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54204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51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宏启(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管理学教程 褚(课后问题及补充)完整版第1章 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1.什么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各教育管理主体从自身职能出发,围绕各项教育事务进行计划、决策、领导、组织、激励、沟通和评价等活动,以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育管理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育管理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具体地,教育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包含四个方面:1.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水平、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理解与适应能力等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相应地,教育管理工作也要从课程设

2、置、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财物资源配置、教育人员配备与考核、考试内容和形式、升学条件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2.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远见”、教育管理也要有“广度”:处理好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4.教育管理要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教育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可上;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自己、且水平大致相当的教育。第二,教育管理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教育管理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因。第一,教育管理实现了

3、各项教育工作在整个层面的自觉性、意识性。管理通过规划、设计、组织等工作,使教育事业整体工作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教育管理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分工促进了相关工作的专门化与专业化;协作可以将相对独立的分散工作联合为一个整体,产生超过各部分工作之和的合力效果,从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2.教育管理过程具有哪些特点?教育管理过程是指教育管理主体为更有效合理地实现管理与教育目的,而基于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实施相关管理职能,更好地组织与协调教育人员与教育事务的经过与程序。教育管理过程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与一般管理过程相似的特点;二是与一般管理

4、过程不同的独特性。教育管理过程的一般特点有:1.有序性。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的,总是先有计划,后有执行,再有检查,继而总结。2.周期性。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管理过程是无止境、没有终点的,但局部而言,每一个过程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完整周期。3.动态性。一方面教育管理的过程总是意味着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转换;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总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动。4.可控性。动态的教育管理过程又是可控的,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先的预测、事中的调整、事后的补救等措施发现一些新的机会和空间。5.整体性。教育管理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计划出现了问题,再好的执行,也不

5、可能实现目标。教育管理过程的独特性包括:1.教育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育管理过程虽然也涉及物,但主要是人,是以人为主导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以物为对象的生产过程。2.教育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统一。教育管理过程首先要以了解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管理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实施。3.教育管理过程是控制与自主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管理过程的控制,主要应是内在式控制,而非外在式控制。它需要将控制欲自主统一起来,鼓励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控制。3.什么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什么?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其中,教育管理现象是

6、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是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研究方法则是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并谋求其改进的基础。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就本学科的研究而言所应承担的社会和历史责任。具体地,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出发,教育管理学科的最终使命应是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这一学科使命,展开来说,体现为两个大的方面。1. 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水平,是其实现最终学科使命的基石。离开高质量的研究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管理学便难以兑现充分认识、深入理解、理性反思与合理促进教育管理实践的使命。从强化教育管理学研究

7、质量,提升教育管理学理论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者需要重点考虑这样几个问题:1,完善学科建制。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3,加强研究队伍建设。4,改进研究方法。5,加强专业刊物建设。2. 推动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发展。教育管理学在推动教育管理变革和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管理学要发挥教育管理价值引领作用。第二,教育管理学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第三,教育管理学要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学理依据。4.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是什么?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认识和探究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过程中,所持方法论及所运用的方式、技术与手段的总称。它是由研究方法论

8、、研究方式和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体系。其中,方法论处于最上层,方法技术处于最下层,方式侧处于前两者之间。同时,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往下看,方法论影响着方式的选择,而方式的选择又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方法技术的运用。往上看,方法技术的发展会引发方式的变革,而方式的变革又会推动方法论的转型。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教育管理科学论;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论;教育管理整合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式:思辨研究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方式;历史研究方式。1. 思辨研究方式,是借助人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技能操作概念和范畴,以演绎为基本过程的研究方式。它的根本特征是

9、操作概念,而不是操作事实。2. 实证研究方式,是基于概念、命题和假设,围绕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调查或实验,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以证实或证否命题,得出一般性观点的研究方式。3. 实地研究方式,是指研究者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取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4. 历史研究方式,是指以收集、整理、运用历史资料为基础,描述教育管理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意义,或借此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式。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方法技术:文献回顾的方法技术;资料收集的方法技术;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1. 文献回顾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几项工作。2. 资

10、料收集的方法技术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3. 资料分析的方法技术主要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补充:教育管理原则:1. 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教育管理之所以要有教育性,是因为它说到底是“教育”的管理问题。教育管理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更体现为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学校管理工作本身的教育性。总之,教育管理无小事,事事有教育。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原则:复杂的教育系统,不能依赖经验管理,也不能简单地遵照市场规则,而要在遵循教育规律与管理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次,教育管理的科学

11、化要求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有相应的标准。3.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原则:当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整体社会层面,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既要将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事业的管理中来。二是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关系层面,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确立并维护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三是在教育管理机构内部,上级要尊重、信任下级,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权力和途径,鼓励并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工作。4.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强调教育管理的一切工作要以人为中心,要基于人的本性,通过人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5.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所谓教育管理的效益

12、性,是指合理规划人力、财力、物力等教育管理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用尽量少的消耗,更好、更快开展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不只是教育资源稀缺情况下的要求,也是一种基本的管理伦理。也就是说,即便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也应时时考虑教育管理的效益问题。6.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原则:教育管理的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二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所谓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设有主管教育行政的专门机构。教育管理机构的专门化,是教育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的体现,它昭示着教育管理是一种专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则是教育管理专业

13、化的实质上的体现。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涉及三个方面:1,教育管理专业人员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方面);2,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训练体制(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教育管理人员专业认证体制(进行资格认证机构的设置及相关制度安排)补充:教育管理环境:教育管理环境是指处于各种教育管理机构外部,切对教育管理机构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1. 教育管理的人口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面临的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年龄、性别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人口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投入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程度;第二,人口构成影响教育管理的任务及其工作重点的转

14、变;第三,人口波动影响特定时期教育人口的规模。第四,人口流动影响特定地区教育人口的规模。第五,特定的人口政策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2. 教育管理的经济环境:是指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管理活动所处的经济背景,及其所具备的财物资源条件。经济环境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体现在:第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投入水平;第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第三,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定阶段的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因素,也会对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影响。3. 教育管理的技术环境:是指教育管理所处时代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运用状况。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下教育管理活动的方方

15、面面:第一,信息技术改变了只是生产与知识获取的途径;第二,信息技术业改变了教育管理的工作方式;第三,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与公正性;第四,信息技术业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教育组织结构变革问题;科研成果剽窃、学生网络成瘾、高科技作弊等新的教育管理问题)。4. 教育管理的制度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体制、法律、规章、规则等外部因素。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很多时候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性质与教育方针;二是教育领域之外的法律、法规。三是教育领域中的法律、法规。5. 教育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定

16、时期社会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因素。在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方面,文化的适应性与更新能力,比组织重构、制度变革等更为重要。因为:第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第二,文化通常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育管理。第三,前面两点意味着,文化对于教育管理的影响具有根本性与持久性。由于文化具有持久性,所以,变革必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补充:教育管理的主体教育管理主体是指教育管理活动的实践者与承担者。教育管理主题具有两种形态:一是组织形态的教育管理机构;二是个体形态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见图)补充:教育管理的内容教育管理内容即所要管理的

17、事务和事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与教育管理;二是学生管理;三是教育人员管理;四是教育财务管理。第2章 教育管理的历史沿革1. 中国古代中央官学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2. 中国古代私学管理的特点是什么?3. 民国政府在教育管理活动上有哪些创新?4.西方近代教育管理有哪些具体表现?其一,在领导体制方面,国家对国民教育的干预逐渐增强,宗教对教育干预力度逐渐降低。其二,人文主义管理日益发展起来。其三,高等教育职能发展巨大变化。其四,学制日趋完善。5.中西方教育管理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1.文化根源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结果,其中,以儒家作为主导。儒家以心性为本体,主张入世伦

18、理,倡导内圣外王的管理者修养,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而现代西方教育管理的文化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其中众多文化要素对整个西方教育的过去和现在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如理性成为其教育管理活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追求。2. 哲学基础不同。中国教育管理的哲学基础不是源于教育自身,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秩序的治理。西方的教育管理在哲学基础上受制于二元分化的影响,只是他们在教育管理体制建构、决策等方面,总是根据权利的二元分化来应对现实。3. 人性认识不同。西方教育界在人性假设方面也多有论述,如基督教的人性原罪说,而后出现的理性人、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假设,更多强调人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则比较强调孟子的

19、性善论,将人性置于伦理道德及基础上。6.以“私权”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有哪些弊端?以“私权”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管理的表征:第一,集权式。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管理层往往歪曲了“校长负责制”,只强调其中的权利,而忽视相应责任,并且,往往把这些权利定位为某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造成学校管理陷入个人专断的误区。第二,封闭性。以“私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层面的专断,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相应诉求持排斥态度,这就会使教育场被认为分割为内外两个世界。第三,单向型。以“私权”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喜欢将教育活动看作是一种规训,片面强调管理层面的发展规划,习惯用惩罚、禁

20、止等管理手段,致使被管理者得不到必要的尊重,信息也无法实现有效反馈。第四,制度化。以“私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活动顺利运行需要一个前提,即权利必须严格制度化,并且需要具备严格的监督机制。但是,制度化的管理容易导致墨守成规,降低了创新性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补充:以“人权”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的取向?第一,民主式。以人权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其目的不是效率,而是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保证组织成员对所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的管理模式具有分权化的特点,也就意味着需要组织成员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教育的民主管理中。第二,开放性。以人权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管理将人

21、际沟通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可以通过对话使组织具有内向和外向的开放性。第三,交互型。以人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则恰恰将人际关系放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第四,创新化。以人权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注重对话、注重人性关怀和对世界秩序的质疑和反思,通过相互碰撞和激发实现对人性认识的不断超越,实现对世界秩序的不断调适和建构,最终实现教育世界的不断创新。补充:中国教育管理发展脉络?中国早在夏、商两代出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萌芽,教育行政管理官员的设置开始明确化。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现出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秦朝之后,中国就建立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制

22、,儒学得到充分发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在历朝历代兴衰更迭,至明清时期则形成了以文化专制为文教的基本政策。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踏上了向西方学习教育管理模式的道路,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民国新政和中国共产党苏区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行政体制经历了1949-1953年的高度集中统一、1958-1963年的地方分权为主、1963-1966年和1976-1984年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在1978年后被确定下来。同时,港澳台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第3章 教育管理的理论演进1.我国教育管理思想是如何演进的?西周确立了“明德

23、慎罚”的管理宗旨。诸子各派教育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如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采用刑法为主的文化教育管理手段。汉代董仲舒的教育管理思想围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展开;王充在人才管理上有独到见解。魏晋时期,玄、儒、佛、道等理论各家争鸣,对人的自然本质,教育与人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的多向性等问题有深入探讨。隋唐五代时期,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系统,出现韩愈等教育家。宋代书院兴盛,书院的管理根本上体现了教学与行政合一的思想,出现王安石、朱熹等教育家。元代教育管理思想出现民族融合,理学、心学教育思想发展,并吸收佛道思想的精华。明代的教育管理充分体现了专制性、伦理性、封闭性、经

24、验性、规范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清代推崇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笼络人心,也出现了不少有见地的教育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清末通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涌现了一批具有洋务派教育思想和维新派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民国时期的教育管理思想以蔡元培为代表,提出“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学校管理思想。国民政府时期,出现陶行知、毛泽东、徐特立等教育实践者,其教育管理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管理思想先后经历了“政治挂帅”“恢复秩序”,重视人才与教育,将教育调整到有限战略地位、追求质量公平的阶段。2.古典教育管理理论的贡献及缺陷是什么?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

25、、古利克等人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1.效率是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2.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3.组织应当是一个自上而下、明确的权利等级系统;4.工作标准化和标准程序是展开工作的基础;5.严密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6.经济奖惩制度是调动积极性的手段。古典管理理论的额主要主张人有其积极意义。古典管理学家所倡导的标准化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系统的管理原则,系统的组织制度仍在广泛应用。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是: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

26、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想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古典管理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和缺陷:第一,学校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将古典管理理论不加选择地照搬到学校管理之中会有较多局限性。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并不能完全适用,如标准化管理问题,如果学校管理过于强调统一和标准化,就会忽视育人的特殊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依赖制度和经济手段的控制,忽视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就难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行政权力的等级结构,是学校产生专业化和科层化冲突的原因。3.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不同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你如

27、何评价他们?一、20世纪30年代起人际关系学说开始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梅奥、罗斯里斯伯格。他们认为,人是“社会人”,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且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感受尊重。总之,人际关系的学者都主张,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评价:人际关系学说的提出,使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过去单纯重视组织本身和教育工作分析,转变为注意组织成员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分析。总体上看,人际关系学说以及相随而来的民主管理思想,对当时的西方国家教育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正如有学者后来评论的那样,在人际关

28、系学说的影响下,“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2、 到20世纪50年代,最能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行为科学开始盛行,管理理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在管理理论领域,行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谈到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行为问题。行为科学认为,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就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管理的任务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评价:行为科学出现以后,对教育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教育管理理论的主导思想就是介绍行为

29、科学。在行为科学的影响和启发之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就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这些研究手段被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之后,打破了以前的研究模式,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组织理论把目光集中在组织中的“人”身上,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价值观为基础的教育组织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的地位是不同于其他管理要素的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人本管理认为管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4.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给教育管理实践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教育管理科学“理论运动”代表人物

30、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引进实证研究的方法,来使教育管理学科具有科学的色彩。该运动对教育管理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它使当时的研究方向发生重要变化,具体体现在科学概念的界定由松散到精确,从强调定性研究到强调定量研究,从事实取向转到理论取向。这就推动了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为改善教育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提供了严谨的程序,有了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推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理论化、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成为一种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其次,推动了教育管理研究实践的进程。给教育管理实践带来的影响是:1. 重视理论研究,重视测量和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表和模型说明问题。2. 在教育宏观管理方面,如制定教

31、育事业发展规划时,开始采用预测、建模、模拟等方法。3. 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非常有效,建立信息情报系统。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以至学校,都建立起信息情报系统,以便于各级管理人员及时地全面地把握各方面的情况。4. 教育管理科学的一些思想对教育管理人员很有启发。如强调用系统观管理教育,把教育看成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5.如何评价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揭示了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管理组织的复杂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认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变化的、价值的和发展的。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

32、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利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主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这些思想对正确认识教育组织的性质、改进教育管理等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必须注意到,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且由于后现代理论自身的复杂性,这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成熟,这是学习和借鉴现代教育管理思潮的成果时应加以注意的。

33、6.你如何看待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继承中国教育管理思想的优良传统,应当是未来中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选择,也是发展的趋势。1. 理论研究本土化对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在本土化基础上正确地借鉴和利用,研究既要从我国教育管理的现实出发,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又要不断深化教育管理理论,形成我国自己的理论体系。2. 理论研究范式综合化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要由过去那种单纯的演绎归纳范式或经验分析范式向综合范式转换。3. 理论研究方法多元化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既要创新传统方法的使用,同时积极借鉴新的方法,诸如田野研究、质性研究、系统分析等。4. 理论研究问题具

34、体化教育管理研究会更注重以问题研究为前提,探讨和解决我国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性。5.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既要注重科学精神,又要提倡人文精神。研究必须关注组织文化的多元化,包括组织中人的行为价值,即非理性层面的研究,考察其特有的行为动机、道德、情感等。第4章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是什么?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他主要涉及国家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他们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及权责划分等要素。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中

35、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在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补充: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与管理功能。2. 权利分配功能。3. 分工协作的功能。4. 提高教育行政组织效率的功能。2.教育行政管理的从属制和独立制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教育行政管理的从属制的优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不足: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社会公共事务,容易使政府在工作安排中出现忽视教育的情况,特别是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这些情况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政府首长

36、长期人气的限制,容易导致教育管理上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结果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损害。教育行政管理的独立制的优点: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干扰,也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能够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不足:教育行政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它事业的协调发展。3.“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一,在教育财政制度方面,由县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列入工资专户,统一管理,减少了工资发放的中间环节,确保了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有效避免了在中间环节上出现

37、的挪用和挤占教师工资的现象;统一县域内教师的工资水平标准,并基本上达到国家公务员的薪金标准,减缓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和不合理流动的状况。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由县教育局统筹管理,并负责教师培训等事宜,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奠定了基础;统一了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开支标准,改变了原来各个学校经费不均的现象;能够集中全县财政力量和动员更大范围的社会投入,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新学校、新校舍的建设;能够以县域为单位,全盘统筹规划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趋于有序科学合理。4.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哪些?1.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完善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今后我

38、国教育行政机构改革,一方面,要在精简机构和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权力下放上,不仅要清晰地明确权利下放的范围和限度,发挥好权力资源的最大效用,还要做到权利与责任的对等。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实现机制的改革。近年来,在国家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在这个进程中,是否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由更高一级政府去统筹基础教育发展,以引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所要探究的问题。3.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39、和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行政管理活动日益走向科学、合理、高效。5.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均权化的表现是什么?P157(国外教育行政改革趋势:均权化、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补充: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状况;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国际改革浪潮的影响;管理主体。第5章 学校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1.中小学有那些常规的组织机构?我国中小学现行的组织机构,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机构、教学组织、生产组织和办事机构,包括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各科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等

40、;二是党支部及其领导下的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包括党小组、教育工会、教职工代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2.中小学应制订那些基本的校内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原则上它应涵盖学校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总体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分为全校性和部门性两种。以普通中学为例,全校性的常规管理制度主要有:岗位责任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作息制度;会议制度等。部门性的规章制度涉及学校各个管理职能部门。就普通中小学而言,主要有教导处颁布的各项制度和总务处颁布的各项制度。由教导处颁布制定的有:教师工作量和岗位责任制度;备课、上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

41、考试评分制度;升留级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课堂规则;考试规则;作业规则;集会纪律等。3.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如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需要学校依法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治校指导规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反映学校的本质和特性,“无论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都应该是对学校本质和特性的关照”。第一,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管理的“母法”或“根本法”,是学习坚持依法办学、实行自主管理、履行公共职责的基本制度。第二,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对已有的制度,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的发展形势及时进行修订,使制度能够

42、与时俱进,符合现实的需要。第三,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核心是建立健全现代教学制度,其主要的内容应当包括学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制度,学生学习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4.什么是校长负责制?结合案例分析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健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负责制的内涵界定: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校长向他的任命机构担负管理学校的全面责任。第一,应坚持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可以通过党内组织生活,对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工作进行党内民主评议和监督;可以通过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

43、开展民主管理,对学校工作进行广泛的民主监督和保证。对于学校行政工作中出现的重大过失抑或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等种种行为,党支部可以向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反映、汇报。当然,在正常情况下,党支部应对学校行政工作更多地表示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做到配合而不越权,参与而不干预,监督而不挑剔,协调而不掣肘。第二,应建立健全校务会议制度,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当校长提出的决策议案遭到校务会议大多数成员反对或不同意时,则应该暂缓决策,进一步论证、完善决策方案的进行沟通协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使决策方案更缜密;二是只有在班子成员取得共识之后,才有利于决策方案的贯彻执行和落实。第三,应建立健全教职工代

44、表大会制度,发扬民主管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学的主力军。因此,广大教职工有权参与学校的管理,有权监督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的管理行为,有权评估学校各项工作的利害得失。第四,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在健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引入问责制,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一是要切实强化校长的责任心;二是要健全校长责任追究机制;三是要加强公共媒体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尤其是要以曝光的形式披露和公示学校不合法的办学行为和管理行为。第五,要改革校长选拔产生的方式。能够选拔出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好校长,就成为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发挥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在领导干部的选拔方式上主要存在四

45、种主要类型:委任制、招聘制、考试制和选拔制。第6章 教育领导1.教育领导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教育领导可以被界定为:教育组织中的领导者运用组织或个人手段对组织中的群体或者个人施加影响,使其为实现教育活动目标或者教育组织发展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的现象。教育领导活动既具有一般领导活动的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1. 教育领导以公益性为核心价值追求。2. 教育领导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3. 教育领导具有专业性。4. 教育领导体现出深刻的人本性。2.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和领导风格理论各自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一、领导特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是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

46、领导者特有的品质的理论。领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天生品质决定了人的个性与行为,领导者不同于非领导者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是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而成功的领导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优势:1.领导特质研究形成的大量理论成果揭示出优秀成功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增进了人们对于领导者的了解。2.领导特质理论将焦点置于领导者身上,其结论有利于组织挑选合适的领导者以引领组织更好的发展,同时可以帮助组织更有针对性地挑选有潜质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培养未来胜任的领导者。3.领导特质理论还对后来的领导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秉承领导特质理论的相关成果,又出现了魅力型领导、形象特质理论、生物学特质理论等新的领导理

47、论成果。局限性:一是忽视了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忽略了领导情景对领导及其活动的重要作用;三是没有对领导特质与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四是对不同领导特质的重要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没有做深入研究;五是造成了领导特质的主观决定论。2、 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特质理论相比,领导行为理论将研究重心从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专项领导者的个人行为,以探索领导有效性的真正根源。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和形成的;领导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而不是领导者的特质。领导行为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三种:1. 勒温的领导行为理论勒温等人发现,不同的领导者通常具有不同

48、的领导行为模式,不同的领导行为模式对下属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着不同的影响。他划分出三种典型的领导行为模式:权威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他们发现,在上述三种领导行为模式中,追随者最喜欢民主型领导;权威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相比,追随者更喜欢放任型领导;权威型领导容易导致下属好胜与冷漠;权威型领导的生产效率在开始阶段略高于民主型领导,但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会急剧下降,放任型领导的生产率最低。2. 领导二维构面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出领导行为的两个基本维度:关怀维度和结构维度。关怀维度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领导者对下属表现出友好和支持的行为,关怀下属及其个人利益的实现;结构维度是以工作为中心,领导者规定自己和追随者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实现组织目标。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揭示了领导行为的二维结构,将负责的领导行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双高”类型的领导者通常能够取得更高的工作绩效和下属满意度;“双低”类型的领导者则在工作绩效和下属满意度两方面均难以令人满意;其余两种类型的领导者也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和下属满意度。此外,“双高”类型的领导者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