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祛痰剂.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09955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章 祛痰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六章 祛痰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六章 祛痰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六章 祛痰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六章 祛痰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六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加生姜 7 片,乌梅 1 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解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 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

2、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 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 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 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 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

3、伍, 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 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 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 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

4、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 60g) 陈皮三两(90g) 甘草一两 (30g),炙 茯苓一两半 (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 5 片, 大枣 1 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

5、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 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 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 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 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6、;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 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 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 17 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 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 3 首同名温胆 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 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

7、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 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 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 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 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

8、、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 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 胆郁痰扰者。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组成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瓜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各 30g) 胆南星 制半夏各一两半(各 45g) 用法姜汁为丸。每服 6g,温开水送下(现代用法:以上 8 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 7 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 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 l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 6-9

9、g,1 日 2 次,小儿酌减;亦 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痰热为患,壅肺则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 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方中胆南星苦凉、瓜 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二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 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

10、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 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并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诸 药合用,化痰与清热、理气并进,俾气顺则火降,火清则痰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诸症悉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呕吐明显者, 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

11、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小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黄连一两(6g) 半夏半升(12g),洗 瓜蒌实大者一枚(2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先煮瓜蒌,后纳 他药,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气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 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方中全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用时先煮,意在“以缓治上”;而通胸 膈之痹。臣以黄连苦寒泄热除痞,

12、半夏辛温化痰散结。两者合用,一苦一辛,体现辛开苦降之法;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是 为清热化痰,散结开痞的常用组合。 本方与大陷胸汤虽皆主治热实结胸,但病因、病位、病情、病势不尽相同,故方有大、小陷胸之分。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 结心下,涉及胸腹,病情较重,病势较急,可见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象沉紧,故用大黄、 芒硝与甘遂配伍,泻热逐水破结;本方证为痰热互结心下,病位局限,病情相对较轻,病势较缓,仅见胸脘痞闷、按之始痛、 脉象浮滑,故用瓜蒌与黄连、半夏相伍,清热涤痰散结。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

13、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加入破气除痞之枳实,可提高疗效。若心胸闷痛者,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等以行气活血止痛; 咳痰黄稠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胆南星、杏仁、贝母等以清润化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 心下或胸膈者。 第三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各 2.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解本方证多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肃无权,以致肺气上逆,咳嗽呛

14、急;“燥胜则干”(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 痰。方中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瓜蒌甘寒微苦,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与贝母相须为用,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 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热,又生津润燥,可助君药之力。痰因湿聚,湿自脾来,痰又易阻滞气机,无论 湿痰抑或燥痰,皆须配伍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此乃祛痰剂配伍通则,但橘红温燥、茯苓渗利,故用量颇轻,少佐贝 母、瓜蒌、花粉于寒性药中,则可去性存用,并能加强脾运,输津以润肺燥。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诸药入肺经,为佐使药。全 方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

15、调,而以润肺化痰为主,且润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伤津,如此则肺得清润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权而 咳逆自平。 本方与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机不尽相同,因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本方证为燥热伤肺,灼津为 痰所致,故方中以贝母、瓜蒌为主,旨在润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难咯;清燥救肺汤证为新感温燥,耗气伤阴,故方中 以桑叶宣肺,配伍石膏清热、麦冬润燥、人参益气,旨在清宣燥热,主治温燥伤肺、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等;麦门冬汤 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麦冬配伍半夏、人参,旨在滋阴润肺,降逆下气,主治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等。 医学心悟卷 3 类中风篇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

16、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黑山栀、甘草,主 治痰火壅肺的类中风证,其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斜偏废之候。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 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 痰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痰证者。 4使用注意 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卷 3:“燥痰

17、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 2方论选录 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 化痰为君;瓜蒌、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诸药入肺,宣肺利气为使。共奏清热润 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肃有权则咳逆可止。” 第四节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9g) 干姜三两(9g) 细辛三两(5g) 五味子半升(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

18、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方以 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 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 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 用以温肺化

19、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 温化寒饮之良剂。 本方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 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之变法。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 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脾虚

20、食少者,可 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4使用注意 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第五节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 3g) 白术三钱(9g) 甘草五分(1.5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 1 片,大枣 2 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

21、升降失司,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内有痰浊,则舌苔白腻;脉来弦滑,主风主痰。治当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方中半夏燥湿 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 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两味为君药。以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 源。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综观全方,风痰并治, 标本兼顾,但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本方亦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原燥湿化痰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平肝熄风之天麻,而组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头痛中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较本方多蔓荆子三钱,白术减为一钱,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 之证。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 呕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 以渗湿化饮。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4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