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国学[1].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202543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羡林说国学[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季羡林说国学[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季羡林说国学[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季羡林说国学[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季羡林说国学[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季羡林说国学 中国书店 季羡林 本站所有内容都来自网络,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喜欢本书请购买正版。 国学漫谈(1) 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一文(见人民日报1993 年 8 月 16 日第三版) ,在国 内外一部分人中引起了轰动。据我个人看到的国内一些报纸和香港的报纸,据我收到的一 些读者来信看,读者们是热诚赞成文章的精神的。 想要具体的例证,那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前不久,我曾就东方文化和国学作过一次报 告。一位青年同志写了一篇“侧记” ,叙述这一次报告的情况(王之昉:高屋建瓴启迪后 人 , 人民日报1993 年 12 月 1 日第

2、三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因为是当事人, 有独特的感触,所以不避啰嗦之嫌,在这里对那天的情况再讲上几句。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晚间,天气已颇有寒意。报告定在晚上 7 时。我毫无自信,事先 劝同学们找一个不太大的教室,能容下 100 人就行了。我是有私心的,害怕人少,讲者孑 然坐在讲台上,面子不好看。然而他们坚持找电教大楼的报告大厅,能容下 400 人。完全 出我意料,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还有不少人站在那里,或坐在台阶上,都在静静地谛听, 整个大厅里鸦雀无声。我这个年届耄耋的世故老人,内心里十分激动,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据说,有人 5 点半就去占了座位。而对这样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我心里一阵

3、阵热浪翻滚, 笔墨语言都是形容不出来的。 海外不是有一些人纷纷扬扬,说北大学生不念,很难对付吗?上面这现象又怎样解释 呢? 人世间有果必有因。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也必有其原因。我经过思考,想用两句话来回 答: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 5000 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很难想象, 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前几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召一经提 出,立即受到了目内外炎黄子孙的热烈拥护。原因何在呢?这个号召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弘扬什么呢?怎样来弘扬呢? 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 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酿郁,含英咀华” ,

4、经过这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 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前进与发展。 “国学”就是专门做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同学,一国 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 家所接受。除了“脑袋里有一只鸟”的人(借用德国现成的话) ,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 毛求疵。如果有人有兴趣有工夫去探讨这个词儿的来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无权反对。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 。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 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

5、 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 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 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目家,同其他 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 西为“硬件” 。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

6、、 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 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 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 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 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 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 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 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

7、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入都会承 认这一点的。 国学漫谈(2) 国学的作用还不就到此为止,它还能激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 是一个好词儿,没有听到有人反对过。但是,我总觉得,爱国主义有真伪之分。在历史上, 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尊严,不惜洒热血、抛头颅,奋抗顽敌,伸张正 义。这是真爱国主义。反之,压迫别人侵略别人的民族,有时候也高呼爱国主义,然而却 不惜灭绝别的民族。这样的“爱国主义”是欺骗自己人民的口号,是蒙蔽别国人民的幌子。 它实际上是极端民族沙文主义的遮羞布。例子不用举太远的,近代的德、意、日法西斯主 义就是这一类货色。这是伪爱国主义。 中国的爱

8、国主义怎样呢?它在主体上是属于真爱国主义范畴的。有历史为证,不管我 们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内, “天朝大国”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事实上我国始终有外来的侵略者, 主要来自北方,先后有匈奴、突厥、辽、金、蒙、满等等。今天,这些民族基本上都成了 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在当时只能说是是敌对者,我们不能否定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历 史上,连一些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也难以逃避耻辱。刘邦曾被困于平城,李渊曾称臣于突 厥,这是最明显的例子。我们也不能说,中国过去没有主动地侵略别人过,这情况也是有 过的,但不是主流,主流是中国始终受到外来的威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中国人民 敬仰、歌颂许多爱国者,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等

9、都是。一直到今天,爱国主义,真正 的爱国主义,始终左右我们民族的心灵。我常说,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爱国主 义,我这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探讨和分析中国爱国主义的来龙去脉,弘扬爱国主义 思想,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是我们今天“国学”的重要任务,国学的任务可能还可以举出 一些来,以上三大项,我认为,已充分说明其重要性了。我上面说到“顺乎人心,应乎潮 流。我现在所淡的就是“人心” ,就是“潮流” 。我没有可能对所有的人都调查一番。我所 说的“人心” ,可能有点局限。但是,一滴水中可以见宇宙,从燕园来推测全国,不见得没 有基础。我最近颇接触了一些青年学生。我发现,他们是很肯动脑筋的一代新人。有几

10、个 人告诉我,他们感到迷惘。这并不是坏事,这说明他们正在那里寻觅祛除迷惘的东西,正 在那里动脑筋。他们成立了许多社团,有的名称极怪,什么“吠陀” ,什么禅学,这一类名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词都用上了。也许正在燕园悄然兴起的“国学” ,正投了他们之所好,顺了他们的心。否则 怎样来解释我在本文开头时说的那种情况呢?中国古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顺应 人心和潮流的就是“道” 。 但是,正如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对国学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国学要有点勇气, 这话是我说出来的。在我心中主要指的是以“十年浩劫”为代表的那一股极左思潮。我可 万万没有想到,今天

11、半路上竟杀出来一个程咬金,在小报上写文章嘲讽国学研究,大扣帽 子。不知国学究竟于他何害,我百思不得其解。无独有偶,北师大古籍研究所编纂全元 文 ,按说这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弊,然而竟也有人想全面否定。我觉得,有这些不同意思也 无妨。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既然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的。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祝贺国学研究第二期出版。 想谈几点意见:第一,前不久接到吴江同志的信,附有他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的 关于国学问题的文章。接着我就接到了上海文汇报直接给我的信,要求我参加国学问 题的讨论。我都还没有答复。如果答复的话,我就会说,我不参加讨论,也不赞成讨论。 像国学这样的题目,难

12、以讨论。想给国学下个定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永远也不会有大 家都同意的定义。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不一样,定义很难下。与其在下定义上下工夫,莫 如切切实实地读一些书,切切实实地思考一些问题。根据自己的认识去钻研,去探讨,有 了心得,就成文成书。这比争定义,说空话要好得多。 第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我们过去讨论了几十年,有 人也吃过苦头,现在不必谈了。但是,最近几年来,我逐渐觉悟到,二者之间实有密切的 联系。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对于王梵志的诗,中外敦煌学研究者颇不乏人。个别的中国 学者研究成果发表后,外国一个国家的学者很不满意,准备组织班子,汇集文章,大张旗 鼓地加以批评或

13、者批判。后来项楚先生的王梵志诗校注及时出版了。那个国家的学者 一经读到,大为叹服,于是宣布解散班子,停止批判。如果项书不出,批判的结果一发表, 不怀好意者就会立即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挂上钩。这样一来,一个学术问题立即变成政治问 题。因此,在今天世界上,学术实在脱不开政治。我们时刻想到这一点,会促使我们更加 努力,更加小心翼翼。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国学的哪一个部门,我们都必须认识到学术与爱 国主义的关系,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关于 21 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世纪。国外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有这样 的主张。我在最近几年来写过长长短短的几篇文章,宣扬这种看法。特别是东方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认为

14、是中国对人类杰出的贡献。在香山饭店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 会上,我做过一个很短的发言,题目就是:“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 。我对此点深信不 疑。但是,这是一个极大的题目,而且涉及未来的 21 世纪。原来我也同别人争辩过。现在 我的做法变了。我想到中国过去有一个近视眼猜匾上的字的笑话。一个近视眼说,匾上是 什么什么字。但是此时匾还没挂出来。21 世纪就是一个还没有挂出来的匾,匾上的字是什 么,谁也说不准。如果有人愿意猜,那是可以的,每个人都有这个权利。但是不必争辩, 争辩是徒劳的。我们最好学一学京剧三岔口 ,每个人耍自己的枪刀,但淮也碰不着谁。 本文原为国学研究第二期祝词。 指 1993 年 5

15、月 24 日在“香山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年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因内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容与其他文章重复, 文集未收。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1) 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 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闩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什么 叫做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人的回答都 可能不一样。我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第一,正如我的老师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 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什么叫三纲呢?

16、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这里边有糟粕,如夫妻应该是平等的,怎么男人成了女人的纲了呢?这个 我们先不讲它。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 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 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 八糟。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 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要是没有这些规则,社会生活就不能进行。 白虎通的三纲六纪,把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规定了。 第二,我

17、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 治、平” 。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 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 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就是从个人内 心一直到天下。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 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日本叫国,天下就是世界。个人要从内心出 发,正心、诚意,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 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三, “

18、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 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上述三个方面是古代伦理道德最先最主要的内容。懂得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大体就 了解了中国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我们的道德伦理又全面又有体系,其他的内容当然就 多了,需要写一部中国伦理学史来阐述。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 非常之明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从古希腊一直到古印度,尽管每个国 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 远、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

19、世界来看,中国是惟一的。现在中国周围这些国家, 像日本、韩国、越南等,有一个名词叫汉文化圈,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基本上都受我国的 影响。 我们一向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在我们的考古发现越多,就越证明我们的历 史长久。比如代连尧、舜、禹、汤的禹都有怀疑是不是确有其人,现在已经证明了有禹这 个人。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步,我估计将来考古发现不但有夏、有禹,一定还会有更古的 尧、舜,还要往上发展。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考古发现越多,我们的历史越长。这是从 形成的历史时间看。 那么从具体内容上看,我们民族的特点就更明显了。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比如“孝”这个概念,

20、 “三纲五常”里面都有。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国都没有这 么具体。何以证之呢?可以看一看欧洲现在社会的情况跟我们作比较。当然现在青年人也不 像以前那样愚忠愚孝, “割肉疗母”我们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来讲,我们中国的青年人 还比世界各国的要孝得多,虽然程度不如以前了。我是研究语言的,有件事件很有意思: 把“孝”这个词翻译为英语,用一个词翻译不出来,得用两个词。什么原因呢?因为虽然不 能说外国没有孝,但是孝并非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译过去就得用两个词。英文里 面两个什么词呢?就是儿女的“虔诚”与“尊敬” ,而在中文中光一个孝就够了。这就说明 “孝”这个词有中国的特点。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

21、点(2) 我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骨气。一个人要有骨头。 我们现在不是还讲解放军硬骨头六连吗?文章也讲风骨。骨头本来是讲一种生理的东西,用 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讲气节。孟子就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富贵我们也不怕,贫贱我们也不怕,威武我们也不怕,这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 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 我照样不买你的账。例子很多。 三国演义里有个祢衡敢骂曹操,不怕他能杀人。近代的 章太炎,他就敢在袁世凯住进中南海称帝时,到中南海新华门前骂袁称帝。这种骨气别的 国家也不提倡。 “骨气”这个词也

22、不好译,翻成英文也得用两个词:道德的“反抗的力量” 或者“不屈不挠的力量” ,我们用一个“气节” 、 “骨气” ,多么简洁明了。我们中国的小说 中,随便看看,都有像祢衡这样的人。我们为什么崇拜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皇帝 掌握尘杀大权,但皇帝做错了包公照样不买账;达官显贵虽然有钱有势,包公也照样不买 账。这种品行外国是不提倡的。 我常对年轻人讲,不仅在国内要有人格,不能一见钱就什么都不讲了,出国也要有国 格,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忘记国格。 第二点是爱国主义。世界上真正提倡爱国主义的是中国。比如苏武北海牧羊而气节不 改的故事,连小孩都知道。写满江红的抗金英雄岳飞,他的爱国精神更是历代传

23、诵, 后人在杭州西湖边专给他盖了一座庙。又如文天祥,谁都知道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国都有他的祠堂。近代、现代的爱国英雄也多得很,如抗日战争中的 张自忠、佟麟阁,等等。 当然,我们讲爱国主义要分场合,例如抗日战争里,我们中国喊爱国主义是好词,因 为我们是正义的,是被侵略、被压迫的。压迫别人、侵略别人、屠杀别人的“爱国主义” 是假的,是军国主义、法西斯。所以我们讲爱国主义要讲两点:一是我们决不侵略别人, 二是我们决不让别人侵略。这样爱国主义就与国际主义、与气节联系上了。 关于中国传统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问题,我想最好先举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在 1

24、827 年 1 月 30 日歌德与埃克曼的谈话录中,歌德说,我今天 看了一本中国的书:好逑传 。中国人了不起,在中国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为一,(这 是我这几年宣传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男女谈情说爱,相互彬彬有礼,那么和谐、和睦,这 个境界我们西方没有。可以说, 好逑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多与今古奇观处在一个水 平上,甚至中国文学史也不会写它。可是传到欧洲,当时欧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却大 加赞美。但他是有根据的。虽然我国这类才子佳人题材的小说有些理想化,像西厢记 。 但是在当时的西方文化泰斗看来,起码中国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这一点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

25、rg 不是很值得我们回味吗? 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 21 世纪的将 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 中国文化的内涵(1)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 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 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前二者用不着再细加 讨论,对于第三者,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 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

26、,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 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 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 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 、 “闲寂” 。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 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周先生的论述和观察,是很有启发性的。我觉得,他列举的 这一些现象基本上都属于民族心理状态或者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情趣的范畴。 把这个观察应用到中华民族文化上,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 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在这个问题上,寅恪先生实际上

27、已先我着鞭。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寅恪先 生写道: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 希腊柏拉图所谓 Idea 者。 我觉得,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在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 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 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 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 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 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

28、教之目。(中略)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 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 之论。(中略)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 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 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 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 无我

29、、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 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檠、跳 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 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 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 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

30、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我只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全出于论中国传 统文化 ,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 梁漱溟先生说: 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冯友兰先生说: 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 ;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 回等,这是“鬼学” ,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入学” ,注重的是人。 中国文化的内涵(2) 庞朴先生说: 假如说希腊人注意人与物的关系,中东地区则注意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是注意人与 人的关系,我们的文化的特点是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 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 “子不语怪、力、

31、乱、神” ,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 其中之一。1827 年 1 月 29 日同爱克曼谈“中国的传奇”时,他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平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 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中略) 还有许 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 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连在审美心理方面,中国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都有其特点。 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 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

32、,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 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我在上面的论述,只是想说明一点: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 必然有其共性。我在这里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 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通德文章一文。 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 页。 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

33、册审查报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250251 页。 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37 页。 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40 页。 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第 75 页。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1) 最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的高潮。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 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在接受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

34、上, 大家都认识到,文化建设的任务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想大家都会同意,人类历史 上任何社会,都不能专靠科技来支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我们今天的社会也 决不能是例外。 在众多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独创 性的意见。我从中学习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东西。我在这里不详细去叙述。我只有一个感 觉,这就是,讨论中国文化,往往就眼前论眼前,从几千年的历史上进行细致深刻的探讨 不够,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最广阔的宏观探讨更不够。我个人觉得,探讨中国文化问题, 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几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们居住于其中的九百 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必

35、须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才能更清楚 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而不至于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总之,我们要从历史上和地理 上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探骊得珠。 我们眼前的情况怎样呢?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我们就走了西化的道路。当然,西化 的开始还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时规模极小,也没有向西方学习的 意识,所以我不采取那个说法,只说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 从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几百年以来,西方文化,也就是资 本主义文化,垄断了世界。资本主义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国家都或先或后 地吸收过去。这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

36、。不但在政治、经济方面到处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记。 在文学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学” ,从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统一了全世界。在科学、技术、哲 学、艺术等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国从前清末叶到现在,中间经历了许多惊涛骇浪,帝国 统治、辛亥革命、洪宪窃国、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西化的程度日趋深入。到了今天,我们的衣、 食、住、行,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试问哪一件没有西化?我们中国固有的东西究竟还留下 了多少?我看,除了我们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们真可以说是“全盘西化”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我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无论如何,这是一

37、件不可 抗御的事。我一不发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对中国自然经济的遭到破坏,对 中国小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消失,我并不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我认为,有几千年古老 文明的中国,如果还想存在下去,就必须跟上世界潮流,决不能让时代潮流甩在后面。这 一点,我想是绝大多数的中国有识之土所共同承认的。 但是,事情还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带来了不良后果。这最突出地表现在一些人的心 理上。在解放前,侨居上海的帝国主义者在公园里竖上木牌,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许 人内” 。这是外来的侵略者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污辱。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后,我 们号称已经站起来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并未消失。古已有之,于今

38、为烈。这是十分令 人痛心的事。五十年代曾批判过一阵这种思想,好像也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到了十年 浩劫,以“四人帮”为首的一帮人,批崇洋媚外,调门最高,态度最“积极” 。在国外读过 书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戴上了这顶帽子。然而,实际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帮” 及其爪牙自己。现在, “四人帮”垮台已经十多年了,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有增无减。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有时简直令人感到,此风已经病人膏肓。贾桂似的人物到处可见。多么爱国的人士也无法 否认这一点。有识之士怒然忧之。这种接近变态的媚外心理,我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凡 是外国的东西都好,凡是外国人都值得

39、尊敬,这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中国烹调享誉世 界。有一些外国食品本来并不怎么样;但是,一旦标明是舶来晶,立即声价十倍,某一些 味觉顿经改造的人们,蜂拥而至,争先恐后。连一些外国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频频摇头。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2)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来谈中国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难矣哉。在严重地甚至病态地贬低 自己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有意无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外来的和尚 才会念经。这样怎么能够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中国文化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说,要评价中国 文化,就必须贬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确有它的优越之处。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人之所 以努力学习西方,是震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在以后的将

40、近一百年中,我们逐渐发现,西方 不仅是船坚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他们都有许多令人惊异的东西。想振兴中 华,必须学习西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二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今 天还有不少人有这种提法或者类似的提法。我觉得,提这个口号的人动机是不完全一样的。 有的人出于忧国忧民的热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谓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别有用心。 这问题我在这里不详细讨论。我只想指出,人类历史证明,全盘西化(或者任何什么化) 理 论上讲不通,事实上办不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西方学习。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今天 要学习,明天仍然要学习,这是决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过的道 路

41、上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始终认为,评价中国文化,探讨向西方文化学习这样的大问题,正如我在上 面已经讲过的那样,必须把眼光放远,必须把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放在眼中,更必须特别重 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观。我是主张人类文化产生多元论 的。人类文化决不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单独创造出来的。法西斯分子有过这种论调,他们 是别有用心的。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 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同样不可否认的 事实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贡献又不完全一样。有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对周围的民族或 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

42、影响,积之既久,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或文化体系。根据我个人的看法,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 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在这四个文化 圈内各有一个主导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个民族或国家又是互相学习的。在各个文化 圈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这种相互学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 毫不夸大地说,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倘若我们从更大的宏观上来探讨,我们就能发现,这四个文化圈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 体系: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大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

43、体 系。 “东方”在这里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谓第三世界。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 的关系也是互相学习的关系。仅就目前来看,统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从历史上来看, 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化,欧洲史学家早有这个观点,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历史 学家汤因比。他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里(索麦维尔节录,曹未风等译,上、中、下三册,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1986 年第 5 次印刷,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世界历史全局出发,共发现了二十一个或二十 三个文化(汤因比称之为社会或者文明 ):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 (又可以分为拜占庭和俄罗

44、 斯两个东正教)、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 又可以分为中国和朝鲜、 日本两部分)、古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印度 河流域社会、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 尤卡坦社会、马雅社会、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以前的商代社会(见原书上册,页 43)。 汤因比明确反对只有一个社会西方社会这一种文明统一的理论。他认为这是“误 人歧途” ,是一个“错误” 。虽然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经西化了,其他的社会 (文明)大体上仍然维持着本来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这一条。(原书上册,4548)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3)

45、 汤因比在本书的许多地方,另外在自己其他著作,比如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 译,1988 年第一版,浙江人民出版社)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文明发展有四步骤:起源、 生长、衰落、解体。在文明经受着考验页 1011,他提到了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名著 西方的沉落 ,对此书给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到了斯宾格勒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历史 研究的结尾处,页 429430,他写道: 当作者进行他的广泛研究时发现他所搜集到的各种文明大多数显然已经是死亡了的时 候,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推论:死亡确是每个文明所面对着的一种可能性,作者本身所隶 属的文明也不例外。 他对每一个文明都不能万岁的看法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了解了我在上面

46、谈到的这些情况,现在再来看中国文化,我们的眼光就比以前开阔多 了。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是我们的骄 傲,这也是一个历史事实。汤因比对此也有所论述,他对中国过去的文化有很好的评价。 但是,到了后来,我们为什么忽然不行了呢?为什么现在竟会出现这样崇洋媚外的思想呢? 为什么西方某一些人士也瞧不起我们呢?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都缺 少历史的眼光。我们自己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不能躺在光荣的历史上,成为今天的阿 Q;二不能只看目前的情况,成为今天的贾桂。西方人应该力避一个极端,认为中国什么 都不行,自己什么都行,自己是天之骄子,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是

47、如此,将来也会永远如 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东西双方都要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的宏观上来看待 中国文化,决不能囿于成见,鼠目寸光,只见片段,不见全体;只看现在,不看过去,也 不看未来。中国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并非只有一个看法,只有一种评价。汉唐盛世我 不去讲它了,只谈十六、七世纪以后的情况,也就能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一段时间,在中 国是从明末到清初,在欧洲约略相当于所谓“启蒙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一方面开始向西 方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大量西传。关于这个问题,中西双方都有大量的记载, 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征引。方豪在他的中西交通史(华冈出版有限公司, 1977 年第

48、六版,第五册,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下)中有比较详细而扼要的介绍。我 在下面利用他的资料介绍一下在这期间中国文化流向西方的情况。 中国经籍之西传 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中国经籍西传,首当其冲的理所当 然地就是这些书。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 ,利玛窦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还本国。天 网聚中华 龙腾天下 华龙网 www.hualong.org 启六年(1626 年),比人金尼阁将五经译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到了清朝,殷铎泽与郭纳 爵合泽大学为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 年) 刻于建昌。殷氏又将 中庸译为拉丁文, 于康熙六年(1667 年)和康熙八年(1669 年)

49、分别刻于广州及印度果阿。 论语之最早译本亦 出殷、郭二人之手,亦为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 年) ,比教士柏应理返回欧洲。康熙二 十六年(1687 年)在巴黎发刊其著作中国之哲学家孔子 。中文标题虽为西文四书解 , 但未译孟子 ,名实实不相符。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奥国教士白乃心用意大利文写的 中国杂记出版。康熙五十年(1711 年) ,布拉格大学图书馆出版卫方济用拉丁文翻译的 四书及孝经 、 幼学 ,1783 年至 1786 年译为法文。卫氏又以拉丁文着中国哲学 , 与上书同时同地刊出。白晋着有拉丁文易经大意 ,未刊。康熙四十年(1702 年) 。白晋自 北京致书德国大哲学家莱勃尼兹,讨论中国哲学及礼俗。现在梵蒂冈图书馆中尚藏有西士 研究易经之华文稿本十四种,宋君荣曾译书经 ,刘应译礼记)的一部分。康熙末 年,马若瑟节译书经 、 诗经 。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 ,马若瑟自建昌府致函欧洲,讨 论儒教。雷孝思参加绘制皇朝一统舆地全图 ,对中国古籍亦有研究。傅圣泽有道德经 评注 ,为拉丁文及法文合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