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 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 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 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 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 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
2、学的 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 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 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 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 (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 世纪初开始的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 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
3、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 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 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 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 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 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 程来说,它是一种活
4、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 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 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 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 的问题,它最求满 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 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 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
5、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 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 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 知识。(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 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 期的影响。(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 是 B”或“由于 A 所以 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 A
6、 方法则出现 B 结果”。(6)它们的 社会建制不同。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 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 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它们的联系主要为: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能相互贯通, 呈一体化的趋势,从三次技术革命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最好体 现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指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 相关技术的发展作为其辅助的手段,为其提供相应的研究工具;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向技术知识体系
7、的升 华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以当今基础学科的新成果为基础的迅速转化。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的结果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连续体。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进程对科学与技 术的研究方式、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 性循环机制。在这种协调发展的机制下,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通过这种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会更明晰。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解 也会更加明确。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
8、几个方面:(1)自然辩证法作为 一种哲学,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但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 识进行本体论抽象形成自然观,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 对科学技术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形成科学技术观,这些对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超前 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能 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思路、方法和精神。有助于科学修养的加强。它关于当代科学技术内 部的运演机理和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进步中作用的研讨,提供了一种宏观上对科学技术的“体验方式”; 它引入
9、了系统的思想,对科技发展社会条件、社会控制进行研讨,提供了战略分析和政策分析的“观念框 架”,有助于正确选择重点,合理运用调控手段;有助于启发思路、改进方法、获取突破性进展。它关 于当代科技思想、科技方法、科技伦理的研讨,提供了研究对象和活动领域的一种“理解方式”。(3)学 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拓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更好的参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 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曲折 性、摇摆性。(4)学习自然辩证法 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勤奋、敬业、创造、协作、民主、爱国、奉献的科学 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具有良好综合科学
10、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科学家。(5)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4现代系统论思想的内涵与方法论意义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 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 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化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佳 化。系统方法自科学研究中最突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系统方法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 当代科学研究对象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结构之复杂
11、是前所未有的。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要把整个工农业生 产、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计划管理、生态系统等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研究。这不仅突破了自然 科学各门学科的界限,而且也突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这个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仅 要研究现状,还要预测将会发生事件的影响。系统中存在的许多信息需要作最佳处理,等等。对于如此庞 大且又复杂的系统进行研究,以往传统的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系统方法却为复杂系统的分析、设计、研 制、管理和控制的最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系统越复杂其效果越加明显。(2)系统方法为现代科学 研究和科学理论整体化提供了新思路。系统方法摆脱了把对象先分割成各部分然后再综合的传
12、统方法的束 缚,它从整体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运用系统方法,把科学作为研究 对象,从总体上研究其组成、结构体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分化和渗透,整个 科学体系的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其发展趋势。这样就能做到纵观全局,及时抓住苗头,提出新学科或带头 学科,以便采取措施,组织力量,突破重点,带动全局。 5系统思想的核心精神及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 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
13、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化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 性、最佳化。所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所谓功能是指物质 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内部功效等,体现着系统联系的外在方面。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一方面,结构是功能的根据,功能是结构的表现。结构决定功能,物质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必然 表现出相应的功能。物质系统的稳定结构规定着、制约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限制着系统功能的范围 大小。另一方面,功能又可反作用于结构,功能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可以经常的、不断的发生着变 化,这种变
14、化反过来又影响结构。例如,体操运动员的健美身姿,就是功能影响结构的结果。功能的发挥 在一定限度内对结构既能起积极影响,也能起消极影响。在一些缺乏自我组织、自我更新和自我代谢能力 的非生命结构中,功能的发挥往往导致结构的破坏。如机器的磨损、橡胶的老化,这些都是功能消极影响 了结构,并使结构最终丧失其功能。结构与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二者也有相对的独立性,这 主要表现在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仅一种结构可以表现多种功能,而且一种功能也可以映射多种结构, 相同的功能可以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 以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结构与功能彼此相通
15、,包含着相互转化的方面。结构本身可构成一个系统。 因此结构系统中又有自己的功能。同样功能本身也可作为系统,功能系统又有自己的结构,结构通过系统 包含了功能,功能通过系统包含了结构;另一种情况,结构与功能因果关系的转化。功能的变化是由结构 变化所引起,反过来,功能变化又是引起结构变化的原因。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过程,就是结构 与功能互为因果关系的典型例证。 6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主要谈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1)技术创新是 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 商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16、其实质是将新技术中的新概念、新方案、新模式产 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工程 技术人员应该改变墨守成规的作风,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跨越科学技术 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活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它利用科技知识和方法进行以商业 化为目的的技术经济活动,以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它将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成为现实 的产品,并通过生产、销售等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如果成功,便可以使创新企业获得高额风 险垄断利润。(2)技术创新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扩散。活动的主体包括研发机构、高等院
17、校、 企业,个人性主体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经管人员、企业主和投资者、销售人员。活动的客体是技 术为中心构成。(3)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性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研究、开发、创新新技术,最先设计、生产、销售新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优势,获取暂时 垄断,取得更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国家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国家要鼓励并创造良 好的法律、文化和经济环境,使科技人员为技术创新作出最大贡献;注重技术创新便拥有优先权,形成 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和技术人员的良好互动关系。 7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
18、于一个科学 工作者来说,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就是认识自然的最 重要的工具。在科学史上,那些杰出的科学家无一不是科学方法的大师。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 与他正确运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以及善于进行逻辑推理分不开;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许多结论都是运 用理想实验方法论证的;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与他正确运用类比方法有很大关系。美国科学家朱克曼在 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讲到,他曾经对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就以下问题要求回答: “你从当学生时从导师那里学
19、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知识还是方法?”被调查的科学精英们竟惊人一 致的回答:是方法。的确,没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探索、创造,丰富的知识只能成为 一部“ 活字典 ”,即使是天赋的才能,也不可能很好的发挥。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 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难才能的发挥。”开普勒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很 好的数学才能,但由于思想方法的错误,他前半生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就,只是在成为第谷的助手以后, 从第谷那里学到了缜密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才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 定律,为太阳中心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作为
20、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 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8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经济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诸因素中占有首要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 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 最重要的刺激因素;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发展,还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课题、经验材料和 新的实验工具及设备手段,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新的广阔天地。(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是作为 社会强制性力量
21、直接调控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在社会 制度层面上,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社会体制政 策层面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将发展科技的可能变为现实,是通过具体的体制、政策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对抗是最激烈的政治行为。(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长期性、基础性的。 这种影响只有在宏观范围和长期过程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为现代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工作者都要经 过教育的塑造。教育发展的状况不但决定着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还决定着科技队伍的知识 更新能力和后备力量的补充接替。教育的普及程度则规定和制
22、约着科技成果在社会中理解、消化、传播、 吸收和应用的程度。大学作为教育和科研中心,是现代国家科研战线重要的一翼,大学的科研水平也反映 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4)科学技术的风格、形态等特质,在深层次上还受文化的影响。科学技术作 为社会的文化现象本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另一方面,它也要受到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影响,特别是作为文 化的核心的哲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影响。科学技术在世界各民族发展中所呈现的个性差别,也无不 与其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有关二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 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的 发展
23、具有选择作用;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还具有调控作用。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社会需求与科技 发展间的关联相当复杂,要实现社会需求对科技发展的导向、选择和调控作用,实现两者的互动,还需要 通过一系列中介的作用:首先是信息中介的作用,其次是组织中介的作用,再次是满足需求的传播中介。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是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共同体,它们外围或其延 伸部分是它的社会支持系统,它们实现着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外部社会条件的使命。这些外围主要有经济支 持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和教育支持系统。 9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一技术创新的动力结构无论是技术创新
24、的机构性主 体,还是个人型主体,要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首先必须形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冲动,形成这种意 愿冲动的种种原因便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有理由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创新主体自身 的需求所产生的创新动力,称内部动力;另一类则是由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创新动力,称外部动力。 (1)明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内部动力的基本保证。明晰的产权制度意味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 标,而市场的竞争已使企业懂得,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在产权明晰的前 提下,就不会出现政府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企业就会由“要我 创造型” 变为 “我要创造
25、性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就会成为企业强烈的内在冲动。(2)技术创新的内部动 力。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分为两类:创新主动力和创新被动力。创新主动力是指创新主体主动从事 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量,包括,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高额风险垄断利润的追求;追求企业的发展; 追求成就感和求新的精神。技术创新的被动力是指创新主体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资源稀缺和技术系统运行 障碍等因素,被动响应这些变化去进行创新的动力,包括,市场竞争压力;迫于生产某种商品的原材 料或能源短缺或技术系统内部故障而进行技术创新;为保持某些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同科技界同行争夺 优先权,也会对研究与发展部门的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构成竞争压力。(
26、3)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技术 创新的外部动力是指来自企业之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构成的创新动力。包括,技术系 统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迫使企业进行创新的压力;来自政策直接资助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创新推动力;来 自惩罚性政策和各种法规限制的创新压力;来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变化、市场结 构变化构成的创新推动力和压力;来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公众、各种团体及文化系统的舆论压力。 二动力结构中的潜在冲突技术创新动力的形成是各种内部主动力、被动力和外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力量既可能协同也可能存在冲突。创新动力并不是这些力量的简单加和。创新主体和创新动力的多元 使动力结构中往往存在
27、下列潜在冲突:(1)企业发展和追求当前利润之间的潜在冲突。(2)自由研究活 动与企业控制下的规定研究活动之间的潜在冲突。(3)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4)销售 部门与研究和发展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5)研究与发展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6)企业创 新动力与环境动力之间的潜在冲突。三创新动力的形成在企业具有创新技术机会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 创新动力的形成有赖于上述各种冲突的消除或缓解。只有在如下条件下创新动力才能形成:(1)预期某 项创新带来的风险利润高于社会或同行业平均利润。(2)要在企业发展和当前利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3)给研究与发展部门的一部分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和
28、经费去进行自由研究,使他们同科技界的一些领 域、专业保持联系,以提高他们在技术界的声誉,使他们具有科技上的成就感。(4)要协调研究和发展 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的关系,缓解和避免它们之间的潜在冲突。(5)企业过分的垄断,甚至 不需要创新就能维持生存,“在非常集中的市场里,公司往往变得非常官僚化,没有能力发展某种形式的 创新” 。因此,市场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才有利于企业创新动力的形成。(6)创新项目的选择,应落实在 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应尽可能与有关政策和公众、社会集团的需要相一致,尽可能得到政府的资助 和各界的支持,使创新具有良好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创新研究的
29、核心问题。 所谓激励是指运用产权、宏观政策、市场等力量、手段,以影响、推动创新活动。创新激励的方式可分为 以下四种:(1)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所谓产权,是指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 权利,由于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究使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制度。产权的确 定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因为确立产权关系的费用并不高,它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发生最 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为资产能够增殖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使人们 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 一点。(2)技术创新的市
30、场激励。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和相应的内在运作规律,发挥 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的三大功能。从创新活动的角度来看,市场的最大功能在于,市场 通过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能够自发的培育创新、激励创新。人们在利用市场保护创新方面还采 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缩短创新研制时间,加强促销手段和售后服务等。尤其是在商品信息传播非常快 的今天,创新在时间上的抢先、一流的销售方式和便捷完善的售后服务,在抵制他人模仿对创新者的侵扰 上比专利更为有效。这说明,市场自身确实能给创新者提供某种自然保护,为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 (3)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自发保证造就一个最有
31、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不能自己 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为了弥补市场激励创新的缺陷,世界各国采用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及手段有, 教育;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资金;各种各样的针对发明创新的奖励制度。(4)技术创 新的企业激励。企业是技术创新实现的基本单位、主战场。企业内部对创新的激励是一切激励的基础。现 时还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大多数重大的技术创新是由股份制大企业完成的。这是因为,私有产权企业虽 有强大的创新动力,但因规模小、责任无限、资金少和企业寿命受所有者年龄的限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 力是有限的。而股份有限公司虽在产权激励上有所弱化,但其他一些方面的优势则增强了其创新能力。 10为什么说可持续
32、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 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在的包含着以下三层意思: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整体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 人为中心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这是因为:(1)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久 的、连续性的存在和发展。布伦特兰夫人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和”1996 年 3 月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谈到这个思想, 他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
33、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牺牲后 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2)可持续发展理论突破了纯粹经济发展的狭隘界限,具有丰 富和全新的内涵,指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内在的包含着三个基本内容:即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生态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的利用自然 资源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提高效益、节约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此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正确的认识自然关系以及自然 界的承受能力,对经济发展作出必要的限制,以维护自然体系或生态系统的正常的和良性的
34、循环,使人类 的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相协调。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指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使不同地区、不同民 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代际之间能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在可持 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环境的可持续是条件,经济的可持续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其基本观点是: 以人类的长远的、持续性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11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 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 表明,它具有三个最一般的特征
35、:(1)市场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又返回市场的双向作用的过 程。它从市场出发,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然后将其进一步产品化、商品 化。最终,技术创新的效果还要靠市场上是否成功来检验。(2)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将技术 发明引入经济系统,使生产要素获得一种次年的组合。这个过程兼有破坏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既要破坏 已过时的产品、工艺和管理,又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用技术、专用产品、知识产权或管理模式。既 不是简单重复,也不是单纯模仿。(3)综合性。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它不 仅包括在发明创造或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产品、新工艺的科
36、技活动,而且还包括把成果转化 为商业化生产经营的经济活动和市场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科学技术能力,而且也是技术与经济、 文化、组织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技术创新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机制:(1)创新决策机制。技术创 新决策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市场的需求与竞争;企业可以利用的技术成果;政策的支持和限制;资金条件; 企业原有的基础。技术创新决策的实质便在于:企业必须面对市场需求,寻求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适合本 身条件的最佳结合方向、结合途径、结合方式。创新决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决策:创新战略决策、研究与 发展战略决策、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2)创新研究与发展(RD)机制。R D 一般包括三种活动:
37、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它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是创新成功的物质和科学基础。 RD 的实质在于:企业必须面对科技进步,寻找企业可以采纳的最佳技术方案,以尽可能的缩小体现在 产品和工艺中的本企业技术水平与当代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3)创新实施机制。制约创新实施的主 要因素有:企业原有的设备和工艺状况;企业职工队伍的劳动素质;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和供应途径;实 施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其实质在于从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实现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技术要求的适 应和匹配。(4)创新实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是企业通过积极的销售活动和售后服务,使自己的 创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并不
38、断扩大市场,以实现创新所追求的目标使企业实际获得经济效 益的过程。制约创新实现的主要因素有:用户的使用要求和消费口味;同类产品的竞争状况;产品的质量、 品种、价格;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产品销售的渠道、方式、手段;产品售后服务状况。企业技术创新实 现过程的实质在于:企业必须面对用户,面对竞争,努力提高创新产品的市场信誉,使之被市场和用户接 受。(5)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是一种实践过程。资源来源及其配置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在不同的创 新模式中,应采用不同的资源来源渠道及其组合,形成不同的风险分担机制。企业根据创新预算把投入创 新的资源,分配到研究与发展的各个项目及其相关部门,形成维持创新运行的物资
39、流、能量流、信息流和 人才流。(6)创新的评价与控制机制。这种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减少创新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确保创新的 顺利运行。它包括创新项目评价、研究与发展活动评价、实施与生产评价等。(7)研究与开发部门、实 施和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这种协同机制包括三者对项目的认同,三者活动在一定程 度上的相互交叉,充分的信息沟通。 (8)创新的自组织机制。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处于利润动机的、动态学 习的、经济系统的内生行为;市场具有自发培育创新的能力,市场过程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 程;技术经济范式的更替乃是有序模式跃迁的自组织进化过程。 12论技术目标的来源、内涵、构成和作用(1)
40、技术目标来源于社会需要,是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对技术 发展的方向和技术系统的功能所作的设定。(2)技术目标是对技术功能要求的陈述,它是在相应社会需 求和进行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的。功能陈述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性陈述,即对技术项目拟达 到的技术状态的概念描述。它使人们从宏观上对该技术项目的作用有总体的了解;二是定量陈述,即把定 性陈述的内容数量化为技术参数。它使人们对该技术项目的作用有具体的了解,这对技术系统操作运转有 重要意义。一般地说,定性和定量统一的技术目标是由一系列技术指标构成的一个体系,表现为:技术自 身的指标系统,如技术的内在性能指标、技术的外部显示指标等;技术的环境效应指标系统
41、,如技术的经 济、社会效益指标和技术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指标等。(3)技术目标一般具有层级结构,即总目标是由 一级、二级、三级乃至四级子目标逐层协同后“突现” 出来的。包括性能指标、外型指标、效益指标、危险 性指标等。(4)技术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价值因素,又要考虑事实因素。理想的技术目标是技术合意性、 技术可能性、技术正当性和技术可行性的交集。技术目标中的价值因素是社会需求与技术性能之间关系 的反映。其作用一是对技术方案起“生成器” 的作用。即价值因素对各种事实因素进行选择,把能满足优势 需要的事实确定为技术方案,从而缩小搜索范围;而是对技术方案起“检验器”的作用。即以价值因素评判 技术方案的利
42、害得失。相当于在判定“真假” 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坏”的判断,从而对方案作出全面检验。价 值因素决定着目标的合意性与正当性。合意性是确定项目、判定目标的初始动力。它决定着技术的现实需 求和实际供给。目标的正当性作用在于尽量消除负的溢出价值;技术目标中的事实因素是指进入技术方 案的各种事实陈述,即以符号形式表征的技术要素。符号形式的事实可分为两大类:经验事实和理论事实。 经验事实是关于个别性的符号编码,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个别存在陈述。经验事实在技术方案形成中起支 撑点的作用。理论事实是关于对象一般性的符号编码,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普遍陈述。理论事实在技术方 案形成中起导引线索的作用。事实因素决定着目
43、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可能性属事实陈述,一般可通过前 提分析和过程分析得出认同的结论。可行性是指对技术研制的投入与产出所进行的综合权衡。其实质是把 合意而可能的技术再放到功利的天平上考虑为实现技术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为使技术目标中的价值和事 实因素得以具备,需进行市场预测、技术预测,并进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市场预测是以技术市场为对象 对技术需求的推测,主要方法是进行市场调查,目的在于弄清技术的供需情况以及技术可能实现的外部价 值和内部价值进而制定出适应性的技术目标。技术预测是以技术为对象的预测,即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一 般规律,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动向、成果以及对科学、生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
44、影响进行推测, 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现实去认识未来。由于技术的外部价值受社会文化调节,所以,在确定技术目标,预 测技术发展时,需进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13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 力(1)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均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属于广义的生产力范畴。科学同技术的差 别仅在于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认知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 般社会生产力;而技术活动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密切了科学与生产的关系,并使科学和生产的性质呈现
45、出崭新的特征。马克 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过程的科学分析,还揭示出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生产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历史 必然趋势。因为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并推动着它们的变革;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使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日益合理化、科学化,使科学管理成为提高劳 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因素。这两方面的情况表明,科学无论作为“渗透”因素或“组织” 因素并 入生产过程,都会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2)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了以下丰富的理论内涵:现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因素的 贡献,已不可
46、逆转的日益成为第一位的增长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 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面貌的变化方面, 已日益成为长期、持久的第一位的推动力量;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资源,人无疑仍是决定意义的要素,其 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主体的知识分子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占劳动者结构比例的份额 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人力资源;在实践上,当代任何社会制度国 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放在优先的第一的战略位置 上,否则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3)科学技术长入社会经济系统主
47、要有以下三种基本途径:对于具体 的生产过程来说,科学技术作为“渗透” 因素和“组织”因素,“ 并入”生产过程,从而促进生产力要素及其结 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生产力的内涵型增长;对于社会生产体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可以更新、优 化社会生产要素的组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对于更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 由于科学技术的“并入” ,能有力促进社会基础结构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使经济运行状态日趋广阔、健全、 高效,从而保证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 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
48、产品结 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在历史上,从农业社 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 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本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以及第二产业本身的结构 性变化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过渡,也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这 些产业部门中日益扩大的应用所造成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必然要影响到这个那个 社会结构的变革。建立在工业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是工业社会,在信息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将是被称 为“后工业社会” 或 “信息社
49、会”的新的社会总体结构。三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科学技 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 步。(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 活的现代化。四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的根本导向是社 会改革和社会革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不可逆的引进生产力性质的越来越社会化,从而 同原来的生产力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同原来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 生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生产力在本质上没有冲突,可以有广阔天 地容许生产力的发展。但公有制生产关系不是抽象的,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也需要适应生产力社会化 的过程不断调整,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也是一样。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有助于人 民内部矛盾的解决,避免社会动荡和冲突。科学技术革命本身没有阶级界、国界和民族界。任何现存不同 制度的国家、民族,都要受到科技生产力的推动,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总规律,按照各 自社会客观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