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方针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 新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公共文化服务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十)普及文化知识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 业 四、新闻事业 (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 (十五)办好新闻网站 (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 五、文化产业 (十
2、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十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十九)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 (二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二十一)健全各类文化市场 (二十二)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 和流通方式 六、文化创新 (二十三)繁荣发展文学艺术 (二十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 (二十五)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 (二十六)加快科技创新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七、民族文化保护 (二十八)编纂出版文化典籍 (二十九)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 (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 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三十一)规范和保 护国家、民族语言文字 (三十二)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 (三十三)抢救濒危文化
3、遗产 八、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 传播渠道 (三十五)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 (三十六)实施“走出去” 重大工程项目 九、人才队伍 (三十七)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 设 (三十八)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 (三十九)做好培训工作 (四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 设 (四十一)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四十二)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四十四)健全宏观调控 (四十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十六)完善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 (四十七)加强文化立法 (四十八)实施步骤 “十一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4、 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 要,确定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 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 协调发展。 序言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 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 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 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 来的
5、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 结合日益紧 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 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 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民族生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提 高民族创造力,在国际竞
6、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 设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 增强,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施和服务 网络日趋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有较大增 长空间的产业门类,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明确 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 积极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初步形成。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 全社会所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文化创新成果
7、不断涌 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 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 调发展。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 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体制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和 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 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 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 要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
8、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指导,以科学发 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 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
9、方针原则。 “十一五” 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下方针 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 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 权益,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 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 对文化发展的地位、 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 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 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
10、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 国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 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国文 化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 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 能。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 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 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 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 发展先进文化,支持 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国 家文化安全,推动中国特
11、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 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 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到 2010 年,文化发展的 总体目标是:完成“十 一五”时期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赋予文化建 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 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 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 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地保 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 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
12、综合国 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 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 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 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 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 ”期末,城市的文化 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 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 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 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 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 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
13、产品。 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 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 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 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及相关 产业增加值 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有所增加。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 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 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 抓好文化“走出去” 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 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 外文化交流,扩大对
14、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 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的体制机 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 新。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 党理论创新实践的研究,推出一批理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始终坚 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
15、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 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学习贯彻科学发 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 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发 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 重点,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扎实推 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加 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切实推进马克思 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加强图书、报刊、广播、 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 继续组织编写干部学习读本
16、和通俗理论读物,回答干部群众关心 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党委讲师团建设,形成一支忠诚党的理论 武装工作、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理论队伍。 2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 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 方向,研究并回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问题,研究并回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研究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 想认识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以马克思
17、主义 理论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为 二级学科,以哲学社会科学等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 科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 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史 学、法学、文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材,编写基本覆盖哲学 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 150 种左右重点教材,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加强和改进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 强哲学社
18、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哲学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 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 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整合研 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国 家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 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与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 问题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社会科学研究 机构和高等学校应主要围绕
19、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 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 究。国家扶持的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要保证完成 国家确定的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 策研究。重点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项目,扶持关系哲学社 会科学发展全局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 研究项目,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 目。 (未完待续)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 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结合,着眼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 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
20、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 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全面落 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 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
21、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 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 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努力营 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 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践行社会主 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深 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八荣八耻” 的基本要求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 家庭。把“八荣八耻” 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大中小学的思
22、想政治理 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贯穿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的课堂教 学中。充分发挥市民学校、村民学校、民工学校等基层宣传教育 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八荣八耻” 宣讲和巡回 报告活动,大力宣 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 践活动,切实解决公民文明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3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加 强大中小学思想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建设,指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认 真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 调动各方面
23、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的教育网络。在 重大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 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 管理,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大中城市要因地制宜,重点建设好市级未成年人校 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可建设少年儿童主题公园。到“十一五” 期 末,力争实现县县有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电台、电视台要办好少儿频率、频道或栏目、节目,重点新闻网站 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开设少儿网页、专栏,出版单位要出版一批适 合未成年人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切实做好推介工作,为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
24、文化环境。 (七)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 镇、 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使城乡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 有显著改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有明显提高。城 市要以社区为重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 、创建和 谐社区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村镇要以促进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小城镇和文 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 风易俗、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行业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加强诚信 建设,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共铸诚信、文明风景旅游区、做人民 满意公务员等活动,树立行业文明新风。 三、公共文化服
25、务 (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推 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把政府的职能 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从现阶段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出发,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 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 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 设施为骨干, 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 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 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
26、、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 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 设施,大力推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大对重要社科研 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承担政治性和公 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的扶持力度。 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 强图书馆、博物馆和文 化馆(中心)建设。 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 础上,基本实现乡镇 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加强各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 维护,更新设 备,保障正常运行。 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 备流动文 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 专栏 1 国家重大文化设施、重
27、要文化工程项目 和重点扶持的社科机构、艺术表演团体、出版单位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国家大剧院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暨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国家话 剧院建设工程、中央电视台新址建设工程和地方重要文化设施建 设。 重要文化工程项目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 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基本完成全国市、 县和乡镇分中心建设,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 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 换,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兴传播载体,加快电影制作、发行、存 储和放映的数字化。 国家重大出版
28、工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马克 思恩格斯文集、 列宁文集、 中华大典、 中华古籍全书、 中国大 百科全书、 大辞海、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等重点图书、音像、电 子、网络出版物。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工程 完成 100 幅(件)表现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 人物的大型绘画和雕塑作品,收藏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 术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美术作品以及革命美术作 品和相关史料。 新疆、西藏、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程支持少数民 族语言文字的各种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和发行。 重点扶持的社科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 重点扶持的艺
29、术表演团体 中国京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 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 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爱乐乐团,以及体现民族 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地方艺术表演团体。 重点扶持的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盲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单位。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 层次、 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 量。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 务时间、 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 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完善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 设施对
30、未成年人等 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共文化 设施可向社会免费开放。 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 备条件的城市 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 和农村延伸。 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 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 提供免费文化服务。 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 务领域的应用,建设 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 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 间开办博物馆、 图书馆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各 级政府
31、要发挥 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 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 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 社会资金兴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国家标 准,修订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建设标准。完成公 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 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 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 运
32、行机制。 4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 权益。采取政府采 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 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 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 老年人等群体开放。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 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开办添 加手语的节目或栏目。积极开展为农民工送书、送戏、送电影活 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保留一定数量的模拟频道,完 整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的主要节目,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惠的资 费政策,保证他们的基本收视需求。 (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中
33、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增加政府投入, 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资源 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 。加快欠发达地区综合 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实施农村文化 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 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专栏 2 农村文化建 设重点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 工程 推进广播电视进 村入户,充分利用 无线、卫星、有线、微波等多种手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套
34、数更 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全面实现 20 户以上已通电自然 村通广播电视。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 源,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 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 影。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 25 万个 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 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 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 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为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 放映车,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 科技宣传
35、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 资源,逐 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中央和省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 台要加大农村和农业 报道的分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农业大省的党报、 党刊、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市 (地)党报和市(地)县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 作 为主要任务。 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 农村题材纳入 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广播剧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 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 接送到农村
36、。购买适合农村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 院团使用、改编并为农民演出。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 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加强“三农” 读物出版工作,开发出版适合农村经济社会 发展,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音像制品和图书等各类出 版物。实施“ 送书下乡工程” ,重点面向西部地区国家扶 贫开发工 作重点县的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 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 书量,形成统一 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 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按照“政府资助建 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 农民群众开
37、办“农家书 屋” 。 3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 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 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 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 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 定数量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文化 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政府要保证文化馆(站) 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广播电视发射 转播台正常运转必需的经费、广播电视“村村通” 运行维护经费和 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 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
38、容。 (十)普及文化知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人文社科、文 艺欣赏、 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强村镇文化、社区文 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实施“ 国民 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 乐、舞蹈、曲 艺、雕塑、 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高度重视 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 常识和传统文化技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 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群众文化创作,发 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 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
39、朗诵、 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 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富余、离退休演艺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 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 和艺术讲座,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十一)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 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 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方式,通过 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城市对农村开展“一帮一” 对口支援活动, 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支持 其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的组 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 部
40、计划”、 “高校毕业生到 农村服务计划”和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日 行动中增加文化服务的内容。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 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提供志愿文化服务。 支持和资助优秀文化专业人才支援西部文化建设。对优秀的文化 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十二)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 业。引导和鼓 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 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 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动 员城市单位、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 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鼓
41、励权利人许可基 层文化单位无偿使用其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机关、企业、学校 的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文化服务。 四、新闻事业 (十三)推进新闻媒体建设。始终把坚 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 位,切实加强各类新闻媒体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 主流舆论。 1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 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 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内容、形式、 手段和机制的创新,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 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好正面宣传,全面 宣传党的主张,准确反映群众意愿,扩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增 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多地宣传基层群
42、众的先进典型。 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以及典型宣传,加强重大主题 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做好舆论监督。重 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2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认真落实 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 暂行规定。建立和完善报刊退出机制。加强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 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行业自律, 有效制止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闻媒体要坚 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 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 服务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
43、新闻单位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 。 积极推进报刊业结构调整,适度控制报刊规模,减少数量,提高 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继续做好报业集团改革工作,扩大党报的 市场覆盖率。加强对子报子刊的管理,发挥子报子刊的优势,使 之成为党报党刊的补充和主流宣传阵地的延伸。进一步加强和改 善对都市类报刊的调控和管理,发挥其贴近生活、可读性强、丰 富多采的特点,提升报刊格调和品位。依托新闻媒体的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壮大综合实 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十四)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扶持党 报、党刊、通 讯社、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增强持续发展 能力,成
44、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 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加大对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 强基础设施 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信 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等要努力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稳定主报主刊 发行量,扩大覆盖面。新华社要发挥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 的作用,加快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建设,发挥新闻信息 资源整合、共享、管理的功能,确保新闻信息产品在国内的市场 占有率,努力拓展海外用户。推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在全国 市(地)级以上城市的调频覆盖,加强中央电视台的频道
45、品牌化建 设。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业务的改革,促进零售工作,扩大覆盖面。 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的发展。 (十五)办好新闻网站。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 资源、 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努力营造健康向 上的舆论氛围。 1推进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扩大中央重点新 闻网站基础设施 规模,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实 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发布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技 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完善地方互联网新闻事业发展格局。 2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 闻网 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
46、响 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争取其中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进入 世界前列。 3促进新闻网站健康发展。完善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 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机制。规范网上新闻信息源的转载和非新闻 单位网站的信息发布,建立市场化供稿机制。 (十六)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充分发挥 国家主流媒体在信息、 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 电视、移 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 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 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文化产业 (十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确定重点
47、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 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 “中华字库” 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1影视制作业。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 电视剧、非新闻类 电视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 和后产品开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 展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 2出版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 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 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培育一批 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实力的出版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
48、经 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3发行业。支持出版物发行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 业、跨所 有制经营,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 物流通系统,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出版物市场。 4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 盘复制业, 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使我国成为重要 的国际印刷复制中心。 5广告业。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积极促 进广告业的健康发 展,努力扩大广告产业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广告营业 总额有较快增长。 6演艺业。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 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 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批大
49、型演艺产业集团。 7娱乐业。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鼓励连锁 娱乐企业的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 乐主题园区建设。 8文化会展业。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 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 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办好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相关文化活动及会展,使文化会展业成为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专栏 3 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 1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 2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 3中国国际动漫节 4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 5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6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7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8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 9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 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 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 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 网络文化发展空间。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