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硫酸、硝酸和氨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硫酸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通过学习浓、稀硫酸性质的比较,引导学生从量变引起质变角度,加深对自然辨证 法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浓 H2SO4的强氧化性 难点:浓 H2SO4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 ,去领略它特别的风 光。 实验 探究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叙述并分析稀硫酸显 酸性的原因: H2SO4=2H
2、 SO 24 过渡 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实验。 实验 探究 1、展示一瓶浓硫酸 观察现象,总结物理性质, 体会浓、稀硫酸的区别。 思考 交流 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瓶相 同,酸体积相同) ,不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根 据是什么? 注意观察、对比。根据物理性质的 区别。 学生分析总结 整理 归纳 1.物理性质 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难挥发的 强酸,密度大,极易溶于水。 过渡 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硫酸,那么它们的 化学性质是否一样? 新 知: 习 实验 探究 1、用
3、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兰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2、在胆矾晶体中加入浓硫酸, (固体由兰色变 为白色)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 交流 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这种现象体现浓硫酸何种特性?这两个实验体 现浓硫酸的何种性质? 拓展 提高 在胆矾晶体由兰色变为白色体现浓硫酸的吸水 性。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黑色物质为炭, 浓硫酸使它逐渐变黑的现象称为“炭化” 。这 是浓 H2SO4酸性和脱水性的体现。 思考 交流 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实验 探究 蔗糖与浓 H2SO4的反应 观察物质颜色、体积的变 化,闻气味并抚摸烧杯外 壁。 知识 整理 吸水是指吸收物质中本来就有的湿存
4、水(或水 蒸气) ,脱水是指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 分子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 21(即按水的组成比例)脱去。浓硫酸的腐 蚀性就缘于它的脱水性。 板书:2.特性(1)吸水性(2)脱水性 问题 探究 蔗糖遇浓 H2SO4炭化,生成黑色物质体积膨胀 为疏松多孔状,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气体是 哪一种,如何形成的?这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 质?稀硫酸是否也如此? 讨论推测并写出碳与浓硫 酸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 交流 碳能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那么金属呢? 稀 H2SO4具有酸的通性,稀 H2SO4能否和铜反应? 为什么?那么,浓 H2SO4能否与铜反应呢? 学生讨论 实验 探究 浓硫酸与铜的反
5、应。 观察现象 实验 分析 铜与浓硫酸反应需什么条件? 请描述实验现象, 据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生成物,试管口部棉团 的作用,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方程式 问题 探讨 师生共同探讨分析: 1、 氧化剂、还原剂、氧 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何 物? 2、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 之比各为多少? 3、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是什么? 4、当反应进行 到一定程 度,硫酸浓度逐渐降低, 反应是否会继续进行? 思考 交流 上述反应中浓 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什么 原子引起?稀 H2SO4是否具有氧化性?两者相 比 有何差别? 分组讨论并回答:。 应用 提高 1、在一定体积的
6、 18mol/L 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 铜片,被还原的硫酸为 0.9mol,则原硫酸的实际 体积为( ) A、50mL B、大于 50mL C、100mL D、大于 100mL 小结 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硫酸,但是由于浓度不同时 H2SO4存在的方式不 一样,量变引起质变,导致性质的差别。本课时重点学习了硫酸的性质。硫 酸是典型的强酸,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 化性等特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我们本节课所学重点 板书设计 硫酸硝酸和氨(第一课时) 一、硫酸 (一)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H2SO4=SO 2H 2 (二)浓硫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特性 (1)吸水
7、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C+2H2SO4(浓) CO2+2SO 2+2H 2O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反映了硫酸的哪些主要性质(填空): (1)浓硫酸滴在木条上,过一会儿,木条变黑。_ (2)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 (3)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 (4)把铜片放入浓硫酸里加热,有气体产生。_ (5)利用浓硫酸和食盐固体反应可制 HCl 气体。_ 2、 (1)在 O2 H2 CO CO2 Cl2 HCl、 SO2 N2 中,可以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的有 _ _; (2)在蔗糖上滴两滴浓硫酸,会发现浓硫酸周围的蔗糖逐渐变黑。这说明浓硫酸 _,过一会还会发现产生大量泡沫,好象
8、“泡沫面包” ,同时有刺激性气味 的物质产生,发生这一反应的方程式是:_ (3)浓硫酸蘸在皮肤上,应先用_,再_,最后涂上少量的 _ 3、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稀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4、下列反应中,既能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又能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是 A、C 和浓硫酸 B、Cu 和浓 H2SO4 C、蔗糖和浓硫酸 D、H 2S 和浓 H2SO 5、硫酸厂有一辆已存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某新工人违反规程,边吸烟边用水冲洗, 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下列引起爆炸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 。 A、浓硫酸遇明火爆炸 B、浓硫酸遇水发热爆炸 C、铁与水反
9、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D、稀释后的硫酸与铁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6、鉴别稀硫酸和浓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A、加酚酞试液 B、与铜片作用 C、加 BaCl2溶液和硝酸 D、用玻璃棒各蘸一点滴在纸上 7、浓硫酸在与下列哪些物质反应时,既表现强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 A、赤热的碳 B、氢硫酸 C、氢氧化钠 D、铜(加热) 8、在 100mL、18mol/L 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1.8mol B、大于 1.8mol C、0.9mol D、小于 0.9mol 9、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 ,给试管加热,使之反应。 (1)若铜
10、片还有剩余,硫酸_消耗完毕(填“已”或“没有” ) ,其理由是 _ (2)用金属铜制硫酸铜最好的方法是:先把铜在空气中跟氧气加热反应,生成铜的氧化 物,再与硫酸反应得硫酸铜 ,这样作法的好处有 _ 10、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_ (2)试用下图所列各种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 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中 A 瓶的溶液褪色 c 瓶的溶液不褪色。 A 瓶溶液的作用是_, B 瓶溶液的作用是_, C 瓶溶液的作用是_。 (4)装置中所装的固体药品是_,可验证
11、的产物是_ (5)装置中所盛溶液是_,可以验证的产物是_。 备课参考: 巩固练习答案: 1、 (1)脱水性(2)吸水性(3)酸性(4)氧化性、酸性(5)难挥发性 2、 (1)O 2 H2 CO CO2 Cl2 HCl、 SO 2 N2 (2)具有脱水性;C+2H 2SO4(浓) CO2+2SO 2+2H 2O (3)干布擦拭干净 大量水冲洗 碳酸氢钠溶液 3、A、B 4、C 5、D 6、D 7、D 8、D 9、 (1)没有 硫酸浓度变稀,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2)防止生成大气污染物 SO2保护环境提高硫酸的利用率 10、 (1)2H 2SO4+C 2SO2+CO 2+2H 2O (2)(3)检验
12、二氧化硫的存在;除去二氧化硫气体;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 完全 (4)无水硫酸铜 水蒸气 (5)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二)资料选用 (1)教材化学必修 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 I (3) 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 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 薛金星 (4)高中课程新学案 ,主编 刘成坤 浓、稀硫酸的检验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mL) ,故重的是浓硫 酸。 2粘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 摇动几下,就可看出哪个是浓硫酸,液体较满时可取少许于试管中振荡。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
13、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 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 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难以沸腾的是浓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 10mL 水,沿烧杯壁慢 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 ,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铁铝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 ,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 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 膜而发生“钝化” 。 6铜碳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 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 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7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
14、,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 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8纤维素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一段时间后,表面 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9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 10g 蔗糖,滴入 1mL 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 炭化产生“黑面包” 的是浓硫酸。 10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11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 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12电导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 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
15、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 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硫酸硝酸和氨 (第 2 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利用实验,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利用分析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硝酸 与碳的反应。 3、通过硝酸跟硫酸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后,而能被浓 H2SO4氧化,那么在氢之前的金属是否 更容易被其氧化呢? 活 动 探 究 将一根随
16、时处理完氧化膜的铝条迅速 置于盛饱和 CuSO4溶液的试管中,过一 会儿取出。 (可用热 NaOH 溶液处理氧化 膜, ) 把铝条表面的铜用砂纸打掉洗净后, 将其插入盛浓 H2SO4的试管中,12 分 钟后取出。 把中的铝条放入饱和 CuSO4溶液 中,过一会儿取出。 把中铝条取出,置于浓 H2SO4中,加热。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 习 探 究 1、根据实验的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 式 2、洁净铝条置于浓 H2SO4中无明显现象, 难道不反应吗? 3、对比,现象不同,说明在中一定 发生了某种反应。根据铝的性质,推测发 生了什么反应?该过程体现浓硫酸的什么 性质? 4、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17、? 2Al3Cu 2 =2Al3 3Cu 学生联想到 Al2O3 保护膜的作用 思考总结浓硫酸与金属 反应的特征 归 纳 整 理 A、加热条件下,浓 H2SO4可氧化大多数金 属(Au、Pt 等除外) ,但不产生 H2。 B、常温下,浓 H2SO4可使 Fe、Al 钝化。 C、浓 H2SO4与金属反应表现酸性和氧化性。 D、 “钝化”并非不反应,是因氧化而钝化。 思 考 交 流 举例说明区分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讨论、总结: 过 渡 在化学性质上,浓硫酸的特点是具有强氧 化性,试推测硝酸是否也如此呢?浓、稀 硝酸的性质差别?应如何验证?请设计方 案。 学生分析预测:从与铜、铝、碳等物质 的反
18、应来分析。 演示:铜与浓硝酸反应:观察现象,推测 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 铜在不断溶解。Cu+4HNO 3(浓)=Cu(NO 3) 2+2NO2+2H 2O 新 知 学 习 实 验 探 究 演示:铜和稀硝酸的反应。观察现象,推 测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产生无色气体。铜在不断的溶解,溶液 由无色变为蓝色。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 棕色。证明生成的是 NO。3Cu+8HNO 3(稀) =3Cu(NO3)2+2NO+4H 2O 思 考 交 流 请阅读教材 P86,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总结 硝酸的性质和与金属反应的特性。 阅读教材,讨论总结:浓、硝酸氧化性 的强弱 归
19、纳 整 理 a.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可氧化大多数金属 (Au、Pt 等除外) ,但不产生 H2。 b.常温下,浓硝酸可使 Fe、Al 钝化。 c.浓硝酸与金属反应表现酸性和氧化性。 应 用 提 高 1、浓硫酸和硝酸体现强氧化性的原因。 2、能否用浓硫酸或硝酸与 Zn 反应制 H2? 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推测与碳反 应的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4、是否所有的金属都可与硝酸反应?常 温下可以用铁、铝的容器来存放冷的浓 硫酸和浓硝酸的原因? 问 题 探 索 是否能用硝酸溶解金箔?分析王水的组成。 (王字三横一数,和王水的组成类比记忆) 自学资料卡片。 王水:浓硝酸:浓盐酸 1:3(体积比) 小 结
20、 硝酸的特性是强氧化性。除金、铂以外,其余金属全可被其氧化而溶解,浓硝酸也能 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特点是由于+5 价氮元素得电子,被还原为低价态氮 的化合物的。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产物也不同。浓、稀硝酸都可与铜反应,但反应的 剧烈程度和产物不同。这说明当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发生改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硫酸硝酸和氨硫酸:钝化 硝酸:1、浓硝酸与铜:Cu+4HNO 3(浓)=Cu(NO 3)2+2NO2+2H 2O 2、稀硝酸与铜:3Cu+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3、碳与稀硝酸:C+4HNO 3 =2H2O+4NO2+CO 2 三、王水:浓硝
21、酸:浓盐酸 1:3(体积比) 巩固练习 1、工业上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能溶解铁的是( ) 。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硝酸 C、浓盐酸 D、浓硫酸 3、常温下,能溶于浓 HNO3的单质是( ) 。 A、Al B、Fe C、Ag D、Au 4、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 是 A、测定密度 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5、从节约原料,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要制取一定量的 Cu(NO 3) 2晶体,下列实验 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1)Cu+浓 HNO3 (2)Cu+稀 HNO3 6、下列反应中既体现硝酸
22、的氧化性又体现酸性的是( ) A、铜与稀硝酸 B、木炭与稀硝酸 C、氢氧化铜与硝酸 D、氧化亚铁与硝 酸 7、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 65%硝酸溶液、98%的 硫酸溶液、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 。 A、白、红、白 B、红、黑、白 C、红、红、红 D、白、黑、白 8、相同质量的四份铜片,分别置于足量的下列酸中,所得到的气体的物质的量最 多的是( ) 。 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硝酸 D、稀硝酸 9、6.4g 铜与过量的硝酸(8 mol L-1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 NO、NO 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 H+离子为 nmol,此时
23、溶液中所含 NO3-的物质的量为( ) 。 A、0.28mol B、0.31mol C、( n+0.2)mol D、 (n+0.4)mol 10、一定质量的铜和足量的浓硝酸或稀硝酸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用排水集气法收 集产生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硝酸浓度越大,消耗的硝酸越少 硝酸浓度不同,生成的 Cu(NO3)2的物质的量相 同硝酸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越少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同 A. B. C. D. 11、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 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 时,还原产物是 A、NO 2 B、NO C
24、、N 2O D、N 2 备课参考: 考答案: 巩固练习答案: 1、铁或铝制容器盛放 2、C 3、C 4、D 5、 (3) 6、A、D 7、D 8、C 9、C 10、B 11、C 2、资料选用 (1)教材化学必修 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 I (3) 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 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 薛金星 (4)高中课程新学案 ,主编 刘成坤 金属的钝化 有的金属(或合金)由于受某些氧化剂作用后其表面状况发生了改变,使金属(或合 金)的化学活动性大大降低,耐腐蚀性大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金属钝化后 状态称为钝态。 例如,铁可与稀硝酸反应而溶于其中,
25、但是,如果把铁浸入密度大于 1.25g/cm3 的浓 硝酸中,铁却钝化而不溶。铁在浓硝酸中钝化后,不仅在稀硝酸中也不能再溶解,而且不 能从铜盐(如 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不仅铁,其它多种金属也可以 发生钝化。例如, Cr,Ni,Co,Mo,Al,Ta,Nb 和 W 等,其中最容易钝化的金属是 Cr,Mo,Al,Ni。不仅硝酸,其它 强氧化剂如浓硫酸、氯酸、碘酸、重铬酸钾、高锰酸钾等,都可以引起某些金属的钝化甚 至空气中的氧气也能使有的金属(如铝、铬等)钝化。 为什么金属会发生钝化现象?现在大多认为金属的钝化是由于金属跟介质作用而生成 了一层极薄的肉眼看不见的保护膜的结果。这层薄膜最经常的
26、是金属的氧化物。如铁与浓 硝酸作用,铁表面被氧化膜厚度是 3010-104010-10m,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将铁表 面和介质完 全隔绝,从而使铁处于钝态。 某些金属的钝化也可由阳极氧化来实现。阳极氧化是将金属制件作阳极利用电解法使 其表面上形成氧化物薄膜的过程。像铝、镁、铜、钢等制件都可用此法钝化。 为了提高某些金属的抗蚀性能(有时还同时增加美观) ,可采用化学方法或阳极氧化方 法,使金属钝化。金属的钝化在机械制造,仪器制造,武器、飞机及某些金属日用品的制 造中,以在某些金属制件表面生成防锈或同时还有装饰的覆盖层而广泛地被采用。 有许多因素能够破坏钝化状态,或者阻止金属钝态的生成。将溶液加热或
27、加入活性离 子如 Cl-,Br-,I-等和还原性气体如氢(特别在加热时)都能使钝态金属活性化。 硫酸硝酸和氨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铵根检验方法。了解氮的循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氮元素最高价态的化合物硝酸的性质,今天我们学习 其最低价态的化合物氨气的性质。
28、 思考 交流 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氨气的 色、味、态、密度(与空气比较) 。并 演示实验 4-9 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教材 P87 资料卡片。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学习 探究 实验装置分析: 1、为什么烧瓶内会产生喷泉? 2、为什么要用干燥的烧瓶? 3、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分组讨论 应用 提高 如果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 泉 实验? 新 知 学 习 学习 探究 实验现象分析: 1、实验体现氨气的什么性质? 2、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 3、如果变红的原因是生成 OH ,那么 OH 来源于什么物质? 学生分组讨论 自学 释疑 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归纳 整理 1、氨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
29、气味 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 2、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思考 交流 1、水中的粒子有哪些?液氨与 氨水是否是一种物质? 2、如何检验氨气? 3、把一瓶浓氨水露置在空气中, 有何现象? 过渡 氨气溶与水所得溶液显碱性,氨气是 一种碱性气体,那么它遇到酸会不会 反应呢? 实验 探究 实验: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 观察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NH3+HClNH 4Cl(白烟) 拓展 提高 1、写出氨气与硫酸、硝酸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2、下列不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 体有( ) A、氨气 B、氯气 C、氧气 D、一氧化氮 3、试分析如何检验
30、氨气? 过渡 氨气与酸反应生成的盐叫铵盐。那么 铵盐的性质有那些呢? 自学释 疑 阅读教材 P87:总结铵盐的性 质 归纳 整理 3、 铵盐的性质: (1)遇碱性物质有氨气放出:NH 4+OH- NH3+H2O (2)受热发生分解反应 (NH4)2CO3 2NH3+CO2+H2O NH4Cl NH3+HCl 学习 探究 从铵盐的性质上看,受热分解和与碱 反应,都有氨气生成?如果要制备氨 气,用那一个反应更好?为什么? 分组讨论 实验探 究 实验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制备氨气: 微 热 强 热 加 热 归纳 整理 原理:2NH 4Cl+Ca(OH) 2 CaCl2+2NH3+2H 2O 装置:固 +
31、固 气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干燥:碱石灰 应用 提高 1、实验室制备 NH3的装置,还 可以用于制备哪些气体? 2、收集气体时试管口处棉花团 的作用? 3、如何证明某一集气瓶中的氨 气已经收满? 4、多余的氨气应如何处理? 5、为什么不直接用 NaOH 和 NH4Cl 反应? 5、如何用浓氨水、NaOH 或碱石 灰制取少量 NH3? 自学 提高 自学氨的用途和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氨的化学性质:碱性和与水的反应以及氨的制法,重 点要掌握的是氨水为什么显碱性,和氨气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装置。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硫酸硝酸和氨(第 3 课时) 三、氨气 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
32、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 。 2、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NH 3+H2O NH3.H2O NH4+OH- (2)碱性:NH 3+HClNH 4Cl 3、 铵盐的性质:(1)遇碱性物质有氨气放出:NH 4+OH- NH3+H2O (2)受热发生分解反应 (NH4)2CO3 2NH3+CO2+H2O NH4Cl NH3+HCl 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2NH 4Cl+Ca(OH)2 CaCl2+2NH3+2H 2O 装置:固 + 固 气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干燥:碱石灰 巩固练习 1、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氨水的溶质是 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33、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2、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有( ) A、NO B、NO 2 C、H 2 D、CO 3、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4、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有( ) A、浓硫酸 B、碱石灰 C、氯化钙 D、五氧化二磷 5、氮的固定是指( )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肥 B、大豆的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 C、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 D、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氮肥 6、某无色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 H2SO4和 Na2O2,若气体体积不断减少,最后颜色变深, 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可能是( ) A、H 2、Cl 2、H 2S
34、 B、 NH 3、NO、CO 2 C、 NH 3、O 2、NO D、 HCl、NO 2、CO 2 7、氨是一种重要的致冷剂,这是因为( ) A、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 B、氨极易溶于水 C、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 D、氨的化合价为-3 价 8、室温时,在体积相同的容器内混合下列气体,混合后压强最小的是( ) A、100 mL H 2和 50 mL O2 B、100 mL HCl 和 100 mL NH3 C、100 mL NO 和 100 mL O2 D、100 mL N 2和 200 mL H2 9、为了更简便制取干燥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NH 4Cl 和 H2SO4(浓)混合
35、加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B、N 2 + H2 NH 3 ,用烧碱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加热 NH4HCO3,气体用 P2O5干燥 10、 (1)如图,烧瓶是干燥的。当烧瓶口向上时,由 A 口导入气体, B 口敞露于空气或连接吸收尾气的装置,可收集下列气体中 的 气体于烧瓶中。 NO NH3 SO2 CH4 NO2 (2)如果烧瓶中事先已集满一瓶氨气,并将烧瓶口向下 放置,由 口导入气体可收集 NO 气体,其原因是 如何确定烧瓶中已集满 NO 气体? 。 1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 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 写
36、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 做干燥剂。 A B 用图 1 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 如果只提供如图 2 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 备课参考: 1、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答案: 1、A 2、B 3、NH 3+H2O NH3.H2O NH4+OH- 4、B 5、B、C 6、B 7、C 8、B 9、C 10、 (1) 、 (2)A 氨气的密度比 NO 的小 在 B 的管口出现红棕色 11、2NH 4Cl+Ca(OH)2 CaCl2+2NH3+2H 2O向下排空气 ; 碱石灰 打开止水夹
37、, 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打开夹子, 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 即发生喷泉。 2、资料运用 (1)教材化学必修 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 I (3) 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 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 薛金星 (4)高中课程新学案 ,主编 刘成坤 氨对人体的危害 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味,比空气轻(比重为 0.5) ,可感觉最低浓 度为 5.3PPM。氨气的溶解度极高,所以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粘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 炎症。氨气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
38、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 疾病的抵抗力。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 难,可伴有头、头痛、恶心、哎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氮肥 氮肥指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 物体内氨基酸的组 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 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 产品的质量。常见氮肥及其主要成分和
39、性质如下表所示: 氨水和无水氨属液态氮肥,其它属固态氮肥。氨水是一种廉价的速效肥料,施入土壤 后,作物能很快吸收,不 会残留有害物质,不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质。但由于氨水易分解、 挥发,放出氨气,因此在运输、贮存时,应把氨水密封的容器里,或在氨水表面覆盖一层 矿物油,放在阴凉的地方。由于氨水对多种金属有腐蚀作用,还应将其放在耐腐蚀的容器 里,如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等。施用时必须稀释,深施到土层中,再用土盖 覆,或灌溉时使氨水随水流入田地里。还应注意,对于含有 NH+4 的氮肥,都不能跟石灰、 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否则会影响肥效。因为铵盐能同碱反应,放出氨气。氮肥生产的 主要原料是合成氨,少量来自煤气工业和其它工业回收的副产氨。因此,氮肥生产一般需 要与合成氨生产配套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