这样系统、详尽的道路工程综合设计,加之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和尚无经验可谈, 在遇到一些实际难题时,总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甚至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到底是为 什么这样或那样,由于指导老师平时有课,加上在指定教室进行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 所以设计成果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此,我衷心的恳请各位 教师给予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所有的意见和建议。
5、并且不断的总结,以使自己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争取尽善尽美!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第 1 章 设计概况 .1 1.1 任务来源及自然状况 .1 1.2 设计原则和依据 1 1.3 设计要求和标准 2 第 2 章 路线设计 4 2.1 平面线形设计 4 2.1.1 平面技术指标的确定 .4 2.1.2 选线和定线 .7 2.1.3 平面详细设计 9 2.2 纵断面线形设计 20 2.2.1 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 20 2.2.2 纵断面初步设计 22 2.2.3 纵断面线形设计方法和步骤 .25 第 3 章 路基设计 27 3.1 横断面设计 27 3.1.1 路基横断面的
6、组成 27 3.1.2 横断面设计步骤 29 3.1.3 路基土石方计算 .30 3.1.4 土石方的调配 .30 3.2 挡土墙设计 31 3.2.1 挡土墙的设计用途 .31 3.2.2 挡土墙的布置 .31 3.25 排水设施 40 3.2.6 沉降逢与伸缩缝 .40 3.3 边沟设计 40 3.3.1 边沟常用断面形式 .40 3.3.3 纵坡和长度 .41 3.3.4 边沟的出水口 41 4 小桥涵洞设计 42 4.1 涵洞设计 .42 4.1.1 概 述 42 4.1.2 涵洞布置 .43 4.1.3 涵长计算 44 4.2 小桥设计 .45 4.2.1 小桥计算指标 45 4.2
7、.2 小桥位置选择 45 第 5 章 路面结构设计 .47 5.1 路面要求 47 5.2 路面的分类 47 5.3 路面结构层划分 48 5.4 设计依据 48 5.5 结构层计算 48 第 6 章 特色设计 .53 6.1 填挖交界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 .53 6.2 填挖交界处理的方法 .53 6.3 应该注意的事项 .54 第 7 章 施工图预算 .55 7.1 施工图预算 .55 7.2 概预算的编制步骤 .55 第 8 章 结论及建议 59 致 谢 60 参考文献 61 摘 要 本设计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合川幸福路至油坊沟公路段约 3464 米的新建三级公路 (40km/h)整个设计过程
8、的情况,并对施工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扼要说明。设计过程大 概分为:路段的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对部分路段的结构物进行 单独设计,以及路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图的预算编制。经过计算设计,所得到路基设 计表、土石方数量表、路面加宽表等,防护的设计成果主要有:路线平面设计图、纵 断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挡土墙设计图、涵洞及小桥设计图以及直线曲线转角表、 路工程数量表,最后根据工程数量,进行了施工图的预算编制。 在这次设计中,我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许多不足之处,有幸在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 帮助下逐步得以改正,进而在运用知识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
9、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 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三级公路 平面线形 纵断面 涵洞 小桥 Abstract The detailed design specification introduced a new Thirdly highway (40km/h) about 3464 meters of Xingfulu to Youfanggou in Hechuan prov of the entire design process an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utline
10、d. Desig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 the horizontal bar design sections, vertical section design, photographic design, to separate sections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roa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budgeting. After calculation design, has been the main outcome of the design : graphic desi
11、gn line, vertical section design, photographic design, the design of retaining walls, culverts and small bridges design and linear curve corner table, roadbed design tables, the number of earth and stone tables, road widen table, the number of protective engineering table, the final number of works
12、under a construction plan of budgeting. In this design, I discover the place of many shortage within study of oneself, be lucky and can correct gradually under the leading the teacher and the help of the classmates, then at make use of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problem conta
13、in very big exaltation, further making strong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aking own professional character have the exaltation of the certain degree.Because the level ourself is limited, the shortage and mistakes that are among thems are unavoidable, please the animadversion correct. Key words: T
14、hirdly roads ,flat surface line form,vertical section, culvert, small bridge 第 1 章 设计概况 1.1 任务来源及自然状况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道路,尤其各主干道公路是交通的基础,是国家经 济活动的基础和人民生活的基本设施,并可以作为全国土地利用的骨架。公路除了具 有各种车辆行驶,人畜行走等基本功能外,它还是收容能源及各种信息输送设施的载 体,具有汽车专用,分隔行使,封闭与立交,控制出入,线性标准高,设备完善等多 项功能。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祖国的绝大部分地 区已经实现了村
15、村通公路。而在重庆市合川附近的一个小山村油坊沟村,至今只有一 条仅等外级公路相连与合川市区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条公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 油坊沟村以及沿线村庄的交通需求。经过详细的前期研究与调研,由政府拨款进行在 合川幸福与油坊沟之间修一条能满足当前以及未来交通量需求的公路。经过详细的交 通量调研、考察等工作,准备在该路段新修一条设计车速为 40km/h 的三级公路。该 条公路将会给沿线的居民带来极大的交通便利,对沿线的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该路段的属于自然区划区,沿线为浅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土质为紫色粉质 粘性土,覆盖层为为 11.5 米,其下为泥岩。沿线材料供应较为丰富,附近可采集到
16、砂、碎石、块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 根据计划需要供应。 1.2 设计原则和依据 设计在满足工程经济和符合三级公路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 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施工技术条件、地质气候、材料来源等其它影响因素。 1数目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轻易的采用低指标和 极限指标,同时不要不顾及工程量的增加采用高指标。在路线部设时尽量保证行车安 全,舒适,快捷的前提下做到工程数量小,造价低,使用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目的; 2处理好道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注意与农业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 少占田地并尽量不要占高产田地和经济作
17、物田地,避免穿越经济林园,并注意与修路 造田,农田水利设施,土地规划相结合; 3充分重视水文地质条件和问题,不良地质地貌对道路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同 时对特殊地质的处理的工程费用非常大,这将极大的增加工程成本和造价。对于滑坡、 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沼泽等严重的工程地质水文问题应慎重的处理一般情况下 应尽量绕避,必须穿越时应选择合理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3 设计要求和标准 本项设计方案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 公 路
18、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 公路沥 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的要求。 公路等级:山区二级公路; 计算行车速度:40km/h; 路基宽度: 8.50m; 路面宽度:23.5m; 土路肩宽度: 0.75m; 车道数:2; 设计年限:8 年。 本设计为浅丘区三级公路设计,浅丘区区基本特征如下: 自然特征:地面平坦,沟渠较少,无河谷,悬崖,地面自然坡度在 10。 以下,地 形对部分路段平,纵线性无太大约束。丘陵地形山势平缓,地物随地形变化而变化, 农业较发达,土地种植种类较多,水田为主,旱林为辅,居民点及建筑群
19、时有出现。 路线特征:路线以平曲线和竖曲线为主体构成空间线性;局部方案多,布线灵活, 可能的路线走向多;路线平,纵,横三方面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约束较小;线性指标 一般高,但指标变化幅度大。 现把确定的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在设计中需要的一些技术指标汇总成表,见下表 所示如不全面将在后面的设计中给出,具体个指标的确定详见后面的章节。 表 11 公路主要技术指标汇总 公路分类 一般公路 公路等级 三级公路 地形 浅丘区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行车道宽度(m) 7.0 路基宽度(m) 8.0 极限最小半径(m) 60 一般最小半径(m) 10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600 停车视距(m)
20、40 超车视距最小值(m) 150 最大纵坡(%) 7 最大合成坡度(%) 10 最小坡长(m) 120 回旋线最小长度(m) 35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700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 450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700 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 45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35 同向曲线 240最小直线长度 (m) 反向曲线 80 第 2 章 路线设计 本设计为浅丘区三级级公路,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可知,作为集散公路,混 合交通量较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设计行车速度采用 40km/h。 2.1 平面线形设计 公路的平面线形主要线型有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2.
21、1.1 平面技术指标的确定 2.1.1.1 直线 1. 直线的适用条件 (1) 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得平原区或山区得开阔谷底; (2) 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得农耕区等以直线为主体的地区; (3) 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便于施工,创造有利的引道条件; (4) 平面交叉点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 (5) 双车道公路在适当间隔内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提供较好的超车段。 2. 直线的最大长度 由于过长的直线线形呆板,行车单调,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等危害,因此应该避免 适用过长的直线。若采用过长的直线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措施。 3. 直线的最小长度 规范规定:
22、当设计车速60km/h 时,同向曲线间的最小长度大于等于 6 倍的设计 车速,反向曲线间的最小长度不宜小于 4 倍的设计车速;当设计车速40km/h 时,参 照上述规定执行。本设计中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 6V,即 240 米。反向曲线间 的直线最小长度为 2V,即 80 米。 2.1.1.2 圆曲线 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 和加宽。 1. 圆曲线的最小半径 (1)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 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使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 (2)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
23、段相同的路拱 横坡。 表 2.1 圆曲线半径 2. 圆曲线的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 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因此,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圆曲线 半径不可大于 10000 米。 3. 圆曲线半径的选用 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了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 线。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宜采用大半径,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 采用,本设计中设置曲线最小半径为 200 米。 技术指标 三级公路(m) 一般最小半径 100 极限最小半径 60 路拱 %0.2600不设超高 最小半径 路拱 800 4. 平曲
24、线的最小长度 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 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 2 倍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由缓和曲 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 9s 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 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 6s 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 车辆在 3s 内的行驶距离。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70m 5. 关于小偏角的曲线长 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在转角等于或小于 7处平曲线长度应大于 7的转角, 三级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 7的平曲线长度的一般值是 500/m。 2.1.1.3 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
25、下几方面: (1)离心加速度变化率不过大; (2) 控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 (3)控制行驶时间不过短; (4)符合视觉要求; 因此, 规范规定:设计车速为 40km/h 的三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 35.。一般情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 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 2.1.1.4 行车视距 1. 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着行车的安全与速度,它是公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 标之一。 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规范规定,三级公路设计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 视距的两倍。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
26、视距,但必须采取 分道行驶措施。 对于设计车速为 40km 的三级公路,会车视距 St取 80m,超车视距 Sc一般值取 200m。 2.平面视距的保证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 障碍物所遮挡,因此,在路线设计时必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线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有 遮挡时,则必须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当视野内有稀疏的成行树 木,单棵树木或灌木,对视线的妨碍不大并可引导行车或能构成行车空间时,则可予 以保留。 2.1.2 选线和定线 选线和定线,就是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在路线起、终点间,结 合地形,地质,地物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平
27、、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 定中线位置,然后进行有关测量和设计工作。 本设计路段全线在合川境内,两点间多农田,山丘,沿线无不良工程地质。 2.1.2.1 根据改建定线 根据地形与原道路的实际情况,路线绝大部部分是沿老路走,而为满足三级级公 路的现行规范半径要求,新建是比较好的选择方案。直线是平面线形中的基本线形。 直线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两目的地,具有路线短捷、缩短里程和汽车行车方向明确、视 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简单的特点,同时,直线线形简单,容易测设。另外, 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对双车道的公路有必要在间隔适当的距离处设置一 定长度的直线。 但沿线多为开阔的阶地,而这些介地
28、是山岭重丘区仅有的良田及耕地,修路与占 地的矛盾突出,应尽量解决好占地问题;二应靠近山坡进一些,但靠山体过近,路线 的线形就会差一点,同时易于破坏山体的稳定性,要增加山体的坡面防护措施,需防 止山体滑坡,碎石崩塌,山洪冲毁路基的可能性,结合两者,选择线形时,宜离开山 体一段距离。同时,注意道路的横向排水。 2.1.2.2 纸上定线 1. 确定直线 根据地物、地形、地质以及其它因素确定的平面控制点,用“以点定线,以线 交点”的方法,在地形图上逐段初步定出路线交点。在越岭线紧坡段,要根据真坡进 行纸上放坡确定的坡度线定线。 根据平面线形标准,对同向和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进行初步验算,看是否达到 技术
29、标准要求;对平面控制较严的路段进行重点检查(包括直线上和曲线上的控制)。 若不能满足线形标准和控制点要求,应进一步调整路线和交点位置,并注意全路段前 后直线长度是否均衡,在不过分增大工程量的原则下适当调整使之均衡。 对个别重点艰巨工程路段(如高填深挖、大中桥位置、高挡墙及特殊工程等)线 形应综合平、纵、横及构造物各方面因素反复调整路线,使之优化,既要达到高标准, 又要使工程数量省。 2. 确定曲线 根据技术标准和各交点的控制条件,初步选定各弯道的曲线类型、曲线半径 R 和缓和曲线长度 。Sl 对控制条件较严的弯道进行验算,看是否满足要求。确有把握后才把 R 及 确Sl 定下来。在进行曲线验算时
30、要注意以下几点: A:抓住主要矛盾,确定好控制条件。一般同向、反向曲线较近时,或桥头引线 段宜用切线长为控制条件;小偏角宜用曲线长控制;大偏角及弯道内侧有地形、地物 限制时,宜用外距控制;陡坡急弯段宜用合成纵坡控制;当线位在曲线上时,宜用曲 线上任意点控制。 B:一般选定曲线要素时,先根据具体情况假定缓和曲线 长度,反算出曲线半Sl 径 R 后,再检查 长度与 R 是否协调和满足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则重新假定缓和Sl 曲线 长度,再反算 R,再检查 ,直到满意为止。特殊情况下(如为了设置凸形曲Sl Sl 线等)也可先选定半径,反算缓和曲线长:对于控制不严的弯道,可在大于一般最小 半径的范围内
31、选择半径;对于条件较好的弯道,可在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半径的范围 内选择半径。 C:注意满足同向和反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要求。 D:S 型曲线应注意其回旋曲线参数(A1/A22 倍) 、半径比(R1/R23 倍) 、中 间短直线的要求(0 ) 。4021A E:对复曲线及卵型曲线,注意曲线半径比在最优范围内。 F:基本型曲线注意曲线长度的适宜比例,即: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在 1:12:1 的范围内。 结合以上几个原则同时考虑,最终确定各个交点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 2.1.3 平面详细设计 (1)路线交点坐标与路线转角的确定。 (2)导线的确定:在 1:2000 的地形图上初步定线后,利用
32、 CARD/1 软件进行详 细定位,确定路线各要素坐标,详细结果见 S4“直线及曲线一览表” 。 2.1.3.1 平曲线的各曲线要素的确定 1各个交点之间的交点间距、转角、方位角为: (1)QD(76138.7064,68910.1197)和 JD1(76283.4981,68648.4132)的交点间距为: =299.090 米2121)()(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6124612xyarctgxy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2985714360 (2)JD1(76283.4981,68648.4132)和 JD2(76887.4045,68425.6341)的交点间距 为: =64
33、3.687 米2121)()(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20145612xyarctgx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3394504360 路线的转角为: 404750 (左)1 (3)JD2(76887.4045,68425.6341)和 JD3(77187.2971, 68495.2786)的交点间 距为: =307.873 米21213 )()(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1342712xyarctgx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13427 路线的转角为: 331923(左)2 (4)JD3(77187.2971, 68495.2786)和 JD4(77491.2865, 683
34、34.7404)的交点间距 为: =343.776 米2121)()(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27501912xyarctgxy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332941360 路线的转角为: 405416(右) (5)JD4(77491.2865, 68334.7404)和 JD5(78058.4144, 68692.1701)的交点间距 为: =670.366 米2121)()(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32131612xyarctgx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321316 路线的转角为: 60335(左)4 (6)JD5(78058.4144, 68692.1701)和 J
35、D6(78408.2544, 68847.0819)的交点间距 为: =382.604 米21215 )()(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2353312xyarctgxy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23533 路线的转角为: 82013(右)5 (7)JD6(78408.2544, 68847.0819)和 JD7(78544.6608, 69239.6054)的交点间距 为: =415.550 米21216 )()(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70501312xyarctgx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705013 路线的转角为: 465711(左)6 (8)JD7(78544.66
36、08, 69239.6054)和 JD8(78796.0785, 69304.1902)的交点间距 为: =259.581 米21216 )()(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14242412xyarctgx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142424 路线的转角为: 562549(右)7 (9)JD8(78796.0785, 69304.1902)和 ZD(78934.5653, 69482.0726)的交点间距为: =225.435 米21216 )()(yxL 路线与 X 轴的夹角为: =5255312xyarctgxrt 路线的方位角为: 52553 路线的转角为: 374129(左)8
37、 2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根据标准规定的选择方法来选择半径,如:外距控制选半径、切线长选半径、 曲线长选半径等。在把半径取整,来反算曲线要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计算过程 (1) JD1 R=200 米 = 58 米l q= = 28.980 米2 340Rl p= =0.700 米38ll 4047501 T= =103.614 米qpR2tan1 L= =200.409 米l180 E= =14.128 米RpR2sec1 J1= =6.819 米LT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0+195.476TJDZH桩 号桩 号 K0+253.476lY桩 号桩 号 K0+295.6812LQ桩 号桩 号 K
38、0+337.885y桩 号桩 号 K0+395.885lYHZ桩 号桩 号 K0+299.09011LJD桩 号 ( 2 )JD2 R=240.000 米 =60 米l q= =29.984 米2 340Rl p= =0.625 米38ll 3319232 T= =101.999 米qpR2tan L= =199.583 米l2180 E= =11.170 米RpRsec2 J2= =4.415 米LT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0+833.960TJDZH桩 号桩 号 K0+893.960lY桩 号桩 号 K0+933.7512LQ桩 号桩 号 K0+973.543yLHY桩 号桩 号 K1+0
39、33.543lZ桩 号桩 号 K0+935.9591212 JJDJ桩 号桩 号 (3)JD3 R=200 米 = 60 米l q= =29.98 米2 340Rl p= =0.749 米38ll 4054163 T= =104.861 米qpR2tan3 L= =202.813 米l3180 E= =14.261 米RpR2sec3 J3= =6.909 米LT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1+134.556TJDZH桩 号桩 号 K1+194.556lY桩 号桩 号 K1+235.9632LQ桩 号桩 号 K1+277.369y桩 号桩 号 K1+337.369lYHZ桩 号桩 号 K1+239
40、.417233 JLJD桩 号桩 号 (4)JD4 R=220 米 = 55 米l q= =27.486 米2 340Rl p= =0.573 米38ll 603354 T= =154.987 米qpR2tan4 L= =285.613 米l4180 E= =34.772 米RpR2sec4 J4= =24.361 米LT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1+421.298TJDZH桩 号桩 号 K1+476.298lY桩 号桩 号 K1+564.1052LQ桩 号桩 号 K1+651.911y桩 号桩 号 K1+706.911lYHZ桩 号桩 号 K1+576.285 344 JLJD桩 号桩 号 (
41、5)JD5 R=800 米 = 70 米l q= =34.998 米2 340Rl p= =0.004 米3 428Rll 820135 T= =93.322 米qpR2tan5 L= =186.405 米l5180 E= =2.378 米RpR2sec5 J5= =0.239 米LT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2+128.968TJDZH桩 号桩 号 K2+198.968lY桩 号桩 号 K2+222.1712LQ桩 号桩 号 K2+245.373y桩 号桩 号 K2+315.373lYHZ桩 号桩 号 K2+222.290455 JLJD桩 号桩 号 (6)JD6 R=260.000 米 =
42、68 米l q= =33.981 米2 340Rl p= =0.710 米38ll 4657116 T= =147.227 米qpR2tan6 L= =281.066 米l6180 E= =24.272 米RpR2sec6 J6=13.387 米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2+457.429TJDZH桩 号桩 号 K2+525.429lY桩 号桩 号 K2+597.9612LQ桩 号桩 号 K2+670.494y桩 号桩 号 K2+738.494lYHZ桩 号桩 号 K2+604.655455 JLJD桩 号桩 号 (7)JD7 R=240 米 1= 68 米 2=60ll q 1= =33.97
43、8 米 q 2= =29.9842 340Rl2340Rl p2= =0.802 米 p2= =0.62538ll 38ll 5625497 T1= 1=162.963 米 T 2= =qpR2tan72tan7qpR L=Ly+ 1+ 2=300.374 米l E=33.172 米 J7= =21.890 米LT21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2+843.8541TJDZH桩 号桩 号 K2+911.854lY桩 号桩 号 K2+998.0412LQ桩 号桩 号 K3+084.229y桩 号桩 号 K3+144.229lYHZ桩 号桩 号 K3+006.81767 7JLJD桩 号桩 号 (8)
44、JD8 R= 217.143 米 = 52.000 米l q= =25.988 米2 340Rl p= =0.519 米38ll 3741298 T= =100.279 米qpR28tan L= =194.845 米l810 E= =5.714 米RpR2sec8 J2= =5.714 米LT 曲线主点桩号计算: K3+144.229TJDZH桩 号桩 号 K3+196.229lY桩 号桩 号 K3+241.6512LQ桩 号桩 号 K3+287.074y桩 号桩 号 K3+339.074lYHZ桩 号桩 号 K3+244.5087887JLJDJ桩 号桩 号 3. 超高加宽 (1) 超高 微
45、丘区三级公路最大超高坡度为 8。超高方式采用绕行车道内边缘旋转。超 高值的计算按表 2.2 进行计算: 表 2.2 超高计算表 计算公式 说明 超高位置 0x0x 外缘 chcjibai 中线 c cji2圆曲 线 上 内缘 chcjiBaij 外缘 cccjgj hLxibiia或 中线 chgjib2 jia2 或 ccggj xi0绕边轴旋转 过渡段 上 内缘 cgjxjiBai jxj iLB 1.计算结果均 为与设计标高 (路基边缘) 之差。 2.临界断面至 缓和段起点长 度: cgLix0 3.按直线比例 加宽 jcjxBL 2. 加宽 公路标准规定,平曲线半径等于小于 250m
46、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双车 道路面的加宽值见下表。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 1 类加宽值,其余 各级公路均采用第 3 类加宽,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 2 类加 宽值。 表 2.3 公路平曲线加宽表 加 半 宽 类 径 别 250 200 200 150 150 100 100 70 70 50 50 30 30 25 25 20 20 15 第 1 类 0.4 0.6 0.8 1.0 1.2 1.4 1.8 2.2 2.5 第 2 类 0.6 0.7 0.9 1.2 1.5 2.0 第 3 类 0.8 1.0 1.5 2.0 2.5 由上表可得:本次设计的最大
47、加宽值为 0.8 米。 2.2 纵断面线形设计 2.2.1 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 2.2.1.1 纵坡 纵坡的大小与坡段的长度反映了公路的起伏程度,直接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行 车质量和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工程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须对纵坡、坡长及 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安排。 1最大纵坡 汽车沿纵坡向上行驶时,升坡阻力及其他阻力增加,必然导致行车速度降低。一 般坡度越大,车速降低越大,这样在较长的陡坡上,将出现发动机水箱开锅 、气阻、 熄火等现象,导致行车条件恶化,汽车沿陡坡下行时,司机频繁刹车,制动次数增加, 制动容易升温发热导致失效,驾驶员心里紧张、操作频繁,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尤其 当遇到冰滑、泥泞道路条件时将更加严重。因而,应对最大纵坡进行限制。 最大纵坡值应从汽车的爬坡能力、汽车在纵坡段上行驶的安全、公路等级、自然 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 规范对二级公路最大纵坡规定如下: 设计车速为 40km/h 的三级公路:最大纵坡为 7%。本设计的最大纵坡为 4.09%, 满足规范要求。 2最小纵坡 各级公路的路堑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顺利,防止水浸路基, 规定采用不小于 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平坡(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