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解表药.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139059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解表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资源解表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资源解表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资源解表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资源解表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解 表 药 1 解表药概述 一、含义: n 解表药:凡以发散 表邪 、治疗 表证 为主的药物, 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n 表邪: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 n 表证:外邪由表而入,客于肌表;或经口鼻,内 犯于肺,出现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或鼻塞咳 嗽,脉浮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n 解表:药物发散表邪以治疗表证的作用。 2 二、药性特点: 四气 有偏温者,有偏凉者; 五味 多味辛 ,辛散轻扬; 升降浮沉 多升浮 ; 归经 多入肺、膀胱经 ; 毒性 大多无毒。(细辛、苍耳子有毒) 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 从而治愈表证,防止传变。即 内经 所谓: “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2、。 解表药概述 3 三、功效及主治: 1.解表 外感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 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2. 止咳平喘 咳喘 利水消肿 水肿 透疹止痒 麻疹、风疹 止痛 风湿痹痛 消疮 疮疡初起 兼有表证者 解表药概述 4 四、选药、配伍原则: 首分温凉。 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配伍。 根据体质配伍。 温病初起,应配伍清热解毒药。 寒热虚实 解表药概述 5 五、使用注意: 因证选药。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病即止。 证候禁忌。 解表药概述 6 六、分类: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解表药概述 7 七、现代药理: 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 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 咳、平喘、

3、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 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 解表药概述 8 掌握: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 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 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 用注意。 9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防风、羌活 熟悉:桂枝、荆芥 了解:生姜、紫苏、细辛、白芷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桑叶、菊花 熟悉:牛蒡子、柴胡、葛根 了解:蝉蜕、升麻 【 教学内容 】 10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1 发散风寒药概述 【 性能特点 】 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 发散肌表 风寒邪气 为主要作用; 部分药物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

4、痛、止咳平喘、利 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 适应证 】 1.主治 风寒表证 。 2.部分药物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 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12 1.麻 黄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中麻 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 产地 】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 、甘肃等地。 八 .发散风寒药. 13 【 采制 】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 处方名 】 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八 .发散风寒药. 1.麻 黄 14 【 药性 】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辛散,辛温峻剂,发汗解表第一药 上下通达

5、,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 【 功效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八 .发散风寒药. 1.麻 黄 15 1.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寒外袭,邪正相争,腠理密闭:发热、恶寒、无汗。 开宣肺气, “ 长于开腠理,透毛窍 ” ,发汗力强。 与桂枝相须为用。 多用生麻黄。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者慎用。 【 应用 】 1.麻 黄 八 .发散风寒药. 16 2.咳嗽气喘 肺气壅遏喘咳实证 风寒外束,肺气壅遏,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上逆。 辛散外开皮毛之郁闭,苦泄内降上逆之气,善平喘。 配伍杏仁 ,一宣一降。 配伍细辛、干姜等用治痰饮咳喘。 配伍石膏等用治偏热者 。 多用炙麻黄。 肺肾虚喘者慎用。 【

6、应用 】 八 .发散风寒药. 1.麻 黄 17 3.风水水肿 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小便不畅。 上宣肺气,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配伍生姜、白术。 多用生麻黄。 【 应用 】 八 .发散风寒药. 1.麻 黄 18 【 用法用量 】 煎服, 2 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 使用注意 】 发汗宣肺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 虚喘者均当慎用。 高血压、失眠者慎用,运动员慎用。 1.麻 黄 八 .发散风寒药 . 19 2.桂 枝 名医别录 【 来源 】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 干燥 嫩枝 。 【 产地 】 主产于广东、广西 、云南省。 八 .发散

7、风寒药. 20 【 采制 】 春、夏二季采收, 除去叶,晒干或 切片晒干。生用 。 【 处方名 】 桂枝、桂枝段、 嫩桂枝。 八 .发散风寒药. 2.桂 枝 21 【 药性 】 辛、 甘 ,温。归 心 、肺、膀胱经。 【 功效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八 .发散风寒药. 2.桂 枝 22 上 温助卫阳:风寒表证 中 温通胸阳:胸痹心痛 温通心阳:心悸脉代 温暖脘腹:胃痛腹痛 下 温暖胞宫:经闭痛经 温通经络:风湿痹痛 温通阳气:痰饮蓄水 2.桂 枝 八 .发散风寒药. 温;通 23 1.风寒感冒: 发汗力温和,外感风寒,不论 表实无汗 、 表虚有汗 及 阳虚外感风寒 者,均宜使用。

8、配伍麻黄,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 配伍白芍,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治疗外感风寒、 表虚有汗。 发散风寒,温助阳气,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 应用 】 八 .发散风寒药. 2.桂 枝 24 2.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 ,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中焦虚寒 ,脘腹冷痛; 妇女寒凝血滞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 风寒湿痹痛 。(尤以肩臂肢节疼痛为佳) 【 应用 】 八 .发散风寒药. 2.桂 枝 25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痰饮阻遏阳气,饮停于肺;饮停于胃。 膀胱气化不利 心阳不振 【 应用 】 八 .发散风寒药. 2.桂 枝 26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9g

9、。 【 使用注意 】 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忌用于外感热病、阴虚 火旺、血热妄行等证。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2.桂 枝 八 .发散风寒药. 27 麻黄 桂枝 同:辛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 : 用于风寒表证。 异: 发汗力强,用于表实无汗证。 发汗力弱于麻黄,用于表实无汗或表 虚有汗。 宣肺平喘: 咳嗽气喘 。 归心经 温通经脉: 寒凝血滞诸痛证。 利水消肿: 风水水肿。 助阳化气: 痰饮、蓄水证,心悸。 28 3.紫 苏 名医别录 【 来源 】 为唇形科植物紫 苏的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 梗。 【 产地 】 我国南北均产。 八 .发散风寒药. 29 【 采制 】 夏秋季

10、采收。除去 杂质,晒干,生 用。 【 处方名 】 紫苏、紫苏叶、紫 苏梗、带叶苏梗 。 八 .发散风寒药. 3.紫 苏 30 【 药性 】 辛,温。归肺、 脾 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八 .发散风寒药. 3.紫 苏 【 应用 】 1.风寒感冒。 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因其外能解表 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尤宜 风寒 表证兼气滞 ,或咳喘痰多者。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味辛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 功。 此外, 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 者,能和中解毒。 31 【 用法用量 】 煎服, 5 9g。不宜久煎。 八

11、 .发散风寒药. 3.紫 苏 32 4.生 姜 名医别录 【 来源 】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 【 产地 】 各地均产。 八 .发散风寒药. 【 采制 】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 及泥沙,切片,生用。 【 处方名 】 生姜、生姜片、生姜汁。 33 【 药性 】 辛,温。归肺、脾、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4.生 姜 八 .发散风寒药 34 【 应用 】 1.风寒感冒。 辛散温通,发汗解表作用较弱,适于风寒感冒轻证,更多 作为辅助之品。 2.脾胃寒证。 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 痛有效良 。 3.胃寒呕吐。 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

12、止呕功良, 为 “ 呕家圣药 ” , 可治多种呕吐,最宜胃寒呕吐。 4.肺寒咳嗽。 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 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此外,可解生半夏、生南星、鱼蟹等中毒。 4.生 姜 八 .发散风寒药. 35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9g, 或捣汁服。 【 使用注意 】 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八 .发散风寒药. 4.生 姜 36 紫苏 生姜 同: 辛,温。归肺、脾经。 发散风寒 : 风寒感冒兼气滞胸脘满闷、咳喘痰多 轻证 异: 行气宽中、安胎 : 脾胃气滞 .胸闷呕吐 . 梅核气 .胎气上逆 .胎动不安 . 温中止呕 : 脾胃寒证,胃

13、寒呕吐。 呕家圣药。 温肺止咳 : 肺寒咳嗽 不宜久煎 解半夏、天南星的毒。 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 者忌服。 37 5.荆 芥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 上部分。 【 产地 】 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 河北、山东等地。多为栽 培。 八 .发散风寒药. 38 【 采制 】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 、穗绿时采割,除去 杂质,晒干,切段。 生用或炒炭用。 【 处方名 】 荆芥、荆芥穗、 荆芥炭。 八 .发散风寒药. 5.荆 芥 39 【 药性 】 辛,微温。归肺、肝经。 【 功效 】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 八 .发散风寒药. 5.荆 芥 40 【 应用 】 1.外感表

14、证。 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为 发散风 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 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质轻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 4.吐衄下血。 炒炭,性味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 八 .发散风寒药. 5.荆 芥 41 【 用法用量 】 煎服, 4.5 9g, 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八 .发散风寒药. 5.荆 芥 42 6.防 风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 产地 】 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

15、东部 。 八 .发散风寒药. 43 【 采制 】 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 茎植株的根,除去须 根及泥沙,晒干。切 片,生用或炒炭用。 【 处方名 】 防风、关防风、北防风 。 八 .发散风寒药. 6.防 风 44 【 药性 】 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 】 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 八 .发散风寒药. 6.防 风 45 【 应用 】 1.外感表证。 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 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 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 2.风疹瘙痒。 辛温发散,以祛风止痒见长,药性平和,风寒、 风热所致瘾疹瘙痒皆可用。 八 .

16、发散风寒药. 6.防 风 46 【 应用 】 3.风湿痹痛。 辛温,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常用的祛风湿、 止痹痛药。 4.破伤风证。 既辛散外风,又熄内风以止痉。故治风毒内侵, 引动内风之破伤风证。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之泄泻 。 八 .发散风寒药. 6.防 风 47 【 用法用量 】 煎服, 4.5 9g。 【 使用注意 】 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 八 .发散风寒药. 6.防 风 48 荆芥 防风 同:辛,微温。 祛风解表 : 外感表证。 异: 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 。 透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 夹湿表证。 胜湿止痛: 风湿痹痛。 消疮:

17、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止痉: 破伤风证 .角弓 反张 .肌肉痉挛 . 止血 (炒炭) .吐血下血 .痔 血崩漏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祛风止痒: 风疹瘙痒。 “ 风药中润剂 ”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 不宜使用。 49 7.羌 活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 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 根。 【 产地 】 羌活主产于四川、云南 、青海、甘肃等省。 宽叶羌活主产于四川 、青海、陕西、河南 等省。 八 .发散风寒药. 50 【 采制 】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 处方名 】 羌活、西羌活、川羌活。 7.羌 活 八 .发散风寒药. 51 【 药性 】 辛、苦,温。

18、归膀胱、肾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辛温升散,气味雄烈,除肌表风寒之邪; 苦温除湿,祛经络寒湿痹阻。其作用较强, 且作用偏上偏表,善除上半身风寒湿痹。 7.羌 活 八 .发散风寒药 . 52 【 应用 】 1.风寒感冒。 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较强的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之功,故 外感风寒夹湿者尤 宜。 2.风寒湿痹。 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有较强的祛风 湿、止痛作用,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 背之痛,故 上半身风寒湿痹 、肩背肢节疼痛者尤 为多用。 7.羌 活 八 .发散风寒药. 53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9g。 【 使用注意 】 辛香温

19、燥之性较烈,阴血亏虚者慎用。 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7.羌 活 八 .发散风寒药. 54 8.白 芷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 白芷或杭白芷 的干燥根。 【 产地 】 禹白芷 河南 祁白芷 -河北 杭白芷 -浙江 八 .发散风寒药. 55 【 处方名 】 白芷、川白 芷、香白芷、杭白芷。 8.白 芷 八 .发散风寒药. 56 【 药性 】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鼻窍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8.白 芷 八 .发散风寒药. 57 【 应用 】 1.风寒感冒。 祛风解表散寒较温和,以止痛、通窍见长,宜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 塞流

20、涕之证。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辛散温通,长于止痛,阳明经头额痛及牙龈肿痛尤多用。 3.鼻渊。 祛风散寒燥湿,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治鼻渊。 4.带下证。 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止带。 5.疮痈肿毒。 辛散温通,对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 八 .发散风寒药8.白 芷 58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9g。 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 】 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八 .发散风寒药8.白 芷 59 9.细 辛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 细辛、汉城细辛 或华细辛的根及 根茎。 【 产地 】 前两种习称 “ 辽细 辛 ” ,主产于东

21、 北地区;华细辛 主产于陕西、河 南、山东、浙江 等省。 八 .发散风寒药 60 【 采制 】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 泥沙 , 阴干。切段,生用。 【 处方名 】 细辛、北细辛、辽细辛、 华细辛。 八 .发散风寒药 9.细 辛 61 【 药性 】 辛,温。 有小毒 。 归肺、肾、心经。 【 功效 】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 八 .发散风寒药 9.细 辛 62 【 应用 】 1.风寒感冒。 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 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可治阳虚外感。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辛香走窜,止痛力强,宜于 多种寒痛证 ;且散少阴里寒以

22、通阳散结,搜 筋骨间风湿而蠲痹止痛。 3.鼻渊。 辛散温通,芳香透达,通利鼻窍。 4.肺寒咳喘。 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以治风寒咳喘或寒饮咳喘证 。 八 .发散风寒药9.细 辛 63 【 用法用量 】 煎服, 1 3g; 散剂每次服 0.5 1g。 【 使用注意 】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八 .发散风寒药9.细 辛 64 白芷 细辛 同: 解表散寒: 风寒感冒 祛风止痛: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通鼻窍: 鼻渊,鼻塞不通,常同用 异: 阳明头痛,眉棱骨痛,要药 燥湿止带: 带下证。 有小毒 少阴头痛 温肺化饮: 肺寒咳嗽 ,痰 多清稀 消肿排脓:

23、 疮痈肿毒 阴虚血热者忌服。 1 3g,散剂每次 0.5 1g 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忌用 反藜芦 65 藁 本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 本的干燥根茎及根。 【 产地 】 藁本主产于陕西、甘肃、 河南、四川、湖北、湖南 等省。辽藁本主产于辽宁 、吉林、河北等省。 八 .发散风寒药 66 【 采制 】 秋季茎叶枯萎或次 春出苗时采挖, 除去泥沙,晒干 或烘干。切片, 生用。 【 处方名 】 藁本、川藁本、香 藁本、净藁本。 八 .发散风寒药 藁 本 67 苍耳子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苍 耳的干燥成 熟带总苞的 果实。 【 产地 】 产于全国各地 ,多自产自

24、销。 八 .发散风寒药 68 【 采制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干燥,除去梗、叶等杂 质。炒去硬刺用。 【 处方名 】 苍耳、苍耳子。 八 .发散风寒药 苍耳子 69 辛 夷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 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 花蕾。 【 产地 】 主产于河南、安徽、湖 北、四川、陕西等省。 玉兰多为庭园栽培。 八 .发散风寒药 70 【 采制 】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 时采收,除去枝 梗,阴干入药用 。 【 处方名 】 辛夷、木笔花、 迎春花。 八 .发散风寒药 辛 夷 71 发 散 风 寒 药 共性 个 性 作用特点 其他功效 麻黄 发 汗解表 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 窍

25、 而 发 汗解表 , 发 汗力 强 ,适于表 实 无汗 证 宣肺平喘 利水消 肿 桂枝 善于温通 卫 阳而 发 汗解肌, 发 汗力 较 麻 黄 为缓 ,无 论 表 实 无汗、表虚有汗 证 均 宜 温通 经 脉 助阳化气 紫 苏 解表散寒 解 鱼 蟹毒 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 宽 中,略兼化痰 止咳之功, 风 寒感冒兼气滞胸 闷 或咳喘痰 多者尤宜 理气安胎 生姜 善温中止呕,素有 “ 呕家圣 药 ” 之称 温肺止咳 解半夏、南 星毒 香薷 外能 发 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善治阴暑 证 ,有 “ 夏月麻黄 ” 之 称。又能利水消 肿 。 72 发 散 风 寒 药 共性 个 性 作用特点 其他功效

26、 荆 芥 微温而不燥 热 , 长 于祛 风 解表。 风 寒、 风热 感 冒均可用。 质轻 透散, 发 汗力 强 于防 风 透疹,消 疮 , 炒炭止血 防 风 质 松而 润 ,祛 风 力 较 强 , 为 “ 风药 之 润剂 ” 、 “ 治 风 通用之品 ” 胜 湿止痛 止 痉 细 辛 辛温香 燥 ,解表 散寒, 祛 风 止 痛 通 鼻 窍 散寒力 较 强 ,又能温肺化 饮 ,表寒、 里寒 证 均可使用 白芷 善治阳明 经头 面 诸 痛 燥湿止 带 ,消 肿 排 脓 ,祛 风 止痒 羌活 胜 湿 解表散寒,祛 风胜 湿,止痛作用 较 强 。尤宜于上半身 风 寒湿痹 藁本 善治外感 风 寒、 巅顶头

27、 痛甚者 苍 耳子 发 散 风 寒, 通鼻 窍 , 主治鼻渊 有毒 祛 风 湿,止痛 辛夷 尤 为 治鼻渊要 药 73 复习思考题: 1.解表药的分类。 2.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 白芷、细辛功用对比。 3.细辛的用量。 4.各药的使用注意。 74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75 发散风热药概述 【 性能特点 】 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以发散 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 和。 部分药分别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 、止咳的作用。 【 适应证 】 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 部分药又可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 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

28、证。 76 发散风热药 掌握 : 薄荷、桑叶、菊花 熟悉 : 牛蒡子、柴胡、葛根 了解 : 蝉蜕、升麻 77 1.薄 荷 新修本草 【 来源 】 为唇形科植 物薄荷的 干燥地上 部分 。 【 产地 】 主产于江苏 的太仓以 及浙江、 湖南等省 。 八 .发散风热药 78 【 采制 】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 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 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切 段,生用。 【 处方名 】 薄荷 、南薄荷、 苏薄荷。 八 .发散风热药 1.薄 荷 79 【 药性 】 辛,凉。归肺、肝经。 【 功效 】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辛凉疏散,质轻上浮,芳香通窍,善散上 焦风热之邪而清利头目、

29、利咽透疹,兼有 疏泄肝郁之功。主要用于风热外感。 八 .发散风热药 1.薄 荷 80 【 应用 】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辛以发散,凉以清热,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 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轻扬升浮、芳香通窍,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 咽喉。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 。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兼入肝经,疏肝行气。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可治夏令感 受暑湿秽浊之气 。 八 .发散风热药 1.薄 荷 81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6g; 宜 后下 。 薄荷叶 长于发汗解

30、表, 薄荷梗 偏于行气和中 。 【 使用注意 】 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 八 .发散风热药 1.薄 荷 82 2.牛蒡子 名医别录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 干燥成熟果实。 【 产地 】 主产于东北及浙江 省。此外,四川、 湖北、河北、河南 、陕西等省亦产。 八 .发散风热药 83 【 采制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果序,晒干,打下果 实,除去杂质,再晒 干。生用或炒用,用 时捣碎。 【 处方名 】 牛蒡子、大力子、 鼠粘子。 八 .发散风热药 2.牛蒡子 84 【 药性 】 辛、苦,寒。归肺、胃经。 【 功效 】 疏散风热 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 解毒消肿 八 .发散风

31、热药 2.牛蒡子 85 【 应用 】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清降之性,发散之力 虽不及薄荷,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常用于风 热感冒见咽喉肿痛、咳痰不利者。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清泄透散,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疹透发。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辛苦性寒,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以治诸热毒病证。 因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 通者尤宜。 八 .发散风热药 2.牛蒡子 86 【 用法用量 】 煎服, 6 12g。 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 使用注意 】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 八 .发散风热药 2.牛蒡

32、子 87 3.蝉 蜕 名医别录 【 来源 】 为蝉科昆虫黑 蚱若虫羽化时 脱落的皮壳。 【 产地 】 主产于山东 、河北、河南 、江苏等省。 全国大部分地 区亦产。 八 .发散风热药 88 【 采制 】 夏、秋二季采集,除 去泥士、杂质,晒干 。生用。 【 处方名 】 蝉蜕、蝉退、蝉衣、 蝉壳。 八 .发散风热药 3.蝉 蜕 89 【 药性 】 甘,寒。归肺、肝经。 【 功效 】 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 透疹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八 .发散风热药 3.蝉 蜕 90 【 应用 】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 肺利咽、开音疗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3、。 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3.目赤翳障。 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甘寒,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 。 八 .发散风热药 3.蝉 蜕 91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10g, 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 使用注意 】 名医别录 有 “ 主妇人生子不下 ” 的记 载,故孕妇当慎用。 八 .发散风热药 3.蝉 蜕 92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同: 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利咽透疹 :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 异: 清利头目: 风热头痛 宣肺祛痰: 咽喉 痰多不利 开音: 音哑 疏肝行气:

34、肝郁 气滞 .逍遥散 解毒消肿: 痈肿 疮毒 .痄腮 明目退翳: 目赤 翳障 此外,芳香辟秽 . 化湿和中 . 息风止痉: 急慢 惊风,破伤风, 后下 体虚多汗者不宜 滑肠通便, 气虚便溏者慎用 孕妇当慎用 93 4.桑 叶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桑科植物桑的干 燥叶。 【 产地 】 我国各地大都有野 生或栽培。 八 .发散风热药 94 【 采制 】 初霜后采收,除去 杂质,晒干。生用或 蜜炙用。 【 处方名 】 桑叶、冬桑叶、经霜 桑叶、晚桑叶、老桑 叶、炙桑叶。 4.桑 叶 八 .发散风热药 95 【 药性 】 甘、苦,寒。归肺、肝经。 【 功效 】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抑肝阳 清

35、肝明目 八 .发散风热药4.桑 叶 96 【 应用 】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甘寒质轻,轻清疏散,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能清肺 热、润肺燥,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 发热、咽痒、咳嗽等症。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苦寒清泄肺热,甘寒凉润肺燥。 3.肝阳上亢眩晕。 苦寒,入肝经,而平降肝阳。 4.目赤昏花。 疏散风热,苦寒入肝清泄肝热,且甘润益阴以明目。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 4.桑 叶 八 .发散风热药 97 【 用法用量 】 煎服, 5 9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八 .发散风热药4.桑 叶 98 5.菊 花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36、为菊科植物菊的 干燥头状花序。 【 产地 】 主产于浙江、安 微、河南等省。 四川、河北、山 东等省亦产。多 栽培。 八 .发散风热药 99 【 采制 】 9 11月花盛开时 分批花采收,阴干 或焙干,或熏、蒸 后晒干。生用。 【 处方名 】 菊花、白菊花、黄 菊花、甘菊花、滁 菊花、亳菊花、杭 菊花、杭白菊。 5.菊 花 八 .发散风热药 100 【 药性 】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 功效 】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 八 .发散风热药5.菊 花 101 【 应用 】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风 热,但发散表邪之力

37、不强。 2.肝阳眩晕。 性寒入肝经,清肝热、平肝阳。 3.目赤昏花。 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 清泄肝热以明目。 4. 疮痈肿毒。 味苦性寒,清热解毒,以疗疮痈。 八 .发散风热药5.菊 花 102 【 用法用量 】 煎服, 5 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 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八 .发散风热药5.菊 花 103 蔓荆子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马鞭草科植物单 叶蔓荆或蔓荆的干 燥成熟果实。 【 产地 】 单叶蔓荆主产于山 东、江西、浙江、 福建等省;蔓荆主 产于广东、广西等 省区。 八 .发散风热药 104 【 采制 】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 收,除去杂质,

38、晒 干。生用或炒用。 【 处方名 】 蔓荆子。 八 .发散风热药 蔓荆子 105 6.柴 胡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 状不同,分别习称 “ 北柴胡 ” 及 “ 南柴胡 ” 。 【 产地 】 北柴胡主产于河北 、河南、辽宁、 湖北、陕 西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 、四川、安徽、黑龙江、吉 林等省。 八 .发散风热药 106 【 采制 】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 茎叶及泥沙,干燥。切 段,生用或醋炙用。 【 处方名 】 柴胡、北柴胡、硬柴胡 、南柴胡、细柴胡、软 柴胡、醋炒柴胡 。 八 .发散风热药 6.柴 胡 107 【 药性 】 苦、辛,微寒。归 肝、

39、胆 经。 【 功效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又具疏肝、升阳之功。 邪犯少阳,肝郁不舒及中气下陷之证,均为要药 。 八 .发散风热药 6.柴 胡 108 【 应用 】 1.表证发热,少阳证。 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 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 里之邪 。对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热、风寒皆可使用。 2.肝郁气滞。 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升举清阳之气。 八 .发散风热药 6.柴 胡 109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 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用量均宜稍轻。 【

40、 使用注意 】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 “ 柴胡劫肝阴 ” 之说,阴虚阳 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 八 .发散风热药 6.柴 胡 110 7.升 麻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 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 产地 】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河北、山西、陕西、四川、青 海等省亦产。 八 .发散风热药 111 【 采制 】 秋季采挖,除去泥 沙,晒至须根干时 ,燎去或除去须根 ,晒干。切片,生 用或蜜制用。 【 处方名 】 升麻、川升麻、升 麻。 八 .发散风热药 7.升 麻 112 【 药性 】 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

41、功效 】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八 .发散风热药 7.升 麻 113 【 应用 】 1.外感表证。 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发表退热之功。 2.麻疹不透。 辛散发表,透发麻疹。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性寒清热解毒, 尤善清解阳明热毒。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入脾胃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 力较柴胡为强。 八 .发散风热药 7.升 麻 114 【 用法用量 】 煎服, 3 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 ,升阳举陷宜炙用。 【 使用注意 】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 八 .发散风热药 7.升 麻 115 柴胡 升麻 同: 升举阳气:

42、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升麻力强 ) 异: 解表退热: 表证发热, 少阳证 解表透疹: 外感表证 . 麻疹不透 .风热感冒头痛 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胸胁少 腹胀满 情志郁结 月经不调 痛经 逍遥散 清热解毒: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 退热截疟: 寒热往来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 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 用。 生用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炙用升举阳气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 阳亢忌用 116 8.葛 根 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野葛或 甘葛藤的干燥根。 【 产地 】 野葛主产于湖南、 河南、广东、浙江 、四川等省;甘葛 藤多为栽培,主产 于广西、广东等省 ,四川、云南地区 亦产。 八 .

43、发散风热药 117 【 采制 】 秋、冬二季采挖, 野葛多趁鲜切成厚 片或小块,干燥; 甘葛藤习称 “ 粉葛 ” ,多除去外皮, 用硫黄熏后,稍干 ,截段或再纵切两 半,干燥。生用, 或煨用。 【 处方名 】 葛根、粉葛根、 干葛根、煨葛根。 八 .发散风热药 8.葛 根 118 【 药性 】 甘、辛,凉。归 脾、胃 经。 【 功效 】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 泻 八 .发散风热药 8.葛 根 119 【 应用 】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又 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所致的颈背强痛。外感表 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用。 2.麻疹不透

44、。 味辛性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甘凉清热,又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输布津液而止渴 。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味辛升发,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痢。 八 .发散风热药 8.葛 根 120 【 用法用量 】 煎服, 9 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升阳止泻宜煨用。 八 .发散风热药 8.葛 根 121 淡豆豉 名医别录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 种子发酵加工品。 【 产地 】 全国各地均产。 八 .发散风热药 122 【 采制 】 晒干,生用。 【 处方名 】 淡豆豉、香豆豉、 炒豆豉。 八 .发散风热药淡豆豉 123 发 散 风 热药 共

45、性 个 性 作用特点 其他功效 薄荷 疏散 风 热 利咽透疹 辛凉芳香,清 轻 凉散, 发 汗力 较 其他 发 散 风 热药 强 清利 头 目 疏肝行气 牛蒡子 辛散苦泄,性寒滑利,兼宣肺祛痰,外感 风 热 ,咳嗽咯痰不 畅 者尤 为 适宜 清 热 解毒散 肿 ,滑 肠 通 便 蝉 蜕 甘寒 质轻 ,疏散肺 经风热 而利咽 疗哑 。透疹止痒,又疏散 肝 经风热 而明目退翳,凉肝息 风 止 痉 桑叶 疏散 风 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疏散 风热 力 强 于菊花 清肺 润 燥 凉血止血 菊花 平肝、清肝明目力 强 于桑叶 清 热 解毒 柴胡 发 表 升 阳 升 举 阳 气 主升肝胆之气, 长 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 为 治少阳 证 之要 药 退 热 疏肝解郁 升麻 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升阳 举 陷 强 于柴胡 清 热 解毒 葛根 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 功。 长 于 缓 解外邪郁阻、 经 气不利、筋脉失 养的 项 背 强 痛 124 相关功效 代表药物 兼能利水消肿 兼能止咳平喘 兼能行气 兼能止呕 兼能祛风湿或通络散寒 兼能祛风止痉 兼能通鼻窍止痛 兼能利咽 兼能透疹 兼能清肝 (平肝 )明目 兼能疏肝解郁 兼能止血 兼能升提中气 125 相关功效 代表药物 兼能利水消肿 麻黄、香薷、浮萍 兼能止咳平喘 麻黄、生姜、细辛、紫苏叶、紫苏梗 兼能行气 紫苏 兼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