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试题库原.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161782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试题库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生态学试题库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生态学试题库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生态学试题库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生态学试题库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0 绪论 0 绪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 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 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休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 为生境。 4.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

2、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 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6.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或生态价。 8.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 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

3、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9. 冷害:喜温生物在 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0.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1.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 身体体积比较小。 12.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3.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 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14.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K=N(T-C) (式中 K 为有效积温,N . . 为发育时间,T 为平均温度,C 为发育阈温

4、度) 15. 土壤质地:土粒按直径大小分为粗砂、细粒、粉砂和粘粒,不同大小土粒的组合称为 土壤质地 16.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 子 2、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 子 3、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 子 4、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 用 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7、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 。 A250kg 左右 B350kg 左右 C 500kg 左右 D大于 500kg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 2 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 称为(C

6、) 。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 用 9、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 . .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10、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 。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12、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13、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14、在太阳辐射光

7、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15、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 D 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16、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17、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 。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18、有效积温法则公式 K=N(T-C)中,C 为(D ) 。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 度 19、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2

8、0、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21、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 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 。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 律 22、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23、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 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 多 2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 。 . .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

9、,叶表面积较大 25、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26、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 。 A团粒结构 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 D柱状结构 27、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8、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B) 。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29、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 ) 。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

10、低,相对湿度较大 30.下列哪一生态因子可归入生物因子(A ) 。 A.人为因子 B.土壤因子 C.地形因子 D.气候因子 31.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A) 。 A.阶段性作用 B.间接作用 C.综合作用 D.不可替代性 32.最小因子法则是由哪一位科学家提出的( B ) 。 A.Tansley B.Liebig C.Haeckel D.Shelford 33.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种补偿变化称为 (B) 。 A.实验驯化 B.气候驯化 C.人工驯化 D.休眠 33.在光谱中,380-760nm 波

11、长范围的光属于( C ) 。 A.紫外光 B.红外光 C.可见光 D.蓝光 34.昆虫的休眠和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D ) 。 A.温度 B.食物 C.湿度 D.光 35.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这个规 律称为( B ) 。 A. Allen 规律 B. Bergman 规律 C. Logistic 增长 D. Tilman 模型 36.动物在低温环境中降低身体终端的温度,这种适应是(A ) 。 . . A.生理适应 B.行为适应 C.形态适应 D.对高温的适应 37.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B ) 。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

12、.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 38.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在( C ) 。 A.90%以上 B.50-70% C.60-80% D.80%以上 39.植物每生产 1 g 干物质约需水量为( C ) ,但不同植物类型需水量是不同的。 A.349g B.200-300 g C.300-600 g D.600-800 g 40.海洋生活的低渗动物具有发达的排泄器官,其功能是( C ) 。 A.排出水分 B.获取水分 C.排出溶质 D.获取溶质 41.从赤道到两极,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 A ) 。 A.减弱 B.增强 C.不变 D.略增强 42.适合在强光照环境中生活的植物称为( C ) 。 A.湿生植物

13、 B.中生植物 C.阳生植物 D.阴生植物 43.( C )是水生动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44.(A )往往是动物适应不良环境条件的第一性手段。 A.行为适应 B.生理适应 C.滞育 D.休眠 45.对生物起着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称为( D ) 。 A.地区环境 B.生物圈 C.大环境 D.小环境 46 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A )。 A 生态因子 B 环境 C 主导因子 D 限制因子 47 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C)。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48.(C)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

14、B 光周期 C 低温 D 昼夜变温 三、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生态环境 。 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生境 。 3.生理有效辐射中, 红 光和 蓝 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4.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 长日照 植物、 短日照 植物、 中日照 植物和 日中性 植物。 5.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 生物学零度 。 . . 6.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 ,因为

15、此 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 Liebig 最小因子 定律进行解释。 7.动物对温度的适应方式包括 行为适应 、 形态适应 、 生理适应 。 8.生物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 生物 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 人类 为主体。 9.生物的大环境包括 地区环境 、 地球环境 和 宇宙环境 。 10.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 气候因子 、 土壤因子 、 地形因子 、 生物因 子 和 人为因子 。 11.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 和 非密度 制约因子 。 1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包括 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 、 阶段性作用 、 不 可替

16、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3.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复杂的形态、生理和 行为 的适应。 14.可见光是电磁波,其主要波长范围在 380-760 nm。 15.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 冻害 和 冷害 。 16.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生物学零度 。 17.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水分状态可分为 湿生植物 、 中生植物 和 旱生植物 。 18.陆生动物主要通过 形态结构适应 、 行为适应 和 生理 适应减少失水。 19.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盐土植物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和不透盐植物。 20.地球上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逐渐 减弱 。 21.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

17、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其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都不 一样 四、判断题 1.在生态学中,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是同一概念,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 2.人为因子属于特殊的生物因子,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作用。 () 3.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的特点。 () 4.广适性生物属狭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广生态幅物种。 () 5.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是固定不变的,即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是一定的。 . . () 7.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小的调整。 ( ) 8.内稳态生物能控制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完全能摆脱环境条件的限制。 (

18、) 9.紫外光因其波长短而能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都是由紫外光产生的。 ( ) 10.光饱和点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 ) 11.高温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强。 () 12.在适宜温度区内,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 13.Allen 规律是指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 的趋势。 () 14.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是植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适应。 () 15.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17.不同植物生产 1g 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需水量)是一

19、样的。 () 20.陆生动物获得水分的方式有食物、代谢水和直接饮水。 () 21.水中溶氧量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 22.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 23.陆生脊椎动物均以尿酸的形式排出体内的含氮废物。 () 24.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 () 25、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 . . 26、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 五、问答题 1、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 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

20、,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 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 响。 2、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三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 、地球环境、区域 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 子。 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 种

21、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 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 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 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 称为 Shelford 耐性定律。 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 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

22、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 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 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 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 . . 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

23、个因 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 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 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 D 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 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2)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很多植物叶子会随光照强度 的变化呈现出日变化和年周期变化。植物种间对光强表现出适应性差异,可分为阳地种和 阴地种。动物的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礼堂

24、器官的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 性变化。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 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 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 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 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8、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 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 温

25、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 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 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 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 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9、 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 和利用失调。

26、 (2)破坏植物的水份平衡。 (3)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4)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 (1)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 . . 片。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树干和根有厚的木 栓层。 (2)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强蒸腾作用。 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1)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 (2)造成缺氧 (3)排泄功能失调和(4)神经系统麻痹。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 (1)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 温性, (2)形态反面如骆驼的厚

27、体毛等。 (3)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 10、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 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 3 个基 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 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 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

28、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 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 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 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 3 个等雨量区, 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 3 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11、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3 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 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

29、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 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 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 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 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 达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 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12、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

30、水植物。 . . (2)陆生植物有三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13、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 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 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14.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有的叶片呈刺状, 气孔下陷,叶表角质层较厚或有绒毛,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在生理上,含糖量高,细胞液浓度高,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 吸收水分。 15、

31、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 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 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 土壤水分有利于矿物质养分的分解、溶解和转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 增加了土壤养分,有利于植物吸收。土壤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 均不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 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土温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土温影 响

32、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土温影响矿物特盐类的溶解、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 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有机质的分解 ,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 生行为的适应变化。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 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6、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 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 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

33、植 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 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 植物所需的元素均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 长和数量也有影响。 17、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 . 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 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 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 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 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

34、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 4-7 部分 第五章种群生态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2、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 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 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 4、种群分布格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分布格局。 5、异株克生现象:一种植物将其次生代谢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这些化学物质能抑制其它植 物发芽或生长的现象,称为异株克生

35、。 6、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 7、存活曲线: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8、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初始个体总数之比。 9、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 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 10、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到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 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 11、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1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五、简答题 1、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 增长型;年幼个体数多,

36、老年个体少。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2) 稳定型: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比较均匀,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 衰退型: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相对较多,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2 、K对策和 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1) r选择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 和短的世代周期。 . . 2) K选择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 和长的世代周期。 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 1) 随机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遇符合,或者说每个个体的表现都有同等的 机 遇,任何一个个体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 2) 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个

37、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 3) 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团状。 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的生物学含义是: 方程中修正项用于描述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速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 生物学含义就是指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量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利用的 空间,即“剩余空间” 。 5、一般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A 型:种群在开始时只有个别死亡,大多数个体能达到生理寿命。 2) B 型:种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死亡率基本稳定,即各个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 3) C 型:在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 6、何谓竞争排斥原

38、理: 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物种,为争取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大多不能长 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是两个物种发生生态分离,否则两者之间的生 存竞争迟早导致竞争能力差的物种死亡,即被另一物种取代,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排斥原 理。 六、论述题 1、试述逻辑斯蒂克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 逻辑斯蒂克方程在数学上简单,明确。模型中的两个参数 r 和 k 都有明确的生物学 意义,这一模型基本上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最一般的规律,它的现实性十分 明显。但是自然中界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该模型也有一定的应用 条件与局限性,亦即应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描述的

39、是世代重叠的单个种群的增长动态过程,没有考虑与其它生物种群的 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等关系。 (2) 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用 k 表示, 在实践中 k 值往往较难确定。 (3) 所有各个个体在其繁殖潜力上是均等的,即假定在所有的时间内种群均有相 同比例的个体处于繁殖状态。实际上,未成熟个体和成熟个体在繁殖上的贡 献相差甚大,即使是成熟的个体在繁殖上也有差异。 . . (4) 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组配。 (5) 繁殖能力维持恒定,不受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变化莫测干扰,即 r 是常数。 (6) 密度对种群增长的抑制是即时的,无时间滞后效应。 (7) 环境阻力是种群密度

40、的线性函数,即种群增长随密度增加阻力逐渐地按比例 下降。 在现实中种群的增长过程要比逻辑斯蒂克增长复杂得多,由于种群内、种间个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能 力、环境空间容量等都在发生变化。此外,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种群的动态 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1)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 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六种。 (2) 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在林业生态实践中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营造 混 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

41、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行混交, 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与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避免树种间的剧烈竞争。 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在进行农林 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 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 马铃薯;苹果旁不能栽玉米等。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 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伐调整林分组成,解决种间竞争的矛盾。 3、论述种群调节理论: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 象,认为生物

42、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 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2)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学派按其强调点不同又可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 节学说和遗传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是传递 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特别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通过这两种社群行为可把 动物消耗于竞争食物、空间和繁殖权利的能量减到最少,使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等在种群 内得到合理分配,并限制了环境中动物的数量,使资源不至于消耗殆尽。当种群密度超过 .

43、 . 一定限度时,领域的占领者要产生抵抗,不让新个体进来。 内分泌调节学说: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 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增加。 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 适用尚不清楚。 遗传调节学说: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比较松弛,结果种群 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型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到正常的时候,这些低质个体 由于自然选择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降低了种群内部的变异性。 8-9 部分群落生态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

44、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2.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 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3. 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 间)的过渡区域。 4.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5.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 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6. 演替系列:在同一地段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顺序出现的群落系列称为演替系列。 7. 顶极群落:演替系列的最后阶段的群落,是演替系列中的一个阶段。 8.

45、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 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 的个体群的称为生态型。 9.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 归并为同一生活型。 10. 建群种:在群落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大的种称为建群种,一般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11.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段。 12. 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 经生长在此的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 . 二、选

46、择题 1.在北半球从赤道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A 。 A 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 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 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 2. 在生物群落中,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种的主要依据是 D 。 A. 物种数量 B. 物种生物量 C. 物种的体积 D. 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3在我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主要以下列哪种生活型的植物为主? D A. 地面芽植物 B. 地上芽植物 C. 地下芽植物 D. 高位芽植物 4. 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为 C 。 A. 苔原 B. 热带雨林 C. 常绿阔叶林 D. 针叶林 5. 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 A 。 A. 群落外貌 B. 群落水平结构 C. 生态位 D. 群落垂直结构 6.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D 。 A. 草本群落 B. 苔藓群落 C. 大型真菌群落 D. 地衣群落 7. 群丛是植物 B 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 A. 种群 B. 群落 C. 物种 D. 生态系统 8.下列四个图中(R 代表物种丰富度, EG 代表环境梯度),支持群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