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GBLJEDGV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203922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新GBLJEDGV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新GBLJEDGV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新GBLJEDGV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新GBLJEDGV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新GBLJEDGV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低价购买卖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QQ174788632 旺旺 whx0910 怎么增 加百度文库财富值 怎样增加 如何增加 增加百度财富值 如何快速 增加百度文库增加财富值 专业的爱问共享资料积分销售团队 或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 宝安区民治街道上芬小学 谢业周 摘要:文章从新闻事件和问卷调查入手,阐述了新课程改革要让数学课程走向 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 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数学教 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 过程。提出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操

2、作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从一则新闻看教育:中国的孩子为何不会欢呼? 据报道,有一批被挑选出来据认为各方面都相当优秀的中国孩子,在节日 里与外国孩子一起联欢,当外国孩子一片欢声笑语乃至狂呼大喊之时,人们忽 然发现,中国的孩子不会欢呼,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全然没有外国孩子们那 狂喜欢畅的表情神态!于是人们便带着困惑感叹,中国的孩子居然不会欢呼? 他们不会欢呼,更糟糕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激情、没有兴奋,失去了感受生活、 了解未知、创造新事物的大脑活力和心理动力。 反思我们的教育,孩子们在学校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学 校生活的?他们究竟是怎样在学习中生

3、活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标准化、 2 统一化的知识教学,没有个性,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快乐,我们的孩子被培养 成为整齐划一的模式。实际上,它的背后还有一批批知识学习失败的孩子。可 以想象,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走进课堂开始,时刻伴 随着他的是沮丧和失败的知识学习,显然会使得我们的孩子毫无生命的活力。 2、从一个调查看问题:孩子怎样看待自己的学校生活? 本人选择了深圳市宝安区某小学入学一年和入学两年的学生,就学生在学 校学习生活进行调查。 调查项目 程度 在校就读一年 在校就读两年 喜欢到学校上学 喜欢 98% 83% 在课堂上觉得开心 开心 95% 76% 觉得学习很成功 成

4、功 93% 73% 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趣 95% 72% 从统计结果表明,喜欢、开心、成功、有趣的程度正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 增加而减少,学生学习的动力正在消退。同时,有经验表明,从一年级到六年 级,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发问的次数呈下降趋势,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的安全感 呈下降趋势,我们的孩子的学习成效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缺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缺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最先考虑的是如何完 成教学内容,如何完成教学进度,如何完成知识过手;有些“优秀”教师还考 虑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可见,教师 只在

5、“学科知识”的范围内设计教学活动,而没有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 快乐,学生的需要。要改变学科知识教学的传统,就是要从关注“学科知识” 转向关注“学生生活” ,要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 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在于学生能将所学 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儿童 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生命的意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新课标的要求 适应当前数学教学“三大走向”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走向课程,我国 于 2001 年 9 月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 3 为本” ,充分体现“

6、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 “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反映未来社会 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 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 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纬度上得到均衡发展。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 教 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 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重新审视数学学 习活动,把学数学

7、就是做题转变为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 有个性和实践性的活动。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同时 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 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 学生视野。生活数学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 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 强数学运用意识。 课标指出:教师必须进行

8、角色转换,使数学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数学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应当给 予学生尽可能多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在评价上, 课标要求从数学新课 程的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进行评价。 指出: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 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第 112 页说道:“标准对数学 的认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对数 学课程的影响需引起足够的关注,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 展进程中人类的活

9、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 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 4 新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要求课程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 活实际,使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统一在一个知识 标准之中,好像他们将来注定要过同一种生活似的,而是要通过生活化的课程, 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模式,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向一个方向。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 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不再是强调学科知识量,而是减少知识点、 降

10、低学科知识的难度。 在新课程中, “参与、寻求、交流、分享、访问、考查、遵守、感受、欣赏、 关注、拒绝、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这些表述学习目标的 词汇也正表明了新课程追求生活化的观点。 三、专家的呼吁 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 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 书本是死书本。 ” 以叶澜老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关注学生课堂生活, “让课堂教学焕发 生命活力” 。不仅是关注知识,更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郑毓信老师认为,由于数学教育历来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弊

11、病,而且,从 认知的角度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显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与掌 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从而,在这样的意义上,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 有其很大的合理性” 。 朱德全老师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 中才能突显活性与灵性。因此,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指向生活数学,应在生活中 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数学。数学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 阶段)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 “帮助他们在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 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四、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操作 5

12、 教师在课前通过对即将教授的数学课程内容或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以及 学生情况分析,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问题,提炼出主题的过程。要求教师转 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创设作为沟通现实世界和学习世界桥梁的 生活情景。学生根据需要从生活情景中取舍信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给出不同的结果,合理、恰当地应用并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 经历了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能更快地适应生活的挑战。因此,创设生 活化情景,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矛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困难之一。 传统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小学生对数学感到神秘、难懂、枯燥。于是在数学 中要注重

13、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使静态 的感受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从而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 感到通俗、明白、易懂,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快乐。 1、借助生活现象,让学生体验生活 数学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老师要借助生活现象,进行教学活动。如让 学生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班级号、鞋子号码、体重、身高,家 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 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等等。让学生轻 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学生 解决现实生活中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14、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故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又使数学学习成为一 种有价值的活动。教师选择与课题的主题相关联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启 发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情景资源,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可用视频、动 画、图片、数学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让课堂围绕着有趣的生活问题在数 学建模中充满快乐。 旧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语言精练,概括性较高。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 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 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情景:在

15、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上平稳地行驶着 一辆大卡车,车轮是圆的。更换画面,行驶车子的车轮分别换上正方形、三角 6 形,出现颠簸甚至翻车现象。让学生体会圆的“好处” 。 教学“平均数”时,可设计情景:河边的牌子写着“平均深度为 1.1 米” , 一个 1.4 米高的小孩跳下去游泳,有被淹的危险。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不平 均” 。 2、探究生活问题,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教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 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 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使得学生 在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

16、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 解决的办法, 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学会数 学知识。让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开阔教室的空间,让 儿童们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步伐。 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设计:5 月份,李豪杰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 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李豪杰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姥姥, 问应该选择哪些日子比较适合?(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问题,只要采用求最小 公倍数的方法就可解决了,多么简捷!) 教学“20 以内的混合计算”时,可设计:小红去春游带了 20 元,商店

17、里 面包每只 1 元,可乐罐每只 2 元,苹果每千克 4 元。请帮忙算一下,小红可以 买什么?可以买多少?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开展数学系列学科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 会到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方 法的价值、规律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在开展数学操作学习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材料当作 数学操作材料。提供这些环境材料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学生喜欢和熟悉 的物品,用它们作为操作材料,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二是要 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的环境将数、

18、形、序溶入其中,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7 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具体、 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 数学模型,体会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始给学生 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牙签、火柴、硬纸条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 有的学生量出 5 根半火柴长,有的量出的是 3 根牙签长,有的量出 2 个硬纸条 的长。教者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 ”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看来得有一个 统一的测量工具,学生马上想到尺子,这是在生活中看到和用到的,但

19、对二年 级的学生来说,还不了解,一下子激起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 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创设购 物情境,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购物经验,让学生体验小数加减法题的生成。 比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设计:让学生绕周长为 200 米的操场跑 5 圈,不论快慢,每位同学必须跑完。这样,学生就会对“1 千米”有了真切感 受。 还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 展“争做出色营业员”的活动;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开 展动手量一量操场并计算其面积的活动;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让学生 动手画一个周长是

20、18 厘米的长方形等。 五、案例:按比例分配 【思考问题】 如何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如何将教材生活化处理,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背景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 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 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8 ”要做到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 的课堂中,那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

21、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充 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的内容。 教材中的例题是这样的:一个农场计划在 100 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 种面积的比是 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我考虑到深圳的学生对种小 麦和大豆不是很熟悉,且课堂上操作性和学习的趣味性不强,更谈不上对学生 具有挑战性了。于是,我对这个内容的教学有了如下的思考: 1、要改变例题的内容,让其具有操作性和生活气息; 2、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其操作具有挑战性和生活意义; 3、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尝试和交流机会,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和愉快的感 受。 【案

22、例描述】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事先布置各小组准备好一瓶雪碧饮料、一个消过毒的 500 毫升的量杯、每人一个纸杯。我自己也准备了一瓶雪碧饮料和一瓶陈醋、 一个 50 毫升的量杯和一个 500 毫升的量杯。上课铃响了,我自信地走上讲台。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向学生出示一瓶“天地壹号”饮料,问:“这是什么,知道吗?”有 学生说“啤酒” ,也有学生说“天地壹号” 。我趁机问:“有谁喝过这种饮料? 它的味道怎样?”一名喝过的学生说:“味道很酸,我不喜欢喝它。 ”另一名学 生抢着说:“我很喜欢这种饮料。因为听妈妈说饮它对胃有好处。 ”话音刚落, 又传来一种声音:“这种饮料如果冰冻了更好喝。 ”我在

23、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 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动手配制这种饮料,好吗?”我这一说,同学们的 热情可高了,齐声说:“好!” 二、动手操作,品尝成果 在同学们的学习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之后,我象变魔术似的拿出了一大瓶 雪碧、一瓶陈醋、两个消过毒的量杯(一个 500 毫升、一个 10 毫升) 。向同学 们交代,今天这节课就用雪碧和陈醋两种原料来配制。在他们很想知道两种原 料各取多少时,我用电脑出示题目:“王老师想用雪碧和陈醋两种原料来配制 天地壹号500 毫升。已知雪碧和陈醋的比是 1:9,问雪碧和陈醋各应取多 9 少毫升?”问题出示后,小组开展讨论:“从 1:9 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经过汇

24、报,全班同学都明白了“1:9”在题目中的含义。接着,让全班同学 尝试计算需要取多少毫升雪碧和陈醋。在计算的过程中,暗示他们如果遇到困 难,可以参考课本原例题的解法。当他们完全掌握这题的解法之后,就开始让 配制饮料了。 首先,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操作:用小量杯取出 50 毫升的陈醋放入大量杯, 然后往大量杯里加雪碧,一直加到 500 毫升的刻度线为止。此时,我扫视了一 下台下坐着的学生,发现他们的眼神可专注了,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两名学 生的操作。 “天地壹号”配好了,我问道:“想尝尝吗?”学生兴奋地说:“想” 。于是,我交代了那些想品尝的同学拿好自己的纸杯,到台前来领取饮料。一 声令下,学生纷纷走

25、出座位,围在讲桌旁,伸长手臂,等待老师的“施舍” 。看 着他们兴冲冲拿到饮料后回到座位上品尝时拧紧眉头的表情,我忍不住笑,问 道:“孩子们,你们干嘛愁眉苦脸啊?”学生说道:“老师,太酸了!”听到 他们的回答,我知道机会来了,于是追问道:“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 生说:“陈醋太多了。 ”“雪碧太少了。 ” 三、 改变比例,反复尝试 当学生纷纷明白了配制的饮料太酸的原因之后,我问道:“如果老师还想 配制 500 毫升的天地壹号,你认为 1:9 应该改成几比几比较合适呢?”这时, 学生的主意可多了,有的说 1:19。有的说 0.5:9.5 等等。于是,我就布置各 小组先商定雪碧和陈醋的比,再次进

26、行配制。就这样,各小组成员不停地改变 比例,不停地计算,不停地配制,不停地品尝,直到配制出比较可口的天地壹 号。 四、 分享喜悦,拓展技能 当各小组配制出可口的天地壹号之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品尝,分享喜 悦。有的小组还邀请我品尝,并让我说出哪组配制的最好喝。看着孩子们愉悦 的笑容、饱满的热情,我笑着说道:“孩子们,你们今天学会了一种生活的本 领,可以什么时候想喝天地壹号就什么时候配制了。回去一定要教会爸爸妈妈 哟。 ” 接下来,我出示了有关分摊电费、分摊房租、分配任务的数学题目,学生 都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平均分配”和 10 “按 1:1 分配” 。 【案例反

27、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 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了达到这一 要求,我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 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 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这节课,通过把教材中的“按比例分配”内容进行上面所描述的生活化处 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轻松地掌握了 按比例分配的求解方法;同时,让学生有了深刻的按比例分配活

28、动体验,有了 饱满的学习热情,有了成功的愉悦;更让学生感觉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 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德全:处方教学设计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吕正之等著. 生活即教育.语文出版社,1999 年 10 月第 1 版. 3、孙立仁.教学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4 4、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05) 5、叶 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 年第 9 期. 6、郑毓信. 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数学教学. 2003 年第 2 期 7、覃 运 初 . 数 学 课 堂 “生 活 化 ”的 实 验 策 略 . 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2002 年 第 6 期 . 8、朱德全.数学新课标与主题式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2 年第 1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