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 第 4 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即 岳麓版教材“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单元)中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 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 本课教 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 系的新发展。与初中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广度与理论的深度上都有较大拓宽。本课内容既 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
2、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 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 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 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 位。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
3、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观察、 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图片及课后附件,培养学生运用史料阐释、分析、 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基本的历史思维 方法。 3、通过课堂分组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 的创新性与
4、科学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2、通过祖国统一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 中华的使命感,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 提和有力保障;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教学方法 采取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减少课堂统一讲解,设疑诱思,步步推进,引导学 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力求拓宽视野,活化思维及培养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 课堂内容呈现方式,创设新情景,加强过程体验
5、,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准备 1、教师整理课堂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 资料。 3、课前按教室座位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8-10 人,每组选出组长一人,记 录员一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用大屏幕演示课后附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配以音乐,让学生轻 声朗诵 (叙述)是啊,两岸分隔、骨肉分离是中华儿女最深的乡愁!(展示中国地图,并以动 画形式先后显示澳门、香港和台湾)那么这些原属伟大祖国版图上神圣不可分割的地方是如 何与祖国母亲分离的呢?让我们把目光
6、投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附件,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整合历史、 文学知识,师生共同完成对该诗的赏析,体验诗中的离愁别绪,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及学 习探究的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板书)第 27 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板书)一、屈辱往事- 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问题及解决策略)问题一:香港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台湾问题与港 澳问题有何不同?(这两个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问题,学生较为熟悉,师生合作完 成,将答案配上地图用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对于第二问,应启发学生结合第一问的答 案作答。 )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沧桑
7、历史,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培养 学生阐释、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叙述)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祖国统一大业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来完 成呢? (板书)二、解决之道- “一国两制” (活动)设计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过程的表格并展示在大屏幕上,指导 学生看教材第一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最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答案, 将答案投影在屏幕上,评一评,比一比,看看那个小组概括得最准确、精炼。 (设计意图)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学生熟悉的内容,教材上有详细 的叙述,教师不必照本宣科,可以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以培养其概括能力及合作精神。 (叙述)不知同学们注
8、意到没有, “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 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问题二:) (问题及解决策略)问题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影响?(第一问学生非常熟悉,第二问不能直接从 教材上找到答案,应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 时间 步骤 影响 50 年代中期 1979 年初 1981 年 80 年代初 1982 年 1984 年 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然后鼓励各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并将答案予 以展示。 )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它
9、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及政治史专题的 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与创新思维。教学中应重点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构 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 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也为世界政治 (板书)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叙述)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两岸长期敌对,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但都认为只有 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展示一幅反映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遥望大陆时的情景照 片) 七十年代末以来,两岸都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展示几副反映海峡两岸交流的照片) 然而时过境迁,李登辉上台以后,台湾岛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0、(演示)在大屏幕上以动画方式演示台湾问题交流与逆流并存的现状。 (叙述)对此,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但针对 “台独” ,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问题及解决策略)问题四:你怎样看待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你认为促进台湾问 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各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进行 信息交流、思维碰撞,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报告讨论结果,由教师点评、总结。 ) (设计意图)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敏感,课堂上应由教师讲解为主,但课标要求“认识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故可设计问题四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叙述)青山遮
11、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开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 的稳步提高,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深入,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必将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成为现实!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每个小组学习情况,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课后思维训练: 20 世纪 20 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 。诗中将香港、澳门 和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1)1945 年以来, 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 (2)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对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3)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