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框图概览 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 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 放时期。 三个时期:过渡时期 (1949 1956 年 ) ;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56 1976 年 ) ;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年 至 今 ) 。 第 16 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 1| 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 1956 年 )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 1952 年 ) 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
2、面崩溃,形势严峻。 2. 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4. 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 在 农 村 : 进 行 土 地 改 革 , 变 封 建 地 主 土 地 所 有 制 为 农 民 土 地 私 有 制 , 为 国 家 的 工 业 化 创 造 了条 件。 (2) 在城市: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 性质。 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
3、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 是保 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 意义:经过 3 年努力,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恢 复 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53 1956 年 )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 “在一个相 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3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使中国从新民
4、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 “一五” 计划建设 (1953 1957 年 ) (1) 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 (2) 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 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 分 薄弱 ) (3)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核心 ) ;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条件 ) 。 (4) 成 就 : 鞍 山 钢 铁 公 司 三 大 工 厂 、 长 春 第 一 汽 车 制 造 厂 、 沈 阳 机 床 厂 和 飞 机 制 造 厂 等 先 后 建 成投 产。 (5)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6) 特点: 产业结构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理论 实践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投资结构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发展速度 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方 针政策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性质体现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 实 质 : 既 是 我 国 有 计 划 的 经 济 建 设 和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的 起 步 , 又 是 国 家 对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进行 社会主义
6、改造的开始。 3三大改造 (1953 1956 年) (1) 基本内容: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 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 基本途径和方式: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小 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 4 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 开 始时实行
7、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 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 偿办 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 (3) 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实 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级 阶段 ) 。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5 1 含 义 : 又 称 指 令 型 经 济 , 是 对 生 产 、 资 源 分 配 以 及 产 品 消 费 事 先 进 行 计 划 的 经 济 体 制 。 其 基本特 征是高度
8、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 形 成 过 程 萌生阶段 (1949 年 10 月 至 1950 年 6 月 ) 初步形成阶段 (1950 年 6 月 至 1952 年 8 月 ) 基本形成阶段 (1952 年 9 月 至 1956 年 12 月 ) 3. 特点 1949 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 掌 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 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 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
9、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 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 格政策 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 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1) 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 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 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 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4. 作用 (1) 运 用 这 种 新 的 经 济 体 制 有 助 于 在 短 期 内 医 治 旧 中 国 遗 留 下 来 的 经 济 恶 性 波 动 , 以 便 顺 利 地 渡过 经济
10、困难时期。 (2) 在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低 , 建 设 资 金 严 重 短 缺 , 国 力 有 限 的 条 件 下 , 运 用 这 种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 保 证把 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 去 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6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11、7 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史料 二 毛泽东选集 图 1 图 2 史料解读 (1) 史 料 一 中 “一 辆 汽 车 、 一 架 飞 机 、 一 辆 坦 克 、 一 辆 拖 拉 机 都 不 能 造 ”说 明 新 中 国 的 工 业 基 础差, 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 (2) 史料二中的图 1 显示个体经济占较大比例,图 2 显示公有制经济占有较大比例,这说明我 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料应用 (1) 根 据 史 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说 明 “一 五 ”计 划 是 在 什 么 背 景 下 开 展 的 。 其 制 定 的 思 想
12、 基 础是 什么? 试解: 【提示】 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 命脉。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 史料二中图 1 到图 2 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 巨大变化? 试解: 【提示】 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变化: 1956 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 会主 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素养 3历史解释 8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 1 主 要 部 门 : “一 五 ”计 划 确
13、定 工 业 化 为 经 济 建 设 的 主 要 任 务 , 集 中 力 量 优 先 发 展 以 能 源 、 原材料、 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兼顾其他,留有余 地。 2. 分布地区:“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 统 筹 兼 顾 : “一 五 ”计 划 以 工 业 化 为 目 标 , 包 括 工 业 化 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两 大 任 务 , 体 现 了 发展 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 发 展 方 针 : “一 五 ”计 划 中 坚 持 自 力 更 生 为 主 、 争 取 外 援 为 辅 的 方 针 , 立
14、足 中 国 国 情 , 实 事求是,具 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9 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 2. 三 大 改 造 是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重 大 步 骤 , 也 是 实 现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的 必 要 条 件 。 两 者 是 变革 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 社 会 主 义 工 业 化 的 实 质 是 发 展 生 产 力 ;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实 质 是 变 革 生 产 关 系 。 社 会 主 义 经 济体系在中国基 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5、;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过渡时期 (1949 1956 年 ) 我国社会的特点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 社会性质 经济基础 社会主要 矛盾 政治制度 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前 , 多 种 经 济 成 分 并 存 , 非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成 分 占 有 很 大 比 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三 大 改 造 前 是 无 产 阶 级 与 资 产 阶 级 的 矛 盾 。 三 大 改 造 完 成 后 , 中 国 社 会 的 主 要 矛盾 转
16、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2019 河北石家庄模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强调:“征收祠堂、庙宇、寺院、 学校 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一规定的实施 ( )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推动了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材料反映新中国没收一切组织、团体的私有土地及其他公地,这些土地依法收归国家
17、所 有后,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故 A 项正确。 2(2019 广西钦州模拟 )1956 年 9 月 8 日,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 5 在沈阳试制成 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人民日报 头版进行了报道: “这种飞机 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 益于 ( ) 10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苏联援华的落实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科教兴国的推进 C 根据题目“ 1956”“沈阳”“这种飞机 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得出, 这 是 1953 1957 年“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故 C 项
18、正确。 3(2018 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苏北四市一模 )1953 年 2 月,中共中央指出: “要 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 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 了 ( ) 11 A 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 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A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表明组织起来是为了国家工 业化 建设,故 A 项正确; B、 C、 D 三项均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故均排除。 4(2018 辽宁沈阳一模 ) 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
19、现了 (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 % 棉纱 361.8 万 件 500 万件 138 棉布 11 163.4 万匹 16 372.1 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 万 吨 155.2 万 吨 214 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 盐 346 万吨 593.2 万 吨 171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 重 点 建 设 、 兼 顾 民 生 的 指 导 思 想 C 已 形 成 完 整 的 工 业 体 系 D 农 业 领 域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已 完 成 B 材料强调的是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故 A 项
20、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 在“一五”计划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 B 项 正确;“一五”计划的时间为 1953 到 1957 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以尚未形 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 C项错误;材料表格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状况, 无 法反 映农业领域生产关系社会改造的情况,故 D 项错误。 考点 2| “岁月峥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 内容 (1) 主 要 矛 盾 : 人 民 对 于 建 立 先 进 的 工 业 国 的 要 求 同 落 后 的 农 业 国 的
21、现 实 之 间 的 矛 盾 ; 人 民 对 于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2 (2)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 探索失误 ( 三面红旗 ) 1. 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运动 (1) 含 义 : 1958 年 的 “大 跃 进 ”运 动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探 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道 路 上 的 一 次 重 要 尝试, 但是最终失败。 (2) 背景:
22、“大跃进”运动发动的主观动机是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得主动权。 13 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运动创造了理论依据。 (3) 过程: “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 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 1958 年 8 月后, “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 1960 年结束。 (4) 评价: 在“大跃进”运动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 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
23、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 期取得的成绩。 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5) 失败原因: 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 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1) 特点: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 实 质
24、: 企 图 在 生 产 力 不 发 达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一 个 所 谓 平 等 、 平 均 、 公 平 合 理 的 社 会 。 但 这 只 是一 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4 “文 化 大 革 命 ”的 影 响 由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 政 治 领 域 扩 展 到 经 济 领 域 。 三、政策调整 1. 1960 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1) “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 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14 (2) “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
25、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 题。 2. 1962 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运动中的经验教训。 3. 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4. 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15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史料一 我国工业是在 15 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 和 超过 英国;使我国农业在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史料二
26、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常用词。 有人以 人民日报 为例做统计, “高产 卫星”一词, 1957 年未有文章使用, 1958 年有 85 篇, 1959 年有 15 篇,而 1960 年只有 1 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 1958 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 不尊重庄 稼 生长的规律了”。 史料三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 的共 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 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社论 1958
27、 年 4 月 3 日 16 史料解读 (1) 史料一中信息“赶上和超过英国”“迅速地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反映出中共中央在经济建 设 方 面 提 出 了 过 高 的 发 展 目 标 , 以 显 示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优 越 性 , 这 也 揭 示 出 中 共 八 大 二 次 会 议 修 改 了 中 共 八 大 关 于 中 国 经 济 建 设 的 正 确 方 针 , 成 为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时 期 持 续 犯 “左 ”倾 错误的根源。 (2) 史料二中所谓的“高产卫星”,指的是从 1958 年开始的、在“大跃进”运动中的、一场急于 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在“大跃进”运动中, 各
28、地浮夸风盛行, 进一步滋长了“左” 的错误。 (3) 史 料 三 引 自 人 民 日 报 社 论 , 其 中 信 息 “群 众 性 的 行 动 ”“公 共 食 堂 ”“集 体 主 义 思 想 ” 等揭 示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并非真正意义上 的共产主义社会,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史料应用 (1) 综 合 三 则 史 料 ,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概 括 指 出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 试 解: 【提示】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错误决议直接滋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 17 倾错误的蔓延。 (2) 史 料 二 反 映 了
29、 “大 跃 进 ”运 动 的 哪 些 特 点 ? 试 解: 【提示】 “高产卫星”折射出“大跃进”运动时期浮夸风盛行; 1958 年, “大跃进”运动快 速推进; 1960 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运动有所反思。 素养 3历史解释 1956 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 核心问题 (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2) 社 会 主 义 条 件 下 的 阶 级 斗 争 问 题 , 也 就 是 如 何 认 识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成 后 国 内 的 主 要 矛 盾 问 题。 2. 失误的原因 (1)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
30、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 急 于 求 成 心 理 。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建 立 后 ,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对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热 情 很 高 , 迫 切 希 望 尽快 摆脱落后状况。 (3) 中 央 领 导 人 的 错 误 估 计 。 对 当 时 的 国 内 外 阶 级 斗 争 形 势 估 计 过 于 严 重 , 错 误 地 认 为 阶 级 斗 争仍 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 经验教训 (1)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
31、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 国 民 经 济 建 设 必 须 有 计 划 、 按 比 例 协 调 发 展 , 搞 好 综 合 平 衡 , 留 有 一 定 后 备 力 量 , 并 兼 顾 重点 与一般的关系。 (4) 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 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1(2019 四川五校联考 )1959 年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 员 会主任李富春报告: 1959 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 为 2 870 亿元,比 1958 年的 2 050 亿元增长 18 40%, 即增加
32、820 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 1 650 亿元,比 1958 年 的 1 170 亿 元增长 41%; 农业总产值计划为 1 220 亿元,比 1958 年的 880 亿元增长 39%。这体现了 ( ) A 中央实行工业和农业并举的方针 B.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C. 工农业协调发展 D 我 国 经 济 建 设 受 “左 ”倾 思 想 影 响 严 重 D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 1959 年工农业总产值同 1958 年相比大幅度增加。 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 “大跃进”运动背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959 年工农业总产值的高指标是 “大跃进” 运 动的体现,所以 B、 C 两项错误
33、, D项正确; A 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 19 2(2018 陕西榆林一模 ) 中共八大上,前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 体、 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 济;在生产 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 一定范围的自由市 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 ) A 大 力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B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以 计 划 为 主 、 市 场 为 辅 C 建 设 有 计 划 的 商 品 经 济 体 制 D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以 国 营 和 集 体 为 主
34、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在 1992 年,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陈云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 主体下,允许私人的自主的市场经济存在,故 B 项正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体现不 出 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不仅强调以社会主义国营和集体经济为主, 还主 张私人和市场经济存在,故 D 项错误。 31961 年 5 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 1960 年底城镇人口 1.29 亿的基数上, 三年内减少城镇人 口 2 000 万以上。到 1961 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 1 300 万,其中,精简职工 950 万人。该 政策的实施 ( ) A. 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加速
35、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C 是 “大 跃 进 ”运 动 向 农 村 扩 展 的 表 现 D 有 利 于 工 业 布 局 的 合 理 化 A 1961 年 5 月作出的决定,到年底就已经完成过半,说明效率很高,而这种高效率得益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项正确;减少城镇人口并不能促进农村的城镇化,故 B 项错 误;该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 C 项错误;减少城镇人口与工业布局无关,故 D 项错 误。 4(2018 安徽五校联考 ) 对下表经济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 项目 1952 年 1957 年 1965 年 粮食总产量 ( 百万吨 ) 163.42 195.05 194.53 棉花
36、 ( 百万吨 ) 1.30 1.64 2.09 原油 ( 百万吨 ) 0.14 1.46 11.31 钢 ( 百 万 吨 ) 1.35 5.35 12.23 A. 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 B “大 20 跃进”运动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C 政 策 失 误 导 致 农 业 生 产 发 展 缓 慢 D 十 年 “文 化 大 革 命 ”使 工 农 业 生 产 停 滞 C 表中反映的是粮食、棉花、原油、钢产量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工农业发展比例的情况, 不能据 此得出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 A 项错误;表中强调的是各类物品产量的提升, 不 能反映出经济困难,故 B 项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粮食和
37、棉花的发展速度不及原油和钢的发 展,再结合时间信息, 1953 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发展重心在 工业生产上,使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故 C项正确;“文化大革命”开始于 1966 年,与材料 21 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 D项错误。 2014 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考情分析 全国卷在本讲内容的命题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等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 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更呼应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做到以史为鉴。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命题点:“一五”计划的实施 1(2018 全
38、国卷 ) 如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 请函” 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 22 A. 已 经 初 步 改 变 工 业 落 后 局 面 B 开 始 进 行 对 矿 产 资 源 的 开 采 C 国 民 经 济 调 整 任 务 基 本 完 成 D 大 规 模 的 经 济 建 设 正 在 展 开 D 材料漫画反映了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展 开, D 项正确。 命题点: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 23 2(2018 全国卷 ) 右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 ( 画中字:“奶奶的尺 量布做 新衣。阿姨的尺测量
39、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 该漫画反映了 ( ) 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 女 性 成 为 国 家 建 设 的 重 要 力 量 C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蓬 勃 开 展 D 城 乡 差 别 发 生 根 本 性 改 变 B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 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故 B 项正确; A、 C 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 D 项。 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3(2016 全国卷 )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40、, 其他 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 A 致 力 于 奠 定 工 业 化 基 础 B 国 民 经 济 结 构 臻 于 平 衡 C 大 力 压 缩 基 本 建 设 投 资 规 模 D 城 市 化 的 进 程 趋 于 缓 慢 A 材 料 关 键 信 息 , 一 是 时 间 “一 五 计 划 期 间 ”, 二 是 压 缩 住 宅 建 设 和 非 生 产 性 建 设 投 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 定基础,故选 A 项; B 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 排 除; D 项与材料矛盾,工
41、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工业化建设的比较 4(2015 全国卷 )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 增长速 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 24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 战 ”制 约 美 英 工 业 发 展 C 中 国 重 工 业 发 展 急 躁 冒 进 D 美 英 传 统 工 业 产 业 衰 落 A 解 答 本 题 的 关 键 信 息 是 “新 中 国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期 间 ”。 美 国 和 英 国 早 就 实 现 了 工 业 化 , 而新 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
42、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 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 A 项 ; 20 25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故 B、 D 两项说法错误; 1958 年中国在“左” 倾 思想指导下掀起“大跃进”运动,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项。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5 (2014 全国卷 ) 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 村向余 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
43、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 农 民 经 济 生 活 纳 入 国 家 计 划 体 制 D 为 国 家 工 业 化 建 设 提 供 劳 动 力 资 源 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农村经济的 恢 复和发展”“农村的政权建设”“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 用,排除 A、 B、 D 三项;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 据此判断 C项正确。 命题点:“一五”计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粮食供应 6(2014 全国卷 )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 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
44、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 障 了 工 业 化 战 略 实 施 C 缓 解 了 灾 害 造 成 的 粮 食 短 缺 D 加 速 了 国 民 经 济 的 恢 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 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 A 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 生 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 C 项;国民经济恢复在 1952 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 D 项。 考向扫描 权威预测 考向一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建设布局 1 (2018 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起点调研 )1950 年中央
45、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 1951 1955 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 ( 草案 ) 中指出:五年内禁止 在上海、天津等工业发达的中心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 ) A 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26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A 依据材料可知,当时上海、天津等工业发达地区不再允许新建大型企业,而这一规定是 为了照顾内地的工业建设,说明国家对工业布局作出了调整,故 A 项正确。 1956 年底三大改 造 基本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而材料中的指示是 1950 年作出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
46、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 的初 步基础, D 项错误。 考向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27 2 1949 1956 年份 年国民收入构成表 农业 ( 单位: 工业 %)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49 年 68.4 12.6 0.3 3.3 15.4 1952 年 57.7 19.5 3.6 4.3 14.9 1956 年 据上表可知 ( 49.8 ) 24.0 6.2 4.2 15.8 A. 中 国 的 工 业 化 拉 开 序 幕 B 国 民 经 济 结 构 渐 趋 合 理 C 人 们 物 质 生 活 逐 步 改 善 D 各 产 业
47、比 重 逐 渐 平 衡 B 据表中信息可知,从 1949 年到 1956 年,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工业、建筑业收入比重大 幅度增加,运输业和商业收入稳中有升,这说明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故 B 项正确; 1953 年开始推行的“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人 民物质生活改善,故 C项错误;表中农业仍在国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 考向三 “一五”计划的实施背景 3(2018 河南商丘九校期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 密集 型产业的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 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 则”。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 ) 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国际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 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B 材料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能够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 , 这是受当时 “冷战” 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力量,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新中国的建 设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阐释,故 A 项排除; C 项过于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