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 导学案 9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 1. 原因 (1) 根本原因: 率先开始 1 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把侵略矛 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2) 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借口 2 虎门销烟发动侵 略战争。 2. 过程 (1) 爆 发 : 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 扩 大 : 1841 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 结 束 : 1842 年 8 月 , 英 军 舰 队 驶 抵 南 京 下
2、关 江 面 , 扬 言 架 炮 攻 城 。 清 政 府 屈 辱 求 和 , 战争 结束。 3.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 南京条约 :割 3 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开放 4 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等。 3 2 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从中攫取 5 领事裁 判 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 美国、法国于 1844 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攫取了更多 的侵略权益。 4. 影响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由
3、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 6 半殖民地 政治 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 7 近代史的开端 4 8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 经济 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 文化 股“ 9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社会 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10近代化进程 转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 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 直 接 原 因 : 英 法 等 国 提 出 11修 订 条 约 、 扩 大 侵 略 权 益 的 要 求 , 遭 到 拒 绝 。
4、2 经 过 (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 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 12天津条约 。 (3)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 13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 3.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 年 1860 年 (1)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 14北京,增开十处 通商口岸 (2)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内容 (3)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 5传教 (4) 外 国 军 舰 和 商 船 可 以 在 长 江 各 口 岸 通 航 5 (1)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 增开 16天津为商埠 (3) 割
5、17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 影响 (1)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 中国 18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化 的 程 度 加 深 了 。 三、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 社会性质 国步入近代社会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 19洋务派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0自 社会经济 然 经 济 逐 步 解 体 , 洋 务 企 业 的 兴 办 ,
6、有 利 于 中 国 近 代 工 业 的 起 步 , 客 观 上 刺 激 了 21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6 阶 级 关 系 社 会 思 想 对外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 阶级先后产生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 (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 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 产生了“ 22中体西用 ”的洋务思想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 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四、 19 世纪 70 80 年代的反侵略战争 1. 左宗棠收复新疆 (1) 背
7、景: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 23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 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边疆随之出现 新的危机。 1865 年,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侵略; 1871 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2) 经过: 1876 年,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新疆 ( 除伊犁 ) ,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的 阴谋。 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 迫使沙俄签订了 改订条约 ,中国收回 24伊犁。 1884 年,新疆设立 25行省。 2. 中法战争 (1) 背景:越南原为清朝的附属国。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侵占越南南部,接着就转 向越南北部, 19 世纪 80 年代,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 ,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并 强 迫越南要求清朝撤退在越境内军队。 (2) 过程 (1883 1885 年 ) : 1883 年 12 月, 法军进攻越南北部驻防的清军, 中法战争爆发。 1884 年,战争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水师覆灭。 1885 年 3 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清 军反击,法军陷入困境。法国议会以 306 票对 149 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总理儒尔费里旋引咎 辞职,中法双方和谈签约。 (3) 结果 中法新约 :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
9、 约; 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 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从此, 中国承认法国吞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4) 战后,鉴于台湾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1885 年,清政府把福建省台湾府分出,设置 台 湾省。 7 五、甲午中日战争 1. 日本的“大陆政策” 1887 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 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 26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 灭 亡 27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
10、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 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 所以 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2. 战争背景 8 日本: 明治维新后, 为解决 28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 陆 政策”。 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 清政府中的 29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 动。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 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
11、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 世 界 : 19 世 纪 末 , 主 要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向 帝 国 主 义 过 渡 , 日 本 的 侵 略 行 径 在 一 定 程 度 上得 到西方列强的默许或支持。 3 战 争 进 程 (1894 1895 年 ) (1) 爆发: 1894 年 7 月,牙山、丰岛之战。 1894 年 9 月,平壤之战,回族将领左宝贵壮 烈 殉国,清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逃。 (2) 决 战 : 1894 年 9 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决战, 30邓 世 昌 等 爱 国 将 领 以 身 殉 国 , 北 洋 水 师退回 威海卫,“避战保船”,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3)
12、失败: 1894 年 10 月,日军攻占辽东,在 31旅顺进行大屠杀。 1895 年 2 月, 32威海卫 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赴日本谈判。 4. 战争结果: 1895 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 33辽 东 半 岛 、 34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 35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 36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37中国内地 日 本 可 在 中 国 通 商 口 岸 38投 资 设 厂 , 产 品 免 收 39内地税 5. 战争影响 (1) 对
13、中国的影响: 拓展了列强对华 40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 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三国 41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 ( 编练新军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 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42资本主义的发展 ( 政府 鼓励创办实业 ) 。 (2) 对日本的影响:日本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占领台湾,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其资本主 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
14、,日本很快挤进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 (3) 对 朝 鲜 的 影 响 : 清 政 府 战 败 后 , 日 本 将 清 政 府 的 势 力 排 挤 出 朝 鲜 , 加 强 了 对 朝 鲜 的 控 制, 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10 (4) 对 远 东 政 局 的 影 响 : 日 本 的 崛 起 改 变 了 远 东 地 区 英 、 俄 对 立 和 争 霸 的 原 有 格 局 , 形 成 了英、 俄、日争夺中国的新格局。 6.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 马关条约 ,割 43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 附 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
15、不愿拱手而让台”。 概况:主要抵抗力量有 44丘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日军血战 5 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 祖 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 45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 的篇 章。此后 50 年里 (1895 1945 年 ) ,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7.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6 1899 年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 46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主要表现有: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 争 做 中 国
16、 债 主 费用,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 输出 的激烈竞争 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 47资本 抢夺路 权矿权 争 相 开 厂 划 分 “势 力 范 围 ” “门 户 开 放 ”政 策 夺 在 中 国 48修 筑 铁 路 、 开 采 矿 山 的 权 利 , 这 也 成 为 帝 国 主 义 抢 夺 势 力 范围 的重要手段 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 49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 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 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 19 世纪末,俄、法、英、德、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
17、范围”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分中国的机会,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提出了 “门户开放”的政策、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 “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 50利益均沾”,得到 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六、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1 1 义和团运动 (1898 1900 年 ) (1) 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 华夷之辨取代了满汉之争 ) 。 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德国借“曹州教案” (1897 年 11 月,山东曹州
18、 府 巨野县两名 德国传教士被村民打死 ) 进占胶州湾和胶澳 ( 今青岛 ) ,使山东的仇外情绪大为高涨。 外国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 52社会矛盾。 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基督教会财产争议,基督徒与中国文化信仰的冲突,仇外心 12 态,等等。 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绪。各国多同情维新派,“戊戌政变”后西方人协助康梁逃跑,并反对 慈禧太后废帝改立,增长了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绪。 (2) 过程: 兴起:原名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 ( 今河北省 ) 一带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成 员以乡村农民为主,其中掺杂一些教授信众“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最初 反对满族统
19、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而遭到镇压。后来有部分会众转向支持清朝, 1898 年 , 赵三多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扩展:顽固派山东巡抚毓贤招抚义和团,积极排外。清朝在列强压力下改派袁世凯新 任山东巡抚,大力镇压义和团。 1900 年,大量义和团拳民逃入直隶,得到满洲王公的支持, 在 京津地区到处杀害外国人及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 失败: 1900 年,八国联军进入京津,义和团抵抗失败。慈禧为讨好列强,下令清军配合剿 杀义和团。 (3) 进步性: 具有鲜明的 53爱国主义色彩,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 54殖民地
20、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朝廷的守旧顽固派被清除,有利于清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 (4) 局限性: “扶清灭洋”的口号,没有认清 55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容 易 使群众丧失对 56清政府的警惕性。 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盲目加以排斥和打击, 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具备任何先进性。 2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1901 年 ) (1)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 (2) 过程: 1900 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由天津攻入北京,清 军、 义和团抵抗失败
21、。 1901 年,清政府与各国“议和”。 (3)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 13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 9.8 亿 两 在东交民巷设立“ 58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 人居住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 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 立或参加 60反帝性质的组织 7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使 馆 界 ”成 为 “国 中 之 国 ”, 成 为 列 强 策 划 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清朝腹地广大地区置于列强 59武装控制之下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 61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 62外务部,位居六部
22、之上 列强通过 63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14 (4)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 (2019 开封期末 ) 鸦片战争前,离福州很近的崇安武夷茶最受外商欢迎,广东的“土 丝” 和长江三角洲的“湖丝”是中国生丝出口大宗,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 户。据此判断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初衷是 ( ) A 掠夺中国市场的原料 B 为 英 国 商 品 寻 找 市 场 C 进 一 步 打 开 中 国 市 场 D 适 应 英 国 工 业 革 命 的 需 要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要求中国开放五口通商,既是为了向中国输出棉花,又 是为了便于进口
23、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所以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 C 项正确; A、 B 两项不全面, 故排除;适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是其根本目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 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 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 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 C. 担 忧 公 使 驻 京 破 坏 司 法 主 权 D 维 护 天 朝 上 国 的 传 统 规 制 解析 据材料中清政府的表现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而英法 等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清政府
24、进行交流,清政府在谈判时首先考虑的是维护天朝颜面和传统 交往 规制,而不是维护国家主权,故 D 项正确; A、 B、 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3 (2019 吉林模拟 )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 “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 郁结 不能上达。”材料体现的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 A 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 B 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 C 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 D 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 解析 “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不能上传,不是反映中国下层民众 的冷漠, 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反映“ 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的信息, 故 B 项错误; “中 15 国官民之势”
25、“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 时期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故 D项错误。 答案 C 4 (2019 晋冀豫联考 )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 )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16 命题点一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解析 义和团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对外来文明的排斥,故 A 项错误;“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 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义和团
26、对清王朝没有完全放松警惕,故 B 项正确; 转移了斗争矛头材料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放弃“扶清灭洋”初衷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 错误。 答案 B 5(2019 湖北联考 )1908 年, 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 自退款 ( 庚子赔款 ) 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 4 年内,每年至少应派遣留美学生 100 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 ) A 中 国 开 始 由 学 习 英 日 政 体 转 向 学 习 美 法 政 体 B 美 国 试 图 以 教 育 为 工 具 增 强 对 华 影 响 力 C 列 强 对 辛 丑 条 约 赔 款 的 分 配 有 分 歧 D 中 美 合 作 开 启
27、 了 中 国 人 赴 美 留 学 的 历 程 解析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已开始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学习美法的民主共和 政体,故 A 项错误;美国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政府派遣赴美留学生,故 B 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只 是中美两国,没有涉及美国和其他列强的关系,故 C 项错误;中国人赴美留学早在 19 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洋务 运动时期已经开始,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 解读:史料一图片反映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远远落 后于时代潮流; 19 世纪 40 年代,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客观上表明英国要打开封闭的中国市场。 17
28、史料二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 非先编订完 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 亦永无 恢复之时矣。 ? 解读:史料二信息“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反映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 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史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 是一 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 封闭和黑暗 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 改变中国 鸦片 战 争英国出兵 170 周年反思 ? 解读:史
29、料三信息“ 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体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 型的影响。 【探究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 成中 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试答: 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 历史理解 代 ( 或 封 建 社 会 ) 。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 ”政策。 【探究 2】 影响? 试答: 时间: 19 世纪 40 年代 ( 鸦片战争后 )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 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史料二中的“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什么时间取得的?对
30、中国产生了什么 【探究 3】 是什么? 试答: 改变:鸦片战争促进中国文明转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视角:近代化史观。 根据史料三分析,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其评论的视角 18 1.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1) 继续: 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 海外市场。 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 (2) 扩大: 从目的看,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
31、、法、俄、美等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 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天津、北京。 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 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外国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 19 世纪中期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9 (1) “朝 贡 体 系 ”: 立 足 点 是 “华 夷 观 ”思 想 , 体 现 了 古 代 中 国 在 世 界 上 的 大 国 定 位 。 在 该体 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
32、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 八方来仪的 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思想为 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 “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 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 “不平等 条 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 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 客观作用: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 化 进 程 , 使 中 国 经 济 上 开 始 与 世 界
33、经 济 接 轨 ; 其 次 , 使 中 国 外 交 从 朝 贡 外 交 转 向 近 代 外 交 , 互派外交使 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 意识和条约意识。 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 化思想带到了中国,也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 习 1 (2019 济宁期末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他们毫不理解磕头一事是维系着清政府统治合法 性的 公开证明,就像皇帝弄不明白选票就是西方政府合法统治的公开证明一样。他们反而怀 疑皇帝拒不接受国书里面包藏着巨大的阴谋,更加顽固坚
34、持要亲递国书”。据此可知 ( ) A 西 方 主 导 国 际 法 的 制 定 B 清 政 府 统 治 合 法 性 遭 受 质 疑 C 英 法 蓄 意 制 造 侵 略 借 口 D 中 西 文 明 的 冲 突 异 常 激 烈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当英方提出递交国书时,只是按照西方国际法的惯例行事, 并没有考虑到清朝君主专制的特殊国情。当清政府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英方以国家之 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说明双方在国际交往中存在巨大分歧。故 D 项正确。 A 项材料依 据不足; B、 C 两项均误读材料。 答案 D 【思维升华】 清政府的外交进步主要发生在洋务运动中。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
35、京的实现、觐见问 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 20 体制。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外派使的尝试、利用公法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 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 使进驻北京”这一项,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 ,如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 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 达成了协议,这也充分说明清政府的无知无能。 命题点二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2
36、1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 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 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 走 上军 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 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 摘编自 日本大陆政策史 史料二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 他认为 “列强必有冲突,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 士气。 摘自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 解 读 : 史 料 一 从 日
37、 本 国 力 、 战 前 准 备 等 角 度 分 析 了 日 本 优 势 ; 明 治 维 新 后 , 日 本 国 力 提 高, 制定“大陆政策”,准备充分。史料二中信息“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 明清政府寄 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静守勿动”“保舰勿失”说明李鸿章指挥失误。 史料三 ? 解读:史料三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列强 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 唯恐落于人后, “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 望“饼” 兴叹。 【探究 1】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 前决之。”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以甲
38、午中日战争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2 试 答 : 说 明 : 日 本 通 过 明 治 维 新 , 建 立 君 主 立 宪 制 度 ; 中 国 仍 为 君 主 专 制 , 且 政 治 腐 败 。 日本由 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 代化军队,制 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 下,仓促应战。 【探究 2】 史料三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 漫画形象地揭示了 19 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 分 中 国狂潮的现象。 历史理解 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 认识原因:对可能发
39、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3 角度 列 强 侵 华 特 征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经 济 结 构 变 动 阶 级 关 系 变 动 向 西 方 学习 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以资本输出为特征,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 运动高涨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
40、向制度层面 (2) 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 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 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3.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1) 背景: 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形势下, 以英国为 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一种谅解和承诺。 (2) 内 容 : 清 廷 向 “英 、 美 、 法 、 德 、 意 、 日 、 俄 、 西 、 比 、 荷 、 奥 ”十 一 国 宣
41、战 后 , 刘 坤一、 张之洞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两人联衔会奏,请求转变对 列强作战方针, 并稍为透露“东南互保”情形。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 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 凯、浙江巡抚刘树棠等得知后也表示参加“互保”,不向列强开战。 这一互保章程虽未正式签字, 但却在实际中得到了执行。史称“东南互保”。 (3) 影 响 : 该 协 议 解 除 了 列 强 的 后 顾 之 忧 , 使 之 可 全 力 镇 压 北 方 的 义 和 团 ; 同 时 它 又 具 有 约束、 限制外国兵轮、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扰东南各省的作用。在北方陷入空前危机的情况 下,南方各省 避免义
42、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持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免受影响; 但使地方督抚的权 力进一步扩张,清廷的威信严重下降。 4. 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 (1) 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 4.5 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为 4.5 亿,其 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向他们缴纳 1 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规 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5 年。 (2) 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 根本 意图所在。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 24 (3) 既维护清政府的反
43、动统治, 又加以严格控制: 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 镇 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 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 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25 练 习 2 (2019 日照评估 ) 恩格斯 1894 年 11 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 国以致命的打击。 ”然而, 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 对“分水岭” 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 ) A. 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 活生生中断
44、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是 中 华 民 族 觉 醒 的 一 个 重 要 转 折 点 D 彻 底 唤 醒 了 “天 朝 上 国 ”的 迷 梦 解析 由材料中时间“ 1894 年”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A 项不能体现材料中 “分水岭”的含义,故 A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使国人认识到必须要进行 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而开始了维新变法等制度近代化的道路, B 项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之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 民阶级、无产阶级均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虽然警醒国人, 但 依然有些许 顽固派, D
45、 项表述太绝对,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思维升华】 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 甲午中日战争前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列 强在侵华战争中以相互勾结为主,如两次 鸦片战争 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 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 条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 相互勾结 列强的侵略初步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 “以华治华” 列强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 半殖
46、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6 题源史料 大领悟 史料 ( 摘自上海高考 ) 一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 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 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 执 政 大 臣 及 各 省 文 武 官 员 验 照 放 行 , 丝 毫 不 得 留 难 , 并 望 以 宾 礼 相 待 , 随 时 照 料 , 庶 臻 妥 协 , 以示照给本咸 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1) 西
47、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指出西方列强急于 发动 这场战争的自身因素。 ( 新创题 ) 试答: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自身因素: 19 世纪 50 年代, 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 27 (2) 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 高考原题 ) 试答: 英、美、俄。 (3) 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 高考原题 ) 试 答 : 弊 端 : 护 照 上 所 填 游 历 地 区 很 广 , 也 没 有 确 定 的 有 效 期 , 等 于 让 外 国 人 持 此 一 照 , 周游 全国,
48、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给外 国人敲诈地 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 人进入内地应遵守 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微课说法 大提能 定位:不能全面把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特征 典例 甲午中日战争后, 日本提出在华设厂、 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 美国的“门 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 A 为 列 强 商 品 输 出 创 造 平 等 条 件 B 为 列 强 资 本 输 出 创 造 有 利 条 件 C 进 一 步 打 开 中 国
49、市 场 以 获 取 高 额 利 润 D 列 强 联 合 起 来 压 低 中 国 关 税 解题悟法 定时空:甲午中日战争后 抓关键:日本要求在华设厂的产品内销免内地税,美国要求各国货物按中国现行税率纳 税 析选项: 选项 排查分析 正误 设障方法 提出与材料主旨不符的结论 A. 列强的要求意在谋求自身的利益 B. 材料中体现的是商品输出 这两种要求都有利于打开中国市场, 干扰关键字词:平等 用历史概念设障 干扰关键字词:资本输出 28 C. 获取高额利润 材料仅仅涉及美国和日本; 美国的要 D. 求未体现压低中国关税 历史追问 用逻辑关系设障 干扰关键字词:联合 结合上题思考,美国为何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试 答 : 原 因 : 当 列 强 在 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