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猪屠宰知识手 第一章 生猪品种 1.纯种猪(良种猪) 1.1 长白猪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由于其体躯较长,被毛全白,通常称长白猪。 外表特征:被毛全白,皮肤可有少量暗斑;头小清秀,颜面平直,耳向前轻 耷;体躯较长,前窄后宽呈流线型,背腰微弓,腹部平直,臀部丰满,肌肉发达, 体质结实。长白猪具有产仔多、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等优 点,但抗逆性差,对饲料营养要求较高。饲料转化率 2.8-3.0,胴体瘦肉率 63- 65%。长白猪在杂交中多作第一父本或母本利用。 1.2 大约克夏猪 大约克夏猪原产于英国,由于其体型大,被毛全白,亦称大白猪。 外表特征:体型高大,被毛全白,皮肤有少量暗
2、斑;头颈较长,面宽微凹, 耳向前直立;体躯长,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线平,胸宽深,后躯宽长丰满。 大约克夏猪具有产仔多、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色 好、适应性强等优点。饲料转化率 2.7-3.0,胴体瘦肉率 62-64%。大约克夏猪在 杂交中多作第一父本或母本利用。 1.3 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 外表特征:皮毛棕红色,少数为浅棕色至深棕色不一,体侧或腹下有少量小 暗斑点;头部较小,脸面微凹,耳中等大小,耳尖部前耷;体躯宽深,背呈弓形, 四肢粗壮,蹄壳黑色,腿臀肌肉发达丰满。 杜洛克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胴体品质好、适 应性强等优点。饲料转化率 2
3、.8-3.0,胴体瘦肉率 63-65%。杜洛克猪在杂交中多 作终端父本利用。 1.4 军牧 1 号白猪 军牧 1 号白猪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培育,1999 年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委 员会审定,并经农业部批准。是以三江白猪为母本、斯格猪为父本,采用杂交合 成和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 外表特征:被毛全白,头大小适中,耳中等大,前倾或微立,嘴直,中等长; 体形较大,体躯较长,四肢粗壮,背腰平直,腿臀丰满突出,体质结实,结构匀 称。 军牧 1 号白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逆适应性强等优点。饲料 转化率 3.02,胴体瘦肉率 62.43%。军牧 1 号白猪在杂交中多作为母本利用。 1.5 辽宁黑
4、猪 辽宁黑猪产于辽宁省瓦房店市、海城市、昌图县和丹东市,辽宁黑猪具有适 应性强、繁殖力较高、肉质好等优点。 外表特征:辽宁黑猪被毛全黑,体型中等或偏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 大小适中,耳大下垂,嘴稍长,颜面直或略凹;单脊,背腰较平直,臀稍倾斜, 后躯较丰满,尾粗长,四肢较高,肢蹄坚实。 饲料转化率 3.4-3.8,胴体瘦肉率 50-51%。辽宁黑猪在杂交中多作为母本利 用。 1.6 东北民猪 东北民猪原产于东北三省,分大、中、小三种类型,现存东北民猪多属于中 型猪。东北民猪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等优点。东北民猪被毛全黑, 毛密而长,猪鬃发达;头中等大小,面直长,头纹纵行,耳大下垂;体
5、躯扁平, 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饲料转化率 4.0 左右,胴体瘦肉率 40-45%。 2.杂交猪(良杂猪) 杂交猪是指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生产的杂种猪。杂交猪比亲本纯种猪具 有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逆性强、容易饲养等特点。 2.1 二元杂交猪 二元杂交猪是指两品种杂交所生产的一代杂种猪。 2.1.1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猪进行二元杂交,生产杜长、杜大、 长大、大长等二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杜洛克 长白(或大白) 长白(或大白)大白(或长白) 杜长(或杜大) 长大(或大长) 2.1.2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公猪与辽宁黑猪、东北民猪等本地
6、母猪进行二元杂交,生产杜本、长本、大本等二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杜洛克(或长白、大白) 本地 杜本(长本、大本) 22 三元杂交猪 三元杂交猪是指两品种杂交所生产的一代杂种母猪,选留其中优秀个体,再 与第三品种公猪杂交所生产的二代杂种猪。 2.2.1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猪进行三元杂交,生产杜长大、杜 大长等三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长白(或大白) 大白(或长白) 杜洛克 长大(或大长) 杜长大(或杜大长) 2.2.2 利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良瘦肉型公猪与辽宁黑猪、东北民猪等本地 猪进行三元杂交,生产杜长本、杜大本等三元杂交猪。其杂交模式如下: 长白(或大白) 本地
7、 杜洛克 长本(或大本) 杜长本(或杜大本) 第一章 肉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肉的概念 一、肉的定义 1.广义讲,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均可称为“肉”。几乎各种动物均 可利用作为食肉,但大多数人类消费的肉来自于家畜、家禽和水产动物。如猪、 马、羊、鸡、鸭、鹅和鱼虾等。狭义的讲,“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 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量的神经和血管。因为肌肉组织是肉的主体,肌 肉组织的特性是支配肉的食用性质和加工性能的决定因子,因而肉品研究的主要 对象是肌肉组织。 2、肉屠宰后发生的变化 动物刚屠宰后,肉温还没散失,质地柔软,具有较小的弹性,这种处于生鲜 状态的肉称作热鲜肉。热鲜肉经过一
8、定时间,在分割、冷却、冷藏等过程中会发 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一般可分为死后肌肉僵硬、解僵、肉成熟、腐败 等连续的变化过程。 动物死亡之后,吸收停止,肌肉中的糖原不能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 是生成乳酸,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含量急剧的减少,引起肌质网崩解,内部保存 的钙离子被放出,致使钙离子浓度增高,促使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活化,更加 快了三磷酸腺苷的减少,结果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引起肌 肉收缩表现出肉尸僵硬,肌肉僵直后,硬度可增加到原来的 1040 倍,肉的持 水性也会降低,不适合于加工和食用。 肌肉死后僵直达到顶点之后,并保持一定时间,其后肌肉又逐渐变软,解除 僵直
9、状态。解除僵直所需时间由动物的种类、肌肉的部位以及外界温湿度而异。 如在 24条件下贮存,鸡肉需 2 天解除僵直,猪肉需 35 天(各种文献说法 不一致)。现在认为,肌原纤维断裂是肌肉僵直解除的直接原因,肌肉中肌动蛋 白和肌球蛋白纤维之间结合变弱,结构弹性网状蛋白发生变化也是僵直解除的原 因。 将解僵后的肉放在低温下贮藏,使其增加肉的风味的过程称为肉的成熟。肉 的成熟过程主要是组织蛋白酶的作用,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肌肉中蛋白质水解, 形成多种游离氨基酸和肽类化合物。肉在成熟过程中,酸碱度会慢慢上升,肉的 持水性和嫩度也会提高,由于蛋白酶的作用形成很多分解产物,肉的风味会变得 最佳。 肉的成熟过程
10、进一步加深就会引起肉的腐败,肉的腐败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 的。微生物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质,形成各种代谢产物,很多具有毒性或臭味。脂 肪会由于空气中氧、光线、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引起酸价升高,出现发 粘、变黄、哈味。腐败的肉在外观上会明显起变化,失去光泽,表面粘腻,丧失 鲜肉的正常气味而带有臭味,失去弹性。 二、有关肉的俗语 肉又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名称,如“瘦肉”、“精肉”(lean meat)指剥去脂 肪的肌肉;“肥肉”主要指脂肪组织;西方国家常把牛羊肉、猪肉称为“红肉” (red meat);把禽肉和兔肉称为“白肉”(white meat) ;我国将家畜屠宰后的胴体称 “白条肉”,将屠宰过程
11、中从动物体分离出来的内脏称为“下水”(gut);鸡、鸭、 鹅等禽类的肉统称为“禽肉”(poultry meat) ,野生动物的肉又可叫做 “野味” (game meat)。 在肉品的生产中,把刚屠宰后不久的肉,称为“鲜肉”(fresh meat);经过一 段时间的冷处理,使肉保持低温(0-4)而不冻结的状态称为“冷却肉” (chilled meat) ;经低温冻结后则称为 “冷冻肉”(frozen meat);肉按不同部位 分割包装称为“分割肉”(cut);剔去骨头的称“剔骨肉” (boneless meat);将肉进 一步加工处理生产出来的产品称“肉制品”(meat product)。 三、
12、产肉的性能指标 1.屠宰率(dressing percentage) 指胴体占宰前空腹重的百分比。猪的屠宰率一般为 75%左右,肉牛在 60%左 右,家禽在 75%左右。 2.瘦肉率(lean meat percentage) 指瘦肉(肌肉)占胴体的百分比。是反映产肉率和胴体品质的重要指标。是 猪的常用指标。我国地方猪种瘦肉率一般在 40-50%之间,而良种瘦肉型猪在 60%以 上,杂交商品猪在 55%左右。 3.肥度(fatness) 指肉用畜禽的肥胖程度。肉猪可通过测定膘厚来判断,常用一点膘厚和三点 膘厚均值这两个指标,前者指第六与第七胸椎连接处的背膘厚度,后者指背部、 腰部和臀部三点背膘
13、厚的平均值。肉禽一般用腹脂量或腹脂率为指标来判断,因 为肉鸭容易在皮下积累脂肪,而皮下脂肪与皮很难分离,所以肉鸭则用皮脂率为 指标。 4.肉品质(meat quality) 评定肉品质的指标很多,主要包括肉的颜色、嫩度、保水性能(系水力)、 肌肉脂肪含量(大理石状)、肉味和 PH 值等。 四、鲜、冻猪肉的区别 一般来说,生猪屠宰加工后,猪肉要在 0-4低温环境下进行一定时间的冷 却排酸,也就是肉的自然成熟过程,这个时间一般需要 2-3 天,经过自然熟成后 的猪肉嫩度和风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加工后汁鲜味美,营养保存最好。 热鲜肉是指传统的凌晨宰杀、清早上市、不经冷却加工的畜肉,由于刚刚 宰杀放
14、血后的牲畜在随后发生的死后僵直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在 牲畜宰杀后不能通过呼吸系统有效散失,导致宰后肉温比活体略有上升,达到 40左右,而后缓慢降至常温。屠体僵直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上牲畜屠宰后自 身免疫机能的丧失,为细菌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条件。因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它物 理的、化学的作用将使肌肉品质立即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如不加以控制的话,肉 品很快就不能食用。 而冷冻肉是指将肉置于-18C 以下或更低的温度环境中冷冻并保存的畜肉。 从细菌学的角度来说,当肉被冷冻至-18C 以后,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 到抑制,比较安全卫生。但是,肉内水分在冻结过程中,体积会增长 9%左右, 大量冰
15、晶的形成,会造成细胞壁的破裂,组织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解冻时 组织细胞中汁液析出,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并且风味也会明显下降。 冷鲜肉(或称冷却肉)则是按照严格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的加工要求,采 用科学的屠宰加工工艺,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分切加工,使屠体或后腿肌肉中心肉 温在 24hr 内迅速降至 04C,并在以后的加工、运输、销售环节中始终保持 04 C 的冷藏链的一种新型预冷加工肉。这种肉由于经过了肌肉的自然成熟过程,并 且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加工,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可以确保产品的安 全卫生,而且肉质柔软有弹性。所以无论从卫生角度还是从营养角度来说,冷鲜 肉均不失为肉类消费的一种现代
16、化的消费趋势。 所以,冷鲜肉不仅具有热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而且克服了他们的缺点,具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从营养风味上讲,肌肉在冷却加工过程中,通过自溶酶的作用,可使部分 肌浆蛋白分解成肽和氨基酸,成为肉浸出物的成分。同时 ATP 分解成次黄嘌呤核 苷酸,使肉变得柔嫩多汁并具有良好的滋味和气味。 2.从安全卫生方面讲,胴体经过快速冷却,体表温度迅速降低,有效的抑制 了微生物的生长,在随后的冷却加工过程中,始终处在 0-4冷链下,肌肉中的 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不但使其在食用时更安全,同时 也可延长保鲜期限。 3.从口感嫩度方面讲,经过“后熟”以后,肌肉中的肌原纤维的连
17、接结构会 变得脆弱并断裂成小片,由于肌原纤维是肌肉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会使肉 的嫩度增加,肉质得到改善。 冷鲜肉优点很多,但为什么以前在我国没有进行推广呢?关键在于加工冷鲜 肉的技术手段、硬件条件、加工工艺、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一般的个体屠宰 户和屠宰厂家很难实现。 第二节 肉的化学成分 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营养比较全面的食品,可以为我们提供高品 质的蛋白;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象铁质、维生素、脂肪等。肉在人体正 常生理和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鲜肉中主要含有水、蛋白质、脂肪、肉浸出物、 维生素、微量的矿物质等。这些成分的含量受动物种类、年龄、营养状况、肉所 在的部位不同而有所不
18、同。 一、水分 水分是肉中含量最多的组分,约占 70%左右,各种肉在屠宰以后,放置一段 时间都会发生出水现象。肉的保水性能是判别肉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理论上 讲,水在肉中存在的状态分为三种方式:结合水、亲和水和游离水。 结合水:就是与肉中其它物质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类水的总称。一般占整个含 水量的 45%。这部分水由于结合紧密,在肉类加工中不脱离出来,仍然以原有 状态存在于肉制品中。 亲和水:指通过水合作用,存在于肉类网状组织间的水,一般占整个含水量 的 80%。这部分水在肉不受到强烈刺激或加热情况,基本能够存在于肉的组织中。 但在肉受到挤压、加热、微生物污染等外力条件影响下,就会从肉中游离出来
19、。 所以肉的保水性能主要取决于肌肉对此类水的保持能力。 自由水:指存在于细胞外间隙中能自由流动的水,一般占整个含水量的 15%。这部分水没有被束缚在肉蛋白质中,很容易从肉中游离出来。 肉发生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繁殖污染,而丧失食用价值。微生物 繁殖也受肉中水分含量影响。肉中自由水分含量越高,微生物繁殖越快。衡量肉 中自由流动的水分的指标是水分活度(Aw)。肉类中水活性高或 Aw 高的意思是 该肉类中水分较多。蒸馏水具有的水活性为 1;100%瘦肉中的 Aw 则为 0.993。 细菌在 Aw 为 0.950 或更低时就无法繁殖了。 二、蛋白质 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与正常的新陈代谢不可缺
20、少的重要物质。新鲜肉 中的蛋白质约占 20%,分为三类:肌原纤维蛋白( Myofibrillar protein),约占总 蛋白的 40-60%;肌浆蛋白(Myogen ),约占 20-30%;结缔组织蛋白,约占 10%。这些蛋白的含量因动物种类、解剖部位等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动物骨骼肌中不同种类蛋白质的含量(%): 种类 哺乳动物 禽类 鱼肉 肌原纤维蛋白 49-55 60-65 65-75 肌浆蛋白 30-34 30-34 20-30 结缔组织蛋白 10-17 5-7 1-3 肌原蛋白也称结构蛋白或不溶性蛋白质,支撑着肌纤维的形状。肌原纤维蛋 白主要包括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
21、肌钙蛋白等。肌球蛋白是肌肉 中含量最高也是最重要的蛋白质,约占总蛋白质的三分之二,不溶于水或微溶于 水,在 55-60发生凝固,易形成粘性凝胶;肌动蛋白是构成细丝的主要成分; 肌动球蛋白是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复合物,粘度很高,也具有 ATP 活性,能激 活 Ca 离子和 Mg 离子。 肌浆蛋白包括肌红蛋白、肌浆酶、肌粒蛋白、肌浆酶等。这些蛋白质溶于水 或低离子强度的中性盐溶液中,是肉中最容易提取的蛋白质,30-40凝固,粘度 较低,也称为可溶性蛋白质,肌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肌肉纤维中的物质代谢。 结缔组织主要有三种: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网状蛋白。胶原蛋白性质稳定, 具有很强的延伸力,不溶于水
22、及稀溶液,在酸或碱溶液中可以膨胀,遇热发生收 缩,热缩温度随动物的种类有较大的差异,一般鱼类为 45,哺乳动物为 60- 65。当加热温度大于热缩温度时,胶原蛋白就会变成明胶。明胶易被酶水解, 也易消化,在肉制品加工中,利用胶原蛋白这一性质加工肉冻类制品。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高低在于各种氨基酸的比例,肌 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非常接近,含有人体必需的所有氨基酸,所以肉类 蛋白质营养价值要高于植物性蛋白质。 三、脂肪 脂肪是肌肉中仅次于肌肉的另一个重要组织,对肉的食用品质影响很大,肌 肉内脂肪的多少直接影响肉的多汁性和嫩度,脂肪的组成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肉的风味。家畜的
23、脂肪组织 90%为中性脂肪,7-8% 为水分,蛋白质占 3-4%,此 外还有少量的磷脂和固醇脂。肌肉组织内的脂肪含量变化很大,少到 1%,多到 20%,这只要取决于家畜的肥育程度。另外品种和解剖部位、年龄等也有影响。 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脂肪越多,水分越少。 脂肪是人类食物中必需的营养成分,在供应热能的三大营养素中,脂肪的生 理利用价值最高。脂肪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作为脂溶性物质(脂溶性维生素)的提 供者和携带者。必需氨基酸在体内可转化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缺 乏必需氨基酸会导致皮肤病变,以及生殖功能障碍。 动物脂肪中含有合成性激素的原料成分,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
24、年, 以及中老年人维持正常的性激素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动物脂肪中还含有一种预 防动脉硬化的“A 脂蛋白”,有延缓衰老的功效。 四、肉浸出物 浸出物是指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浸出性物质,包括含氮浸 出物和无氮浸出物。 含氮浸出物为非蛋白质的含氮物质,如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类 (ATP、 ADP、 AMP、IMP)及肌苷、尿素等。这些物质为肉滋味的主要来源, 如 ATP 除供给肌肉收缩的能量外,逐级降解为肌苷酸,是肉鲜味的成分。又如磷 酸肌酸分解成肌酸,肌酸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则为肌酐,可增强熟肉的风味。 无氮浸出物主要包括糖原、葡萄糖、麦芽糖、核糖、糊精、甲酸、乙酸等。 糖原主要存在于肝脏
25、和肌肉中,宰前动物疲劳或受到刺激则肉中糖原储备少。肌 糖原含量的多少,对肉的 PH 值、保水性、颜色等均有影响,并且影响肉的储藏 性。 五、维生素 肉中主要有 B 族维生素,是人们获取此类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如 B1、B2、B6 、 B12 及叶酸等的含量很高。另外动物器官中含有的维生素,尤其 是脂溶性维生素,如肝脏是众所周知的维生素 A 补品。 六、矿物质 肌肉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尤以钾、磷含量最多,在腌肉中由于加入盐,使 钠占主导地位;肾和肝中的铜的含量远高于肌肉组织,但物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三节 肉的感官性质 一、颜色 对肉及肉制品的评价,人们大都从色、香、味、嫩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26、其中 给人第一印象就是颜色。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动物肉的颜色也不一样,有的呈鲜 艳的红色,有的呈淡红色。但是实际上肉的颜色是随放置在空气中时间的推移, 由暗紫色鲜红色或由淡红色褐色或灰白色变化的,有时也出现变绿的现象。 肉的变化是由于肌肉中存在的色素物质肌红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变化引起的。 1.肉色的变化 肌肉组织内存在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分布于肌肉组织间毛细血管的残血中, 放血不充分时,毛细血管中血液残留得多时血中存在的血红蛋白量就显著增加, 反之,放血充分其量就显著减少。所以,放血情况良好稳定时,肉色就由肌红蛋 白的量来控制。肌红蛋白多少和化学状态变化造成不同动物、不同肌肉的颜色深 浅不一,肉色
27、千变万化。 肌红蛋白原来和血红蛋白同样是呈暗紫色的,但是一接触酶,肌红蛋白就变 成氧合肌红蛋白,呈现出漂亮的鲜红色,这种变化是在活体内进行的。但是把活 体屠宰变成胴体后,由于和空气中氧接触,颜色变化很快,肉色一般是呈鲜红色 或淡红色。但是,肉在大气中放置时,空气中的氧会渗透到肉里,大约是肉表面 下 2cm 左右,在大块肉的中心部分上述反应几乎不进行,将新鲜的大块肉切开, 能清楚的看到此现象。肉生产初期,此反应的进行速度受氧气量和温度的影响。 所以,若对其调整,就可在此时期内呈现令人喜欢的颜色。屠宰后的猪胴体肉冷 却时在 4左右的条件下放置一会,可利用此道理,促进肉产生理想的红颜色, 此操作称为
28、增艳(Blooming )。 肉继续氧化时就会呈现出褐色或灰白色,这是由于肌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 氧化变成了褐色的变性肌红蛋白。这个反应由于空气中的氧而产生自然氧化,若 加热,此反应会更明显。这是因为肌红蛋白的蛋白质部分的球蛋白加热变性,血 红色氧化造成的。所以它与自然氧化时有所不同,加热时不论表面还是中心部分 都改变颜色,烤肉时直至中心部分都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就是这个原因。可是火腿、 香肠等肉制品,即使加热其鲜艳的红色也不会消失,这是由于亚销酸盐和硝酸盐 作用使肌红蛋白亚硝基化,防止生成变性肌红蛋白的结果。 第一个转变很快,在肉置于空气 30 分钟内就发生,而第二个转变快则几个 小时,慢则几天
29、。转变的快慢受环境中氧气压、PH 值、细菌繁殖程度、温度等 因素的影响,减缓第二个转变,即由鲜红色转变为褐色,是保色的关键。 肉进一步氧化会变成绿色,是由于肌红蛋白分解产生绿色的氧化卟啉所致。 但是这种变化通常在生肉时不发生,在细菌繁殖的场合下才会发生。 肌红蛋白的含量因畜种、肌肉的部位、年龄而不同,在肉用动物中,牛羊 猪兔。另外同一头家畜,前肩和四肢这些剧烈运动部位的肌肉比后腿和背部 肌肉的含量多。即便是同一肌肉,也会随家畜的成长,肌红含量增加,所以肉的 颜色有的深,有的浅。 2.影响肉色稳定的因素 在保存过程中,影响三种肌红蛋白存在的比例的因素有:PH 值、温度、光、 氧分压等。动物肌肉
30、PH 值在宰前呈中性,宰后由于糖酵解作用使乳酸在肌肉中 累积,PH 下降。肌肉 PH 下降的速度和程度对肉的颜色、系水力、蛋白质溶解度 以及细菌繁殖速度等均有影响。一般 PH 均速下降,终 PH 为 5、6 左右,肉的颜 色正常。如 PH 下降过快会造成蛋白质变性、肌肉失水、肉色灰白,即产生所谓 的 PSE 肉(pale soft exudative)。 其它因素: (1)由于光照,肉会稍微褪色; (2)冻结,肉的红色会消失; (3)脂肪覆盖的时候,肉的颜色变化减少; (4)褪色和氧分压成反比,和二氧化碳分压、氮分压成正比; (5)随着细菌的繁殖,肉的红色增加。 3.保持肉色的方法 (1)真空
31、包装 是肉品保鲜的最常用的措施。真空包装一方面可以降低细 菌繁殖,延长肉的保鲜时间;另一方面它限制了或减少了高铁肌红蛋白的形成, 使肉的肌红蛋白保持在还原状态,在打开包装后能像新鲜肉一样在表面形成氧合 肌红蛋白,呈鲜红色。 (2)气调包装 是通过调节包装袋里的气体组成来抑制需氧微生物繁殖,从 而延长肉的保存时间。气调包装的气体最常用的有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 和二氧化碳与氮气。在二氧化碳达到 25%时即可对大多数细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 用,在 40-60%最佳。但纯二氧化碳包装对肉色不利,所以气调包装大多采用混 合气体,用二氧化碳或氮气抑制细菌,用氧气(5%)来保持肉色。 (3)抗氧化剂 如
32、亚销酸盐等,在肉制品中添加,具有很好的保色效果。 二、风味 肉的风味大都通过烹调后产生,生肉一般只有咸味、金属味和血腥味。当肉 加热后,前体物质反应生成各种呈味物质,赋予肉以滋味和芳香味。这些物质主 要是通过迈拉德(maillard)反应、脂质氧化和一些物质的热降解这三种途径形成。 鉴于肉的基本组成类似,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风味又是 由这些物质反应生成,加上烹调方法具有共同性,如加热。所以无论来于何种动 物的肉均具有一些共性的呈味物质,当然不同来源的肉还有其独特的风味,如牛、 羊、猪、禽肉有明显的不同。风味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脂肪的氧化,这是因为不同 种动物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由此造
33、成氧化产物及风味的差异。另一些异味物质 如羊膻味和公猪腥味分别来自于脂肪酸和激素代谢的产物。 肉的风味由肉的滋味和香味组合而成,滋味的呈味物质是非挥发性的,主 要靠人的舌面味蕾感觉,经神经传导到大脑反应出味感。香味的呈味物质主要是 挥发性的芳香物质,经神经传导到大脑产生的芳香感觉,如果是异味物,则会产 生厌恶感和臭味的感觉。 影响肉风味的因素: (1)年龄 年龄越大,风味越浓 (2)种 种间风味差异很大,主要由脂肪酸组成差异造成。 (3)脂肪 风味的主要来源之一 (4)氧化 氧化加速脂肪产生腐败味,随温度增加而加速 (5)饲料 饲料中鱼粉腥味、牧草味,均可带入肉中 (6)性别 公猪因性激素缘故
34、,有强烈异味,公羊膻腥味较重,牛肉风味受性 别影响较小 (7)腌制 抑制脂肪氧化,有利于保持肉的原味 (8)细菌繁殖 产生腐败味 (9)保存过程中,包装材料使用不当,也会给肉染上异味。 三、嫩度 1.概念 嫩度(tenderness)是肉的主要食用品质之一,它是消费者评判肉质 优劣的最常用指标。肉的嫩度指肉在食用时口感的老嫩,反映了肉的质地 (texture),由肌肉中各种蛋白质结构特性决定的。 2.影响嫩度的因素 宰前因素 影响肉的嫩度的宰前因素很多,有动物种、品种、动物年龄和性 别以及动物肌肉部位等因素。这些因素之所以影响肉的嫩度是因为它们的肌纤维 粗细、质地以及结缔组织质量和数量有着明显
35、的差异,而肌纤维的粗细及结缔组 织的质地是影响肉嫩度的主要内在因素。 宰后因素 动物被屠宰后,由于供氧中断,一系列依靠氧的活动停止,肌细 胞内能量产生剧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由于屠宰刺激形成结合的肌动球蛋白因 缺乏能量而不能象活体那样分开,肌肉自身的收缩和延伸性丧失,导致肌肉僵直, 僵直期嫩度最差。肉在僵直后即进入成熟阶段,肉成熟过程也是肉嫩化的过程, 嫩化在一开始较为强烈,随着时间的延长,嫩化速度减慢。 具体影响肉嫩度的因素及其作用为: (1)年龄:年龄越大,肉越老 (2)运动:一般运动多的肉较老 (3)性别:公畜肉一般较母畜肉和腌畜肉老 (4)大理石纹:与肉的嫩度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5)
36、成熟:改善嫩度 (6)品种:不同品种的畜禽肉在嫩度上有一定差异 (7)电刺激:可改善嫩度 (8)肌肉:肌肉不同,嫩度差异很大,源于其中的结缔组织的量和质不同 所致 (9)僵直:动物宰后将发生死后僵直,此时肉的嫩度下降,僵直过后,成 熟肉的嫩度得到恢复。 (10)解冻僵直:导致嫩度下降,损失大量水分 3.肉的人工嫩化:方法主要有酶、电刺激、醋渍法、压力法。 4.嫩度的测定 对肉嫩度的主观评定主要根据其柔软性、易碎性和可咽性来判定。柔软性即 舌头和颊接触肉时产生的触觉,嫩肉感觉软糊而老肉则有木质化的感觉;易碎性, 指牙齿咬断肌纤维的容易程度,嫩度很好的肉对牙齿无多大抵抗力,很容易被嚼 碎;可咽性可
37、用咀嚼后肉渣剩余的多少及吞咽的容易程度来衡量。 对肉嫩度的客观评定是借助于仪器来衡量切断力、穿透力、咬力、剁碎力、 压缩力、弹力和拉力等指标。 四、保水性 1.概念 肌肉保水性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性状,它不仅影响肉的色香味、营养成分、多 汁性、嫩度等食用品质,而且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利用肌肉有保水性这一特性, 在其加工过程中可以添加水分,从而提高出品率。如果肌肉保水性能差,那么从 家畜屠宰后到肉被烹调前这一段过程中,肉因为失水而失重,造成经济损失。 肉的保水性能以肌肉系水力来衡量,指当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其保持原有 水分与添加水分的能力。所谓的外力指压力、切碎、冷冻、解冻、贮存加工等。 2.影响肌
38、肉保水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保水性的因素很多,屠宰前后的各种条件、品种、年龄、脂肪厚度、宰 前运输、屠宰工艺、PH 值的变化等都影响肌肉的保水性,而最主要的是 PH 值 (乳酸含量)、ATP(能量水平)、加热和盐渍。 PH 肌肉 PH 接近蛋白质等电点,PH5.0-5.4 时肌肉的保水力最低。 加热 肉加热保水力降低,肉汁渗出。 盐 盐对肌肉保水性的影响取决于肌肉的 PH,当 PH等电点,盐可提高保 水力,当 PH等电点,盐起脱水作用使保水力下降。 五、多汁性 1.概念 肌肉中 70%是水,其中大部分呈比较容易游离的状态。所以将烹调过的肉放 入口中咀嚼时,这些水分就和肉中的可溶性蛋白、呈味成分一起
39、流出,使人感到 鲜美的风味。因此,肉的风味是受水分和流出的难易程度的影响。就是说,肉的 风味受其所含肉汁的多少和流出的难易程度所影响,这样的肉的性质称做多汁性 或汁液性。 2.影响多汁性的因素 肉中脂肪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肉中脂肪含量越多,肉的多汁性越好。因为 脂肪除本身产生润滑作用外,还刺激口腔释放唾液。 烹调,一般烹调结束温度越高,多汁性越差,如 60结束的牛排就比 80 牛排多汁。多汁性下降主要发生在两个温度范围,一个是 60到 65,另外一 个是 80到 85。 烹调方法,不同烹调方法对多汁性有较大影响,同样将肉加热到 70,采用烘烤 方法肉最为多汁,其次是蒸煮,然后是油炸,多汁性最差
40、的是加压烹调。另外在 烹调时若将包围在肉上的脂肪去掉将导致多汁性下降。 第二章 生猪屠宰分割与卫生检验 第一节 宰前管理 生 猪 在 运 往 屠 宰 场 的 过 程 中 , 由 于 外 部 环 境 和 生 活 条 件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兼 之 长 途 运 输 、 颠 簸 、 缺 乏 饮 水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因 而 生 理 上 受 到 很 大 的 的 扰 乱 , 身 体 处 于 疲 惫 状 态 , 自 身 抵 抗 能 力 下 降 , 势 必 影 响 肉 的 品 质 。 因 此 , 生 猪 到 场 后 至 宰 前 这 一 段 时 间 的 管 理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41、 , 同 时 , 这 也 是 屠 宰 加 工 环 节 保 证 肉 品 质 量 的 重 要 一 环 。 1.宰 前 检 疫 : 为保证肉品质量,降低商品成本,避免误购病畜,质检人员要对购入的 家畜进行测温,观察健康状况,如体温高于正常水平,休息两小时后复测,体温仍然高于 常温者不能收购。 2.生猪验收 生猪应来自非疫区,健康良好,并持有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检疫后开具的合格 证明。生猪到场后,检验人员问清送猪单位及猪源情况,并检查其产地检疫合格 证明与车辆消毒证等等。经清点合格后,按等级分别称重,驱赶时要高喊轻拍, 减少生猪损伤及应激反应的发生,使其各入其圈。 3.休息 生猪宰前要进行充分休息,一是可
42、以消除途中的疲劳,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减少 PSE 肉的产生;二是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微生物的含量,提高产品 的耐贮藏性能;三是可以恢复和增加肌肉内糖原的积累,提高肉的风味,减少 DFD 肉的产生;四是有利于刺杀时放血干净;五是可以减少生猪的抗电压性;六 是可以在休息期间,进一步观察生猪的健康状况,确保用于屠宰加工的生猪必须 健康无病。 4.停食 生猪在休息期间,要停止喂食,这样,即可节省饲料,又有利于屠宰加工。 停食可以使胃肠空腹,有利于开膛净腔,避免开膛时胃肠内容物对胴体的污染, 保证猪产品的卫生质量,同时又可以减少内容物的处理量。 5.饮水 在停食期间要给猪充分饮水,一是可以使猪
43、照常进行新陈代谢,并将新陈代 谢的碳酸等酸性产物和胃肠内容物排出体外;二是可以适当冲淡血液,保证放血 良好;三是可以促使肝糖分解为乳糖,葡萄糖,分布全身,有利于宰后肉的成熟; 四是还能使机体中的硬脂酸和高级脂肪酸分解为可溶性的脂肪酸和低级脂肪酸, 使肉味道鲜美。但在宰前 3h 必须停止饮水,以避免猪吊挂开膛时,胃中大量的 水随内容物流下污染胴体。 6.淋浴 生猪在宰前要进行淋浴,以洗掉猪体上的污垢和微生物,增强猪的导电性能,有利于 麻电;且能使生猪趋于安静,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放血效果,保证加工产品质量。淋浴水 温以 2030为宜。淋浴后要让猪适当休息 510min,再进行宰杀, 这 样 可 以
44、 减 少 机 体 淋 浴 刺 激 所 产 生 的 应 激 反 应 。 第二节 屠宰分割工艺 一、生猪屠宰分割加工工艺流程 1、流程图 生猪验收 候 宰 淋 浴 致 昏 刺杀放血 吊 挂 头部 检验 预清洗 烫 毛 脱 毛 吊 挂 燎 毛 清 洗 体表检验 编 号 去 尾 雕 肛 撬胸骨 开 膛 扒白脏 旋 检 扒红脏 内脏检验 去 头 劈 半 胴体初检 胴体复检 去 蹄 摘三腺 撕板油 修整把关 分 级 计 量 二段冷却 冷分割 检验把关 预冷排酸 冷链销售 1.生猪验收(ccp1) 2.候 宰3.淋 浴4.致 昏5.刺杀放血6.吊 挂7.头 部检验8.冲洗 9.烫 毛10.脱 毛11.二次吊
45、挂12.预清洗13.火焰燎毛 14.抛光15.ccp216.体表检验17.修整18.编 号 19.去 尾20.雕 肛21. 撬胸骨22.开膛23.扒白脏24.旋 检25.扒红脏26.内脏检验27.去头28. 劈半29.胴体初检30.胴体复检 31.去头蹄32.摘三腺33.撕板油34.把关 35.量膘36.计 量ccp337.二段冷却38.预冷39. 冷分割40.检验把关 41.ccp442.预冷排酸43.冷链销售 2.分割方法 猪胴体按部位进行分割,不同国家实际根据情况有不同的分割方法,生猪有 两种主要分割方法,六分体、四分体和二分体。 目前我国统用的分割方法是二分体和六分体,国外如美国、澳大
46、利亚等国 都采用四分体分割法。六分体分割就是把一头猪的白条分切成六段进行分割, 双汇屠宰工艺在分切时,两分体就是指白条,带皮或不带皮、带骨;六分体按前 后中分成六部分,无皮、无骨,分前段切割位置是第 5-6 根胸椎(肋骨)之间, 要求前排带 5 根肋骨。后段从腰椎与荐椎结合处切开,可以带一节或一节腰椎。 四分体,无皮、无骨,按前后分成四块,前后各 50%。实际分割时部位也可 稍有调整。 3.分割产品 猪肉在国民生计中占需要地位,“十五”期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需求量:2005 年,人均 33.98kg,共 452.6 亿 kg,2015 年,人均
47、37.91kg,共 549.7kg;生产量:2005 年,人均 34.35kg,共 457.6 亿 kg,2015 年,人均 38.53kg,共 558.7 亿 kg。在国外肉品 消费占第一位的是禽肉,共次是猪肉。 双汇猪产品品种规格达 400 多个,产品流向涉及到连锁店、出口、内销、鲜 销、地销及内转原料六大渠道;在集团公司产品结构中占据着重要角色。 二、 猪屠宰分割主要工序介绍 1. 生猪接收:生猪接收前由检验人员(兽医)严格按照生猪宰前检验规程 对生猪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能接收。 2. 候宰:生猪宰前要经过 12-24h 的停食静养休息,并充分给水至宰前 3 小时 为止。 3. 淋浴
48、:生猪宰前要喷淋冲洗干净,体表不得有灰尘、泥污、粪污等 4. 麻电:采用全自动心脑麻电机对生猪进行心脑麻电,确保一次击晕,麻昏不 致死。 5. 刺杀放血:采用刺杀放血刀进行刺杀放血,要求刺杀部位准确,放血充分。 6. 预清洗:猪屠体在烫毛前首先进行清洗,以除去体表血污等污染物。 7.浸烫:采用冷凝式蒸汽烫毛隧道进行烫毛,根据季节与重量的不同,隧道内的温度可做 相应的调整。 8.脱毛:烫毛后通过自动脱钩装置将猪体卸至打毛机内,打毛机对猪体进行全方 位的打毛,打毛时间根据季节不同可做适当的调整。 9.吊挂提升:打毛后,将猪体卸出,在后腿跗关节上方穿孔,穿上扁担钩,通过 提升机输送至机械加工输送线上或缓冲轨道上。 10.燎毛:采用脉冲感应自动燎毛烧去猪体表面残留猪毛及杀死体表微生物。 11.清洗:打毛、燎毛后通过抛光机对猪体进行清洗,以除去表面杂质。 12.去尾:齐尾根部关节平齐割下猪尾。 13.编号:采用自动编码系统或食品级记号笔对猪体分别进行编号。 14.吊肛:利用开肛器或刀将大肠头与猪体分离,注意不得使粪污溢出,污染猪 屠体。 15.开膛:首先用刺杀刀撬开胸骨,然后用刀将生殖器剥离、割除;在腹部划刀, 刀尖朝外,将腹壁打开,将膀胱和大肠头一起取出,注意不得使粪便溢出, 污染胴体。 16.扒白脏:割断肠胃与体腔的连带组织,将肠胃一起取出,注意不得割破肠胃, 以免污染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