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09890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 课程名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授课对象 06 级预防医学(本科) 授课时间 2008 年 课程类型 理论课 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 考核方式 考试 教材名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六版) ,田勇泉主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授课内容 第六篇第一章耳的应 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授课学时 1.5 学 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耳廓、外耳道的特点 2.熟悉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 3.熟悉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了解鼓室内容物 4.了解鼓室、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毗邻关系 5.熟悉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 6.了解内耳的分部,熟悉内耳听觉与平

2、衡器官的位置与结构 7.熟悉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 8.熟悉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9.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播途径及有关的听力学知识 10.了解内耳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 2.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 3.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 4.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 5.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 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板书、模型、挂图、多媒体教学 参考书籍 及文献 1.孔维佳主编, 耳鼻咽喉科学 (7 年制)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黄选兆、汪吉宝主编, 实用耳鼻咽喉科

3、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年 3.王正敏、陆书昌主编, 现代耳鼻咽喉科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年 讲课内容 步骤 时间分配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75 分钟) 耳的应用解剖 (65 分钟) (一) 外耳 (15 分钟) (二) 中耳 (30 分钟) (三) 内耳 (15 分钟) (四) 位听神经及传导径路 (3 分钟) (五) 面神经 (2 分钟) 耳的生理功能 (10 分钟) 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 授课教师: 尹晟 编写时间:2008-7-1 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 (一)耳廓: 注:借韧带、肌

4、肉、软骨、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一般与头颅约成 300 夹角,分为前 (外)面和后(内)面,前面凹凸不平,后面较平而略凸。 、耳轮、耳轮脚、对耳轮、三角窝、耳垂、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骨支架,外覆软骨膜和皮肤 。 、临床意义: ()皮下组织少,血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 ()皮肤与软骨膜连接较紧,耳廓软骨与外耳道软骨部相连,因而外耳道炎症时压 迫或牵拉耳廓可产生剧痛。 ()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连接,中耳手术循此作耳内切口可不伤及软骨。 ()耳廓的长轴与鼻梁平行,可作为耳廓整形手术 的依据。 ()易致冻伤。 ()血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耳

5、的 解 剖 (二)外耳道 : 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 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外 1/3 为 软 骨部,内 2/3 为骨部。 、外耳道稍呈 S 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耳道或鼓膜时应将耳廓向后上 方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便于检查;但在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廓向 后下牵引。 、因鼓膜位置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在外耳道的软骨部和骨部交 界处较窄称外耳道峡部,外耳道异物多停留于此 。 、外耳道的前方为颞颌关节,外耳道炎症时,张口及咀嚼可引起疼痛。 (三)外耳的神经: 、下颌神经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前半部,故牙疼时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 、迷走神经

6、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 射性咳嗽。 、其他: 来自颈丛的耳大与枕小神经,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四)外耳的血管与淋巴: 、血供:外耳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上颌动脉 供应外耳道。 、淋巴:外耳的淋巴引流至耳廓周围的淋巴结。耳廓前面的淋巴汇流入耳前淋巴 结 耳廓下部及外耳道下壁的淋巴流入耳下淋巴结(属颈浅淋巴结上群) 、颈浅淋巴结及颈 深淋巴结上群。 二、中耳 :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 4 个部分。 (一)鼓室 : 、鼓室为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腔,向前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交通, 向后通过鼓窦入口与乳突相连。

7、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 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 部分。 ()上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上缘以上部分,内外径 6mm。 ()中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之间的部分,即鼓膜与鼓室内壁之间的鼓室腔, 中鼓室中以鼓膜脐与鼓岬之间的距离最短,仅约 2mm。 ()下鼓室:为鼓膜紧张部下缘平面以下的部分,内外径约 4mm,鼓室的上下径为 耳郭表面标志 15mm,前后径约 13mm。 、鼓室有 6 个壁,分别为外、内、前、后、顶、 底壁。 ()外侧壁:骨部及膜部构成(骨部较小,即上鼓室外侧壁,膜部较大,即鼓膜) 。 鼓膜:高 9.0mm,宽 8mm,厚 0.1mm,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呈向内凹陷的 浅漏斗状,由

8、后外上向前内下方倾斜,与外耳道底约呈 450500 角,分为紧张部和松 驰部,锤骨柄及其短突、脐部、光锥。 鼓膜的结构分为 3 层:从外向内分别为上皮层、纤维层、 粘膜层。 由锤骨柄之延长线及通过鼓膜脐与锤骨柄垂直的假想线可将鼓膜分为四个象限: 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注:紧张部:鼓膜大部分借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称紧张部。 松弛部:上方鼓沟缺如,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较松驰,称松驰部。 正常鼓膜有以下标志: 、锤骨短突:鼓膜前上部灰白色的小突起,系锤骨短突自鼓膜深面的凸起。 、鼓膜前后皱襞:为自锤骨短突向前、后引伸的鼓膜皱襞,皱襞上面为鼓膜松弛部, 下面为鼓膜紧张部。鼓膜内陷者,其前后皱

9、襞尤为明显。 、锤骨柄:透过鼓膜表面的浅粉红色条纹状影,自短突向下微向后止于鼓脐。 、光锥:鼓脐向前下方达鼓膜边缘的三角形的反光区。 ()内壁:( 即内耳的外壁。 )鼓岬为内壁中央较大的隆凸,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 鼓室神经丛。 ()前壁: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 2 个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 鼓室各壁示意图 鼓 膜 管的开口,下为 咽鼓管半管的鼓室口。 ()后壁:(又名乳突壁):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部有一小口,名鼓窦 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凸。 ()顶壁:(又名鼓室盖):其上为颅中窝。 ()底壁:下壁由一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

10、隔。先天性缺损时,颈静脉球突入鼓室, 鼓膜可呈蓝色。 、鼓室内容物:包括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听骨: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听骨链,借韧带悬吊于鼓室腔。 ()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减少鼓膜振幅,防止强声损伤 鼓膜与内耳。 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缘向外跷起,可减 少内耳压力。 ()韧带:6 条韧带:锤骨上韧带、锤骨前韧带、锤骨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 后韧带、 镫骨环韧带,其作用是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 ()神经: 鼓室神经丛位于鼓岬表面,由舌咽神经鼓室支和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分 支组成;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分出

11、鼓索神经,横过鼓室后与舌神经合并,司舌前 2/3 味觉。 (二)咽鼓管: 注: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 35mm,外 1/3 为骨部,内 2/3 为软骨部。 其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上部,咽口位于鼻咽侧壁,咽鼓管与水平面约成 400 角。其粘膜为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可使鼓室的分泌物得以排泄;软骨部粘 膜呈皱襞样,具有单向活瓣作用。成人鼓室口较咽口高 2-2.5cm,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 管腔短,内径宽,故咽部感染易传入鼓室。在吞咽时借肌肉运动咽鼓管开放,使鼓室与外 界气压保持平衡,以维持中耳功能。成人咽鼓管的鼻咽端开口较鼓室口低 1525mm ,婴 儿和儿童的咽

12、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直,口径相对较大,当鼻及鼻咽部感染时较成人易患中耳 炎 。 听小骨 (三)鼓窦:出生时即已存在,是鼓室与乳突的通道。 (四)乳突:出生时尚未发育。2 岁后开始由鼓窦逐渐向乳突部发展,6 岁左右时,气房已 有较广泛的延伸。 按气房发育程度分四型:气化型、松质型(板障型) 、硬化型、混合型。正常人以气 化型见。 注:混合型指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 3 型中有任何 2 型同时存在或 3 型同时存在者。 三、内耳: 又名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有听觉与位觉重要感受装置,分骨迷路与膜迷路。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含有内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 巴管没有交通,外淋

13、巴系统是开放的,与脑脊液相通。 (一)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前庭: 注:位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略呈椭圆形,前下部较窄,有一椭圆孔通入耳蜗的前 庭阶,后上部稍宽,有 3 个骨半规管的 5 个开口通入。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的一部分,有 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构成内耳道底。 、半规管: 注:有三对,分别为外(水平)半规管、上(垂直)半规管、后(垂直)半规管。三 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半规管的两端均开口于前庭,其一端膨大名壶腹,上半规管内端 成人与儿童咽鼓管的比较 乳 突 类 型 与后半规管上端合成一总脚,故 3 个半规管共有 5 孔通入前庭。 、耳蜗: 注:由中央的蜗轴与

14、周围的骨蜗管组成。骨蜗管旋绕蜗轴 2.5 2 .75 周,底周相当 于鼓岬,蜗底构成内耳道底,蜗顶靠近咽鼓管鼓室口。 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中同样旋绕,再由基底膜自骨螺旋板延续至骨蜗 管外壁,将骨蜗管分为上、下两腔,上腔又由前庭膜分为两个腔,故骨蜗内共有三个管腔: ()上方者名前庭阶,自前庭开始。 ()中间为膜蜗管,又名中阶。 ()下方者为鼓阶,起自蜗窗,为蜗窗膜所封闭。 (二)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 蜗管,各部相通。整个膜迷路系统是密闭的,内含内淋巴液。 椭圆囊内有椭圆囊斑,球囊内有球囊斑,膜半规管壶腹内有壶腹嵴,它们是位觉

15、感受 器。corfi 器(螺旋器) ,为听觉感受器。 骨迷路(右) 内耳腔和内外淋巴 耳 蜗 (三)内耳的血管: 主要来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分出的迷路动脉,极少数来自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 的分支。 四、位听神经及传导径路 听神经于延髓和脑桥之间离开脑干,偕同面神经进入内耳道即分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二支。 (一)蜗神经及其传导径路: 、位于蜗轴与骨螺旋板相接处的螺旋神经节,由双极细胞组成。双极细胞的中枢突组 成蜗神经,神经束的外层纤维来自耳蜗底周,故传达高频冲动,蜗神经中心部的纤维来自 蜗顶。 、传导径路: ()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蜗神经(第一级神经元) 蜗神经核(第二极神 经元)双侧橄榄体

16、(第三极神经元)外侧丘系上行下丘(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 至大脑皮层的听区。 ()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并终止外侧丘系统内侧膝新诗 体柱(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至大脑皮 层的听区 。 (二)前庭神经及其传导径路: 传导径路: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分别通过前庭脊髓束,前庭小脑束, 前庭皮层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眼动通路与其他系统发生功能联系。 五、面神经: 为一混合神经,以运动纤维为主,少部分为感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是人体中穿过骨 管最长的颅神经。 面神经全长分为 8 段:运动神经核上段;运动神经核段;小脑脑桥角段;内 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颞骨外段。 耳 的

17、 生 理 功 能 一、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与平衡觉。 膜迷路 听觉是人的主观感觉,声音是一种物理性能。物体振动后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形成声波。 不同物体的振动可产生不同的声波,并各具有不同的频率、波长、振幅和波形。物体每秒 振动次数称频率,其单位为赫(hertz,简写 Hz) ,如频率高,波长就短。频率的高低决定音 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则决定声音的强度。人的听觉感觉范围在 2020000Hz,但对语言 频率 5003000Hz 的声波最敏感。声音强度以分贝(decibel,简写 dB)计算。足以引起听 觉的最小声音强度,就是某人对该频率声波的听阈。 A、人耳听觉的声波频率在 2020000HZ

18、 范围之间,但对 10003000HZ 的声波最敏感。 B、声音的强度称声强,声强级以分贝(dB )为单位。 C、听阈:引起人耳听觉的某一最小声强值称听阈,人耳的听阈随声波频率的不同而各异。 D、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种,一种为空气传导,另一种为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 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外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 觉中枢。 2、骨传导:指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产生相应的波动,并激动耳蜗的 Corti 器产 生听觉,有移动式骨导与压缩式骨导两种方式。 二、外耳主要生理功能 收集声波,声源定向,外耳道有一定的增压作用。此外,外耳对中、内耳具有保护作 用。 注:

19、外耳道共振频率约为 3800HZ,在此频率增压作用达到(1012dB) 。 三、耳蜗的主要功能: 传音功能和感音功能。 注:耳蜗传音功能是指声波振动从镫骨底板传递至整个耳蜗,基底膜的不同部位感受 不同的声波频率,蜗底区域感受高频声,蜗顶区域感受 低频声,800HZ 以下的频率位于 顶周,2000HZ 位于蜗孔到镫骨足板的中点,耳蜗毛细胞具有感音功能,完成声能向生物 电能的转换。 四、半规管的生理功能(音叉试验 ) 目的 结果 临床意义 声波自外界经空气传入内耳 林纳试验 (RT) 比较受检者气 导和骨导的长 短 气导骨导 RT() 气导骨导 RT() 气导骨导 RT() 正常或感音神经性聋 传导性聋 中度传导性或混聋 韦伯试验 (WT) 比较双耳骨导 听力 偏向患侧或较重侧 偏向健侧 两侧相等 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或两耳听力损失相等 施瓦巴赫试验 (ST) 比较受检者与 正常人的骨导 听力 骨导延长() 骨导缩短() 骨导相等() 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