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期末调研测试卷政治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75 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这就是相信 A 人的主观意念可以主宰客观物质世界 B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C 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 D 人的认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A ) 2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 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表明 A 意识不可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B 意识只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 C 人的感觉具有主体
2、性 D 意识的正确与否受认识主体学识水平的制约 (C) 3一些地方发现的“狼孩” 、 “熊孩” ,他们虽为人所生,却没有意识。其主要原因是 A 他们的大脑发生了质变 B 他们的语言功能退化 C 他们没有感觉和心理活动 D 他们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D ) 4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元素的观点是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 古代唯心主义 D. 科学的世界观 (A) 5下列成语典故中,体现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是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一脉不和,周身不安 (3)一失足成千古恨 (4)窥一斑而见全豹 A (1) (2) (3) B、 (2) (3)
3、(4) C、 (2) (3) D、 (1) (2) (4) (C) 6青年学生坚持唯物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是 A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B正确地估量和对待自己 C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D立足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 (B) 7面对挫折、困难和不幸,有的人会丧失理智,只顾感情冲动,从而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 事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 A不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 B忽视对因果理想的理性考虑 C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D不懂得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 8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其意义是 A有利于认清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有利于认清运动、变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区别 C将一事物与它事物
4、区别开来 D有利于人们区分新旧事物 (C) 9创新与保守的对立,从哲学上讲,其实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D知识与能力的对立 (B) 10凡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规律,这一观点 A是正确的,揭示了规律的本质特征 B是错误的,否认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所固有的联系 C是错误的,否认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D是错误的,混淆了真象与假象的区别 (C) 11人们迄今为止,还不能地准确地预报地震,例如伊朗巴姆地震造成了几万人的伤亡。 这说明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B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有些自然规律尚未被人类认识 D人们不能限制规律起破
5、坏作用的范围 (C) 12我国政府在国际事物中一直主张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国家 间应和平共处。从哲学上讲,上述主张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坚持了矛盾的同一性 B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 C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同意 D同一性是主要的,斗争性是次要的 (A ) 13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有利于我们 A 抓住重点,做好中心工作 B 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C 认清事物发展的原因 D认清事物发展的状态 (B) 1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也是她战胜党内各种错误路线的历史。这 说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与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状态 C只有坚持矛
6、盾的斗争性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 ) 1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实际上是 A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B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C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 D教条主义的观点 (C) 16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农民“跟风种地” 、 “跟风投资” 、 “跟风做生意” ,结果往往事 与愿违,赚不到钱。从哲学上讲,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 A 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人们只能把握现在,而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 C 只看到现象,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意识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错误意识有消极作用 (C) 17要解决第十六题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关键是要靠
7、 A 政府发布正确的市场信息 B 农民提高市场风险的科学预见性 C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D 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B) 18有的人做事经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却相反,往往“事倍功半” ,究其 原因,主要在于 A尊重和掌握规律程度不同 B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 C各人的机遇运气不同 D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 19科学家为了攻克“非典”病毒,采集了许多患者的血样和细胞。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 “防非”疫苗。这个过程实质上是 A由概念到推理的过程 B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D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过程 (B) 20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
8、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 以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工 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 植沙柳蔚然成风。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 在于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 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 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 (C) 21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对穿越可可西里、清水河地区等自然保护区路段,采取了绕道 行进,设置野生动物活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C
9、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A) 22现在三峡水库蓄水已达 135 米,长江上游的航道宽了,上游的洪水被锁住了,机组已 开始水力发电,巨大的电能送往华东地区。这一重大工程的兴建表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C人们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D、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定胜天 (C) 23下列认识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1) 农业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为工业提供原材料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 羽毛会飘起来,铁球会垂直落地 (4)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10、实行等价交换 (5) 冬去春来,四季更替 (6) 水往低处流 A (1) (2) (4) B.(2)(4) C.(2)(4)(5) D.(2)(3)(6) (B) 24 “有志者,事竟成” ,这说明 A办事情成功与否取决与人们的决心意志和干劲 B勇于实践的重要性 C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D 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少选且正确的给一分。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25、昔日的北大荒曾经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 4 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组织了几十万人开荒种
11、地,每年产粮 70 亿公斤。可短短的几十 年后,大自然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的“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现在人们不得不退耕还林。这一过程说明 A人们改造自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B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C任何认识都无真理性可言 D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 (BD) 26、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下面的分析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是完全错误的,是听天由命的唯心主义思想 B 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C 肯定了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对办事成败的决定作用 D 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
12、(BC) 27、一般人只看到商品价格在不同时期的高低涨落,却不懂得价值规律。这说明 A 规律是人们总结创造出来的 B 凭感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通过抽象思维 D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CD) 28、南水北调工程在兴建过程中,利用了平行河道,新建了抽水站,同时花大力气整治了 河水污染问题。这一工程建成后,将会缓解北方地区居民生产生活严重缺水的状况。从哲 学上讲,这一工程 A 利用了事物的固有联系 B 改变了事物的原有联系 C 建立了事物间新的联系 D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 (ABC) 29、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由于处于失重状态,全身的
13、血液需要重新分配,为此,他们在地 面上要进行长时间的超重、失重训练。这说明 A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B 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重视各个部分功能的发挥 D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B) 30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从哲学上讲,其依据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D认识总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ABD) 31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
14、学只爱听“好话” ,听不进“坏话” ,其实质是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违背了两点论、两分法 C只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否认了矛盾斗争性 D。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ABD) 32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助于我们 A将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开来 B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分开来 C正确认识矛盾双方的特点 D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ABCD ) 33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诡辩,是因为他 A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C用矛盾的特殊性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否认了矛盾双方统一 (BCD)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75
15、 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 ? 35、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 定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 。后者指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必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 行政审批、政府职能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 我们党前后通过的两个决定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为什么这么说? (2) 从哲学上说明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 伐?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1 分,共
16、22 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给分。 ) 3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7、质变比量变更为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8 题 17 分,第 39 题 18 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 38、某贫困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地政府为了增加地 方财政收入,不顾国家关闭“五小工业”的三令五申,默许山民乱开乱挖, “小煤矿” 、 “小 铜矿” 、 “小金矿”等屡禁不止,星罗棋布,矿藏损毁严重,有的还酿成了恶性的矿难事故。 乱开采的结果是严重破坏了当地
17、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媒体爆光后, 地方官员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地方经济的。 请从哲学上分析说明 (1) 当地政府的所作所为为什么是错误的? (2) 当地脱贫致富的路该怎么走? 39、东部沿海某县,地少人多,能源资源紧缺,为了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县委县政府 认真分析了本地的实际:滨江临海,靠近大都市,靠传统农业农民难以致富,而调整经济 结构的主要困难是农民缺少资金和技术,怕风险。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农民提供资金 和技术指导,广泛开拓海内外市场,落实订单,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花木种植、蔬菜生产 和加工、手工刺绣和编织,同时大搞劳务输出,使农民成了致富的多面手。人民
18、群众的小 康水平大大提高。 某县县委县政府是怎样正确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高二期末调研测试卷 政治试题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A 2、C 3、D 4、A 5、C 6、B 7、B 8、C 9、B 10、C 11、C 12、A 13、B 14、D 15、C 16、C 17、B 18、A 19、B 20、C 21、 A 22、C 23、B 24、C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少选且正确的给一分。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25、BD 26、BC 27、BCD 28、ABC
19、 29、AB 30、ABD 31、ABD 32、ABCD 33、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 34、 (1) “神舟”飞船从多次试验到发射成功,说明了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 物, (2 分)同时说明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体现在 航天人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上以及载人航天精神上。 (3 分) (2)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通过人的实践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 促进作用, (2 分)载人航天精神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2 分) 35、 (1)说明认识总是不断深化、扩展、
20、向前推移的, (2 分)因为任何一个具体认识 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十分复杂,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分深刻和全面。(3 分) (2)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 果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那么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1 分,共 22 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给分。 ) 36、 (1)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才
21、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6 分) (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认识的感性 认识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 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5 分) 37、 (1)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从这一点来说,质变比量变更为重要。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 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 分) (2)但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坚持适度的原则。否则,操之过急,反而会阻
22、碍事物的发展。 (5 分) (3)因此,上述观点是片面的,在实际工作中是有害的。 (2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8 题 17 分,第 39 题 18 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 38、 (1)他们错在不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乱开乱挖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利于实 现可持续发展。还错在割裂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看到暂时的局部的利益,损害了长远 的全局的利益,造成了国有矿产资源的流失,破坏了环境。他们歪曲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要求,实际是全面的,发展的,但他们只看到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没有看到生态环 境脆弱的实际和乱开采的严重后果。 (9 分
23、) (2)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要按照国家政策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 山区经济。 (8 分) 39、 (1)他们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县情。既看到了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又看到了本地的区 位优势,其中,地少人多、能源资源紧缺、农民观念保守是不利条件,而滨江临海,靠近 大都市,出口方便是有利条件。 (5 分) (2)他们在发展本地经济中不仅看到了主要矛盾而且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这就是 他们看到了调整经济结构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农民的观念保守、农民缺少资金和技术,据 此他们采取了向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广泛开拓海内外市场,落实订单等措施。 (5 分) (3)他们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现在他们能因地制宜地调整 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的这些农副产品及劳务输出,都是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地理条件出 发的。 (5 分) (4)他们能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表现在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技术指导, 帮助农民劳务输出,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把农民从传统农业 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转变。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