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doc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415135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A 蓼 蓝 /谬 赏 霎 时 /什 刹 海 挈 带 /锲 而不舍 B 恣 意 /污 渍 赊 账 /奢 侈品 追 溯 /横 槊 赋诗 C慰 藉 /告 诫 拮 据 /狙 击手 屏 蔽 /冯 虚御风 D 熨 帖 /富 裕 挞 伐 /拓 荒者 冠 军 /羽扇 纶 巾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 最恰当 的一组是 ( 3 分) (

2、 1)这番 话不免 啰 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 不可。 ( 2)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 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希望已不存在! ( 3)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 ;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锱铢必较 沉迷 拾人牙慧 B斤斤计较 沉迷 人云亦云 C锱铢必较 沉沦 人云亦云 D斤斤计较 沉沦 拾人牙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 A顺风 而呼,声非加 疾 也 疾:洪亮 无乃尔是 过 与 过:过错 王无罪岁, 斯 天下之民至焉 斯:则 B矗不知乎几千万 落 落:座 鼎铛玉石,金块珠 砾 砾:石子 奉之 弥

3、 繁,侵之愈急 弥:更加 C众谓予一 行为 可以纾祸 行为:出行 匹夫之有 重 于社稷也 重:重要作用 中兴机会, 庶几 在此 庶几:差不多 D焉用亡郑以 陪 邻 陪:增加 鸣琴 垂拱 ,不言而化 垂拱:没有作为 请以剑舞, 因 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如果是雨后,那树皮绿得能渗出水来,光亮得照见了人影。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据说是项羽手植。 桐树是一个大家

4、族,常见的有青桐、泡桐 、法国梧桐等。 它体形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 青桐又名中国梧桐,是桐树中的美君子,其树身笔直溜圆,一年四季都苍翠青绿。 A B C D 5. 下列对 课文有关句子的赏析, 不够准确 的一项是(分) A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雨霖铃 ) 赏析:本句运用了点染手法,先以 “多情自古伤离别 ”点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接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超越了古今所有的人。 B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蜀道难 ) 赏析:本句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三次感叹,句式上变化错落,内容上前呼后应,使得全诗节奏起伏变化,情感跌宕不止,十分耐人寻味

5、。 C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杨绛老王) 赏析:这里以僵尸、骷髅作比,形象地写出老王因病痛折磨变得干瘦衰弱、外表恐怖的特点。将老王写得越是 “恐怖 ”,越能表达出 “我 ”当时害怕的心理。 D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曹禺 雷雨 ) 赏析: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的潜台词是:我早就知道你只要活着就会找上门来的,果然 没有出乎我的预料,那么,你究竟想怎么样呢? 二、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6、成 69 题 。 陈祚,字永锡,吴人。永乐中进士。擢河南参议。十五年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合疏,言建都北京非便,并谪均州太和山佃户。躬耕力作,处之 晏 然。仁宗立,诏选用迁谪诸臣,祚在选中。会帝崩,不 果 用。 宣德二年命宪臣即均州群试之,祚策第一。试吏部,复第一。遂擢御史,巡按福建。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闽人 德 之。还奏白塔河上通邵伯湖,下注大江,苏、松舟楫,多从往来,浅狭湮塞,请开浚。从之,转漕果便。寻出按江西。 时天 下承平,帝颇事游猎玩好。祚驰疏劝勤圣学。其略曰:“帝王之学先明理,明理在读书。陛下虽有圣德,而经筵未甚兴举,讲学未有程度,圣贤精微,古今治乱,岂能周知洞晰?真德秀大

7、学衍义一书,圣贤格言,无不毕载。愿于听政之暇,命儒臣讲说,非有大故,无得间断。使知古今若何而治,政事若何而得。必能开广聪明,增光德业。 而邪佞之以奇巧荡圣心者自见疏远,天下人民受福无穷矣 。”帝见疏大怒曰:“竖儒谓朕未读大学耶!薄 朕至此,不可不诛。”学士陈循顿首曰:“俗士处远,不知上无书不读也。”帝意稍解。下祚狱,逮其家人十余口,隔别禁系者五 年,其父竟瘐死。英宗立,得释复官。 祚再按湖广。 以 奏辽王贵 烚 罪有所隐,与巡抚侍郎吴政逮至京,下狱。寻赦出。时王振用事,法务严峻,祚上言:“乃者法司论狱,多违定律。如侍郎吴玺误举主事吴 軏 ,宜坐贡举非 其 人律,乃坐以奏事有规避律斩;及 軏 自

8、经死,狱官狱卒罪应递减, 乃 援不应为重罪,概杖之。一事如此,余可 推 矣。”帝是之,以其章示法司。寻改南京,迁福建按察使佥事。有威惠,神祠不载祀典 者 悉撤去。久之,以疾归,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错 误 的一项是(分) A 躬耕力作,处之 晏 然 晏:平静 B 禁止和买,闽人 德 之 德:感激 C 薄 朕至此,不可不诛 薄:轻视 D 一事如此,余可 推 矣 推:推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分) A 以 奏辽王贵烚罪有所隐,下狱 B宜坐贡举非 其 人律

9、或脱身 以 逃,不能容于远近 失 其 所与,不知 C 乃 援不应为重罪,概杖之 D神祠不载祀典 者 悉撤去 设九宾于廷,臣 乃 敢上璧 求人可使报秦 者 ,未得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 ( 1)而邪佞之以奇巧荡圣心者自见疏远,天下人民受福无穷矣。( 3 分) (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分) ( 3)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分) 9文中表现了陈祚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4 分) 三、古诗词鉴赏( 10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

10、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诗人 作此诗于太和 知县 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 颈联使 用了伯牙破琴谢知音 和阮籍善为青白眼的典故 。 ( 1)本诗的体裁是 。作者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为 “ ”。( 2 分) ( 2)请分析首联中 “了却 ”和 “倚 ”两个词的内涵。( 4 分) ( 3)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 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荀子劝学) ( 2)惑而不从师, 。 (韩愈师说)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

11、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 5) 夙兴夜寐 , 。 (诗经 氓) ( 6) ,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 7)同是天涯沦落人, 。 (白居易琵琶行) ( 8)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论语 季 氏将伐颛臾) 五、现代文阅读(一)(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 苇花如雪 查 干 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

12、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 秦风 蒹葭 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 , 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

13、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 “ 头重脚轻根 底浅 ”, 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 春夏季节,浓绿 如毡 ,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 。 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在芦苇的旺

14、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 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 、 烧水 、 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 唯有

15、梦中才可独享。 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冬了。 童年的我,就 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 ,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 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

16、念起故乡和 白发苍苍的 母亲来。 (选自 2015 年 5 月 8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2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 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4 分) 13请简要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6 分) 1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 “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 ”的理由。( 4 分) 15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 “苇花如雪 ”为题的意图。( 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 读 书 与 书 籍 叔本华 有许多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 的 书,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只顾赶时髦,觉得现今庸

17、人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 解, 所 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他们宁愿让大思想家的名 著 摆在书架上,争先恐后地阅读那些新出版的平庸文人毫无价值的书。太愚蠢了!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因此变成他现在的样子。但是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 的东西 ,或他的目的物。任何人当然都有他的目的 ,然而很少人有类似思想体系的东西,没有思

18、想体系的人,无论对什么事都不会有客观的兴趣,因此,这类人读书必定是徒然无功,毫无心得。 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那么他的作品常比他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内容,或者大体也能代替他的生活,或远超 过它。平庸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和有趣的,因为那也是他的精神活动的精华,是他一切思想和研究的成果。但他的生活际遇并不一定能使我们

19、满意。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一读。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我知道目前要学习古代语言已日渐困难,这种学习,如果一旦停止,当然会有 一种新文艺兴起,其内容是以前未曾有过的野蛮、浅薄和无价值。德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语的情况更是如此。现在的德语还保留有古代的若干优点,但很不幸的是有许多无聊作家正在热心而有计

20、划地予以滥用,使它渐渐成为贫乏、残废,或竟成为莫名其妙的语言。 文学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后者是睿智的历史。这种历史的重要分支是哲学史,哲学实在是这种历史的基础低音,这种低音也传入其他的历史中。所以,哲学实在是最有势力的学问,然而它的发挥作用是很缓慢的。 (有删改 ) 16. 结合文章,简析人们不读 古代思想家原著的原因。( 6 分) 17. 请简要概括第 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18. 统观全篇,作者在论述中对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 6 分) 七、作文( 70 分) 19. 请根据要求作文。 有很多事物, 表面 华丽热闹, 用心 审视,发 现 缺少底蕴。而有些事物外表质朴寒素, 仔细 体会, 感 觉底蕴深厚。 请以 “底蕴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