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范文12篇.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1530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范文12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范文12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范文12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范文12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任务驱动型作文最新热点材料及范文12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时评类作文最新热点材料与例文 材料一:一位老师把学生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要求家长发红包, 凡是不及格的 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对此,你怎么看? “惩罚红包”,教育创新不能太任性 微信几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微信红包更是一度点燃了社交世界 的激情。然而,微信红包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增强社交黏度,用不好 就会“伤人伤己”。 最近,辽宁一学校的老师就把微信红包用“歪”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 辽宁铁岭的一老师把成绩表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并留言要求家长发红包,凡 是不及格的分数要按照一分一块钱来发,红包标上“惩罚”二字。实际上,孩 子考试不及格,家长肯

2、定“内心是崩溃的”,如今又要发“惩罚红包”,试问 如何计算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样的微信红包未免过于任性了。 不能冤枉美好的初衷,也不能纵容过分的言行。按照老师的说法,提议家 长在群里发红包有多重考虑,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其一,加强群组中老师与 家长们的互动;其二,“刺激”考试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再接再厉;其三,既 督促孩子学习,又加强班级管理。如此看,老师的想法和初衷都“看上去很美” ,但是用“惩罚红包”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然变了味。无论从情理还是规定出 发,老师要求家长发红包属于“逾界之举”,家长不认可、学校不同意、教育 主管单位也不允许。 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关键不在于手段如何跟上时

3、代,更在于是 否具备适应性和可及性。正如该校一位负责人所言,“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管 理班级的新点子、新方法”,这样的尝试值得点赞、鼓掌。不过,能否用红包 的形式、是否用张贴成绩的手段,都值得商榷。而这并非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孤 例,诸如大学老师发口令红包点名、微信点名、刷脸点名等,都曾一度引来争 议。不难发现,“新技术+教育”有可能出现像慕课这样的共享教育典范,也 可能出现像“惩罚红包”这样的尴尬尝试。事实证明,不考虑学生及家长的可 接受度和可适应性的教育管理创新,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也意味着所谓“教 育创新的可及性”为零甚至是负数。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

4、响 着学生学习成长。”高校如此,中小学更是如此。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 括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在内的任何教与学、学与思、思与辨的活动都要做到精 细、有序、科学。改革不能随意,创新不能任性,尝试不能走偏,这样才能让 老师、学生与家长在共同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收获品格教育,“人生的扣子 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也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2 材料二:这是最近的一个争议事件。近日,凉茶企业加多宝与大 V“作业本”在微博上的一则互动,受到 很大关注。在加多宝名公司名为“多谢行动”的活动中,加多宝公司表示恭喜“作业本”与“烧烤”齐 名,表示若“作业本”开烧烤店就送 10 万罐凉茶。而早在 2013 年, “作业本”

5、曾在微博上称“由于邱少 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面熟买单,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 ”4 月 17 日, 加多宝公司对此事进行了道歉,表示对 2013 年微博事件其实毫不知情,目前已经删除了相关海报。 理直气壮地捍卫英雄 按照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对邱少云烈士胞弟邱少华诉孙杰(新浪微博 “作业本”)、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案的一审判决, 11 月 21 日至 25 日,孙杰和加多宝公司连续 5 天在人民法院报刊登致歉声 明,向邱少云烈士家属致歉,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事件由此画上句 号。 作为公民,孙杰固然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不应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6、和社 会公众利益。作为知名饮料公司,加多宝公司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搞营销宣传, 本来无可厚非,但越是知名人士、知名公司,就越该明白,拥有话语权和影响 力,越应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侵犯他人权益,必将受到 法律严惩。 这次审判,不仅是对孙杰、加多宝公司的惩戒,也给其他借言论自由之名, 侵犯他人名誉,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行为予以警示。 在互联网的言论世界里,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以遵纪守法、 不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近来,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以所谓的细节真实篡改 历史、贬损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在网上颇有蛊惑性, 当一个与革命历史有关的话题“走红”后,有些“

7、大 V”总是按捺不住地想要 借题发挥,以“研究”为名挖掘新的历史“细节”,对已有的定论提出质疑。 不管是真的无知还是别有用心,这些所谓的“新发现”“新观点”,时常能在 网上引发关注,而且,越是离谱越是背离历史的事实,越能引起猎奇的围观, 对舆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误导。 不管是邱少云,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以及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他们都 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被后人代代传颂。没有他们的 流血与牺牲,就不会有现在的和平与发展;没有关于英雄的共同记忆,就不会 有民族的价值传承。 此次,“邱少云事件”的宣判及被告人的道歉,再次提醒社会公众:英雄 的形象不容诋毁。越是知名人士,越应谨言

8、慎行,要有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捍卫他们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尊严。 “作业本”道歉,虽然迟点但不可或缺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近日,备受关注的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 事件,终于要画上一个句号:微博大 V 孙杰(微博名称:作业本)与加多宝凉 茶公司自 11 月 21 日起,连续 5 天在人民法院报刊登致歉声明。 这一致歉声明,刊登日期距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已过去了 整整两个月零一天;而距为“维护烈士名誉”愤而起诉的原告邱少云烈士之弟 邱少华过世,也过去了一个月零一天。道歉虽然姗姗来迟,但不可或缺。正义 3 前进一步,黑暗就会后退一步,致歉声明意味着英雄的

9、尊严得到了捍卫、民族 的良知得到了守护。 有人说,英雄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确实,英雄是 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有一部二战电影,讲述了 这样一个故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一度节节败退,上阵的指挥官焦急 地询问,有什么办法没有?一位军官建议,我们需要英雄!果然,当一位英雄 的事迹被广为流传后,苏军士气大振,迅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没有英雄的引 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难以看清。这也是 为何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10、。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然 而,总有一些人,把历史看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是打着“历史考证” 的幌子,或是举着“揭秘解密”的旗号,或是披着“还原真相”的外衣,肆意 歪曲历史、抹黑先烈、污损英雄。于是,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一度层出不穷: 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 狼牙山五壮士都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 深渊”而有些人有些机构未经仔细甄别,就“随手转发”、互动,令谬误 进一步流传,更是于无形中成为诋毁英雄形象的“帮凶”。 英雄的事迹,先烈的故事,不是不能讨论,但应用史实说话、以证据立言。 随意拼凑历史,肆意抹黑英雄,不仅是对民

11、族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集体价值 观的消解。当年,在苏联,受“新思维”的影响,以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 格科舍沃伊、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堵枪眼英雄”马特洛索夫等为代表的 一批英雄人物被污名化,进而引发思想的混乱、信仰的坍塌。这样的教训,难 道还不够深刻吗?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捍卫英雄的“卫道者”。捍卫英雄,绝不仅仅 是英雄后代的职责,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说“不”,敢 于跟侮辱英雄的言行作斗争,这样的公民才足以称为现代意义的负责任公民。 有一句话,值得每一个人铭记。1936 年,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警示 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 人

12、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捍卫英雄, 就是捍卫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更是守护自己心中的良知和正义。 致歉英雄,正义不能输于戏谑 每一张纸上都有方寸之地,有的书写着英雄的光辉,有的烙上了无尽的忏 悔。 近日,在人民法院报上,一块不大的地方刊登了两篇致歉声明。微博大 V 作业本(本名孙杰)与加多宝凉茶公司自 11 月 21 日起,连续 5 天登报道歉, 侮辱革命烈士邱少云事件,告一段落。 4 有人说,这是迟到的正义。不可否认,从原告邱少云烈士之弟邱少华维权, 到法院审判,再到报纸道歉,的确过去一些时日,邱少华也遗憾过世。不过, 英雄终究是英雄,正义还是正义,不见得有

13、早晚之别,其发出的耀眼光辉照见 了一个民族的底线和良知。 事件的经过早已无须讨论,而关于英雄的故事还在被“传颂”。是“堵枪 眼的戚继光”还是“误国罪人”林则徐?是大 V 口中“风流不安分的江姐”还 是“欺压百姓的狼牙山土八路”?如何说出“心中的英雄”,代表了个人认知, 也代表了民族高度。一旦英雄事迹成了被遗忘被抹黑的对象,英雄史诗成了泥 沙俱下的一枚颗粒,属于一个民族支柱的精神高地也会被侵蚀殆尽。 不禁要问:为何还要让英雄们等待正义?除了一些人对历史的无知和虚无 主义盛行外,社会环境的变迁是重要原因。诸如,“杜甫很忙”“诸葛亮不亮” 等,这些被“创新性设计”的历史人物和典故都被视为玩物。虚浮躁

14、动的社会 心态、颠覆经典的猎奇冲动,任何为博眼球而随意的“虚妄怀疑”,无不是对 英雄人物和民族历史的极大不尊重。娱乐主义盛行也造成了对英雄的伤害。有 些人就是为了炫技、耍酷、显摆,把一知半解的知识和支离破碎的认知施加于 某一英雄人物之上。其实,历史是历史、文化是文化、娱乐是娱乐,本就有一 定界限,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一旦庸俗极致、娱乐过度,一定会暗藏危机。 更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引导出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一个 群体的价值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质。当代中国精神的集 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英雄崇拜的好传统是中 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正如习近平总

15、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 幕式上讲话所指出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 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让英雄成为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事,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事。 有人说,对比来看,现代信息社会已经没有产生英雄的土壤了,“英雄不 再”成为无法阻挡的事实和共识。梁启超有言,“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 雄几无历史”。英雄人物虽无法主宰历史的进程,但是少了英雄甚至多了“抹 黑英雄”,只会让历史在黑暗中走更多弯路。换言之,信息社会即便主张个性 化、多元化,但在塑造英雄与

16、推动历史上,个人美学还不足以替代英雄们所塑 造的集体美学,“再提英雄”尤为重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 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我们捍卫英雄、彰显正义,就是在捍卫民族和 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5 材料三:近日,有媒体曝出“邹平黄山中学搞平板教学 ,高一每个学生要交 2800 元用于购买平 板电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莫让“平板教学”成为一场华而不实的旅行 用智能设备上课,在互联网上学习,这种“高科技+教育”或“互联网+教 育”的模式,如今在许多学校已成常态。哪里不会点哪里,也早已不再是一句 新鲜的广告词,而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智能化、个性化的一个

17、缩影。然而只要 披上高科技的外衣,教育是否就真的实现了升级?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画上 句号的问题。 近日,有媒体曝出“邹平黄山中学搞平板教学,高一每个学生要交 2800 元用于购买平板电脑”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许多学生不了解,多数家 长不自愿,无疑给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的初心,蒙上一层阴影。 实际上,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智能设备运用在学校教育当中,已成为近 些年来的趋势和潮流。比如许多高校推出的 Mooc(慕课)、网络公开课,利用 互联网技术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部分中学、小学推出的多媒体教室,将 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还有一些学校甚至 推广无纸化教学,将电脑、智

18、能移动终端等设备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作业、 考试的电子化、网络化这些创新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 些争议和问题。 俗话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高科技武装课堂,必然需要不菲的资 金投入。然而钱从哪里来?花在了哪里?相关的技术设备质量怎样?学校与企 业之间有没有猫腻?这些都必须说清楚、讲明白。更何况网络技术服务、智能 设备等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的教学投入,也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这次黄山 中学的“平板教学”之所以饱受质疑,就在于每个学生 2800 元的费用不仅太 高,而且招标、采购过程不透明,相关信息未公开,导致疑窦丛生,令人迟疑。 因此,在引进先进技术之前,必须要做的就是建章立制

19、,明确规则和标准,将 招标或采购过程公开,让资金使用透明,这样才能确保不会“好心办坏事”, 也避免不守规矩者钻了空子。 然而,关于资金的问题尚可以解决,亦有定论。更多人关心的是,一味强 调设备、技术、模式的创新,是否反而忽略了真正的教育需求和教学效果?目 前,很多人已经将“互联网+”、高科技等视为天然的“进步”和“正确”, 似乎只要连上网、用上新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这可能恰恰忽略一个 前提: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不过是教学的辅助、学习的工具,是“末”。而 教学质量才是“本”。本末倒置,只会让教育本身发生异化;把手段当做目的, 不仅浪费了金钱,也耽误了孩子。这也就难怪,黄山中学所在的济南市

20、,有几 所学校曾经免费推广过“平板教学”,但教学效果一般,最后也只能放弃。 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止境的,教育领域的成功也往往得益于这种进 步,然而学校教育终究不是追潮流、赶时髦的秀场,探寻知识、塑造人格、培 养孩子,才是最被珍视和推崇的价值。因此,说到底,一切不以改善教学质量 为目标、不以学生获益为出发点的改革升级,就只能沦为华而不实的冒险,成 为偏离了轨道的航行。 6 材料四:2017 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概念,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 明确将 8 年抗战一律改为 14 年抗战,同时要求教材修改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 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从 8

21、年到 14 年,用历史教育打好精神底色 2017 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 14 年抗战概念,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明确将 8 年抗战一律改为 14 年抗战,同时要求教材修改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尽管历史学界对于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一直存在争议,但“14 年”的提法早已为人熟 悉。早在去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 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曾强调:“70 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 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 阳光再次普照大

22、地。” 在以往几届全国两会上,也曾有多位代表和委员建议,将 14 年的提法统一到全国中小 学教材中。事实上,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之前,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版高中教材已逐渐完 成从 8 年到 14 年提法上的转变。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中,14 个方 阵、140 面彩旗、鸣响的 14 声礼炮、现场放飞的 14000 只气球,以及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 上 14 米的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都象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 14 年抗战历程。 从这个角度说,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在全国教材中正式明确为自 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起,是正本清源,更是水到渠成,是对学界的长期论

23、争予以定音,也是对 在东北、华北地区长期坚持艰苦抗战的先烈们的肯定和致敬,极大丰富了那段特殊历史的张 力与内涵。 当然,将一段历史起点的明确在教材中予以全面体现,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教材对 于整个教育过程开展的特殊意义,以及历史教育对于如何培养未来一代和培养怎样的未来一 代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育过程开展的基本遵循,代表了权威、标准与主导,全面体现知识、智慧,科 学性与人文性。在教材中对 14 年的提法予以明确,就是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 14 年抗战 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

24、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 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接受怎样的历史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看待历史、迎接未 来。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长征程中,抗日战争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段历史。让青少年准确了 解、正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弘扬爱国精神,更重要 的是,让历史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厚重饱满的精神底色。 提醒孩子们,在日后真正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时,在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之时,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因此,从 8 年到 14 年,不仅仅是数字的统一,而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是用历史教育 为孩子们更好打下精神的底色。 推

25、荐阅读 7 庄严正名“14 年抗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走向现代化的改革道路上,我们正前所未有地关注、检视并还原历史,特别是近百年 的幢幢史影,尽管它沉重、曲折,甚至滴沥着鲜血。真实的历史会严肃地告诉孩子们,和平 的明艳背后,是无数牺牲者远去的微笑;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亲至爱的 鲜血点染而出的。不去还原历史,我们也许容易忘却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 些根本性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更深刻地理解,人们何以会为这则消息郑重点赞中国教育部 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将教材中“8 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 年抗战”。 中国历史教材此前常用的“8 年抗战”,为人们所熟知。8 年,是

26、以 1937 年“卢沟桥事 变”为起点的全国性抗战。现在,一个新的历史概念即将在新一代国人心中形成:“14 年 抗战”的起点是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那么,向前延伸的,从“九一八”到“卢沟桥 事变”这 6 年,被庄重写入教科书的抗战史,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那位留过学、读过黄埔 军校、红衣白马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的奇女子赵一曼,她受尽日军酷刑而牺牲于“卢沟桥事 变”之前的 1936 年,从此可以堂堂正正写入中国抗战正史,实现她就义前给独子留下的拳 拳期望:“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它也意味着,1932 年

27、“一二八事变”中驻上海闸北的第十九路军抵抗日本海军陆战队 登陆的淞沪血战被认可被还原,意味着蒋光鼐、蔡廷锴以及所部那 5000 余人的伤亡代价, 不但凛然让当时的世界知道中国仍有一批敢打能打的热血男儿,也让后人遥相敬慕,重温其 通电全国“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绝忠勇。 它更意味着告诉后人,何以在日军悍然侵我东北、虏我同胞,在“九一八事变”过去了 漫长的六年,中国的宣战才姗姗来迟,“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老幼”因为中华民族在那 几页史册之间陷入了“悲惨的时候”,同胞在流亡、骨肉被异族凌辱,而积贫积弱的祖国、 忙于内战的政府,却怯于抵抗、不愿抵抗。 因此,中国修正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对抗战起点的修订

28、,更在重塑历史的大关节,将 悲壮甚至屈辱的民族受难史毫不遮蔽地剖开,让孩子们在痛心疾首中,了解祖先受过的苦难、 国家曾经的不幸,也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个警示:慎以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浪漫叙事,遮蔽中国曾经挨 打受辱的历史真相。真正的抗战史,并不只是最终胜利日的光荣受降和震天烟花,侵略军也 并非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当孩子们从教科书上更全面了解残忍的侵略者罪行,了解数以 千万计的伤亡将士与同胞的惨烈代价,了解亡国灭种的命悬一线和漫长抗战,才能更敬服慷 慨赴死的先烈,对那些迹近无耻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抗日神剧也才更有抵抗力和辨别力。 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记住曾经的胜利,更

29、要牢记烈火一般照亮那个苦难时代的殉难者,是他们 铸就了民族的精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护佑了和平的今天。 这样的庄严正名,是一种宣示:我们珍惜每一个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珍惜每一个受凌辱 的个体生命。在对每一段历史的永不遗忘中,中华民族的道德勇气、贲张血性与和平愿望, 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屈不挠地永远留存于中华民族壮丽史诗的字里行间。让先烈们死 得光荣,中国才能生得伟大。 8 材料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意涌现,传播媒介发达,各路角色竞相出镜,“一上头条” 随即窜红。如今快速、批量生产“名人”,形成名人辈出、各领风骚的热闹场面。这等“名 人”究竟能有多少专业水准和含金量?令人怀疑。 少一些“名人”

30、,多一些“高人”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意涌现,传播媒介发达,各路角色竞相出镜,“一上 头条”随即窜红。如今快速、批量生产“名人”,形成名人辈出、各领风骚的 热闹场面。这等“名人”究竟能有多少专业水准和含金量?令人怀疑。 名者,名气,名声,名誉也。古之名人,要么有大学问,像老子一般“五 千字传万世”;要么有大勇毅,像蔺相如一样“不畏强秦完璧归赵”;要么有 高贵的品行,像文天祥一样“留得丹心照汗青”假如能符合上述某项或多 项者,必然青史留名,令后世敬仰。所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此谓真名人,今天我们也可称之为“高人”。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只 要有钱、有地位、有粉丝、有曝光率就会有

31、“名气”,就有市场就是“名人”, 而不管“名声”的好坏,也无所谓“名誉”的高低。因此,“名人多、高人少” ,成为当下的一种现象。 诚然,“名人多、高人少”,是与现在社会快速发展并辔而行相伴而生的。 “名人辈出”是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后的必然现象。在传播媒介极不发 达的年代,要成为名人并非易事,他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口耳 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而在数字网络为媒介的时代,尤其在微博、 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和观点的发布者,人人都可能 声名鹊起,出名的成本大幅降低,于是“名人”遍地开花。 “名人辈出”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后的必然现象。经济高速运转的背后,形 成的社

32、会贫富差距、激烈竞争,造成现代人急功近利、“物质至上”、“娱乐 至死”的浮躁心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那份从容淡定似乎已很难寻觅, “抢头条”仿佛变成了公众人物的生存法则。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吸引眼球不 惜用负面新闻炒作自己,在出名后,再通过正面宣传进行“漂白”。譬如,近 日一位内地知名男演员的新闻火速蹿上不少媒体头条,只因其与两名女子在酒 店共处一夜,疑似出轨,狗血剧情跌宕起伏,人们津津乐道的背后,折射出的 正是“娱乐至死”的倾向。 加上一些媒体也一味追求点击率,不能坚守价值底线,任由一些低俗、炒 作、无下限的“网红”占据自己的版面,沦为此等“名人”的助推器,扩大了 “浮华遮蔽眼”的乱象。“凤

33、姐”就是这么一个能力平庸、另辟蹊径“出奇制 胜”的典型。当年,“凤姐”自称“六百年内不会有第二人超过她的智商和能 力”,常出“无稽怪论”而走红。近日,一篇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的 文章,很快吸引了超过三百万人阅读,并获得多达二十万的赞赏金,叫好声争 议声充斥网络。“凤姐”通过自叙文,俨然从“丑角”成功转型为“励志女神” 。可在“凤姐”貌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文字背后,蕴含的却是肤浅的认 知和错位的价值观。难道在美国生活就证明一个人成功了?明明在美国仍是无 法融入主流的底层打工族,怎么就肤浅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命运了?凤姐和那 些为她“点赞”的人可能没意识到,真正能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方式并非成

34、 为“美国居民”,而是勤学苦练、练就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 “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三五日,“名而不高”的现象,值得社会深 刻反思。如果一味崇尚快速成名、极致追求目的,那还有多少人愿意苦心孤诣、 练好“台下十年功”?即使有些真才实学的人,长期在耀眼的聚光灯下穿梭、 在无休止的炒作中流连,他们还能否笃实好学、居安资深?能否在物质和利益 面前安贫乐道、坚守正确价值观?拨开热闹纷繁的表象,仔细想想那些经常占 据头条的名人们,他们又开启了大众什么智慧? 社会呼唤和期待更多的“高人”,呼唤那些真有才能、有学问、有品行的 高素质人才。“高人”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发展动力和引领者。他们不在乎名气

35、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他们清心寡欲、埋头苦干、追求真理、为 民请命、舍生取义,始终在专业领域精进修习,努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为他人、为国家默默做贡献。譬如,“布鞋院士”李小文,他用精益 求精的探索专研,完成了自己的科学使命,在遥感领域提出开拓性的理论,但 十分淡薄名利,崇尚简约生活,以自己独特的逍遥侠气,树立了可贵的精神标 杆,成为人们由衷尊重的“网红”。 “高人”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炒作的“出名”,而是来自于他们本人的 丰厚学识和高尚德行以及社会贡献。那些徒具虚名但缺乏真才实干、无良无德 之人,即使能名噪一时,也终将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很快被人们遗忘。奉劝那 些曝光率较

36、高的“娱乐圈”名人们,还是少一点炒作的“上头条”,多一点对 专业和观众的敬畏,努力向“德艺双馨”靠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工 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 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 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才能跳出“霸屏几 小时的网红”,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家”。 “名人”未必是“高人”,“高人”未必要“虚名”。愿今后,我们的社 会,能少一些“名人”,多一些“高人”。 10 材料六:国外的子女回国,父母接机,边说“宝贝,快点”,边冲上前;摩托车大军返 乡,在家吃到第一顿晚饭,令人

37、感叹“餐桌上的欢乐正是整趟旅途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全部 意义”最近,BBC 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广受好评,当镜头对准一个个团聚的家庭时, 人们共通的情感瞬间被释放。 万水千山总是情 国外的子女回国,父母接机,边说“宝贝,快点”,边冲上前;摩托车大 军返乡,在家吃到第一顿晚饭,令人感叹“餐桌上的欢乐正是整趟旅途的意义 所在,这就是全部意义”最近,BBC 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广受好评,当 镜头对准一个个团聚的家庭时,人们共通的情感瞬间被释放。回家、团圆,是 中国新年的第一主题。 是什么让无数中国人跨越万水千山?是什么促成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是 什么汇聚了积蓄一岁的情感?数千年来,燕归来、凤还巢,春节回家就像

38、一块 磁石,无论相隔多远,都有魔一般的引力,牵动每个人的心。抢一张车票、预 订年夜饭、准备各式年货这些年关前后的“规定动作”看似平淡无奇,却 在无形中孕育着一股力量:谁都无法挡住团圆的脚步。 “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除夕团聚,全家围炉守岁,父母掩不去的苍 老、孩子散发出的天真、亲朋说不完的家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交谈, 无不在欢笑对答中带走一年的疲惫、带来新年的祝福。最是亲情暖人心,抚慰 心灵的往往是家人相聚、朋友相交,牵肠挂肚的也莫过于如斯。对那些留守的 老人孩子而言,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家人归来的热闹;对在外打拼的人而言, 最期待的就是在一顿家常饭中得到心理慰藉。不管远近,对家的眷恋

39、、对亲情 的守护、对家国的归属,是这个古老民族亘古不变的特质。 除了团圆,更要知感恩。无数家团聚和睦的背后,是一些人的别离。坚守 岗位的乘务员、除夕之夜的清洁工、应对突发的消防员、守护生命的医护工作 者、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和战士、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媒体人总有一群人 于万家灯火时,行走在匆忙的夜色里,用一把笤帚、一杆钢枪、一部电话、一 支笔来站岗守责,以小别离换来大团圆,他们是可爱的和可敬的人。有人团圆、 有人奉献,有人欢笑、有人遗憾,如果用一张张剪影拼成这个时代的图像,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风貌才是底色。我们在阖家团圆中感受爱,他 们在尽职尽责中传递力量,又何尝不是最朴素的伟大,值得起

40、立鼓掌。 团圆是情怀,但春节不止于团圆。包括感恩、丰收、富贵、平安等在内的 美好寓意都是中华民族集体情感的精华。如有学者所言,“正是这种人间生活 的愿望保持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的基因,一年一度增强了民族自我的亲 和与凝聚。”每一个“年”,承续的是传统记忆和文化血脉,面向的是民族未 来和文明进步,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希望,更凝结着一个民族和国家 的向心力。过年,除了那份需要尽情释放的情感,也更应该在文化的时空里聆 听千年的回响。 这几天,两种照片看哭了很多人:一张在北京西站,武警战士执勤,来探 望的父母扑了空,“爸爸、妈妈,请接受我在哨位上为您敬上的军礼”;一张 在湖南湘西某村村头,父

41、亲外出务工回家,发现 3 岁儿子站在树下等待。回不 回家,都心存牵挂。不管在岗位、在路上还是已围坐餐桌旁,请珍惜片刻的相 聚,理应赋予“团圆”更有温度的意义。 11 材料七:1 月 22 日,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该省十二届人 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 3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 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 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愿“护理父母假”成升级版常回家看看 1 月 22 日,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经该省十二届 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 3 月

42、 1 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 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 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老有善养,亲情才是最好的陪伴。福建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老年人权益 构筑起“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养老底线,令人感怀,让人温暖。 其间,独生子女“护理父母假”,更在网上网下赢得无数点赞。 “护理父母假”能在舆论层面形成共识,大概无非两个因素使然:第一, 老人多了,养老问题亦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发布的中国养 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以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看,预计 2030 年达到 2.8 亿人,

43、占比为 20.2%。抛开“靠谁养老”的纠结不谈,让亲情成为老年人 权益保护的核心命题,这是人伦之常,更是家风之本。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远 还是近,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关系到社会风 习的传承。 第二,亲情作伴好还乡。民意一边倒的支撑声,起码说明“陪护父母”实 “不能”、非“不愿”。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半分。对 于生病的父母来说,再专业的护工,恐怕也比不上笨手笨脚的子女。鸦有反哺 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从中国传统孝道来说,在父母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即便 工作再忙,也当有抽身陪伴的义务。不过,过劳的现代生活节奏、机械的劳动 作息制度,很容易将人的情感物化、工具

44、化。这个时候,立法使出洪荒之力, 确实为亲情互动构建刚性防护网,唤醒公众情感中最柔韧、最动情的部分。 “护理父母假”新规之所以令人期待,是因为它不仅是倡议或鼓呼,在 “法治中国”语境下,更有两个鲜明的的特点:一是层级高。此前各地类似的 良善之策也不少,比如南京 2014 年尝试居家养老模式时就曾提出,子女、儿 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可以给其发月工资;深圳在制定养老 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对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子女给予优惠政 策,如个税减免等。不过,理念终究未曾刚性落地,而地方立法的层级显然更 有抓手。二是罚则明。福建规定的独生子女“护理父母假”,附带了清晰的违 法罚则,

45、比如“可对用人单位处以 20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罚款”,比如“严 重失信的用人单位会被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拖欠工资的黑名单”等。 不过,在点赞与看好的同时,公众仍难免以下的疑问:2013 年新实施的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曾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硬性规定,遗憾的是, 现实归谬了良法的初心。如果执行不力,地方的“护理父母假”会否步了回家 看看的后尘?这担心当然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资方话语权强势,又比如劳动者 基本不会拿自己饭碗去换十天假期,再比如劳动监察“不诉不究”的惯性等。 这些前置性的问题不解决好,良法到达善治,仍有千山万水的距离。 家是盔甲,亦是软肋。父母是大港湾,亦是东流水。愿

46、“护理父母假”成 升级版常回家看看,更愿类似的地方立法创意,成为呵护老年人权益、维系亲 情纽带的给力之举。 12 材料八在很多城市的地铁站点、居民社区、大学校园、商场景点,共享单车一夜间仿佛 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街头一景。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 乱放、恶意破坏,甚至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频发,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各种问题日 益凸显。 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 这些天,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给单车加上自己的锁, 共享秒变私享了;有的干脆重新喷漆装上儿童座,巧取豪夺地侵占了;再有的 到地方顺手一扔,管它占不占道,方便潇洒了还有推测为同行相煎的:比

47、如共享单车一出来,开黑摩的的饭碗没了,那我也砸了你吧! 一句话,可怜的共享单车,纵使三头六臂,似乎也难逃多舛的厄运。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一则,方便了市民出行,解决 了短途交通的不便问题。二则,绿色环保,健康低碳。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 在路权均衡的城市,简直是现代文明的一道风景。三则,朝阳产业,创新引领。 APP 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 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 20 家,车辆达数百万 辆,用户总数接近 1900 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 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这引得英国金融时报等

48、国际媒体撰文称, 中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却成 了谁都要咬一口的唐僧肉。 这样的尴尬,当然要话分两头来说:一方面,单车运营方的防范技术亟待 升级,指望市民自觉来捍卫共享单车的完好无虞,这显然有点过于单纯。GPS 定位等技术,也许比抽象的人性考验更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反映了 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环”中的沉疴与积弊。共享经济模式翻新,与技术文明 和人文精神难舍彼此。如果各自为私,有缺乏公益与公共的边界,共享经济再 好,恐怕都会被找到“薅羊毛”的漏洞。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

49、率、损毁率,是该想想技 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不 能因为运营成本和硬件成本的掣肘,而放任共享单车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于 此而言,花钱打补贴战、广告战,不如真金白银“武装”好每一辆共享单车。 当然,就像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一样,泛道德的指责,有时可能不如黑名 单更速效。 私自改装或侵占共享单车,这哪里是什么道德文明问题呢?这是赤裸裸的 违法犯罪。不爱护共享单车的,可以道德教化;将单车据为己有的,警察叔叔 就该及时出手了。共享单车“风吹雨打”的命运,更多的,还是指向制度呵护 与管理的缺位。如果没人问没人管,养眼的单车就成了福利洼地这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朴素道理。 13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 比如深圳市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门选取了一批轨道站点及常规公交站点, 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上海市也将出台相关意见,试图及早解决车 辆标准、区域分布、违停处理等问题;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 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起码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要及时为共 享单车的平安畅行兜底撑腰。 治霾又治堵的共享单车,要骑稳骑好,看来还要各方真下功夫、多下功夫。 综合施策,完善环境,顺应时代发展 南开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