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 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凡因感受 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 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 ,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目前咳嗽在临 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 幼儿。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 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 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 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 弱是其内因。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 病,首犯肺卫。肺
2、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 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 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 发为咳嗽。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 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 ,宣肃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 ,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外感咳 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 液滋生。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 作咳。若小 JL 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
3、更易滋生。若痰湿 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小儿禀赋不足 ,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 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好发于冬春季节。 2、X 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3、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 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 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多 为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并吐出 痰涎,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
4、伤咳嗽,发病多 缓,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 化。 治疗原则:本病证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 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 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 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 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分证论治 一、内伤咳嗽 1、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 白腻,脉濡。 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 ,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痰湿中阻
5、,气机失畅,则胸闷纳呆;苔 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 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 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甚加杏仁、百 部、枇杷叶宣肺化痰止咳;胸闷呕吐加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2、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 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 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 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 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 是痰热之象。 治法
6、: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 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黄芩、鱼腥 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黄,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 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栀子、黄连 、竹叶清心除烦。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 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 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 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受伤,无以上承, 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
7、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 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 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咳甚痰 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咳;阴虚发热加地骨 皮、白薇、生地黄、石斛养阴清热。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 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分析:肺气不足,余邪未解。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 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 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淡苔 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8、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 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加生姜、大枣 调和营卫;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 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 二、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 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 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 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 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 、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
9、减。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 、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 。 寒邪较重,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 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 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 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风热犯肺, 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 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 熏于咽,则咽痛;舌苔薄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 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黄芩清 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 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