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实施方案(2017-2020 年)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重要意义 .1 二、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战略定位 .4 (三)建设目标 .4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空间 .6 (四)建立完善空间管控体系 .7 (五)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7 (六)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空间 .9 (七)打造集约高效农业空间 .11 四、构建先进发达的绿色经济 .12 (八)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12 (九)加快推动三高产业绿色升级 .13 (十)发展壮大三低绿色产业体系 .15 (十一)构建清洁高效资源能源体系 .20 五、构建清洁优
2、美的绿色环境 .20 (十二)打造清洁生态水网 .21 (十三)打造清洁干净空气 .24 (十四)打造清洁安全土壤 .28 I (十五)建设美丽岭南乡村 .31 (十六)建设美丽蓝色海湾 .35 六、构建繁荣多样的绿色人文 .35 (十七)树立生态价值理念 .36 (十八)弘扬岭南生态文化 .36 (十九)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37 (二十)开展绿色宣教教育 .38 七、构建系统完善的绿色制度 .39 (二十一)健全生态环境法治制度 .39 (二十二)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40 (二十三)完善环境管理基础制度 .41 (二十四)健全生态环境市场制度 .42 (二十五)健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4
3、3 (二十六)完善区域环保合作制度 .44 八、保障措施 .44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 .45 (二十八)强化示范创新 .45 (二十九)强化科技支撑 .48 (三十)加强能力建设 .48 (三十一)加大投入力度 .49 II (三十二)加强评估考核 .50 附表 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 .51 0 为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落实环境保护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珠江三角洲国家绿色发 展示范区合作协议,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着力增强我省绿色发展新优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基础与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经济总量持 续
4、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经 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生态破坏加剧,资源枯竭型城市日益增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重大挑战 和严重制约,加快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积极探索绿色 发展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中全会提出以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并明确指 出
5、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 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理念,中国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为了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办法,2014 年 5 月工信部将镇江、黄石、包头等 11 个重化工业特征明显、有一 定发展基础的城市作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同年 10 月 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建设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 范区,为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供经验借鉴,但目前尚无基于城 市群或重要经济区域等大尺度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
6、放的先行地区,在转变经济发 展模式、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率先在破 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珠三 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 境治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6 年区域 GDP 达到 6.8 万亿元, 约占全国的 9.1%,人均 GDP 达到 11.6 万元,率先超过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区域城镇化率超过 84%,率先步入城镇化成熟阶 段;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6 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 56%,工业 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单位 GDP 能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环境 质量稳步改善
7、,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较好,珠江流域水质状况在 全国七大水系中居于首位,大气环境质量在三大重点区域中处 于标杆地位,区域内深圳、惠州、珠海、中山等城市长期位于 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 10 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态势 开始显现。珠三角区域综合竞争力与纽约、东京、伦敦、巴黎 2 等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不断缩小,已具备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 范区、打造国际一流大湾区的基础条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绿色发展必将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 生重大变革。建设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是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 大举措,是实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总体 目标的内在
8、要求,是珠三角地区对标世界先进城市群、增创发 展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将对全国乃至全世 界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产生重大示范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 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四 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总体目标要求,坚定不移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打造 绿色环境新标杆,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 推动珠三角国家绿色发
9、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率 先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模 3 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二)战略定位 以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为动力,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 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 争力为内涵的区域绿色竞争力,提升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 革中的影响力,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大湾区。 绿色经济引领增长示范区。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 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实现 资源能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对接国际先进水平,率先推动经
10、济环 境深度融合发展。 生态环境对标国际先行区。强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治理, 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打造山 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 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重点区域保持环境质 量标杆地位,并率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制度改革创新试验区。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 面深化改革,创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 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的内生动力,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三)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绿色空间、绿色经济、绿
11、色环境、绿色人文和绿色制度建设实 现新突破,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绿色 发展格局,绿色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展望 2030 年, 经过十到十五年的努力和发展,建设成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世 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大湾区。 绿色空间合理。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城镇、农 业空间格局。到 2020 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满足生态环境安全 底线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 52.2%,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 18.4%以 内,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 40%,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率先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
12、 城市群。 绿色经济发达。率先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 业体系。到 202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60%,先 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55%,非化石 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26%,单位 GDP 能耗、用水量、 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发展 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绿色环境优美。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优质生态环 5 境,在全国城市群树立标杆。到 2020 年,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 三大重点区域继续保持领先,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建 成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网,土壤环境风险和新型污染物得到有效 管控,率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遥
13、感立体监测网络。城 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 90%,PM 2.5 年均浓度不高于 34g/m3,力争达到或接近 30g/m3,O 3 浓度上升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的断面 消除劣 V 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 10%以内,受污染耕 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0%以 上。 绿色人文繁荣。生态文化价值理念蔚然成风,基本形 成绿色人文繁荣局面。到 2020 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 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 60%以 上,公众环境文化知晓度达到 100%。 绿色制度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法
14、规政策体系不断健 全,基本建立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 到 2020 年,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体系,实现生 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 核比例不低于 20%,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 100%。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空间 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建立科 6 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 率,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国土空间均 衡开发保护样板区。 (四)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 规合一”,系统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实施统一的空间规
15、 划,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 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协调平衡跨行政区域的空间布 局安排。实施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类管控,落实用途管制, 禁止无序开发,确保到 2020 年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 18.4%以内,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019 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满足生态环境 安全底线要求。所有城市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严格控制城市建 设用地,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有效管控城镇空间。严守耕 地保护红线,实施永久保护,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 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 不降低,切实保护农业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 止开发区域的
16、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 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 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 间,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 纳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国土资 7 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海洋与渔业厅等参与, 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五)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 以天露山、鼎湖山、南昆山、罗浮山、莲花山等外围连绵 山地丘陵为主体构建珠三角北部绿色生态屏障,以环珠江口湾 区、环大亚湾区和大广海湾区为主体打造南部蓝色海岸带,以 北江、东江、西江等主要江河水系和骨干绿道为主
17、体建设生态 廊道体系,形成“绿屏蓝带、廊道链接”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深圳、佛山、中山、江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到 2018 年珠 三角 9 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群。完善森林公园网络体系,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实现国 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市域全覆盖。加快城郊森林和城 区绿化建设,构建大型森林组团、城市绿地系统与绿色生态廊 道相结合的珠三角城市群森林绿地体系,到 2020 年森林覆盖率 达到 52.2%。加强红树林、河口、国际候鸟迁徙停歇越冬栖息 地、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极小种群植物原生地等典型区域的 自然保护区建设,到 2020 年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占国土
18、面积比 例达到 4.4%。强化湿地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围垦湿地退还、 湿地补水、污染防控、栖息地恢复,重建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到 2020 年湿地保护率达到 52%。(省林业厅牵头,省环境保护 厅、水利厅、海洋与渔业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 8 负责落实。) 专栏 1 积极打造国家森林城市群 1.广州市。建设天河智慧城、海珠生态城、广州大学城等区域绿地,建设东部(北 二环开发区)、南部(金山大道大夫山、沙湾水道莲花山)、西部(白坭河 珠江 前航道)生态廊道。 2.深圳市。加大对坪山河、龙岗河、茅洲河流域范 围 内的河流湿地以及沙井、松岗 一带滩涂、 红树林的保护,构建城市绿色生态水系
19、。 3.珠海市。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突显本地特色,高 标准推进林业工作,推 动乡村绿 化美化升级,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碳 汇造林多 选用广东本地乡土树种,打造多 彩森林景观。 4.佛山市。建设绿色街区、微型公园、街 头绿地和城市慢行系 统。挖掘工业区、厂 区绿化潜力,在主要工业区和居民区、商业区之间建 设防护林带。建 设湿地公园,构建 绿网和水网融合的绿色生态水系。 5.惠州市。建设以莲花山、坪天嶂、 罗浮山为主体的 东部山林屏障带,以稔平半岛、 铁炉嶂为主体的南部海岸防护屏障,以白云嶂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绿核。建设东江、西 枝江、淡水河、淡澳河滨水生态绿色廊道和高榜山、亚公顶城市生态绿色廊道。
20、6.东莞市。实施公园微型化发展战略,建 设中小型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全面推 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提升河涌水网地区绿化建设水平,建设各类带状公园、湿地公园 和河岸绿化景观带。开展水源涵养林、水岸防护林和 滨水景观带等工程建设,修复和 保护滨海自然湿地。 7.中山市。提升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水平。根据河道 纵横、水系 发达等特点,构建主 干河涌骨架网络,调整、优化及完善河涌体系,保 护 和重建河岸绿湖绿化带,建设城市 滨河景观带,积极建设湿地公园,着力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绿色生态水系。 8.江门市。建设以天露山为主体的西部山林屏障带、南部沿海生态防护屏障和潭 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推动城市、山区、村庄绿
21、 化全覆盖。 9.肇庆市。建设中心区环城第一重山生态风景林带。对沿江防护林进行全面封育, 禁止沿江可视范围取石开土,加强沿江泥石口的复绿工作,对水土流失的区域开展生 物及工程治理。 9 (六)建设宜居宜业城镇空间 优化绿色城镇格局。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调节城市规模,推动城镇化发展向内 涵提升式转变。科学规划城镇发展格局,合理布局工业用地,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合理设计通风廊道,预留自然生态空间, 控制城市建设高度。科学利用地下空间,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 设。推行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深圳、珠海等海绵城 市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和生态修
22、 复、城市修补工作,加快建设广州黄埔、深圳龙岗等国家级产 城融合示范区,打造一批休闲宜居型、生态旅游型、岭南水乡 型等森林小镇,到 2020 年实现森林小镇数量达到区域内所有建 制镇总数的 50%以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 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林业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 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构建城镇绿色空间。拓展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建设城市绿 化隔离带,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扩张。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 验,加强城市立体绿化,推进城市建筑和其他立面的绿化营造。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探索建设庭院式空中城市森林花园,力争 到 2020 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
23、标 准,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 40%。加强公园、道路林荫 绿化,建设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小广场和街头公园绿地,依 10 托绿道网建设水岸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以城郊绿道为基础建 设郊野公园,推广海珠湿地建设模式,在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建 设一批开放亲民的湿地公园,实现 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 40%,城乡普遍建成 15 分钟体育健身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环境保护厅、 林业厅、体育局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 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建设珠 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构建珠三角城市群 1 小时交通圈。加快
24、 推广新能源汽车,建立以公共枢纽为节点、大运量公交系统为 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公交出行系统。着力改善城市慢 行空间环境,建设与公交站点无缝接驳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连廊。 鼓励有条件的路段探索设立两人以上驾车出行可优先进入快车 道的交通管理措施。(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住 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 负责落实。) (七)打造集约高效农业空间 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充分利用乡村基堤、道路、河渠边坡, 采取林果、林塘模式建设“自然式”的农田防护林网,形成以 乡土树种、经济树种为主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切实保护好农业 空间。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田水利、土地
25、整 11 治、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依托珠三角特有的田 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园艺、观光休闲、 高科技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产集约化、设施化水平。鼓励城 市近郊利用果园、菜园、花圃等农业生产用地建设观光农业、 市民农园、休闲农场、假日花市、农业公园、教育农园等项目, 打造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推行生态种 植和养殖,推广节药节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和水产养 殖投饵数量。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 设,鼓励和支持中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采取就地或附近消纳污 染物,推动养殖专业户实施粪便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省农业 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国土
26、资源厅、环境保护厅、水利厅等 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四、构建先进发达的绿色经济 大力实施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生产率要素,推 动“三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转型升级,着力 构建以“三低”(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新 体系,打造绿色经济引领增长示范区。 (八)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竞争力。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国家重要 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强化区域中心的功能支撑和 12 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金融和总部经济,促进产业集 聚,占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高端。进一步释放广州、深 圳两大“发动机”创新、创造、创业辐射带动能
27、力,推动与周 边城市形成梯度分工合理的产业布局。珠三角各市继续推进 “放管服”改革,建设现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充分释放市场 活力,加快培育新动能,高效推进“三旧”改造,推动珠三角 地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化发展,提升参与全球竞争 的水平和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 技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 政府负责落实。) 提升绿色经济发展要素质量。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优化产能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 等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严格 环保准入调控,引导和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加快重点领域科技 创新,实施新一
28、轮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污降耗增效,率先形 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和效益。到 20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际一流湾区的差距 进一步缩小,区域经济总量超过 8.5 万亿元,人均 GDP 达到 14.5 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 7%,研究与试验发 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3%,单位 GDP 能耗、水耗、主要 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水利厅等 13 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九)加快推动三高产业绿色升级 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
29、淘汰一批”的 原则,推动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 产业价值链整体提升。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实施能效提升、 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积极推动纺织服装、食 品、建材、家电、家具、金属制品、造纸、中成药等优势传统 行业改造升级,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以广州、佛山、中山、 东莞、江门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优势传统产业核 心区。继续推进“腾笼换鸟”,总结推广佛山陶瓷行业转型升 级经验,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倒逼相结合,严格执行能耗、环 保、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 能关停退出,腾出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发展“总部经济”,推 动传统行业由生产制造向研发
30、设计、标准制定、检测认证、品 牌培育、会展营销、出口贸易转型升级,重构传统行业全球竞 争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环 境保护厅、水利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 专栏 2 促进优势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1纺织服装。发展环保特种动物纤维、麻纤维、竹原纤维等加工技术与产品,推 广应用新型染整、环保功能性整理等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推广纺织废气废水处理与 回用、余热应用及废旧纺织 品循环回收利用等新技术。 14 2食品饮料。发展新型安全高效食品添加剂及功能性食品配料产品开发与应用 技术,以及 绿色制糖技术与低 GI 糖产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啤酒灌装及软包装 生
31、产线、方便食品生产成套 设备、 杂粮加工专用设备 等网络化、智能化的冷 链食品、饮 料、酒类 加工与包装设备和流水线。 3建筑材料。支持利用建筑垃圾等废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利用秸 秆等废弃物生 产新型板材。推广树脂型人造石等环保节能型、 资源 综合利用型石材。 发展新型高效 煤气化(自)净化技术和装备,高效收尘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支持窑炉和电机信息化 等技术改造,推广应用窑炉 节能及余热利用, 废瓷综 合利用等技术。 4家用电器。推广节能环保、变频、智能等绿色制造技术和工艺。推广应用节材、 易拆解可回收和有毒有害材料替代技术,改造提升冲压、注塑、 喷涂、焊接等高耗能重 污染环节技术装备水平。推
32、广家电型式试验设备运行过程的节能技术、家电在线检测 系统节能技术和家电工厂能源管理技术。 5家具制造。升级改造家具涂装工艺及环保设施、金属家具静电粉末喷涂工艺及 设备,推广 应用水性涂料涂装。推广应用数控设备、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制造设 备及中央除尘等大型环保设施,支持家具制造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6金属制品。开展节能环保型、能循 环利用的绿色 钢结构产品开发,应用铝合金 型材表面处理工艺的低毒低害、低温燃烧、 强制换热 、有 线/ 无线遥控技术等先进技术。 7轻工造纸。推广应用废纸清洁制浆造纸技术、造纸过程能量评估技术,发展高 效节能打浆、压榨和干燥技 术与装备, 发展废水处理系 统
33、的最优控制技术、造 纸废水 厌氧产沼气发电及集成利用技术,推广造纸废水和污泥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8中成药制造。对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技术升级,开 发新的中药生产 装备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中 药生产药渣、 污水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 实现资源再利用,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制药设备。 (十)发展壮大三低绿色产业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国际产业变革和竞争 制高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导向,大力发 展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 15 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 业体系。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实施智能制
34、造专项行动 和“互联网+制造业 ”行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 动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 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抓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 色制造体系。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重点在 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周边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加快推进广 州国际金融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中德(佛山)工 业服务区、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东莞南城国际商务区等开 发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培育发展高 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 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等 先进制造业产业,积极打造
35、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 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环珠江口先进轻纺制造及生物 医药产业聚集区,形成区域增长新格局。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 的培育力度,推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 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到 202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6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到 65%左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 过 55%。(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环保厅、商务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 16 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市场 主体,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
36、态、新模式发展的标 准体系、准入条件和监管规则,综合采取资金补贴、股权投资、 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引导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高级要 素加速向“三低”行业集聚,营造有利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 良好环境。(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财政厅、环境保护厅、质监局、地税局等参与,珠三角各地级 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专栏 3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1.广州市。着力构建“一带四极多点”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重点发展金融、物 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 务、会展、商务服务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研发设 计、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快建设
37、成果转化转移体系,搭建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做大做强科技服务机构,推 进科技服务 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创新创业 服务能力。 2.深圳市。增强金融、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 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 发展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推动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市 场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 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商贸会展服务高端化发展, 旅游服务多样化发展,体育、生命健康和教育服务产业 化发展,家庭服 务规范化职业 化发展,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 质的生活性服 务业体系。 3.珠海市。依托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横琴粤港澳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十 字门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大
38、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会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 文化创意、技术转移等现代服 务业;积极引进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外各类研 究开发机构,提供策划设计 、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 务等高端服务业,为珠江西岸工业 企业提供技术应用服务;重点支持华南地区智能电网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开普检测研 究院等,建设智能电网产业 从中低压到超高压全方位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4.佛山市。加快中德工业服务区建设,以德国 为合作基础,以 专业化、国际化会展 经济为核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研发设计、 检测认证 、成果 转化、职业培训、知识产 权服务等工业服务机构,建成中德企业服务中心, 为 广东乃至全国工业企业提供技术 1
39、7 应用服务。 5.惠州市。依托大亚湾石化区和仲恺高新区,争 创石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服务业示 范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 务、文化 创意产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 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推动 各系统、各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形成高效便捷、全面覆盖的智慧应用服务体系。 6.东莞市。依托松山湖高新区、生态园、东莞港、 滨海湾新区、粤海银屏合作创新 区、镇街科技园等科技产业 园区,以凝聚 资源打造品牌 为目标,重点 发展研发服务、动 漫、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技 术转移、技 术培训、技术咨询、检验检测、文化创意等科技 服务业,建成与广州、深圳互
40、补,服务东莞产业转型升 级的科技服务体系。 7.中山市。重点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小镇,着力发展新兴金融、 现代物流、电 子商务、信息技术、健康服务、特色旅游等服 务业新 兴业态,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全力打造亿元楼宇载体 项目, 积极推进服务业综 合改革试点。 8.江门市。依托高新区和珠西智谷,以科技金融、 创 意设计、电子商务、技术交易、 技能培训等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综合 示范区,发展为装备制造业 等提供支撑的电子商务、物流交易平台,打造珠西客运中 心和物流中心,提升珠江西岸枢纽城市服务能力。 9.肇庆市。加快培育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高端科技
41、服务业、 电子商务业和现代物 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西江流域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珠三角地区大型物 流集散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专栏 4 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广州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新能源 与节能环保、时尚创意等产业 集群,建 设新一代网络 通信、生物制 药、智能制造等产 业链。 2深圳市。巩固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的支柱产业优势,大力发展 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 产业。 3珠海市。聚焦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装备等 先进制造业,推动软件
42、和集成 电路设计、生物医 药、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 柱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商 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 务产业。 4佛山市。建成高端装备制造、光 电、汽 车及零部件等三大 1000 亿级产业集群, 18 着力发展“互 联网+ 智能制造”模式,引导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将成支柱产业。 5惠州市。重点发展石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 发展新能 源汽车、 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东莞市。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 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 优势产业, 积极培育生物技 术、 节能环保、新材料、增材制造(3D 打印)等潜力产业。 7中山市。扶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43、、生物医 药、光 电装备等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 着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北斗卫星应用等 产业领域,打造高端 临海产业群、 游艇产业集聚区。 8江门市。 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重卡和商用 车 、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及装 备、教育装备等五个产业领 域,努力打造 5 个千亿产值产业集群。 9肇庆市。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优势 产业,培育 发展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 专栏 5 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 1节能技术装备 工业锅炉。加快研发高效清洁燃烧设备和高效换热设备,支持开发锅炉系统 能效在线诊断与专家咨询系统等锅炉自动调节和智能燃烧控制技术。 电
44、机系统。加快特大功率高压变频、无功 补偿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冷轧 硅钢片、新型绝缘材料等关 键材料的应用,加快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新型高效电机 研发示范。 能量系统优化。以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和煤化行业为重点,鼓励先进节能 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与传统 生产工艺的集成优化运用,加强流程工业系统节能。以整 合设计为突破口,形成贯通 综合性节能工艺技术路线。 余能回收利用。加强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攻关。加快炉渣等余 热和固态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开发,鼓励余热温差发电、新型相变储热材料等余热利用 技术研发。推动余热余压跨行 业协同利用。 照明和家电。加快大尺寸外延芯片制备、集成封装等关键技术研
45、发,加快硅 衬底 LED 技 术和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 MO 源)等关 键材料和设备产业化。提高主要 用能家电能效水平,加快智能控制、低待机能耗技术 等技术推广应用。 绿色建材。鼓励开发高效外墙保温材料、低 辐射镀膜玻璃、断 桥隔热门窗等, 19 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的应用。支持 发展环境友好型建筑涂料和胶黏剂, 推广应用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和热反射膜。 2环保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 PM2.5 和臭氧主要前体物联合 脱除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发。探索 VOCs 源头控制方法,研发吸附浓缩等末端 治理及组合治理技术。促进 移动源环保升级和柴油机(车)
46、排放净化。推进钢铁、水泥 等行业以特别排放限值或更高标准为目标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水污染防治。加强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 总磷达 标排放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着力突破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去除等水安全保障技术。开 展地下水污染溯源技术、修复材料及技术研究,开展工业废水生物毒性、急性毒性等 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展高效低耗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研发和示范,大力推行小型 水处理技术和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加强河涌氨氮达标排放等关键技术研发。 土壤污染防治。增强土壤污染风险识别、 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 污 染阻隔等风险管控能力。突破功能材料(药剂)、土壤调理剂和修复药剂的技术和
47、成本 瓶颈。提升 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修复技术水平,以及污染场 地风险评价数值模拟技术水平。 城镇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提高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浓缩渗滤液、 填埋气利用技术水平,加快村 镇低成本小型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开发示范。着力突破重 金属废物、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废物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过程 的风险控制水平,提升危险废 物环境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 噪声和振动控制。开发新型吸声、隔声、隔振、减振材料,重点推进阻尼弹簧 浮置板轨道隔振技术国产化。推动燃煤电厂低频噪声源头治理成套设备研发和应用。 推进施工场地、机场等环境噪声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研发应
48、用。 (十一)构建清洁高效资源能源体系 坚持节约优先战略,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构建清 洁高效的绿色资源能源体系,推动资源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 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 20 2020 年用水总量控制在 230 亿立方米。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 和约束机制,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的原则,优化用地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对闲置地的 处置力度,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到 2020 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在 59.4 万亩内。实行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责任管理, 禁止新建燃油火电机组和
49、热电联供外的燃煤火电机组,新建耗 煤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到 2020 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 负增长,控制在 7006 万吨以内,单位 GDP 能耗控制在 0.26 吨 标煤/万元。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到 2020 年非 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26%。(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等参与,珠三角各地 级以上市政府负责落实。) 五、构建清洁优美的绿色环境 率先构建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水、大 气、土壤污染治理新模式,统筹推进美丽乡村、蓝色海湾建设, 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优质生态环境,在全国重点区域保持 环境质量标杆地位,打造生态环境对标国际先行区。 (十二)打造清洁生态水网 以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精细化管理,全力推 进“ 保好水,治差水 ”,打通珠江水网大循环体系,重建和恢复 21 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进一步优化供排水 格局,西江、北江、东江、东海水道、流溪河、潭江、增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