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 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 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 ,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
2、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 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 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3、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 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 2 (一) 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 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晚
4、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 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 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 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 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
5、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 5 分 钟)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 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 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 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
6、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 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 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 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 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 所感
7、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3 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 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 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8、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 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 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 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 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 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 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9、。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 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 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 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 ,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 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 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 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
10、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 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 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 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 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 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4 三、巩固训
11、练 秋兴八首 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 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 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 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 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 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