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亚市第一小学 林静 正如江泽明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意 识和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学校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主渠道,应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 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创新的最终的目 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 的全部意义。课堂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为
2、此,在 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可以从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基本特点是经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 调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 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这是实施 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观念的转变,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 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化;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 创设者转化;由课堂教学主宰者向参与者、引导者转变;由纯粹完 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向艺术家转变;由一言九鼎的评判者向激励、 鼓励的评价者转变。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人本”思
3、 想,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 我们要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观念,通过师生活动,在民 主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一言堂” 、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开展语文创新教育的 首要的必备外部条件。所有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使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有了这 样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创新思维才有了根本保证。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欲望。 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果, 对学生的活动亦是如此。因此,学习兴趣问题,历来都受到了 众多教育家的重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
4、教育经验 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能投入全部的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激 发学生执著去探索。只有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 他们才会乐于创造,产生浓厚的创新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1、创设情境氛围。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趣,可在课堂上创设氛围。进一步加 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营造 一种人人参与的感情氛围,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达到师生、 学生间的共鸣。如教哪吒闹海中,我创设了自由的教学氛 围,使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大胆要求发言,教师微笑着给了 性格内向的学生
5、发言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充满自信,有“成就 感” ,这样既产生深切的体验,又保存浓厚的学习兴趣。 2、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 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 间和空间。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艺术性,不能太简单、太直接, 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要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如教老师, 您好!一课后我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自由谈感想,然后 写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其中一位学生写出了:我爱米兰, 老师像一朵米兰。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放,而是默默地把芳香 送到人心间。啊,米兰。我爱老师就像
6、爱米兰同学们鼓掌 叫好,由此可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能开阔学生思维,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3、方法多样灵活。 对小学生来说,开展竞赛、展开辩论等是激发兴趣的有效 方法。小学生好胜心强,有集体荣誉感,学习活动采用比赛的 形式进行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如开展朗读、绘画、剪纸、 讲故事、表演比赛等等,促使学生将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迅速地 得到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充分让 学生“动”起来,激发创造意识。 三、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性活动要有创造性想象的参与,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 而形成新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在
7、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 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要重要,因 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 就必须善于想象。所以说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 己有经验,放飞想象,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问题是放飞 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 问题的渴求。如在雪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都来当一回小 作家续编课文。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去想出“我” 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有的想“美丽的雪儿”展开双翅返回蓝 天,我为它欢呼!有的想我把“雪儿”抱在怀里,轻轻抚摸它 的小
8、脑袋,再轻轻地捧起让“雪儿”向蓝天飞去。有的想我与 “雪儿”挥手告别,望着“雪儿”飞远的背影,心里祝福它返 回蓝天的快乐。这不仅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世界,更 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想象中的创新精神。 四、打破教学常规,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对老师的话和书本 上的知识,不加怀疑地全面接受。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将老 师的话奉为至理名言。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法,更呼唤学 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探索学习,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程教 学新的变化。为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 激发他们的独立地有主见地去思考问
9、题。 第一、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多动脑多思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味是从书本到书 本,学生就根本没有一点提问、讨论学习、互动学习、吸取其 他知识内容的空间。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会:扼杀学生“我要 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我能学习”的独立性。封杀 学生独立认识世界方式的独立性。替代学生去感知、去操作、 去实践、去思考的体验性。堵住学生思考问题和提高问题的 思路。如果学生们按照常规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将永远是 贯常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 限制学生,不用封闭兵营式的教学方法,只要答得合理,就应 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存在。课堂教学应当引导学
10、生自己进行 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 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思考问题时,教师应设计不同角度、不 同维度的思考方向,要指导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思考方法。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改 进课堂教学,把思维能力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教师 的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 化。那种陈旧的“填鸭式”的做法应彻底抛弃。 “盲目的重复训 练和死记硬背容易导致机诚化的行为习惯” ,会阻碍思维的发展。 第三、教师要强化语文教学观,要充分利用课堂又不局限 于课堂,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学,不断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
11、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 参观动物园,出墙报、参加节目、访问、秋游等,从而获得实 践中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第四、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语文教学 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就被动。就很能难激发 学生创造性思维。而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学习就积极主动,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充分尊重和信任的 课堂氛围中,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创新能力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 也是民族兴旺的力量之源。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的责任。创新的教育,不是以获取知识
12、为最高目标,而是以创 新为目标,建立合理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教学新体系,在培养 创新能力的教育中,创新化原则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 五、课外拓展延伸,搭建创新平台。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要提倡课内课外一体 化,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创新课堂 有意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创新意识和 创新思维;同时增加了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实践机会。例如,在 学习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时,教师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写静态片段 和动态片段;在学建议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 发现问题。学生有的针对环保问题提出了远
13、见卓识;有的根据学校 建设实情,提出了“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合理化建议;还 有的还有的针对勤俭文明等写成建议书。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了创新思维,又增长了才干,还 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感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 践来挖掘各培养。平时,可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广播站、 电视台、少儿剧团,主动当小编辑、小记者、节目主持人、小赏的 角色,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小社会“。浓 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皆为不断创新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积极投 身于教学创新改革的洪流中去,学生的创新欲望一定会被激活,创 新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3、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4、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新华出 版社 2005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