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27355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国土资源部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1一、“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显著1二、把握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6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发展目标11第三章 向地球深部进军14一、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14(一)强化地壳深部探测与观测研究14(二)组织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15(三)加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攻关15(四)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攻关16(五)深化基础地质研究与学科建设16二、开展深部能源快速高效勘查评价18(一)加强陆域能源调查重大地质问题研究19(二)拓展非常规油气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19(三)推进页岩油气勘查评价科技攻关20

2、(四)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利用科技攻关21(五)组织新型能源资源勘查科技攻关22三、推进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高效利用22(一)加强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22(二)强化地质专题填图与找矿方向研究23(三)推进资源评价方法与勘查技术研究23(四)开展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利用技术研究24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24(一)拓展重要地区地质资源环境综合研究24(二)加强地下水调查评价监测技术研究25(三)推进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研究26(四)强化矿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研究27第四章 向深海空间拓展28一、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勘查28(一)发展深海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28(二)加强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

3、勘查28(三)组织深海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9二、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评价29(一)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29(二)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研究30三、强化海洋环境与极地观测研究30(一)发展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技术30(二)开展极地环境观测和科学研究31第五章 推进深空对地观测32一、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技术32(一)研发测绘卫星精细化对地观测技术32(二)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32二、推进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与应用体系建设33(一)推进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建设33(二)加强国土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建设33三、发展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34(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集成技术

4、34(二)发展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35(三)健全综合遥感调查监测技术与标准35第六章 大力发展土地科技36一、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空间优化开发36(一)拓展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36(二)深化农用地质量调查评价技术36(三)提升国土优化开发理论技术37二、发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与耕地保护技术38(一)发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38(二)创新耕地质量提升理论与技术38(三)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39(四)拓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复垦技术39三、加强土地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40(一)强化土地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40(二)加强土壤污染修复理论技术研究41第七章 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水平42一、优化自然

5、资源综合评价与管理42(一)深化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研究42(二)强化土地资源资产调查核算研究42(三)拓展矿产资源资产调查核算研究43(四)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监测研究43二、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与智慧国土43(一)深化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应用43(二)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平台建设44(三)发展智慧国土工程关键技术44(四)组织智慧地质调查系统研发44三、健全标准化与质量检测技术45(一)完善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45(二)强化国土资源质量检测技术46第八章 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基地47一、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47(一)推进优势领域建设国家级平台47(二)促进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48二、优化部级科技

6、创新平台建设48(一)建优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8(二)建强部级科学普及基地48三、深化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49(一)加强国土资源国际科技合作49(二)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基地建设50第九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52一、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52(一)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2(二)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52(三)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和培养力度53二、完善人才流动与激励制度54(一)鼓励科技创新人才竞争流动54(二)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制度54(三)加大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力度55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56一、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56二、建立规划评估监督制度56三、支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57四、

7、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57五、探索多元投入机制58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做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土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

8、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全面实施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中国地质科学院1000人进入国家非营利创新研究队伍,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个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顺利实施。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近19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38项,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27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建立60个部重点实验室和8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认定49个监督检测中心。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自然科学奖2项、国际科技

9、合作奖3项,“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古生物学系列重大成果丰富了地球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理论,地层学研究成果共获得9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极地与探月研究不断深入,南极普利兹湾-北查尔斯王子山基础地质研究编制了第一幅南极板块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冰下地质研究形成东南极冰下山脉属泛非期碰撞缝合带的新认识,月球陨石定年研究自主开发了月球微型钻机,月球重力场研究编制了首幅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科技成果推广取得新进展,推荐土地、地质矿产、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成果777项,发布4批210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突破了低渗透油、页岩气、钒钛磁铁矿等

10、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建成138个科普基地,举办重大科普活动2000多场,受众1000多万人次。标准化建设成果丰硕,现行有效标准达564项,其中国家标准164项、行业标准400项,研制国家标准物质614项,发布实施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监管提供了有效支撑。土地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规划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施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开发了“天空地”一体化土地调查监测车载系统,发展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创新了“多规合一”编制方法。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不断

11、完善,围绕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用地开展科技攻关,北京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用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用地、重庆内陆开发区用地、海南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加快发展,研发土地整治新技术和新装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山东滨海盐碱地暗管改碱排盐、江苏徐州矿区土地生态修复、陕西南泥湾拦蓄排结合治沟造地、云南低丘缓坡地生态开发、广东“三旧”改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拓展了资源利用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研究持续推进,有效支撑了土地管理制度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

12、施。地质勘查技术实现突破。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创新取得重大成果,青藏高原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新发现驱龙、甲玛等7个超大型和冲江、朱诺等25个大型矿床,确定了重要巨型金属成矿带;建立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富铁矿成矿新理论和铜矿成矿规律新格架,形成富铁矿和铜矿成矿新认识;“煤铀兼探”在大营铀矿得到成功实践,初步建立起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基础地质和勘查理论研究,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建立罗布

13、泊钾盐聚集模型,提出滇西南成钾时代新认识;页岩气勘查加快推进,形成涪陵、长宁、威远、昭通4个页岩气田,安页1井通过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在南方复杂构造区海相古生界等新区、新层系的常规油气和页岩油气勘查取得突破。深部勘查与探测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和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并投入找矿一线;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投入大洋资源调查应用;相继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带动了深部探测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成功实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形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地质问题探测技术方法体系;自主研发了多套

14、深部探测仪器设备,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中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项矿情调查评价成果显著,完成煤炭、铀、铁、铝土矿等25个矿种资源潜力预测和评价,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锰、铬、铜等28个矿种(类)资源调查、核查和综合研究,建成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和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落实标准先行,系统建立我国矿产地质测量基准,首次构建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技术框架,建立健全矿政管理数据库。实施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全面掌握了我国油气资源潜力最新变化。地质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取得突破性成果,农业地质、地热资源、城市地质环境等调查评价成果有力支撑了土地污染防治

15、、节能减排、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研究、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技术储备,现代地下水勘查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对大型平原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生态效应和科学调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地下找水为870万缺水群众解决了饮用水源。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汶川地震灾区、舟曲特大型泥石流区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重大滑坡灾害减灾防灾技术体系;地裂缝监测和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地面沉降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带动了全国地面沉降监测站网建设和防控模式创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成果丰富,开发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建成全国矿山

16、地质环境数据库;研制了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技标准,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综合治理区划提供了重要支撑。遥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土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一号02C卫星成功发射,国土资源部门成为高分一号、二号和三号卫星牵头主用户,加上资源三号01星、02星,已有6颗国产卫星稳定运行,获取的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矿山开发现状监测、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境外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基础作用。信息技术应用有力支撑了国土资源调查与监管,建立覆盖全国、贯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全过程的数据采集监测体系,实现业务空间信息数据实时网络化采集;研发面向海量、多源、多比例尺、异构数据

17、集中管理和网络共享服务的高性能数据管理平台,建立集发现、预警、处置功能于一体的业务数据分析应用体系,国土资源从指标管理向空间监管推进;形成以制度为保障、以3S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监管新模式,基本建成以国土资源一张图和三大平台为主体的信息化框架体系,保障了网上办公、审批、监管、服务和交易;构建以“一库”“两网”“三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实现例行督察、审核督察、专项督察等工作的流程化和自动化。国际科技合作更加活跃。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牵头或参与了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合作项目133项,中美德加日联合主持的青藏高原深剖面项目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参与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

18、CDP),组织实施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等项目,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编制的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1:500万亚洲地质图取得重大进展,亚洲地下水系列图编制工作圆满完成。走出去成果显著,搭建了全球地质矿产研究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全球200多个国家卫星遥感地质矿产解译,编制了80多个国家或地区矿业投资指南,为320多家企业、地勘单位及研究机构提供了信息技术服务。国际矿业合作继续拓展,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中俄博览会矿业论坛、中蒙博览会矿业论坛和东盟+3(中日韩)矿业高官磋商会,健全完善国际矿业合作平台;成功主办第3

19、届世界滑坡论坛、第14届国际矿床成因大会、第12届国际盐湖学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与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国土规划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工作,我国已有27个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国际组织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五届矿业部长会议,与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等一批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50余名专家担任国际组织职务,积极推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落户中国,助力我国从地质大国迈进地质强国。二、把握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

20、展新态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基本资源国情没有变、资源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国土资源工作必须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要求。以科技创新强化耕地资源保护。我国耕地人均面积少、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一项长期方针。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升,需要深化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创新基本农田布

21、局优化、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轮作休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耕地生产力提升技术。以科技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我国国土资源禀赋不佳、供需矛盾长期存在,过去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透支了大量资源,造成资源粗放利用和大量浪费。落实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制度,需要深化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健康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律的认识,发展用地节约集约与环境友好、文化传承相协调的建设用地再开发技术;深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创新资源减量化、再利用技术,开发低品位、共伴生、难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以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我国石油、铁矿石、多金属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保障国家能源

22、资源安全是长期战略任务。立足国内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必须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加大油气资源、紧缺资源、新兴材料矿产勘查力度;拓展能源资源利用的空间、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的技术方法和仪器装备研发,推动第二找矿空间和深海空间的金属矿产和新能源勘查开发;提高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必须加强成矿成藏理论、成矿预测与成矿系统研究,加强非传统能源、环保型资源、稀土金属、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的成矿规律和勘查技术方法装备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土地退化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我国国土资源承载力正在逼近“天花板”,高强度开发和粗放利用在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导致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加剧部分地

23、区土壤污染、盐渍化、沙漠化、荒漠化和石漠化,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频发,威胁生态环境安全,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势在必行。走绿色发展新路,遏制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势头,需要加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退化土地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科技攻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加强地球表层水循环系统“碳汇”作用、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以科技创新提升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效能。适应资源管理方式从注重微观管理转向加强宏观调控、从重事前审批转向重事中事后监管、从侧重行政手段转向综合多重管理手段的要求,提高国土资源调查和监管的工作效率,迫切需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卫星、航空对地观测技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提供的全球性、

24、实时性、连续性地表观测数据,完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迫切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发挥好标准在规范执行、强化监管、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基础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我国深部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还不能满足需求,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力与国际相比还有差距,勘查仪器设备依赖进口,严重影响深部资源的探测开发;我国海底能源资源探明和开发程度较低,勘探和开发的高端装备十分缺乏,严重制约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我国深空对地观测体系和应用体系还不健全,信息服务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不足;我国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监管技术还不完善,土地污染治理技术不多,土地整治科技水平

25、不高。同时,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活力不够,高端人才缺乏;调查与研究、科技与业务结合不紧,联合攻关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标准化研究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转化不够等。综合判断,我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国土资源科技强国,支撑引领国土资源事业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

26、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需求引领、前瞻部署、自主创新和高效协同,集中力量开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提供坚实支撑,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国家

27、发展战略和国土资源改革发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开展科技攻关,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和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耕地保护、资源节约、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坚持前瞻部署。围绕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地、深海、深空对地观测等战略科技问题,统筹谋划,集中力量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强化自主创新在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源动力作用,不断增强理论创新和技术装备研发的能力;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实

28、施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和重要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坚持高效协同。围绕重大任务,统筹协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部省科技力量的联合,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事业单位与企业协同攻关,建立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应用全链条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服务支撑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二、发展目标“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科技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先进国家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科技综合管理迈出实质步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成为引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力支撑“十三五”国土资源发展目标实现。“三深”战略领域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以深地、深海

29、、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向地球深部进军、向深海空间拓展和深空对地观测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形成一批原创性、前沿性理论成果与核心技术,有效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强国战略。专栏1:“三深”领域2020年发展目标深地探测2020年目标:形成至2000米深部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0000米。深海探测2020年目标:攻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关键技术,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11000米)潜水器、1000-7000 米级潜水器通用配套技术、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

30、,攻克深海能源矿产开发共性核心技术装备及试采技术。深空对地观测2020年目标:整装建成中分光学星座、高分光学星座、雷达星座等3个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建立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业务应用。支撑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更加有力。覆盖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监测评价、保护利用和综合管理全流程的科技体系基本形成,资源调查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有效支撑生态国土建设,耕地质量提升、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综合整治科技水平大幅提高。有效支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全天候立体化观测体系与国土空间全尺度监管、定量化评价的智慧国土新平台基本建成。有效支撑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31、发现一批重要资源能源矿床和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找矿线索。有效支撑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保护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土地科学与工程、基础地质科学、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等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成效明显。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土地、能源、矿产、水工环、海洋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创新型成果。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建设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断健全,高层次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的规模、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推动科技

32、创新由国际合作向技术成果输出转变。 “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注)类别名称十三五预期指标说明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国家科研经费增长(%)20“十二五”期间国家科研经费(含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共18.8(亿元)。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增长(%)202015年当年发表核心论文2615(篇)。302015年当年SCI、EI、ISTP收录685(篇)。302015年当年出版科技著作200(部)。152015年当年申请专利263(项)。202015年当年申请软件著作权156(件)。国家奖励数量(项)14“十二五”期间共获国家科技奖14项。标准规范(项)400“十二五”期间累计发布实施341

33、项。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个)810截止2015年共有5个。(注)新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个)10截止2015年共有14个。新增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个)60包括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现共有144个。新增国土资源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个)20截止2015年共有49个。新增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个)50截止2015年共有138个。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20-30“十二五”期间共有12人入选。(注)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个)3包括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现有1个。新增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人)200国土资源

34、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截止2015年共有203人。新增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个)50截止2015年共有46个。注:主要指标属于预期性指标,是对部系统单位“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由科学技术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科技主管部门审批设立,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国际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指由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实施的各类人才计

35、划入选人员。主要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入选人员。第三章 向地球深部进军围绕深地探测开发的技术需求,超前规划布局,组织科技攻关,重点研究深地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装备,深化对成矿过程的全面认识,提高深部资源探测能力,有效拓展第二找矿空间和地下发展空间,增强地质科技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一)强化地壳深部探测与观测研究加强地球深部地质找矿重大科技问题攻关,着力突破深部万米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组成综合探测关键技术,揭示地下空间、深层资源能源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成因,支撑新型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地下

36、空间安全利用,促进地球科学理论创新发展。专栏2:深地探测计划重点开展近地表地下空间探测,形成近地表地下高分辨率探测技术体系,解决大中城市发展的地下空间、地下含水层结构和特殊地下空间利用等基础问题;发展“深部能源资源”探测技术,形成近地表到万米探测技术体系,推进“第二找矿空间”深部油气与矿产勘查开发、深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开展地球深部结构与组成探测,研究板块边界与内部结构,揭示板块俯冲、碰撞与大规模平移的运动学特征、大陆演化与变形机理,探索成矿、成藏、成山、成盆、成灾的机制问题。推动地球科学向深部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地球深部认知水平。建立地球深部探测网络,为资源调查评价、环境与生态监测和地质灾害防

37、治提供基础数据,储备先进技术。实施深地探测工程,开展地壳深部物质组成与结构探测、岩石圈巨变与地球表层系统变化及地质响应研究,组织关键带深部取样与科学钻探,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研究建立陆基、空间和海域地壳结构立体探测与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设备和超深钻装置,建立深部实验室,加强大陆深部科学观测。专栏3:深部地下观测与实验系统通过研建深地观测与实验井群系统、井中观测与实验系统、井-地联合观测与实验系统、深部地热能开发利用实验系统和深地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长期、连续、原位记录深部地下重、磁、电、震、热、应力应变和流体与地下生物圈等参数,对地球深部圈层的物质、

38、能量状态以及深部作用变化过程进行高精度监测,逐步实现全岩石圈尺度的深部地下结构透明化。(二)组织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突破大深度共性关键技术,形成航空-地面-地下立体勘查技术体系。完善2000米勘查体系。按照实现3000米深度金属矿产资源探测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深度探测技术、油气勘查技术能力扩展到650010000米的要求,研制一批宽频、高灵敏度重、磁、电磁传感器,全三维分布式电磁、地震探测技术装备和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优质、高效深孔地质岩心钻探工艺方法,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装备。(三)加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攻关加强深地资源勘查研究。建立我国典型陆内、克拉通、造山带成矿系统深部地质结构,

39、揭示重点矿集区三维结构与时空演变规律,构建基于三维结构的成矿构造体系与成矿-找矿模型。建立深部三维找矿地质模型、区域三维地质实体模型,开展控矿信息与综合成矿信息提取集成、区域成矿预测与靶区优选,研究三维控矿因素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大深度三维复杂地质模型建模方法。创新深层油气评价理论,指导超深油气勘查。以大宗紧缺矿产(铜、铅锌、镍、金等)、战略新兴矿产(稀有、稀散、稀土等)、“粮食”矿产(钾、磷等)和能源矿产(铀、锂等)为重点,优选若干深部潜力巨大的矿集区,部署深部3000米资源勘查科技工程,评价深部3000米资源潜力。专栏4:深地资源勘查研究开展华北克拉通成矿系统深部过程与成矿机理、华南陆内成

40、矿系统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北方(西部)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北方(东部)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的成矿过程与矿产定位、中生代东亚汇聚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效应、深部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深部地质建模与预测信息系统、深部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示范、中新元古代古大陆重建与原型盆地分布预测等研究。开发航空重力、重力梯度测量技术装备、吊舱式和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无人机三分量航空磁场测量技术、高分辨率航空伽玛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高光谱对地探测技术、典型覆盖区航空地球物理技术示范与处理解释软件平台开发、地面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地下及

41、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装备、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大深度智能地质钻探技术与装备、深部勘查技术综合示范及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平台。实施克拉通和陆内成矿系统大宗矿产、造山带成矿系统大宗矿产资源基地、稀土矿产资源基地、稀有矿产资源基地和稀散矿产资源基地、南方硬岩型铀能源矿产基地、北方砂岩型铀能源矿产基地、锂能源矿产基地以及钾盐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工程。(四)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攻关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系统调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查明城市第四纪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等,为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地学依据。建立基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

42、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及风险管理研究,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标准。(五)深化基础地质研究与学科建设依托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深化基础地质研究与地质学科建设。开展重要化石门类古生物学、综合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地质微生物学、生物标志物及其环境效应、生物演化过程与环境演变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深化研究等。加强超高压变质带、超强地震遗址、特殊地质景观、青藏高原、黄土、岩溶等立典研究,重要类型矿床、矿种立典研究,矿物物理、化学新性能研究以及纳米矿物研究,开发矿物新材料。深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基础研究。加强地球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

43、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发展系统地球科学。专栏5: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撑科研院所开展符合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行业基础性支撑性应急性科研、自主选题科研、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基础性工作等。加大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力度。推进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突出地质科学问题研究,促进科研与调查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地质调查“提质增效升级”。建立国家基本比例尺地质图件更新机制,完善和更新国家基础性和应用性系列地质图件。推进以综合填图试点、专题填图试点、特殊景观区试点为主

44、要内容的现代地质填图技术研究,健全标准与规范,推出不同类型示范图幅。制定混杂岩带、花岗区、火山岩区、陆相沉积区基岩填图指南,建立现代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加强大宗矿种、战略新兴产业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研究。开展成矿过程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典型矿床和浅覆盖区的找矿方法研究。推进军事地质研究,发挥地质科学对军事的支撑作用,构建军事地质学理论体系。在东北、西北、西南沿边等地区开展军事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研究。强化地学基础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重点研究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开展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研究,加

45、强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功能、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重大灾害形成机理研究,深化地学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知识发现研究。推进极地与行星地质研究。加强极地地质、极地地球物理勘探、冰川的运动和变形、极地环境变化、极地能源和生态资源、冰钻技术、冰芯中的微生物学等极地科学探索。开展火星和月球试验场建设研究、“地-月-火星”对比研究,推动月球和火星物质组成、构造遥感识别与解译及演化分析与综合研究。开展月球重力、磁力综合解释与深部结构研究,组织月球与火星地质编图。专栏6:地学基础研究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研究壳幔的结构、组成及相互作用和圈层之间物质交换,被动大陆边缘的分类、特征及其

46、动力学演化。研究大陆的形成、演化与陆内地质过程、大陆碰撞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盆山体系演化与盆地动力学。地球环境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机理研究。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机制研究。深化地球关键带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的相互作用研究。加强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海洋地质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等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研究。开展地质(岩溶)碳循环过程及碳汇效应机制研究,二氧化碳深部地质封存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资源化利用地质工程示范,人为干预、固碳增汇的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岩溶地质工程示范。二、开展深部能源快速高效勘查评价(一)加强陆域能源调查重大地质问题研究依托陆域能源矿产地

47、质调查工作,开展陆域能源重大地质理论问题与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推进青藏高原油气勘探综合研究,评价羌塘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以及油气资源潜力,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油气勘探模式与地质理论。以新区、新层系、新类型为调查目标,开展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地质条件、重大地质事件、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探索火山岩下沉积盆地勘探的理论技术方法。实施天山兴蒙构造带中古生界及西北中小盆地中生界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解决制约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查开发的关键地质问题,建立复杂地区油气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二)拓展非常规油气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依托全国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等工作,开展重点地区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基础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专栏7:非常规能源基础地质问题综合研究页岩气基础地质问题综合研究。按照“主攻南方海相、突破北方陆相”思路,开展页岩气重大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形成复杂构造海相页岩气、低成熟陆相页岩油气、海陆过渡相“三气”成藏地质理论。开发页岩气勘查评价、地球物理甜点识别与预测、选区评价技术,建立技术规范与标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计划总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