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256429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寡人之于国也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二、秋水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

2、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

3、表达的浅显易懂。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三、五代史伶官传序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

4、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四、论毅力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5、。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作用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你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

6、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做官发财的台阶,因此,学生在校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2.本文的说理有何特点?一、总分结构,重点突出,以“三事”( 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为核心,分别独立阐述,清晰明了。二是采用对比论证,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三是情理并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六容忍与自由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一切道理都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从认识角度看,凡认为自己是“绝对之是”

7、时,主观都超越了客观,不能全面、深刻、发展地认识客观世界,都要犯错误。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使读者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至理深意。4.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文章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

8、被誉为“大家风范”。七咬文嚼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法。最后一段“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采用了归纳法。例证法。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是例

9、证法;论证“误用联想易生流弊”时举了古人的“套语”“滥调”,也是例证法。“类比法。在论证”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联想的意义有如累外圆晕,晕外霞光“是类比论证。八、吃饭1.“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请就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人的生活中,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第二位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以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基础,但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级的生活需要,有时反倒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成相济的。2.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并联系钱钟书谈比喻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俞有烘托,分得俞开,则合得俞出意外,比喻就俞新奇,效果俞高”分析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及其

10、审美效果。本文比喻手法的特点在于新奇,即本体与喻体不同处很大,距离很远,常人想象不到,给人的印象越深。“吃饭”本来是生活小事,作者却把它和金钱婚姻观、以公权谋私利的政客本性、轻视劳动人民和普通工作的劳动观联系在一起,把吃饭与吃菜的结合同音乐、烹调、合而不同的社会理念联系在一起,联想奇特,收到了新奇、独特、印象极其深刻的效果。巧设陌生化的比喻是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如1、“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2、“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 3、“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都具有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3.本文体现了怎样的散文风格?它与作者的个性特征有何联系?钱钟书散文的独特风格是机智隽永,幽默诙谐,这是由

11、于他知识非常广博,信手拈来,想象无比丰富,任思想驰骋。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显示出钱钟书任性而发、洒脱自然的个性特征。九我的世界观1.作者认为,人生的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再者,爱因斯坦有伟大的人品,他深知自己是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才取得成就的。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

12、,这如何理解?(1)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有相通的底蕴。(2)他对科学艺术有独特的感情,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他“生存的目的和意义”(3)他把研究科学艺术的奥秘作为对别人劳动的报答,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具体体现3. 谈谈这篇演讲辞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作者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表现为他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这个特色正是他的伟大人格在文风上的鲜明体现。因此,作者的文风与人格是相一致的。

13、十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1.概况本文所提出的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和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文章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主要原因。避免愚蠢的途径有三条:(1)坚持科学认知态度,要尽量亲自观察,自己的见识要有充分的证据。(2)要谦虚谨慎,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3)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2.本文是如何通过例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本文用例证方法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层次:(1)在讲用亲自观察避免愚蠢见识的观点时,从反面举亚里斯多德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为例,正面举了自己不敢妄下断语的例子。(2)在讲要使自己的见解有充分的证据的观

14、点时,举了“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时“你”的态度为例。(3)在讲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道理时,举了自己曾在多个国家住过很长时间的例子(4)在讲要发挥“心理想象力”与“假想的论敌”辩论来检验自己的见识的方法时,举了圣雄甘地反对现代技术的例子。(5)在讲人们要提防狂妄自大的意见的观点时,举了性别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三个例子。这些例子都真实可信,有典型性代表性,有力地支持了论点。3.本文的行文风格有什么特点?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十一冯谖客孟尝君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

15、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这是先抑。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之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的“三窟”的看法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

16、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十二垓下之围1. 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自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

17、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3.结合文中对“太史公曰”一段评论,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项羽在起兵灭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是由

18、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情商低,不师古,不谦虚,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该好好吸取。十三张中丞后叙传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

19、的主题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的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的刻画了张巡地博闻强记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3.本文为什么叫做“后叙”?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不足,用来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时英勇事迹以及和其它轶事的。因此名为后叙,4. 概况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20、1) 语言描写。例如贺兰强留南霁云,宴请他,南霁云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 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3)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抽矢射塔表现了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十四种树郭橐驼传1.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及

21、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乎民心”;用“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性;用种完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要让老百性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 使百性“病且怠”,比喻扰民的官吏。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明治民必须养民的道理。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此自然段可划分为两层:前一层写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态度和结果,第二次写他植树种树的方法、态度和结果,两层构成了对比关系。十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1)是靠耐心说服

22、,不强制推行; (2)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 (3)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4)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于是取得了成功。2.赵武灵王是如何说服公子成的?赵武灵王先派人去劝说公子成,说推行法令须从贵族近臣做起,否则在百姓中也难以执行,公子成未听从。后来,赵武灵王亲自登门劝说,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说服了公子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武灵王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这则故事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

23、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今天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十六前赤壁赋1.本文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 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02.作为一篇文赋,前赤壁赋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什么?作为一篇文赋,本文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具有诗歌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音乐美。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

24、的人生观。3.指出文中描写江水、明月、清风的地方,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在文章的抒情、议论方面有什么作用文中描写清风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帷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描写江水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描写明月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作者以这些景物为意图,来进行抒情、说理:借江水、清风、明月抒遗世独立之乐,借箫声呜咽和由明月,江水联想到的曹操立于赤壁之雄姿,说人生变化无常之理,抒人生无常之悲。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之不变,宣泄适意自然,热爱生活、抒乐观旷达之情。4.作品是如何描绘箫

25、声的?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通感比喻,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艳妇”,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箫声的描绘,很具艺术功力。十七先妣事考1.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深情?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2.说说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

26、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3.作者记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何作用?记叙其外祖父的家境能烘托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出身敦尚简实之家,继承了娘家的传统道德勤劳节俭、待人厚道,而且贵而不骄,这样的母亲更是令人敬慕。十八马伶传1.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作者写作此文的主要意图是要赞扬艺术创作上潜心专研、刻苦磨练、精益求精的精神。另一个创作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2. 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说明(1)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2)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27、,就必须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 作者为什么先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再倒叙其取胜的原因?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可以吸引读者探究原委。十九西湖七月半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这样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开篇这句话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2.举例说明本文语言传神和笔调诙谐的特点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如“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恪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

28、其侍奉的主人实则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干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这些人的庸俗。3.分析“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的对比情景作者写“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了场面、氛围、情趣上的对比。(1)场面对比,“杭人游湖”的场面规模大,人多,时间早短。“吾辈游湖”场面是小,人少,时间长。(2)氛围对比,“杭人游湖”的氛围是热闹,杂乱,“吾辈游湖”的氛围是幽静,雅致(3)情趣对比,“行人游湖”的情趣是附庸风雅,凑热闹,“吾辈游湖”的情趣是赏月、赏景、交友、饮酒、赏乐、休憩、清高拔俗。二十秋夜1.

29、 本文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2. 分析本文运用象征的艺术特点作品写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天空的形象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它的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弱者的象征,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苍劲挺拔,无情无畏地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

30、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3.本文开头对两棵枣树的重复叙述,是为了达到什么表达效果?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显示枣树的孤独,象征自己的处境,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二十一香市1. 概况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本文通过浙江乌镇香市今昔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以及对市镇的影响,说明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2. 本文所采用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什么?今昔对比3. 分析文中关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的层次内容第一层次:以说明性文字,表达香

31、市的主要节目是“吃”与“玩”第二层次:昔日香市的热闹场景,层次十分清楚:先写香市的庙前规模之大,节目之多,再写庙内的物品和香火之盛,最后写整个香市的声音多、杂、传播远。第三层次:由多种感觉出发,描绘庙里的物品之盛与祈神赐福的香火之缭绕第四层次:从听觉角度,表现庙内庙外的声响之嘈杂作者多角度地描摹香市的内容、场面与气氛、以渲染其昔日的盛况。4.为什么说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采用了反衬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写武术班技艺精湛,比以前无名江湖班要强,而且表演卖力,票价又低,但看客很少。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成反比的事实,反衬出香市的冷落与重兴的失败。5.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往昔香市

32、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二十二爱尔克的灯光1. 概况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祖辈们所安排的圉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的家庭,旧的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这才是光明的路。2. 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本文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第一种灯光:是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这灯光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这灯光

33、蕴含着一个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第三种灯光:是文章最后一段出现的“我心灵的灯”,这灯光是作者奔向广大世界的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他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3. 以“灯光”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作者抓住伫立在故居门前所见到的微弱灯光,猛着想起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旧氏女子命运的回忆。从而引出对封建家庭的遗训“长宜子孙”的批判。从中清楚的领悟到: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是,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见到了常见的灯光,那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

34、作者以“灯为”贯穿全文,体现着作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过程,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突出文章的主题。4.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二十三 纪念傅雷1.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刚直、易怒、直率。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通过这种交往,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

35、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2.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因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指出傅雷的“怒”非止于一般的个人脾性,在他思想成熟之后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是极为难得的刚直品德。作者写作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开头运用了倒叙,

36、先写傅雷死了20年的情况,然后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这样写的好处是节省笔墨,文章有波澜,重点突出,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二十四哭小弟1. 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一个“哭”字作者围绕着一个“哭”字,把小弟的童年、工作、去世的往事、自己对小弟的伤悼之情,对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等8块材料有机地组织了起来。2. 举例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和侧面烘托手法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作者还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

37、扬小弟的信,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 文章结尾,作者由哭小弟为哭蒋筑英、罗健夫,这有何寓意?作者关心祖国,关心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小弟同蒋筑英、罗健夫一样都是“迟开而早谢”的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二十五都江堰1.本文一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长城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两者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李冰是蜀郡守,设计修造了造福子孙万代的都江堰。从一般封建官僚角度看他是“大愚”,而从他为民造福、流芳百世角度看,他是“大智”。在那些

38、官僚、专家看来,他是“大拙”,在劳动人民看来,他是“大巧”。3.概括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部分的层次和内涵。作者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包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1)强调突出了水的被驯服(2)表示都江堰建造得科学、坚固(3)突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4)突出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二十六我与地坛1.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表现母爱的深挚?请结合有关段落做简要说明(1)行为描写。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2)心理描写

39、。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3)侧面烘托。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2.作品中哪些地方具有象征性意蕴?作品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

40、类比。2.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3.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4.对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3.说明作品第三部分中排比、类比、象征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排比句式与类比、象征手法结合一体。文章文笔从容,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三部分,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将排比句式与类比和象征手法三位一体融合起来。二十七蚂蚁大战1.本文所描写的蚂蚁大战有何类比象征意义?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

41、争,象征战争只能造成两败俱伤,给人类生命和精神造成深重的灾难。2.本文在场面描写方面有何特点?在场面描写中,作者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3.举例说明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如描写双方在木片小山谷的战斗时,写到:“那精瘦的红色斗士像老虎钳一样紧紧咬住死敌的额头不放”,“胖大的黑色斗士,举起对手撞来撞去”。在描写三武士混战时写道:“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地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诶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法刺穿。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

42、发出的凶光”,“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黑蚂蚁微弱地挣扎着,它没有触须,且剩下的唯一的腿也已残缺不全,浑身伤痕累累,它用尽力气要甩掉它们。”观察细致表现在,文章详细写出了蚂蚁大战的四个阶段初战、增援、鏖战、结局。描写生动表现在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外形体态描写,完全是人的举止、表情和心理状态。二十八蒹葭1.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这种向往与追求表现为两种状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跻、右);顺流追寻

43、,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坻,沚)”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及,“伊人”不可得,令人产生追求不得而失望,惆怅。2.诗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3.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

44、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二十九湘夫人1.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志强大致有几个层次?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 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2.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

45、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3.试说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首先,诗句点明当时是秋季,微微秋风不断吹拂,同时蕴涵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水波荡漾,一望无际的景象如在眼前,其次,它渲染了湘君望眼欲穿的隐隐期盼心情和望不到湘夫人的焦灼期待之情。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这正是热恋中的

46、人对心上人的深挚殷切的真实情感。“洞庭波兮木叶下”呈现的是大自然的脉动,洞庭之水微波涌动,湖边的树木那翩舞而下的落叶落到水面,随着水波而荡漾,渲染了一个天人合一的焦灼,忧郁的气氛。大自然也被湘君感动了。这就是融情入境。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天地,令人荡气回肠,固然受到了后人的喜爱和传诵。三十陌上桑1.分析罗敷形象,体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这首民歌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融为一体,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观。诗中对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具体描写,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47、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侧面描写?有何艺术效果?诗中描写罗敷之美,并没有直接描绘其容貌,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先渲染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写她的采桑用具和服饰,篮子精美芳洁,服饰鲜明华丽;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所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3.如何理解夸夫这一情节?“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三十一饮酒其五1.本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对此应如何评价?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