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手段 和方法之一。它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真伪、年代和价值。如果对 文物的真伪莫辨,时代不清,就无从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或者真假错置,时代 错讹,研究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贻害无穷。从保护工作来讲,也失去科学依 据,保了假古董。因此,文物鉴定也是文物保护和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之一。 而文物鉴赏则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其涉及的领域十分 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文物鉴赏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 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鉴定 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
2、迁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难识真面目,给人们认识它的年代与价值 造成很大困难。特别在历史上,一些人出于盈利等不同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 制造假古董,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更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 通过鉴定辨识文物真假,就成为鉴定文物的首要任务。 文物鉴定研究,首先要明确文物鉴定的任务和意义,文物鉴定的原则和 方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鉴定工作也难以做好。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 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 密、求实。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分类。把混和相
3、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 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 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 准。一般的定义公式是:属+种差= 定义。因此,陶器的定义是:以粘土为主要 原料,经 600。C 左右烧制而成的吸水性较强的(以上为种差)硅酸盐制品(属)。 瓷器的定义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1200。C 左右烧制而成的不吸水的(种 差)硅酸盐制品( 属)。定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特定方法,、当然也是认识文物 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说,文物分类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物的某些方面的鉴定过 程。例如:在商周墓葬和文化遗址中,
4、曾普遍发现一种青釉硅酸盐制品。器表 施一层薄薄的青色或黄绿色玻璃质釉,胎色灰白,结构比较坚密,火候高,硬 度大,叩起来发铿锵的金属声,但它又不像习见的瓷器那样,细腻晶莹,壁薄 而釉厚,它们是陶器还是瓷器?这就要鉴定,其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将这些出土 器物分别与瓷器和陶器构成条件相比较,可得知这种青釉器物近于瓷器,因而 在文物分类上,将其归入瓷器类,又因其在很多方面还不像后世标准瓷器那样 成熟,故定名为原始瓷。 二、比较。比较是文物鉴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也可称为类比,是在 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是认识文物特征的一种方 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两件或几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
5、的相似点作出这两 件或几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结论。例如造型、纹饰、铭文、墨迹等, 都是比较时常常找的相似点。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已知的标准物,把彼此有某 种联系的文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与标准物的异同,进而对鉴定 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内部矛盾和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比较,以作出定性判断。 三、辨识。实际上就是对文物的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有力的手段。一件文物乃多样性的统一(造型、纹饰、质地等),如果不把这 件文物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认识这件文物。然 而,分析还不能单独提供完整的认识,它还需要有个综合过程。因为综合是根 据分析的结果,而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作为
6、整体来认识的。 辨识文物,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 ,按鉴定对象及其同类品的规律,考察文物的本质,通过理论思维(如分析综合 、逻辑推理等) ,概括和抽象的作用,形成关于这类文物的普遍概念。例如古瓷 鉴定,一看造型、釉色、底足或纹饰,就知道这件瓷器的年代(或时期)以及所 属窑系。怎么描述也不成,非看实物不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抽象 的作一用。反过来,凡是有这些特点的瓷器,都是这个年代(或时期)、这个窑 系的产品,这就是概括的作用。辨识其他类文物也如此。 一般来说,文物鉴定主要内容是:一、辨伪。这是使用、流通的前提条件。二、断代。只 有弄清文物的时代,才能把它
7、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才能揭示它的历史地位和所 含价值。三、评价。揭示其内在的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价值。 (二)鉴赏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 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 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文物鉴赏家在鉴赏文物时,不断 发出赞叹的声音,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满足之情,这正是多种心理功能转化成对 文物的评价的一种外在表现。鉴赏的过程既是向大脑的信息输入,也是一种陶 冶情操的形式。一般来说,文物鉴赏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l、全部心理机制进入一种鉴赏注意状态。这时中断了全部日常生活意识, 并伴随着
8、一种类似期望的情感产生。 2、接触文物后,随之产生感性上的愉快。随着鉴赏的深人,情感、想象和 理解交错展开,并逐渐升华为判断性认识,随之出现精神上的愉悦。 3、鉴赏后所得的收获,便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形成追求更高鉴赏的 “储备” 。在精神生活中,则获取了更加丰富的营养。 鉴赏文物,总要判断“真与伪” 、 “是与非” 、 “档次与价值,这犹如在参与 一项富於趣味的智力竞赛,在文化享受中得到对自己鉴赏水平的真实测验。 文物鉴赏是有标准的,对於文物的欣赏与评价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来源 於实践和共同参与。鉴赏文物,表面看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实际上,却融汇着 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性内容。见解是主观的
9、,但却寄寓着客观性。这就是 诸多文物鉴赏家对某件(组、套)文物能够取得共识的基本原因。有时对某件(组 、套)文物存在不同看法,那是对共识标准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差异。共识应该 是绝对的,差异则是相对的,要使鉴赏中的共识与差异得到统一,则需要时间 与条件。所以,文物鉴赏提倡“求同存异” 、 “多闻缺疑” 。 人们注意到,在文物鉴赏活动中,有人常常表现出某种偏爱情绪,这是“ 心理定向”造成的。这种“心理定向一是在长期文物鉴赏活动中积淀的结果。 其成因不仅取决于工作条件与环境,而且取决于经常鉴赏和接触的文物类别。 这种鉴赏者的“心理定向”一旦形成,便积淀在人的思想深处和个性之中,构 成一种惯性,它可以
10、不时地在文物的诱发下反映出来。如果所鉴文物与鉴赏者 的“心理定向”相一致,便能激发起精神的愉悦。有人愿意保持并加 深这种 “心理定向” ,以求对某类文物的精通。也有人想极力克服这种“心理定向” , 在各类文物面前求得心理平衡“不偏不倚” ,对各类文物都感兴趣,力求使自己 成为通晓各类文物的“博学鸿儒” ,那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文物鉴赏有利于修身养性。明朝高濂著遵生八笺 。其中有燕闲清赏篇, 是文物鉴赏的专论。他把鉴赏文物视为养生之道,也是有根据的。 韩琦撰欧阳修墓志铭有这样一段话:“公于物无他玩好,独好收古文 图书,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用以校正传记讹谬,入得不疑。晚年自 号六一居士,日
11、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 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因自为传以志之。 ”欧阳修以琴棋赏古为终生乐 趣。 南宋赵希鹄著洞天清禄集序中说:“唐张彦远作闲居受用 ,至首 载斋阁应用而旁及醯醢脯馐之属。 ”又说:“殊不知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 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砚,良以是 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文妙迹,以观鸟 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 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敦有逾此者乎。 ”赵氏则以鉴赏文物为最高的人生享受 。 我们发现,在文物鉴赏过程中,大都能自然地排除杂念,不断促使内在精 神世界的净化,使其进入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这时,心已宁静,思想已集 中,以致使人忘却了忧虑与烦恼,专注于眼前或手中的文物,使其在鉴赏中陶 醉,在朦胧中遐想,这种享受确是文物鉴赏者所独有的。而且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